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fight the Fed, until......
華爾街有句被視為金科玉律的投資守則:「Don't fight the Fed」,意思是如果美國聯儲局決定「放水」,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哪管經濟環境和企業盈利有多差,投資者都千萬不可逆勢而行,做空股市。
美國疫情嚴重,連第二浪和第一浪都根本分不清楚,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經濟重開的步伐怎可能沒影響?再加上近日不停出現大規模的BLM示威遊行甚至暴亂,對實體經濟簡直是雪上加霜。
但從投資角度來說,自從聯儲局在3月底重啟QE,更表明是無限的,美股就開始了神奇的、愈來愈與現實脫節的股市大反彈!從3月的最低點至近日最高點,標指、道指和納指,分別升了44.5%、48.3%和47.7%,納指更創了歷史新高,真的有點匪夷所思!不只美股,連中國新經濟股都受惠,騰訊(0700)、網易(9999)、中芯(0981)、京東(9618)、美團(3690)、拼多多、Bilibili等齊創新高,阿里巴巴(9988)亦不遠矣!
聯儲3月底重啟QE 美股與現實脫節
我當然明白WFH大趨勢對Amazon、微軟、facebook和Alphabet等科技龍頭幫助很大,如虎添翼。最大的5家Big Tech,已佔了標指的20%。但其餘80%又如何?除了「印鈔」外,怎樣解釋波音、各航空、郵輪公司超過1倍的反彈?連已破了產的Hertz都反彈了5倍。
無限QE的另一個受害者,可說是Alex Kearns,是Robinhood無佣金交易平台的客人。他是個20歲無收入的學生,但Robinhood竟給他100萬美元的借貸額度。他似乎用來炒期權,有一天他發現戶口輸了70多萬美元,感到絕望,就選擇了自殺,非常可惜和愚蠢。近乎黑色幽默,更可悲的傳聞是他其實沒有輸掉那麼多錢,只是看不懂Robinhood的每天倉位報告而已!Robinhood的KYC和風控,當然有問題,但如果沒有無限QE,哪有可能100萬美元信貸會流到一個20歲學生手中?
標指能否如著名策略師Tom Lee預測,在初夏即將創新高,誰也不知道,只可拭目以待。巴菲特在股市底部沽清了所有航空股,反被總統特朗普譏笑。據一位美國資深family office投資者說,今次大反彈令最有經驗的對冲基金經理大跌眼鏡,幾乎沒有年過45歲的賺到錢(嘻嘻,不知道我那麼年青)!
我當然贊同Don't fight the Fed,但天生多慮,會加個until......:
1. 美國超過一半州份的疫情正在上升,每日宗數重上3萬以上。多個大州如加州和Florida都是熱點,Arizona和Texas等,醫院容量更將在未來數天爆滿!死亡滯後,在不久將來,每日死亡人數必將反彈。這就是反民主制度選出來的特朗普自私無能領導下的惡果,美國變成反科學、反事實、反理性,連口罩都變成政治部落圖騰!
