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開始吃全食物蔬食 🌱
繼上一篇發文後,有人詢問該怎麼開始吃全食物蔬食。對我來說,因為吃全食物蔬食的時候已經是轉蛋奶素的11年後、轉vegan的8年後了,所以對我來說這個轉換其實是「如何戒掉加工食品」,跟素不素已經無關了。這是我的一些小撇步:
1️⃣ 做菜的時候用水或蔬菜高湯代替油
2️⃣ 用味增代替鹽,或是如果你買得到又不忌五辛,可以試試鹽代替品「Table Tasty」(味增鈉含量也高,但是是目前唯一已知不會升高血壓或讓你得胃癌的高鈉食品)
3️⃣ 用自製椰棗糖漿代替糖(作法:去核椰棗泡熱水一小時後加點檸檬汁用果汁機攪拌。具體請參考葛雷格醫師的「食療聖經食譜」)
4️⃣ 用小米、藜麥、全麥麵條等代替白米、白麵條等精緻澱粉
5️⃣ 最好家裡不要放加工食品,這樣想吃也沒得吃
6️⃣ 外食的時候盡力就好了。真的想吃甜膩膩的vegan巧克力奶油蛋糕,那就放鬆心情好好享受吧!你偶爾吃什麼,真的沒有每天吃什麼來得重要(我自己昨天才剛吃了兩塊草莓蛋糕)
7️⃣ 請餐廳配合。我常去的一家餐廳有道菠菜沙拉裡頭會放年糕,我總是請他們不要給我年糕,多給我點菠菜
8️⃣ 找到你喜歡的有機蔬菜農場,跟種出你每天吃的菜的人聊聊天。我個人覺得這會讓我更充滿感激,也給整個備餐體驗加分
9️⃣ 更多食譜,可以參考「食療聖經食譜」或關注NutritionFacts.org取得最新的科學實證營養資訊(我們還沒有中文網站,但是大部分影片都有中文字幕可以選)
最後......這張照片是幾年前在瑞士旅遊拍的(已經忘記「旅遊」是什麼東西),目測當時大概比現在胖+黑百分之十。想回到曬黑的日子,至於肥肉就不用了~~
***
🌱 How to start eating more whole food plant-based 🌱
After I made the post about being mostly whole food plant-based (WFPB), I received some questions from people who’d like to know how they can start doing that, too. I think it’s worth noting that when I started eating WFPB, it was already 11 years since I went vegetarian and 8 years since I went vegan. So for me, it was really about cutting out processed plant foods rather than cutting out any animal products. Here are some of the tips that have helped me:
1️⃣ Replace oil with water or vegetable broth when cooking.
2️⃣ Replace salt with miso, or if you have access, try salt substitute “Table Tasty.”
3️⃣ Replace sugar with date syrup when baking (search “date syrup” on NutritionFacts.org for recipe).
4️⃣ Replace refined grains with whole grains such as millets, quinoa, whole wheat noodles, etc.
5️⃣ Try not to have processed foods at home at all so you naturally wouldn’t eat them.
6️⃣ Try your best when you eat out, and if you really want that vegan chocolate cake topped with cream and packed with sugar...just enjoy it and don’t feel bad (I just had two pieces of an amazing vegan coconut strawberry cake last night). It’s really the day-to-day stuff you eat that counts.
7️⃣ Ask the restaurant to accommodate. For example, one of my favorite restaurants adds rice cakes to their spinach salad dish. I always ask them to take out the rice cakes and give me more spinach instead.
8️⃣ Find your favorite organic vegetable supplier and know where your food comes from. Talk to the people who grow your food. It may bring appreciation and make your meal prepping experience nicer, at least for me!
9️⃣ For more healthy recipes, check out the How Not to Die Cookbook and follow NutritionFacts.org for the latest science on evidence-based nutrition.
(This photo was taken a couple years ago when you could still do this thing called “enjoying summer in Europe”...and when I was maybe 10% chubbier and more tanned than no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Do you remember when you’ve lost all trust for the media? We collected and compacted a great amount of information to make this video. This video sho...
「evidence based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Vegan Kitty Ca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循證實踐(EBP)動畫(繁中)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社會服務循證為本Social Servic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 的評價
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Controlholic控制狂的碎碎念:D】
記得Mark曾說過一句話:「教給病人一百種運動,然後十指交扣祈禱,希望他們可以從中好起來。這不叫做運動治療,這叫碰運氣。」
那該怎麼辦呢?
的確自古以來,介入方式的療效,是「try & error」試出來的,像大家都很熟的神農。不過現代醫學,為了降低偏誤且同時提升療效,實證醫學的診療模式應運而生。David Sackett醫師於1997年發表了Evidence-Based Medicine一文,文中提到應將好的文獻證據、醫療人員的臨床經驗、以及患者的期望三者相結合:
1. 好的文獻證據:藉由可驗證的臨床研究實驗以及統計方法,能夠補足個人傾向或是既成印的偏差。
2. 醫療人員的臨床經驗:藉由臨床邏輯推理,與累積的直覺,能夠補足當某些臨床問題,尚未有足量研究提供佐證的狀況。
3. 患者的期望:例如一樣是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年輕且活動需求高的患者 V.S. 年長活動需求不高的患者,對自己的期望,以及想要的恢復程度是不同的。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恢復個六成,能從家裡走到便利商店來回即可;但有些人想要旅遊、爬山。因此術後要轉介到什麼程度,也會有不同的需求。每個人對自己負責的決心,也有很大一部分影響。
所以什麼叫做不碰運氣的運動治療呢?
