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之所以要堅持「以人為本」,是因為人遠比設備重要
這篇延續我上一篇「企業經營和以人為本,孰重孰輕?」的內容。上篇我主要講中國惠普的管理模式和體制改革,這篇我將人與設備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進行一個量化和對比,強調「人」在企業中的重要性。
從效力與效率講起: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人與設備有哪些差異?
首先,我先解釋一下評價生產力的兩個標準:效率(efficiency)和效力(effectiveness)。其中效率一般用來評價固定工作流程的執行速度和質量;而效力一般用來評價在動態的環境中處理多變的事務時所達到的結果。
拿武術比賽來打比方的話,有套路和散打兩種比賽方式。像南拳北腿這樣有固定拳法套路,一套拳打下來注重其精氣神,適合用效率標準來評價;而散打這種以擊倒對手為目的,在搏鬥中需要根據對手招式隨機應變的情況,則適合用效力這個概念來衡量。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需要人才也需要工具設備。人是動態變化著的,講究的是效力,目標是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而設備基本上是穩定不變的,在工作中講究的是效率,目標是把事情做對(do things right)。
在上面的『生產力的頻譜圖』中,把人與工具、效力與效率相對應地放兩端,將各個職能部門按照偏重效力和效率的程度從左到右排列,具體情況如下:
銷售部門最注重效力,他們每天面對著千變萬化的客戶和企業,對於不同的人和事,處理方法都不一樣。
市場部門面對的是產業大環境,有宏觀和微觀的變化,相對於銷售部門來說,市場部門講究效力的程度低一些。
研發部門有自己的一套「design rule」,他們的研發規則、物理數據、技術基底有固定的套路,相比銷售和市場部門,效力程度會更弱。
製造部門遵照一套標準化的工藝,生產同一種產品時,材料、生產環節和生產線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唯一變化的只有生產線上的作業員。因此製程或工業工程師會設計簡單的組裝動作和各種「防呆」措施,避免人為失誤發生的可能性。所以,我們一般用效率來評價製造部門的生產力水平。
如上圖,標準作業程序SOP 偏重箭頭的右邊,對達成效率比較有用。對於經常變化著的環境下的工作處理比較無效。依此原則歸納,製造業偏重效率,服務業偏重效力。
由此也可以總結出人與設備的差異:人具有學習能力和創造性,靈活性強,這也是人的最大優勢,現今的工業機器人再厲害也不如人的手腳靈活。設備的優勢則是穩定性強,可靠度高,能進行重覆性的工作而結果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然而,人和設備也各有缺陷:人會受情緒和外在環境影響,具有不穩定性。設備在穩定和重覆的工作機制中,沒有判斷能力,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靈活程度低。
從成本和價值角度來比較人和設備
人和設備的成本比較:
設備在最初購入時的價格成本往往比較高,但隨著使用年限折舊,成本呈下降趨勢。人初入公司時的薪資成本通常遠低於設備,但薪資會隨著工作年資的增加、工作技能等各方面的提高而提高,人資成本呈上升趨勢。
從 EOL(End of Life)成本來講,人工作直至退休,退休金成為了持續工作的 EOL 成本。設備退出工作也就意味著使用年限已經到了,最終結果是註銷和報廢,不再有額外的退出成本。
人和設備的價值比較:
設備從一購入開始,它的價值和功能是固定的。雖然有些設備可以透過軟硬件抽換手段做功能升級,但是通常提升的幅度也很有限。因為設備會更新迭代,新一代設備往往性能更好、功能更強、價格更低,而舊設備的維修費用隨著使用年限節節攀升,舊設備的價值永遠比不上新設備。
在同種類不同品牌的設備間比較,其性價比通常差異不會太大,否則早就被市場淘汰了。
人則可以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和績效水平,在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許多企業的CEO在初入職場時也都是從最基層幹起。因此,人的價值隨著工作年資和經驗的增加而不斷提高。
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差異則遠比同類設備之間的差異大多了。同一批進入企業的新人,工作績效就有所不同。甚者,有的人會闖禍或貪瀆,不但不為企業創造價值反而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我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價值差異可以是無限大的。
設備的採購與人員的聘用
一般企業在採購設備之前,都會進行嚴格的論證。各個關卡和流程都會嚴格把控,如需求分析、資金預算、規格、購買申請、審批等。然而在聘用成本更高、價值差異更大的“人員”時,許多企業卻遠沒有像採購設備這般重視。
我認為,人員聘用前必須考慮清楚兩大方面的問題:
第一,對人員需求作分析:我們能否趁機更改組織架構、重新分配工作,因此可以減少甚至不必再聘用?ROI(Return On Investment 投資回報率)如何?對產品品質和工作效率影響如何?