美國經濟是否真的可以不管「死人冧樓」,繼續重開,實屬懷疑。但股市是否必將因此大跌?答案部分取決於疫情能否受控,和政策取向。
疫症宗數確在飈升,但近日感染者平均較年輕,且最少一部分人有戴口罩,即使受感染,接觸到的viral load較輕,所以死亡率應該較低。加上美國醫生多了經驗,終於明白過早使用ventilator,弊多於利。FDA終於禁用頗危險的HCQ,改用較有效的Dexamethasone和Remdesivir等藥。最重要的是投資者仍樂意相信最快在年底就將成功研究出有效疫苗,雖然不少專家仍有保留。即使成功,疫苗的有效率多高(可能只有50%至60%),有效期多長(可能只有3至6個月),價錢和如何大量生產數十億劑等問題,更加暫時沒人理會。
如果經濟重開萬一受阻,聯儲局又是否江郎「財」盡?當然不是,隨便都可數出尚未使出的三招:一、YCC(yield curve control),短期內將公布細節,估計類似日本央行的10年債零利率目標政策(QE也是日本發明),但可能焦點放在較短的5年期美國債。二、負利率,這一招歐洲較常用,聯儲局仍非常抗拒。三、直接購買股票ETF,甚至個股。聯儲局已開始直接買個別企債,離股票只一步之遙。日央行早已直接購入日股ETF。
2. BLM會否演變成一場美式文化大革命?近日示威變回大致和平,不少各州市警察甚至以「taking a knee」(單膝跪),為警暴作象徵式道歉,但當然無礙警察殺害黑人事件仍不斷發生。
大規模暴亂會否再現?絕對有可能,只等待適合的導火線。特朗普言行仍緊擁抱着輸了內戰的南部Lost Cause,近日警告企圖拉倒另一早期擁有黑奴和曾跟美洲原住民打仗的總統Andrew Jackson銅像的示威者,任何毀壞公眾紀念碑者,可被監禁10年,且講明執法絕不手軟!醜陋的事實是美國最早的10位總統,8位都曾擁有黑奴!如特朗普繼續煽動種族衝突,事情會否一發不可收拾,實在難講。假如他成功連任,但再次以大比數輸掉普選,BLM支持者會否願意再忍氣吞聲接受?上次白宮門前衝擊已非常危險,如下次再發生,民眾會否更暴力?而美國軍、警又將如何處理?如特朗普下令使用大量武力,甚至開槍,警察、國民自衛隊和正規軍隊的反應又如何?早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General Milley的表態必令總統特朗普非常不安,且反常敢怒不敢言。
窮人餓不死卻不爽致動亂增
BLM運動主因不是「麵包」,但QE導致貧富懸殊加劇肯定是主因之一。QE救了富人,窮人餓不死但感覺不爽。這是個全球現象,所以近年那麼多社會動亂。但請留意,正因肚子不餓,與俄國沙皇末代,以及晚清末期時的民不聊生,有根本性的不同,所以革命動力仍不足夠。反而不少右翼種族主義政府,如美國、英國和巴西等,草菅少數族裔人命,處理疫情嚴重失當,面臨的政治壓力更大。巴西甚至有政變危機。
但派錢的財政政策仍有點用。美國政府已在討論下一輪刺激方案,但分歧頗大。民主黨的眾議院要求3萬億美元,共和黨的參議院只支持1萬億美元,白宮則要求2萬億美元,但另重提1萬億美元基建。不知道最後結果如何,但最緊急是再發放最少1000美元,和延長4000萬失業工人的救濟金。
3. 無限QE和UBI,證明Andrew Yang是對的,更非常受巿場歡迎,這是否神話中的免費午餐?
聯儲局的資產規模,在金融海嘯前只約7000億美元,經QE擴張至4.3萬億美元,然後稍為收縮至3.6萬億美元,但只重啟無限QE三個月,又再膨脹至空前的7萬億美元!財政更誇張,今年財赤將高達4萬億美元,超過GDP的20%!美國國債亦將升至約110%GDP。
低利率「好處」多 最重要增政府負債能力
傳統經濟理論提醒大家如此瘋狂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各種不良甚至災難性後果,包括超級通脹、息口飛升、經濟衰退、股債市崩潰和貨幣大幅貶值等等。但到現時為止,這些情况仍未出現。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利率不升反跌,當然是拜QE所賜。YCC是更直接的操控債市方法,據日本經驗,相對QE,可省80%彈藥。按低利率「好處」很多,最重要是增加政府負擔債能力,利息支出佔比更低。
利率低,股、債的fair value當然更高,所以毫無收入的Nikola,市值都可超過250億美元(可惜Nikola Tesla似乎沒有middle name,要不然最少值50億美元)。標指今年PE估計最少24倍,CAPE約29倍,只低於1999年科網泡沫爆破前水平。
亂印鈔,財政揮霍無度,不是應該帶來通脹?為什麼沒有?首先QE和YCC,直接按住本應自由反映增長和通脹預期的長債息口,或對實質增長和未來通脹有真實影響。除此之外,人口老化、經濟虛擬化、能源和天然資源需求減少,再生能源和電動車革命都是通縮的,所以現今大國的負債能力真的比以前高很多,加速印鈔只剛好平衡通縮壓力。
縱拜登當選 難改Fed put
