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hallenge圖片挑戰!🔥
門診遇到家長帶著小孩說:「醫生啊!小孩長這疹子好久了!一直搔抓,到底是什麼病呀?」原來托嬰中心的老師很怕是 #腸病毒 或什麼傳染性疾病,請家長帶來看醫生。仔細檢查寶寶沒有發燒、沒有喉嚨痛、食慾活力正常、喉嚨沒有破洞,突起的疹子分布在臀部、外側手肘、膝蓋,沒有水泡,紅疹不像 #蕾絲狀 也不像 #標靶狀,寶寶比較像是「 #丘疹性肢端皮膚炎」這臨床診斷,跟家屬說這不是傳染性疾病,家屬終於放下心來!
------------------------------------------------
🎯到底「丘疹性肢端皮膚炎」是什麼?
這疾病好發 #小於5歲孩童,90%的病人都是小於4歲,發生率不高,但有 #異位性體質 的小孩發生率較高,它有另一個更花俏的名字: #Gianotti-Crosti syndrome,看起來超厲害超難懂!但其實可以解釋成是一種「 #病毒疹」,只是他比 #一般病毒疹1至2週 持續更久的時間 (約2週至2個月),病因主要是和病毒感染有關,機轉目前認為是寶寶對病毒產生 #延遲性過敏反應。
相關感染的病毒種類很多包括: #EB病毒、巨細胞病毒、腸病毒、 #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 #輪狀病毒、人類皰疹病毒6、B肝病毒…等,但B肝病毒現在已少見了,因為台灣B肝疫苗普及施打的關係。
「丘疹性肢端皮膚炎」研究指出可能也與病毒疫苗有關,如:#流感疫苗、 #MMR、A肝、B肝疫苗、日本腦炎疫苗…等,但丘疹出現的時間90%是在 #疫苗注射的一個月後,而且發生率很低。有些研究案例則是發現黴漿菌、化膿性鏈球菌 (GAS) 感染可能也會造成丘疹性肢端皮膚炎。
-------------------------------------------------
📝臨床表現
疹子出現前寶寶可能會有 #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狀,25-35%的人會合併有 #淋巴結腫大,疹子大部分會身體 #對稱發作,型態是 #丘疹或水泡性丘疹,密集分布、寬度約1至10mm,常見分布於 #臉、 #臀部、 #外側手肘、 #腳,身體軀幹則會比較少見。不會侵犯口腔黏膜和指甲,有人會很嚴重搔癢,有些人又沒感覺。丘疹在前2-3週都有可能還會發新的,但病程走完約 #2週至2個月會自行消退。
------------------------------------------------
🥼治療
治療方法通常是 #症狀治療,搔癢的部分使用 #口服抗組織胺,以及勤擦 #保濕乳液, #中低效價類固醇可以使用,但不會縮短病程,所以通常只短期使用在發炎嚴重的狀態。
------------------------------------------------
🎀結論
#丘疹性肢端皮膚炎 雖然是個 #自癒性的疾病,但因為病程可以長達2個月,有些小孩真的會搔癢不止,然後被家長帶去各診所,但都覺得治療無效,所以醫師假如能給予家屬適當的安撫和衛教,了解這個疾病的成因及病程,也能告訴學校老師這疾病不是傳染性疾病不需隔離的話,會減少很多家屬的焦慮與醫療資源的浪費。🤓
👉全文部落格連結 https://reurl.cc/KxKLk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2月14號是個光棍不出門要出了門還要被閃到瞎的日子 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也應該都知道今天是西洋情人節 在這個充滿粉紅泡泡的日子裡 到底容易感染什麼病? 其實就是透過接吻傳染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主要由Epstein-Barr Virus 所引起的 聽起來好像很恐怖 但是其實90%的人都有得過EB...
eb病毒疫苗 在 守護兒童急診的小白醫師 - Dr.王聖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接吻病到癌症的EB病毒
案例一:8歲的阿華已經喉嚨痛、反覆發燒6天,診所說是扁桃腺炎也吃了3天的抗生素,但是不但沒退燒反而身上出現紅疹。小白醫師驗血後發現肝指數升高、血小板偏低和非典型淋巴球增加,最後診斷是『感染性單核球增生症』。
案例二:12歲的阿輝原本興高采烈的跟著同學去畢業旅行,結果出發第一天就開始頭痛、發燒,硬撐了三天,直到老師發現他開始胡言亂語,說自己是蟻人,每個人都變得好巨大,趕緊送到急診。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診斷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案例三:17歲的阿成已經反覆高燒一個月,看過兩家醫院都只說是病毒感染,因為越燒越高而掛急診。小白醫師發現病情不單純,以不明熱收住院檢查後發現是EB病毒引起罕見的自然殺手細胞血癌。
這三個看似不相關的診斷,卻都源自同一個EB病毒的感染,到底EB病毒是一個甚麼"咖"呢?
