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多啲·識多啲 X 運動心理學】❤️🔥運動員之心:鍥而不捨的最大袐密🤫
💵獎金會唔會令運動員更賣力?
【Motivation 動機💪】
2021東奧港隊獎牌獎金將加碼,其中個人項目金牌獎金300萬元增至500萬元,銀牌及銅牌分別加至250萬元及125萬元,隊際金牌則雙倍計算至1000萬元。咁多錢究竟會唔會令一眾香港運動員更落力比賽呢?
Gould (1982) 指出運動員要面對挑戰不單靠身體素質及才能,心理力量都同等重要。所以精英運動員與教練十分重視動機(Motivation)!
通過認識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自我決定論,你會發現動機其實人人都有?!😲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決定論✊🏻】
1. Autonomy 自主:發自內心作出行為的欲望🤩
2. Competence 勝任:嘗試從個體出發,與環境作有效的互動;了解個體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個體對於任務可能完成的結果與效能🗣
3. Relatedness 歸屬:透過互動,找到自身與重要他人的關聯🪢
SDT亦指出,個體會自然地被驅使朝着能滿足基本需求的經驗進發,而這三個需求亦是促進人類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
透過運動員對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歸屬(Relatedness)的需求,加上各種因素諸如成敗、比賽、教練等等,最終會影響運動員的動機(Motivation)。
【Instrinsic motivation 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意即個人參與運動的動機基於運動本身以及其帶來的樂趣。
出現方式分別為以下3️⃣種:
1. 了解(Toward knowledge):從學到新技術,或對該運動有更深入了解而感到愉快
2. 達成(Toward accomplishment):練習是為了突破自己,或從過程中達到個人訂下之目標。
3. 感受刺激(Toward experiencing stimulation):參與運動是為了感受到運動本身的愉快感覺,例如速度感就是很多運動本身的特徵。
【Extrinsic motivation 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意即個人參與運動喺基於渴望得到有形嘅好處,例如物質、社會地位或避免接受懲罰。
出現方式分別為以下4️⃣種:
1. 外在賞酬(External regulation):最不受個人控制的外在動機種類。例如比賽獎項和獎金。
2. 內在賞酬(Introjected regulation):因未能內化外在因素,並產生壓力而做出行動。例如一個運動員話自己"一定"要做運動去令自己感覺良好。
3. 自我認同賞酬(Identified regulation):該事件能令個人達成某個目標,所以選擇做一些不有趣但重要的事。 例如一個排球運動員選擇做枯燥乏味的負重訓練因他認為此舉能提升運動表現。
4. 整合賞酬(Integrated regulation):最有自我決定性的外在動機種類,代表該行為完全附合個人的價值觀。例如一個柔道運動員練習柔道是因為所代表的精神符合他的價值觀。
【Amotivation 無動機💔】
無動機代表沒有目的,並對影響身邊環境沒有任何期待。換句話說,即個人行為與環境並無任何關聯。
例如,當一個籃球運動員聲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打籃球,亦感受不到籃球能為他帶來什麼,就代表他正處於無動機(Amotivation) 狀態。
【獎金加碼有無用?🧐】
透過SDT,可以知道獎金屬於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的外在賞酬(External regulation)。換句話說,獎金加碼某程度可以增加運動員的動機。
但要知道,絕大部分運動員都是視運動這媒介為自我實現的途徑。相信運動本身已帶來好多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俾佢哋,所以獎金好多時都只是錦上添花!
【其實每個人都有動機🥂】
當用SDT去解釋動機,會發現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歸屬(Relatedness)的產生動機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運動員就正正透過運動達成自我實現,所以佢哋就可以咁刻苦耐勞,去應付日復日嘅訓練!
可能睇緊呢篇文嘅你未必喺運動上搵到自我實現嘅途徑,但只要勇於嘗試,終有一日動機會源源不絕咁到來,助你走出屬於你自己嘅道路! 運動員之心❤️🔥人皆有之!
====================================
💬想體你點諗:有無一件事就算無外在賞酬(External regulation),你都會願意做?
====================================
❤️各位運動人喜歡內容嘅請追蹤、按讚、分享同收藏!
====================================
#體多啲識多啲 #東京奧運 #港隊 #運動心理學 #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 #PEEducation #DSEPE #文憑試 #補習 #高中體育選修科 #體育人並肩同行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過去我們談了不少教養孩子的方法,今集我們想談一個敏感課題:離婚。古語有云「寧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我們明白,會結婚的人,誰會想要離婚。但現實是香港的離婚率年年上升,當中不乏已有下一代的家庭。 一旦面對婚姻抉擇,大家也許都會問自己,到底要不要為了小朋友維持一段不算美滿的婚姻?不分開是否就能夠給孩子...
competence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我們對生活的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時,經常會對別人抱持過高期望。
我們很容易期望每個人最好都一應俱全,提供我們所需的一切。這等於在為自己設定高不可攀的標準。要知道找到那種人和成為那種人都同樣困難。四種信任典型能幫助我們謹記對他人應有或錯誤的期待。就連你的伴侶也無法全天候提供你所要的關懷、品格、能力和始終如一。
即使在終身相許的結合裡,也只有你才能成為自己的一切。
取自《僧人心態》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最近我很誠懇地表達某位朋友對我的支持,那是一種信任,這讓我十分感激。能表達出來,我自己便活在某種接近愛的狀態中。
對我來說,這四種信任相當接近愛的狀態。之前本來想要多聊聊這個部分,可惜因為篇幅受限。我很感謝出版社願意大方授權,我期待能讓版面上的朋友們一同受益。
祝願您,能相信自己,成為自己的一切!