4. 近日美股高位震盪,部分歸咎於近日民調顯示拜登擴闊了領先優勢,市場憂慮如他當選,將逆轉特朗普的企業減稅。高盛估計加稅或將削減標指明年盈利超過10%。如要逐漸回歸至收支平衡,加稅是必須的;但以加稅為競選口號,是極難贏出的。再者,即使拜登勝出,任何加稅方案都需要兩院通過。華爾街開始擔心一次「blue sweep」,但我認為參議院留在共和黨的機會仍較高。
再者,即使拜登當選,也不代表他將改變自格林斯潘年代至今,30多年來聯儲局提供給巿場,風險不對稱的Fed put。此政策對投資者超好,但形成道德風險,因此全球經常出現各種資產泡沫。
強美元需軍事互相支撐
5. QE、YCC、MMT和UBI等堂皇名詞,某程度上都只欺騙大家的掩眼法。種種手段的最重要支撐仍是全世界對美元的無比信心,這就是法國前總統Giscard d'Estaing所指的美元「exorbitant privilege」(高昂專權)!只要所有人有信心,美國就可隨意印鈔、政府可長期入不敷支,貿易長期逆差。美元霸權是接近絕對的,全球超過60%貨幣儲備是美元,全球外匯交易,超過90%其中一邊為美元!美元有何危機?
靜悄悄地,從3月至今,美元指數DXY貶值了5.2%。絕非崩潰,但會否繼續跌,難講,所以近日那麼多人對黃金和Bitcoin有興趣。美元又是靠什麼來做儲備的呢?千萬不要以為是黃金,只佔M1的8%,M2不到3%。理論上支持美元價值當然是整個美國的天然資源、社會體制和人才,包括大量領先全球的企業,最優秀的大學等。這些資產,需倚靠全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來保衛;但這龐大軍事力量,包括800個海外基地,亦需要每年近8000億美元國防開支,是後面9個國家的總和。這個排場不易維持,說白了,美元靠軍事支撐,而軍事又要靠美元來支持,有點循環論證的味道。
如要維持這局面,美國必須無限期維持GDP第一!極難想像世界第二大經濟,可繼續擁有這個高昂特權。
中美GDP年底將明顯拉近
我已多次指出今季是個歷史上最重要里程碑之一,中、美名義GDP將是前所未有的接近,是彎道超車的第一次碰撞。下半年如美國能繼續重開經濟(如重開不成功,後果不敢想像),還好一點,將重新拉開距離,到年底可能美國GDP約20萬億美元,中國約15萬億美元,差距仍有33%,但已比去年的50%以上收窄很多。長期交接的時間表亦將由7年以上拉近至估計只4至5年,即有可能在下屆美國總統任內發生。
當然重申一次,即使中國GDP超越美國,絕不代表人民幣、人均收入、科技、商業、軍事和宣傳上,都能同時超越美國。這將是一個漫長過程,且充滿危機。
這亦不等如美元馬上失去所有人信心,停止使用,或匯率暴跌。但這過程中,美元必逐漸失去它的高昂專權,聯儲局的QE和YCC等政策的自由度和有效性,將慢慢感到掣肘,可能導致Fed put的威力減弱。
所以Don't fight the Fed, until......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網易、中芯、京東、美團、拼多多、阿里、Bilibili、Amazon、Microsoft、facebook、Apple、Tesla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dxy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dxy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dxy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dxy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dxy意思 在 dxy是什麼、dxy意思、dxy指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dxy意思 在 dxy是什麼、dxy意思、dxy指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dxy意思 在 安納金國際洞察- 目前DXY美元指數正在往2015/8/24低點 ... 的評價
- 關於dxy意思 在 重點六:萊布尼茲微分符號與隱函數微分法|觀念講解-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dxy意思 在 Training Algorithm while Searching · Issue #18 - GitHub 的評價
dxy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誠意邀請特首出席慶祝「真•撤回」宴
【明報專訊】林鄭終於「真·撤回」逃犯條例修訂,當然是好事,但亦帶出一些問題。政府既然堅持了3個月都不撤回,其間香港因此經歷了前所未見的動亂,為何突然宣布正式撤回?