EB病毒跟水痘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都是同一家族的,它的本名是"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在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兩位醫師在非洲淋巴瘤病童的身上發現,所以後來就叫Epstein-Barr病毒(簡稱EB病毒),是第一種被發現與癌症有關的病毒。
EB病毒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體液傳染,所以凡是親吻、共用餐具或盥洗用品、輸血及共用針頭等等都能夠傳染,其中歐美以青少年接吻最常見,這就是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單核球增生症”又被稱作「接吻病」的原因。人體一旦受到感染以後,這種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鼻咽的部位,可說是十分普遍的病毒。也已有許多研究證實,EB病毒與鼻咽癌、淋巴癌有關。
研究發現台灣和大陸感染的年齡層比歐美國家與日本早,80%在5歲以前就已經感染過了,這可能跟我們在家中少用公筷的習慣及父母經口餵養幼兒的方式有關。在青春期情竇初開時因為熱吻而感染EB病毒的約只有10%。
親親會生病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EB病毒感染後可以潛伏4-6個禮拜,之後會出現發燒,通常持續5-7天,有時候會長達兩個禮拜,扁桃腺出現化膿,有時與細菌感染不易區分,頸部淋巴腺腫大,腹部則有肝脾腫大,其他的症狀還有眼皮浮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食慾不振等。有的小孩在使用某些抗生素治療後皮膚出現紅疹(Ampicillin Rash),抽血檢查顯示白血球中的單核球增多,故名「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會產生錯覺,但不會有幻覺
EB病毒感染後,要注意有無產生腦炎、腦膜炎等併發症,其中有一種少見、但很有名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即是病毒影響腦部,造成了「視錯覺」,看到的物體會扭曲變形,周遭的東西可能都變成巨人國或小人國,發病的小孩會胡言亂語,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裏的小女孩一樣,彷彿闖進了異想世界,家長甚至會懷疑小孩是否是「中邪」。
EB病毒與癌症
感染EB病毒過後,病毒會潛伏在鼻咽部的上皮,或是經由B淋巴球潛伏在淋巴組織中,加上許多的環境因子如飲食或本身基因的缺陷,引起癌症。最為人熟知的包括: 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胃癌、淋巴增生相關的腫瘤。當然大家不需要恐慌,因為即使發生率最高的鼻咽癌也只有10萬分之8,但是95%以上的成年人都感染過EB病毒。所以「感染EB病毒≠鼻咽癌」!
EB病毒與脾臟破裂
感染EB病毒後,我們通常會跟病人說接下來的一個月要避免會碰撞腹部的激烈運動,如仰臥起坐、打籃球、踢足球或抬重物與重訓,因為EB病毒感染後會造成脾臟腫大,碰撞後可能會造成破裂而內出血。
目前治療上並無特效藥,以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有出現呼吸窘迫或其他併發症,則會考慮以類固醇治療。
很多家長在知道小朋友感染EB病毒之後,問小白醫師如何預防?小白醫師的回答是「防不勝防」,因為大部分的感染來源是父母的口水,要父母親要不親吻自己的小孩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做的是公筷母匙、避免用嘴餵食小孩。
近幾年B型肝炎疫苗與子宮頸癌疫苗改變了感染引起的癌症生態,目前EB病毒的疫苗仍在研發中,希望未來有安全的EB病毒疫苗!
eb病毒疫苗 在 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天2月14號是個光棍不出門要出了門還要被閃到瞎的日子
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也應該都知道今天是西洋情人節
在這個充滿粉紅泡泡的日子裡
到底容易感染什麼病?
其實就是透過接吻傳染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主要由Epstein-Barr Virus 所引起的
聽起來好像很恐怖
但是其實90%的人都有得過EB病毒喔~~
現在就訂閱一葉草的白袍手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kvHd1vPPgZizo8gmE3oGQ
哈囉~大家好~我是一葉草
是個喜歡拍影片的實習醫生
在這裡跟大家聊聊生活中的醫學新知,帶你更貼近醫學
讓你走進醫院時,心中不在對於那艱深醫學感到徬徨不安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negrassmednot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negrassmednote/
Twitter:https://twitter.com/onegrassmednote
#情人節
#接吻
#EBV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5OcKCs1iZ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