第二,我們是否有清晰的需求人員的輪廓和條件?我們有沒有事先準備好崗位職責說明書,明確目標人選的輪廓(如專業、技能、工作經驗、條件等)?
人員多寡關係到公司的組織架構。而組織架構並不是一張圖表。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是一切費用和成本的源頭,它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在你沒注意的時候,會偷偷長大,造成冗員和巨大的成本負擔。
第二,在組織架構沒有配合公司策略的情況下,所增加出的非必要職務就成了冗員。而在這些位子聘用越多優秀人才,對企業造成的浪費越大。因為越優秀的人才會越想把工作做好,也就會動用更多的公司資源,但是創造的價值卻微乎其微。
第三,任何組織都會抗拒改變,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而且組織越龎大抗拒改變的力量越大。所以,任何策略的改變和創新必須從調整組織做起。
我經常會給企業一個建議,寧願聘用一個 overqualified 的員工,也不要聘用一個 underqualified 的員工。Overqualified 的員工或許起薪要求比較高,而且留才難度更高。但是這樣還是遠比聘用一個 underqualified 的員工,績效達不到期望,不能隨著企業成長進步,而且一直呆在公司不走,來的好。
以上,我將人和設備從經營的角度,量化進行比較,總結了這麼一個結論:人遠比設備重要,必須要「以人為本」。基於這樣的分析和溝通,我說服了中方董事和管理層,多投資在體制改革和人才培育上。為中國惠普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培養計劃和制度改革方案,包括行政、薪資制度等,在提高企業生產力的同時,也實現了「以人為本」。
相較於我的做法,當時許多中國企業往往更關注先期設備的投入,而對組織和人員的管控重視度不夠,造成龎大的企業集團。在今天人工成本不斷增加、人口紅利已經消失的大環境下,這樣的企業必會付出慘痛代價。
Search
eol程序書 在 Re: [問題] 一些專有名詞- 看板P_Manageme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dcd3831 (靠腰泥?....XDDDDD)》之銘言:
: ※ 引述《Imagirlygirl (*^^*)》之銘言:
: : 在和碩面試PM職務時,聽主管講了一些專有名詞
: : 不是很清楚那些代表什麼,不過又不好意思每個都問..|||
: : 想問問板上有沒有前輩可以幫我解惑~^^"
: : (不知道有沒有記錯)
: 以和碩(代工)為考量,以下名詞應為:
: EVT: 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
<<第32篇文章>>
通常這階段會是Engineer Sample (ES)
不保證他的壽命 實用性 耐用度 單純就是拿給你 拼起來 裝的下 能開機(Proto type)
: DVT: Design Ver. Test
: PVT: Production Ver. Test
通常這階段會是Customer Sample (CS)
此時要保證他可以活可以動可以跟別的東西並存 且保證不能當機掛點 失效
: PR: Pilot Run (Ramp)
也有人說這是Trial Run或是Control Run / Ramp Up
阿這時候就一定會是Mass Production (MP) 量產
: 個人認為並非是推文所謂的採購語言PR (Purchase Request)
然後就是你給他PR/PI (Purchase Infrom(a)) 他給你PO
再下來差不多就是發給客戶Last Buy 跟他說你這次是最後一次大採購的機會了
剩下的東西我要留下來當作退換貨...所以這產品就EOL了 End Of Life
但是其實工廠產線還是繼續再做 只是產量急速下降 因為不可能說停就停咩
等到工廠沒有做了 就正式宣告這東西Phase Out
其實每個階段在每個不同的工廠都有不同的定義
這只能說是大概吧
喔對了 說到這個 我倒是沒有看到訪間有有書本是在介紹這種產品開發程序的書
有大大可以推薦的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157.169
※ 編輯: newflag 來自: 61.217.157.169 (05/16 23:5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