表面答案當然是政府終於體會到單靠拖延、武力鎮壓,甚至所謂「派糖」,都不會成功停止所有動亂,所以嘗試釋出善意,答應示威者部分訴求。如果這就是真正理由,更令人極度懷疑和擔心政府的能力。雖然林鄭從6月中已多番在公開場合和洩漏錄音中承認犯下嚴重錯誤,但似乎仍未汲取絲毫教訓,所以一直堅拒「真·撤回」。她的「語言偽術」,甚麼「壽終正寢」、The bill is dead等廢話,不止浪費了3個月的寶貴時間,更當然直接激發本來尚算和平的示威遊行,變質成為一場暴力的逆權運動。社會上出現各種令人痛心的暴力行為(當然仍需負上刑責),令到社會嚴重撕裂、極度不穩定、挑戰法治、針對警察、嚴重傷害香港國際形象,亦令中美關係更複雜化。如果林鄭在6月初就從善如流,不作無謂之爭,直接答應撤回,那麼香港極可能可以逃過這場無聊的浩劫。
林鄭語言偽術浪費寶貴3個月
有些人的想法比較玄,認為政府早看穿整個局勢,但認為「要來的,一定遲早都會來」,所以一直拖延,拒絕撤回。意思是不撤回是個故意的決定,蓄意激發社運,目的是看清楚反對派憎恨政府的程度、人數、分類、「底牌」和真正訴求等。我認為此解釋極度牽強,如果是真,更令人心寒,政府的愚蠢程度已超越常人的想像。此說法有如治療癌病和愛滋等病症,既然沒有根治的方法,所以即使可用各種藥物來控制病情,也故意不用,就讓病情自由惡化,然後再算吧!這個說法當然非常荒謬,因為如故意讓病情惡化,可甚至爆發出其他併發症,到時病入膏肓,恐怕病人已救不過來了。
除了這個解釋,坊間亦流傳其他各種理論,包括為即將來臨的國慶粉飾太平、企圖防止美國國會通過制裁中國的《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of 2019》(《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等。有人甚至指出前天特首林鄭的演說,表情和聲音都極不自然,有點AI(人工智能)加CGI(電腦合成影像)的味道,懷疑用了類似近日火爆換臉App—ZAO的技術!
我無意逐一探討每個陰謀論的可信性,我較有興趣研究這次撤回對未來局勢發展的影響。首先最肯定的是整件由修例引發出來的危機,解決方法必須是一個可行,且能穿越2047年的政治方案。但正如我早前分析,基於各種考慮,相信在短期內難推出一個全面政改方案。
基本法行「同股不同權」 每票權重天淵之別
讓我再指出現行一國兩制的一些荒謬地方,亦因此極難令北京放心用現存條件「續約」。先看特首的英文名稱Chief Executive(首席執行官),極不尋常,全世界城市都未見過,企業就當然常見。這名稱已說明本來的構思是把香港打造成一家MNC,類似Muti-National Corporation,改一個字,是一個Multi-National City!只有MNC,才會容許海外「股東」或「持份者」,在股東大會或立法會選舉中投票,甚至讓外國人參選立法會議員。《基本法》甚至要求終審庭必須有最少兩位來自英聯邦國家的外籍法官。最荒謬的是《基本法》竟遠遠走在港交所前面,老早已有「同股不同權」機制!外傭0票,住滿7年的其他外國人和普通香港市民則有1票,本來律師、會計師或大老闆就有兩票。即使到了曾蔭權年代的政改後,外傭繼續0票,普通香港人及外籍人士都有兩票,包括超級區議會,但這些議席是由幾十萬人選出來,跟功能組別的議席,只由數百人甚至只幾十人選出來,每票的權重仍有天淵之別。
所以我認為任何政改,尤其關乎2047年以後的制度,即使保留某形式的一國兩制,都必須解決這些殖民地年代遺留下來的畸形現象。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即使不談機制,只談投票資格,其實已關乎可能高達200萬或更多人的投票權,足以影響任何選舉結果。
外傭無居港權 待遇遜十九世紀賣豬仔
外傭人數高達40萬,已佔香港人口5%至6%,不少已在港工作超過7年。我家的其中一位,已服務超過20年,她極想留在香港長居,但奈何法律不賦予居港權,未來當她離職時,仍必須回去菲律賓,這公平嗎?法律權利上,她們面對的待遇,甚至比19世紀中國人「賣豬仔」到美加的華工血淚史更差。他們當年被徵收「人頭稅」,亦不許把太太帶過去,但最少老來可留低,最後法律改變,仍可家庭團聚。
反過來,其他行業的外國人,為數約20萬,即使在各駐港領使館工作的外國人,只要住滿7年,都有永久居留和投票權。這權利應該也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從來未聽過任何國籍的expat(駐外人員),在紐約、倫敦、東京、悉尼等地方有投票權。這畸形特權又公平嗎?合理嗎?
