「每日英文閱讀分享#010」
今天的文章:Abandoning Globalization Will Only Hurt U.S. Businesses,標題已經完全道盡作者的想法,但是他舉出了四點,為什麼deglobalization對於美國是有害的,一樣會把連結附在下面喔!
(再度預告,本週會整理跟international business相關的報導一起做講解,希望可以也跟大家有些討論~)
回到今天的單字,
「decouple」分享的原因,是因為用拆解的方法來看,這個字就是「不當情侶了」感覺很可愛(還是很悲傷?),卻是一個正式的商業用字。
動詞意思是:to separate two or more things or activities, or to become separated,
當作名詞時會變成「decoupling」意思為: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or more activities are separated, or do not develop in the same way
常用的動詞用法為:decouple (sth) from sth
例句:Europe and Japan might decoup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by growing on their own, but right now they're dependent. --Cambridge Dictionary
再給大家一個用於國家的例句給大家看看:Tractors that haul Mexican-made goods to American consumers must decouple from their trailers on the Mexican side. --Cambridge Dictionary
或是用在公司之間:Zhang also began trying to decouple the company’s technology from China, and has pointed out that all the data on U.S. TikTok users is sto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acked up in Singapore. — Washington Post, "TikTok’s fate was shaped by a ‘knockdown, drag-out’ Oval Office brawl," 8 Aug. 2020
就是沒有用於分手的用法(期望落空中XD)
最後還是正經一點附上原文的例句:
1. Coming on the heels of the trade war and Washington’s push to de-couple economically from China, this has brought widespread predictions of deglobalization.
2. They know that deglobalization of supply chains and de-coupling from China will actually reduce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in the U.S. and compete with Chinese companies in the long run.
歡迎大家與我一起養成閱讀(或發文)習慣~~
#言之有物
#英語學習
#商業英文
#BusinessEnglish
#InternationalBusiness
#Globalization
#每日英文閱讀分享
#一起來建立英文閱讀習慣吧
compete名詞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數位時代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收聽podcast的習慣?最近在台灣,投入製播podcast節目的個人與團體大幅增長,百花齊放,凸顯這個聲音媒介受到關注的狀況。podcast與廣播節目的差異是什麼呢?讓我們透過 共誌 Eva Tsai的這篇文章,思考podcast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的條件以及文化意涵。
#你都聽什麼樣的podcast節目呢
----
Podcast在歐洲與美國的發展初期(2001-2004),接上了Web 2.0、素人自製內容、個人媒體大放異彩的部落格時期,根據英國與美國的科技媒體論述,當podcast這個名詞還沒有被定下來之前,其他的稱呼有audio blog(有聲部落格),amateur online radio(業餘網路電台),還有guerilla media(游擊式的的媒介)。[3] 業餘、游擊式的比喻,帶著草根、非主流的科技民主想像。台灣最早的相關學術初探以「個人化廣播新媒介」來稱呼podcast,[4] 直指podcast有別於廣播的「大眾」性,是具備「個人作為傳播者」的潛能。但由於廣播長久以來中介了人們對於聲媒的想像,新興的podcast幾乎無可避免的必須與廣播進行實踐與本質上的辯證。
我們或許可以從access(近用)與媒介史兩方來斟酌podcast與廣播的差異。首先,廣播在成為大眾媒體的黃金年代(約為1920-1950年代),被理解為少數人近用,多數人接收的媒介(one to many)。對大眾廣播,必須進錄音室或電台,以及受到電訊法規管理與中央機關授權。但這並不是廣播初始的目的,無線電的技術其實是雙向的,可以收訊與發訊。1912年,當無線電的製作因為礦石而變得廉價,美國出現了數十萬人的業餘無線電玩家,彼此聯繫形成俱樂部,實驗各種發訊的內容與多點對多點(many to many)的收訊。
...
完前面美國的例子,我想沒有人會輕易的認為podcast的獨立性、另類性是必然的,它與新自由主義是可以契合的。以美國的例子來看,建置化的廣播機構在聽眾市場、創作人才的掌握上,還具備相當的優勢。
有同學在聽完我的講課後問:可否把podcast想成是廣播的進化?
我的回答是,如果妳的傳播立場與廣播同在,何嘗不可?但「廣播」的定義受限於其發展的物質與文化條件,無論廣播主持人如何的親民,或是節目觀點如何替人民發聲,它的生產與傳輸結構依然與podcasting的條件有所差異。
回到媒介史所給予的暗示,〈Podcasting的政治〉一文的作者群繼續為podcasting的媒介定義請命:「Podcasting不是廣播的另類,它實踐了原本就應該與大眾模式並存、競爭的廣播」。(Podcasting is not an alternative to broadcasting, but a realization of broadcasting that ought to exist alongside and compete with other models.)[11]
http://commagazine.twmedia.org/?p=4625
compete名詞 在 姐夫的理財心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幾年,零工經濟這名詞在國外很流行,也有愈來愈多人加入這個行列,但沒有一件事是百分之百完美,如何為自己創造機會,然後又會面臨什麼挑戰,想搭上零工經濟列車者不能不知,明天財經早知道“”錢進黃金屋"單元邀請天下文化主編蘇鵬元來為大家解讀這本書。
2019/03/14早上9:00~10:00,正聲調頻台FM104.1,財經早知道希望咱們的聽眾不是某媒體調查去年一整年不買書那四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