... ... ... ... ... ... ... ... ... ... ... ... ... ... ...
四種信任
【文/ 傑‧謝帝】
在道場我因為別人沒有回報我付出的關懷而感到懊惱。當我們對生活的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時,經常會對別人抱持過高期望。思考以下四個典型,我們都在尋尋覓覓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希望他們能進入我們生命。你會辨識出是哪些人,相信大多數人至少會各知道一個身邊符合這四種典型之一的人。
#能力(Competence)—我們會信任一個有能力者的意見和建議。這人擁有解決問題的正確技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或權威,有經驗、參考價值以及╲或在 Yelp 評論網站上擁有高評等。
#關懷(Care)—我們會想知道那人是否在乎我們交給他處理的情緒問題。真正的關懷意味著他們會考慮對你最有利,而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事。他們關懷你的福祉,不是你的成功。他們念茲在茲的是你最大的利益。他們相信你。他們會超越職責範圍支持你,幫助你前進、陪你去看醫生、幫你計畫生日派對或婚禮。
#品格(Character)—有些人會有嚴謹的道德準則和毫不妥協的價值觀。當我們不確定自己想要或想相信的事物時,就會向這些人求助。當我們處於相互依賴的伙伴關係(親密關係、事業夥伴、團隊)中時,品格就顯得特別重要。這些人言行一致,有良好的聲譽、穩健的意見和實事求是的建議。他們值得信賴。
#始終如一(Consistency)—始終如一的人也許不是一流的專家,也許沒有最崇高的品格或最深切的關懷,但他們可靠、一直都在且有求必應。他們會陪你共度苦樂逆順的時光。
沒有人會高舉牌子大聲宣告他們能提供什麼給我們。你要觀察人的意圖和行動,他們的言行前後一致嗎?有以身作則,展現自己推崇的價值嗎?他們的價值觀與你相符嗎?我們從對方的行為中學到的,多過於他們的口頭所承諾嗎?透過這四種信任典型,了解自己為什麼會被某個人吸引。你們是否能建立友誼、同事或情人的連結關係。問自己,我建立這一份關係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這四種信任典型就像我們會出於本能尋求和要求的基本特質,但注意,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人是既關心你,又擅長每一個領域,還具有最高品格,而且永遠會為你抽出時間。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是史瓦米(尊者,我的師父)和母親。史瓦米是我仰賴的靈性導師。我對他的品格賦予最高度的信任。但當我詢問他,我想離開埃森哲公司轉往媒體界發展時,他說:「我不知道你該怎麼做。」他是我最重視的顧問之一,但期望他對我的生涯抉擇提供意見是愚蠢的,何況,以他的智慧也不會不懂裝懂。我母親也不是提供生涯規畫意見的最佳人選。她像許多母親一樣,最關心我的福祉,像是我的心情和食衣住行,始終如一地關心我,但不會在經營管理上提供任何建議。我也不必因為母親不關心我生活的每一個面向而生氣。反之,我應該省掉不必要的時間、精力、注意力和痛苦,只要感恩她提供給我的一切就好。
我們很容易期望每個人最好都一應俱全,提供我們所需的一切。這等於在為自己設定高不可攀的標準。要知道找到那種人和成為那種人都同樣困難。四種信任典型能幫助我們謹記對他人應有或錯誤的期待。就連你的伴侶也無法全天候提供你所要的關懷、品格、能力和始終如一。關懷和品格,可以,但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雖然身為你的伴侶理應相當可靠,但沒有人能始終如一地滿足你的需要。我們會期望伴侶成為自己的一切,希望「你使我完整」(謝謝你傑瑞.馬奎爾,在電影《征服情海》說出這句經典台詞),但即使在終身相許的結合裡,也只有你才能成為自己的一切。
與道場那些非家人或沒有關係的人一起生活,給了我們更實際的視角。顯而易見地,道場裡沒有任何人能夠或應該扮演每一種角色。有趣的是,《今日心理學》雜誌有一篇心理學家J.派屈克.史維尼(J. Patrick Sweeney)上校,對伊拉克軍事領導階層進行的實地研究報告。同樣地,史維尼也提出了「3C理論」:能力(competence)、關懷(caring)和品格(character)的論點。不同之處在於,他發現這三個特質是使士兵信任領導者的必要因素。軍人和僧侶的生活都要遵守一套常規和原則,但僧侶不會跟隨領導人,也不必置身戰場冒險犯難。像僧人一樣地思考人際關係,不要強求4C俱全,根據一個人實際的付出,而不是你希望他們給你的東西,設定貼近現實的期望。即使對方沒有4C俱全,你還是可以從他們身上受益。
你也應該像他們一樣貼心地付出給他們。與朋友或同事相處時,養成習慣問自己:我能先付出什麼給他們?我能提供什麼服務?我是老師、同儕,還是學生?我能給這個人4C中的哪一個?發揮一己之所長,要像史瓦米一樣,不提供自己沒有的專業知識,就會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627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pg/BookLife99/posts/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competence心理學 在 幹話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你有什麼專長嗎?