另外擁有加、澳、紐、美、英和其他國籍的香港人,約有100萬,他們又應否繼續有投票權呢?又要否考慮雙重國籍問題呢?
除此,還有BNO護照持有者,又該如果處理呢?1997年回歸時,最高峰時有340萬人,後來發現特區護照更好用,數目就跌至50萬,近日因動亂問題,開始回升。如動盪不停,這數目可輕易反彈至100多萬,因為這是最便宜的半份「移民保險」,雖然1997年後出世的年輕人沒有資格。賭的是雖然當年英國羞恥地沒有賦予所有香港人居英權,但在緊急時刻,即使只持有BNO的香港人抵達英國,6個月到期時,他們會否真的把港人遣返?同樣問題,BNO持有者的投票權又如何?
微調831框架 先改革立會選舉最務實
我沒有最理想答案,但先了解事情的關鍵在那裏,是必須的第一步。我認為最務實的做法是先嘗試改革明年將舉行、爭議較少的立法會選舉的制度,甚至可能暫不需要考慮2047年的期限問題,但可能需要中央稍為修改831框架,容許先修改立法會選舉方法。首先逐步增加民主代表性,譬如考慮取消或最少減少功能組別的議席數目。得到的成果將較實際和有效。如林鄭不辭職(當然是個big if),但正常下一屆特首選舉將在2022年,尚有一點時間,可再深入思考一會,才再正式討論如何普選特首。
但最要小心的是少數示威者的更極端目的,並非民主普選,而是接近無政府的長期混亂,使香港繼續沉淪!沒辦法,對付這批極端份子的手段必須強硬,必須拒絕接受這歪理,不可猶豫,不可妥協,不可茍且,必須糾正這種思想,每個香港人都有責任!
對付極端示威者手段必須強硬
大家較關心的是在短期內,這次撤回,會否有助把局勢降溫,還是反而鼓勵反對行動變得更激烈。我沒有答案,需要繼續觀察未來數天、數周的事態發展。但肯定的是,即使短期內社會逐漸稍為平靜下來,但社會的「病」仍未根治,必將復發。
全球傳媒和市場都是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病患者,近日焦點已逐漸離開香港,不是完全忘記,因為這仍是一隻較新的「黑天鵝」。但近日亦要關注亞馬遜雨林大火災,和愈演愈烈的英國脫歐危機,和沒完沒了的中美貿易衝突,這些事的起因都與去全球一體化,有極密切關係。
約翰遜只上台數周,英國已墮入憲政危機。今周多名保守黨議員倒戈相向,投票支持向歐盟申請Brexit再延期至1月底,令到保守黨政府失去大多數執政地位,連約翰遜企圖解散國會,在10月15日舉行提前大選(snap election)的動議都未獲通過。短期內,市場對硬脫歐(No Deal Brexit)的憂慮稍獲紓緩,英鎊有所反彈,美元指數DXY回落至99以下,所以全球股市出現反彈(香港情况也有點幫助)。
但最後Brexit如何收科,誰都沒有答案。在約翰遜領導下,硬脫歐仍是一個非常實在的可能,但國會已頗成功奪權,所以延期而最後達到某種Brexit協議的機會亦不低。本來支持Brexit的工黨,現在竟然接近180度轉變,支持再度公投,如出現,戲劇性逆轉為Bremain(留歐)的機會很大!
