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有人問「看過《計程車司機》嗎?」當然看過啊,我還寫過呢,這可是去年著名的片子,講的是韓國的光洲事件,綠色的計程車和黃色的司機大叔都讓人印象深刻,是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怎會不知呢。
「不是那部啦,是更早的計程車司機,勞勃狄尼洛主演的司機,看過嗎?」「喔。。。原來還有另一個司機啊,沒有耶。」這可尷尬了。@@ 結果,恰巧在飛網 netflix 看到有這部。🤭🤭
1976 年的《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是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和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的成名之作,也是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重要作品。當年的福斯特只有十三歲,精湛地演出雛妓一角,而狄尼洛也才只有三十出頭,他在戲中的形象實在好帥,又練得一身精實的肌肉,真是相當超乎想像。
.
故事中的崔維斯(狄尼洛飾演),是個越戰退伍的寂寞靈魂,因為飽受失眠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苦,於是只能宛如幽魂般地,在夜半的紐約街頭,開著黃色計程車,漫無目的地漂搖晃盪,消耗無眠之夜的空洞與寂寥。
.
在白天的紐約街頭,他遇見宛若天使的心中女神 Betsy(Cybill Shepherd 飾演),崔維斯無畏地向 Betsy 告白訴愛,他以「我們是同類人,並有種彼此無法抗拒的自然吸引力」獲得聰穎 Betsy 的喜愛,總算爭取到兩人的午茶約會,甚至,還準備一起看電影。
.
然而,畢竟由越戰歸來的崔維斯太不懂人情世故(又沒有先查看影評),於是選錯約會電影,惹得女神再也不願與他見面。徹底傷心的崔維斯於是只能再躲回黑夜,縮回自我,繼續封閉的生活。
.
黑夜的紐約是個道德的深淵,雜揉著雛妓、販毒、惹事、和殺人等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反應的是美國六七零年代普遍的社會現實。當時的美國國外有打不完也打不贏的越戰,國內則有各式各類的民權運動(包括黑人人權運動),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在社會之上的總統或者社運領袖相繼被刺殺,而社會底層則有種族歧視、吸毒擁槍等問題。
.
這些社會真實面在電影中的呈現,是以選舉候選人Palantine(Leonard Harris 飾演)為象徵,而候選標語「我們都是人民」以及「讓人民作主」則是劇中特寫的荒謬諷刺。
.
日夜遊蕩紐約街頭的崔維斯,最終還是無法融入社會,外加獲得不到女神 Besty 的愛情,他於是計畫在這沉默的黑暗中,徹底的自我摧毀。自我毀滅之後,或許還能換得雛妓的希望與未來;以自殘的方式,反而能夠帶來女孩的重生。越戰陸戰隊的勇士,於是決定孤軍大幹一票。。。。
.
六七零年代許多的美國電影,都要配合著社會實況來閱讀,越戰、黑人運動、民權運動都是這些故事的無言背景。導演透過崔維斯,經由他開著計程車進入大街小巷四處載客,以他的視野角度,觀察當時社會由上至下的各個層面,由成功的議員到中產階級(Besty),再由下層的計程車司機到底層的皮條客與雛妓,實況紀錄當時的蕭條絕望。
.
這是個非常孤寂黑暗的故事,即使最後看來似乎有點希望,但是故事還是結束在黑夜的紐約街頭。
.
。。。。。。
.
關於韓國光洲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可以參考「小氣計程車司機的無私大愛」:
https://sosreader.com/…/@x…/article/5a120ecceceaed97b402425c
.
.
關於六零年代的美國,可以讀這篇——>「《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2018的搖滾名人與20世紀的美國黑人」:
https://sosreader.com/…/@x…/article/5ad70acffd89780001c0d4b6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