我特別會喜歡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
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呢?
耶魯大學教授Peter Salovey,
在他的心理學開放課程中,
歸納了7個很有趣的因素。
1. 空間距離(Proximity)
在不考量其他變因的前提下,
若雙方個體間的距離較近,
則會更容易吸引彼此。
2. 性格相似度(Similarity)
當個體之間的某些行為舉止,
甚至是興趣、情緒、想法等形似時,
就越容易吸引到對方。
3. 熟悉程度(Familiarity)
當彼此相處越久,
雙方關係信任感越高時,
這份熟悉感會讓彼此越靠越近。
4. 能力水準(Competence)
舉例來說像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
當能力越好的人犯了一點錯,
我們反而會覺得他很親切、有魅力。
5. 個體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
多數人屬於第一印象動物,
擁有姣好面貌、體態等外在特質,
會更容易吸引其他人的注意。
6. 得失效應(Gain-loss Effect)
簡單來說當一個原本對你很不好的人,
隨著彼此相處推移對你越來越好,
就會使好感逐漸增益。
相反地,當一個人原本對你很好,
但隨時間流逝對你越來越差,
就會讓負面印象更加成長。
7. 歸因錯誤(Misattribution of arousol)
有時候某些心理因素,
會讓你以為這種感覺就是愛情。
比方說經典的吊橋效應,
因為一些因素讓你產生假性戀愛感受,
而這就是所謂的錯誤歸因。
小心肝們認為還有哪些理由呢?
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給編編ㄡ
competence心理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過去我們談了不少教養孩子的方法,今集我們想談一個敏感課題:離婚。古語有云「寧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我們明白,會結婚的人,誰會想要離婚。但現實是香港的離婚率年年上升,當中不乏已有下一代的家庭。
一旦面對婚姻抉擇,大家也許都會問自己,到底要不要為了小朋友維持一段不算美滿的婚姻?不分開是否就能夠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分開又會不會令小朋友蒙上陰影?
參考資料
Carr, C. M., & Wolchik, S. A. (2015). Marital Status, Divorce, and Child Development. In J. D. Wright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Vol. 14, pp. 518-524). Amsterdam: Elsevier.
Luecken, L. J., Hagan, M. A., Wolchik, S. N., Sandler, I., & Tein, J. (2016).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hild-Reported Maternal Warmth on Cortisol Stress Response 15 Years After Parental Divorc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78(2), 163-170.
Leung, J. (2016). Maternal Beliefs, Adolescent Perceived Maternal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Competence in Poor Chinese Female-Headed Divorced Familie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5(6), 1815-1828.
Schaffer, H. R. (2003). Introducing Child Psychology: Wiley.
Schaffer, H. (1998). Making decisions about children : Psychologic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2nd ed.,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worlds). Oxford ;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Hetherington, E. (1999). Coping with divorce, single parenting, and remarriage : A risk and resiliency perspective. Mahwah, N.J. ;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mpetence心理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全球七十億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品格特質。有些人有較強的自制力,有的則充滿好奇心,無高低之分,卻造就了我們的獨特性。那到底是什麼決定我們每個人的品格特質?是先天決定還是靠後天培養?
很多人都以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反而學習就可以靠後天努力。於是過去一段長時間,每當我們談到教育,都集中於討論如何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學習知識,但事實上,品格特質都可以發展和強化鍛鍊!?
參考資料
Park, N.,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2004).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5), 603-619. doi:10.1521/jscp.23.5.603.50748
Jones, D. E., Greenberg, M., & Crowley, M. (2015, February 10). Early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 and Public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Social Competence and Future Wellness.
Dweck, C. (2014, November).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Retrieved from TED Talk
Marvin W. Berkowitz, & Melinda C. Bier. (2004). Research-Based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91, 72–85.
The VIA Institute on Character, http://www.viacharacter.org/www/
competence心理學 在 competence - 搬運力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的相關結果
competence, 能力;能耐. 學術名詞 海洋科學名詞-近岸工程, competence, 搬運力.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 competence, 職能、能力、勝任能力. 學術名詞 ... <看更多>
competence心理學 在 自我決定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此條目介紹的是心理學的理論。关于政治上的自我決定,请见「民族自决」。 自我決定論(英語: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是一個有關於人類個性與動機的理論,考量 ... 勝任(Competence); 歸屬(Relatedness); 自主(Autonomy). ... <看更多>
competence心理學 在 心理學的四階學習模型(Four stages of competence) - Medium 的相關結果
心理學 的四階學習模型(Four stages of competence)——從「不能」到「能」. 「學習」的脈絡究竟是?在心理學中有個模型專門描述,我們是建立能力的流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