脫歐拖延看似壞事 實非如此
眨眼間,Brexit已拖了3年,沒完沒了,看似不好,但其實對大部分英國人來說,拖延未必是壞事。貿易上既有繼續留歐的好處,貨幣上英鎊貶值,對消費不好,但對刺激出口和旅遊業,挺有幫助。但同時在Brexit的威脅底下,相信近年較少來自土耳其和東歐等地的移民會選擇搬去英國!雖不可持久,但最少暫可達到兩全其美效果!
Brexit是場充滿悲哀、瘋狂和諷刺的鬧劇,已拍成電影《Brexit: The Uncivil War》,由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扮演甘明斯(Dominic Cummings),脫歐運動Vote Leave的Campaign Director(運動主任)。經過甘明斯的非正統民調,發現英國人的共同憂慮是Loss of Control(失控予歐盟),而最大的共同恐懼竟是土耳其加入歐盟。他就精準利用這恐懼忽悠國民,恐嚇英國人如土耳其加入歐盟,將有多達7000萬土耳其人搬到英國!但整個土耳其人口才不過8000多萬,此說何其荒謬!
但無論如何,甘明斯等人非常成功地把這個排外想法灌輸入英國人腦海中。到後來,連約翰遜都加入了Vote Leave陣營。最後在公投中,Brexit以52%對48%,輕微勝出。3年後的今天,約翰遜成為了首相,他亦委任了甘明斯成為政府特別顧問。
製造共同恐懼 導致英國人公投脫歐
最諷刺的一點是約翰遜正是土耳其裔人,曾祖父Ali Kemal更曾當奥斯曼帝國的內政部長!有些香港人很崇拜英國,但你能不佩服英國人的愚蠢嗎?莫非這就是英國有名的自嘲式黑色幽默?
我衷心歡迎今次修例的「真·撤回」,亦未有忘記跟友人的新榮記之約。我未來兩周將出門去華盛頓參加每季峰會,今次應有一些特別嘉賓,希望對了解可否打破至關重要的中美貿易談判僵局,和美國政商界最頂層人物如何看香港情况,有點幫助。身為香港人,我亦必盡力解釋香港的錯綜複雜情况,如有需要,更必矯正他們一些對香港局勢的誤解。
回港後,定必款待朋友們享用此「真·撤回」之宴,樂意支持本地經濟。特首既已答應落區走入民間,與市民直接對話,我極希望她賞面,撥冗出席(保安和保險可能是個問題,但應有解決方法)。說不定,酒過三巡,我們這班「普通市民」,或可提供一些尚有些少參考價值的意見!
(中環資產持有ZAO母公司陌陌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news.mingpao.com/pns/%E7%B6%93%E6%BF%9F/article/20190906/s00004/1567708088140/%E8%AD%9A%E6%96%B0%E5%BC%B7-%E8%AA%A0%E6%84%8F%E9%82%80%E8%AB%8B%E7%89%B9%E9%A6%96%E5%87%BA%E5%B8%AD%E6%85%B6%E7%A5%9D%E3%80%8C%E7%9C%9F-%E6%92%A4%E5%9B%9E%E3%80%8D%E5%AE%B4
dxy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獨立聯儲局死亡事件
從GFC(環球金融危機)至今,超過十年來,第一次的美聯儲減息,終於來臨了。中間落墨,減25點子,並非如大摩和一些人呼籲更誇張的50點子,但同時宣布提前在八月停止QT。
今次鮑威爾吃力不討好,大部分人對他批評不絕,主要三方面。第一是能力,早說過他並非正統宏觀經濟學家出身,在記招答問環節中,學問掌控之不足,溝通能力之低,尤其明顯。再說一遍,錯不在鮑威爾,錯在委任他但又不斷攻擊他的總統特朗普。第二,減25點子,再解說為中期調整(mid-cycle adjustment),完全不知所謂。部分人(包括我)當然認為美國經濟仍然強勁,股市不停創新高,息口更只有2.25厘至2.5厘,根本不應減息,相反可能應該繼續加息!另外一邊支持減息的人則認為減得不夠,應該減50點子才能達到防止經濟下滑的效果。連聯儲局內部都有分歧,不尋常地有兩位理事(governors)投票反對減息。第三,鮑威爾當然不承認,但他仍被很多人批評,此決定是受到特朗普所施加的政治壓力影響。
鮑威爾對未來走勢茫無頭緒
從各市場反應就可看到鮑威爾的失敗。當他一講到中期調整的時候,道指即時急跌480點,因為擔心他的意思是無聊地只減一次,而非正式進入一個減息周期。後來他又企圖「補飛」,說如有需要,可連減數次。但後來當被問到在經濟這麼好,息口這麼低的時間,已開始減息,那麼當到了美國經濟真的接近衰退時,會否不夠彈藥對付?他的答案更奇怪,竟說如經濟繼續強勁,或許在下次衰退前,將已重新再加息!給所有人的印象是,連鮑威爾對未來息口走勢,都茫無頭緒,死未(Fed Funds期貨預期85%機會再減25點子)!
