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選物】no. 15
▎推薦節目:
Unlocking Us (with David Eagleman on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Ever-Changing Brain)
▎主持人:
Brené Brown
▎訪問來賓:
David Eagleman
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專家
創立了科技公司Neosensory
腦神經科普暢銷作家
這次的podcast選物推薦,我分成四篇來談
◉第一篇 ╏ 更適當的比喻
David Eagleman在新書 Livewired: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Ever-Changing Brain 裡把大腦比喻作一種 liveware ,他認為許多人把大腦想像成一種 software 是不夠貼切的,而不適當的譬喻,不僅無法增進理解,甚至會創造誤解。
software這個譬喻造成的誤解是什麼呢?
首先,先來了解什麼是software
英文詞尾 -ware,在造字意義上用來標記一個總稱,囊括某一特定用途的多種物件,例如 tableware(餐具)或是 glassware(玻璃器皿)
而software則是相對於hardware的程式總稱,軟體以無形的方式給予硬體零件指令與資料。
software不是一個適當的大腦比喻,原因有二:
1️⃣
software是為了達到 #特定功能 而生,但大腦並非「被」設計來完成某種任務。
大腦建立的迴路主要是 #反應環境刺激 ,在不同環境背景中誕生的大腦,會有不一樣的樣貌。
2️⃣
也因為software有特定功能,(目前)無法自我進化改變架構,但大腦不一樣,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迴路。
1890年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驚嘆於神經元的再造可塑性,用了plasticity這樣的字眼來描述大腦建立神經迴路的特性,plasticity於是就成了神經科學採用了一百多年的專門詞彙,但塑膠成品雖然可不斷重塑,每次射出成形後卻也就 #固化 不變,可大腦卻非如此,大腦從來沒有一刻是「成型」的。
如果我們能化身做顯微鏡頭,踏入大腦的聖殿,第一聲發出的驚嘆,必定是獻給壯觀的神經元活動。大腦裡有上百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有成萬個連結,合計下來是幾百兆的連結在整合作用,這樣的總活動量,再高的解析度也無法一眼盡收
但是,大腦真正的神化之處其實並不在此,比數量更驚人的是,你每次轉頭,都會看見一個不一樣的結構。
古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說,你無法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同樣的,你無法留下腦中的同一朵花永生不謝,就連此刻你讀著這段文字,如果你在其中找到一點認同或靈感啟發,你已經距離五分鐘前的自己有了一道距離,我們的腦並非塑成品 (plastic) ,成形後固化,對於大腦,更好的字眼是liveware,只要意識前進,大腦無時無刻都在綻放凋謝。
想多讀一些我寫的內容,按個讚讓我知道
#podcast節目連結在下方留言
#語言選物 #podcast選物 #神經科學 #大腦 #brenebrown #unlockingus #davideaglema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