比股市更重要和值得關注的巿場反應來自債券和滙率。減息後,孶息曲線不止沒有變得更陡峭,反而變得更扁平,2年跟10年美國債息差收窄了7點子(最有效預測衰退的一段孶息曲線)。美元指數DXY不跌,反而跳升0.76%,升至98.8的一年高位。 這些反常現象,是市場對鮑威爾個人和政策,失去信心的最佳佐證。
理由不符保就業穩價格任務
鮑威爾解釋減息有三個原因。第一是為未來經濟買保險。他提到全球貿易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亦有放緩跡象。第二是支持本已不錯的本土經濟,上月已破最長增長周期紀錄,踏入122個月,希望能夠繼續延長增長期。第三,他才提到通脹長期低於2%目標,所以企圖以減息來刺激通脹。
他提出的理由看似合理,但其實不盡符合聯儲局雙重任務:確保全民就業和價格穩定。 全球貿易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固然值得擔憂,但這是否聯儲局的責任呢?這憂慮以那些數據為依歸?更值得擔心的是這可以成為特朗普間接影響聯儲局貨幣政策的最佳方法。中、美,以至全球大部分的貿易紛爭都是特朗普主動搞出來的,所以他可隨意發條tweet,故意撩起爭端,不就很容易迫聯儲局再度減息?昨天特朗普已表態對鮑威爾仍然不滿,認為減得不夠。
第二個減息理由,支持經濟,好聽,雖跟就業有關,但亦非聯儲局直接任務之一。美國失業率只有3.7%,可說已低於全民就業的定義,根本無需再減息。第二季GDP有所放緩,但仍有2.1%,基本上美國完全看不到任何衰退跡象,增長期或可再延續一年,兩年,甚至更長。
唯一站得住腳的論點是通脹長期8年來都低於2%目標,不能再以只是暫時性為藉口。終於要承認Phillips Curve已死,或最少已嚴重變型。 如果不是的話,在失業率如此低的情况下再減息,理論上有驅使經濟過熱,甚至有迫出惡性通脹循環的可能。但從日本過去30年始終走不出通縮的經驗,歐洲亦愈來愈似將步日本後塵,走向通縮,很多人開始意會到這可能不是一個短期現象,而是全球包括中國甚至美國的未來!這跟人口老化,需求減弱和科技進步,有非常密切關係。
但問題是,減息25點子就能奏效嗎?我相信成功機會極微,尤其全球經濟確在放緩,中國製造業PMI又再跌低於50,代表收縮,德國更已站在衰退邊緣。我認為更現實一點的做法是把通脹目標調低,可能現在的1.6% PCE deflator是更適合的目標水平。
貨幣政策將盡 宜採財政手段
另一點是,在此階段,貨幣政策是否最適合用來刺激經濟的方法?其實數年前,連IMF都已指出過,貨幣政策已近盡頭,應改用財政政策。中國近年有把這建議放在心,加上如我和其他人意見,開始嚴控貨幣供應和去槓桿,改為大幅減稅,刺激消費,進行經濟轉型。美國更需要的當然是財政刺激,重投基建、智能公路、機場、甚至 Hyperloop和5G。但奈何特朗普至今仍未能取得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的合作,他對佩洛西(Nancy Pelosi)已算客氣,但她仍對他的建議不瞅不睬。
所以本周三是聯儲局歷史上可悲的一天,可說是獨立央行的死亡日期!實質上聯儲局不再只按經濟數據作決策,已受到各式各樣的巿場和政治因素所影響:
(1) 股和債市的預期。鮑威爾太想討好市場了。他把記招次數增至每次FOMC開會都有,以為可以領導市場,但結果是反而被市場所牽制。在今次開會前,Fed Funds期貨已顯示減息概率為100%,美股創新高,如不減息,股債隨時暴跌。
(2) 有人更猜測聯儲局減息是為求自保。因為不少人認為去年底的加息,和繼續QT是錯誤(我不同意),並未察覺通脹太低的問題。所以如再犯一次錯誤,不及時減息,不止特朗普,連國會都將怪責聯儲局,甚至建議聯儲局重組,取消他們的獨立地位。
(3) 最大壓力當然來自特朗普。他最大目的當然是千方百計,盡量找方法成功連任,因為如落選,隨時要坐牢。低息口對推高美股、債、房價都有幫助,當然對選舉有幫助。
除此,如成功以減息推低美元,對特朗普這位老人家認為很重要(但不成功)的貿易戰和貨幣戰,理論上都有幫助。但如上文指出,美元在減息後不跌反狂升。這是一個race to the bottom(鬥衰比賽),而基本上美國是不可能(亦無必要)勝出的。美國經濟已幾可算全球最好,美元更是全球儲備本位,如何(和為何)可以跟其他國家鬥衰,例如在約瀚遜領導下,正在進行自殺式硬脫歐的英國,和被它一齊拉倒的歐元,所以美元想跌都有點困難。
最後一點,聽起來有點陰謀論,但未必完全荒謬。我已多次指出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可說是英國送給香港的「離別禮物」,7月1日回歸日,7月2日泰銖已開始貶值,金融風暴正式揭幕。數月後,財政健康的香港,亦無辜被捲入漩渦。假裝襲擊港元,挾高息口,一度高至數十厘,恒指應聲倒地,樓巿亦跟隨大跌。整個風暴可說歷時6年,到SARS過後才算終結。中間多少人變成負資產甚至走上燒炭絕路!
美元減息港樓不跌火上加油
今次香港再次成為中美鬥爭之中心點,但這次香港是個意識形態的主戰場,而(暫時)並非金融戰戰場。正因如此,所以香港社會雖已極其不穩定,甚至感覺上有點走向無政府狀態跡象,港股雖說不上強,但今年仍竟然有點升幅。樓市本應更受社會動盪影響,雖然成交甚少,近日也偶見低於之前市價成交,但頗有代表性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7月26日公布的指數仍高企在極接近歷史高位的189.43!
美國加息9次,香港只正式跟隨半次。今次美國減息,金管局竟然第一時間跳出來,同樣10年來第一次減貼現窗利率25點子。暫時商業銀行不跟隨,但滙豐已率先宣布減美元存款利息10點子。
香港近日的種種風波,大家都清楚明白最根本的導火線是民生,尤其大部分年青人無法負擔的高樓價問題。部分極端示威者希望愈亂愈好,其中一個目的正是企圖搞到樓價大跌,他們才有機會置業。據說甚至不少中層專業人士,都有同樣想法。
在美元帶頭減息下,如香港樓價不跌,或甚至更誇張地繼續上升,對已上車人士可能是好消息,差不多對他們說「香港,加油!」。但對今次社運來講,就無疑等如說了:「香港,火上加油!」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dxy意思 在 dxy是什麼、dxy意思、dxy指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dxy是什麼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dxy意思、dxy指數、美元指數越高就來披薩評價推薦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dxy是什麼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dxy意思 在 安納金國際洞察- 目前DXY美元指數正在往2015/8/24低點 ... 的推薦與評價
目前DXY美元指數正在往2015/8/24低點92.621(道瓊工業指數盤中大跌逾千點的那一天,指數最低15370點),距離不到2%就會破底。 ... <看更多>
dxy意思 在 dxy是什麼、dxy意思、dxy指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dxy是什麼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dxy意思、dxy指數、美元指數越高就來披薩評價推薦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dxy是什麼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