按照實證醫學的架構,文獻佐證自不必說,而若患者也很有動力,接下來,醫療人員的「臨床邏輯推理」,就是關鍵之一。
盡可能收集患者的病歷資訊、有技巧的問診與檢查、將患者的症狀或蛛絲馬跡與我們懷疑的真正原因進行假設與驗證,最後查明真兇——就像偵探在做的事情——這就是臨床邏輯推理。當找到造成疼痛問題的真兇,就等於得到「診斷」。
只是,如果要處理的是跟「動作」相關的問題,在一般解剖結構診斷之外,更會需要動作系統診斷。
動作系統診斷的概念,出自Kinesiopathological model,中文可以理解為「動作病理模型」。 Ludewig等人在2013年發表的文章中,曾比較Making a movement system diagnosis vs a patho-anatomical diagnosis:找出動作系統的診斷,和找出解剖病理結構診斷有何不同?
兩者本質上的差異,就是「標的不同」。簡而言之,看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那就需要「不同類型」的標籤方式。一類是找出「什麼動作」造成疼痛,一類是找出「哪個身體結構/組織」在喊痛。
例如,同樣AB兩位解剖結構診斷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病人,A在彎腰的時候會引發症狀,但B則是在後仰的時候才會引發症狀。可能這兩位患者受到破壞的結構:椎間盤,需要的治療一樣都是手術,但是這兩個人所需要的「運動治療動作」,一定會是不一樣的。
邏輯是這樣:對於運動治療來說,因為主體是動作,所以必須得找出「動作診斷」。有了「動作診斷」,再依據「動作診斷」設計出個人化動作來進行治療,如此可算得上盡人事,聽天命的解答了。
因此 Movement is medicine 這句話我超級同意。但是否所有Movement都可以算得上medicine?
有些運動設計邏輯,屬於給予「維他命」,整體的增加身體適能。而運動設計邏輯,若是包含經由一連串的臨床邏輯推理獲得的結論,其「針對性」非常明顯,那才能歸類是「藥物」等級的運動。
「有用到」「有練到」 跟「針對性」是不一樣的。這沒有好壞之差,看要處理的問題不同,就用適合的方式。
「動作系統診斷」的內容,包含標示出:出問題的身體部位、出問題的動作方向、在哪種閾值/負荷量出問題、互為協同肌中的一群肌肉組合中,誰代償了誰?互為拮抗肌中的一群肌肉組合中,誰抑制了誰?沒有拮抗肌的那類肌肉中,誰失去了前饋收縮的正常神經生理角色?埋藏在動作系統中造成失控代償的結構(可能是跟關節相關的、可能跟肌筋膜相關的、可能跟神經滑動相關的...)有哪些?
當把這些來龍去脈搞清楚,找到「動作診斷」,並且依據這些診斷設計出來的運動,對我來說才稱得上是movement medicine。這也是身為一個物理治療師,希望能無愧於教我的前輩,一直努力在堅持的事。
#KineticControl #movementismedicine #movementcontrol #Mark是KC的其中一位創辦人
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主治醫師的第一周:中耳炎也要花15分鐘…..>>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醫院裡的urgent care,中文翻成急門診。在美國除非你有公共保險像是medicaid,一般都會避免去急診,於是有了urgent care的制度:專門處理有點急又不太急的病症。營業時間也故意跟一般門診錯開,大部分是傍晚開到晚上(美國晚上很少有門診)。
也因此在urgent care看的病種類很廣(一半的病會在急診看到、一半會在門診看到),對我這個初出茅廬的主治醫師來說,是個很好的開始。學習曲線直線上升✈✈。
我們的urgent care因為在醫院裡,工作時間比一般社區urgent care長:早上11點到晚上11點。地點就在急診隔壁。急診護士triage後常會將病人直接送到這裡(但有時醫師評估之後會再把病人轉回去)。病人常在11點關門前才出現,工作到半夜12點1點是很平常的事。聽護士說冬天常要看到半夜兩三點……抖😟。不過好險我們跟急診一樣是算時薪的,over hour也一樣有錢拿。
因為COVID的關係,現在病人量是平常的2/3。在這個時期開始剛好給我更多時間上手 ❤️
第一個禮拜我一個小時看兩個病人(包括寫病歷)。職前訓練時,medical director說據研究,一般小兒急診合理的病人數是每小時1-2個病人; 我們因為acuity較低,平均下來每個provider每小時是看3個病人。
Urgent care不像一般門診能夠follow up病人,風險較高,因此需要詳細解釋病情、告知注意事項,包括甚麼時候該去看門診、甚麼時候該去急診。任何的主訴就算只是耳朵痛,我也一定會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很怕漏看。
以兒科常見的中耳炎來說,並不是每個耳朵痛的孩子都是中耳炎。就算是中耳炎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治療。許多中耳炎都是病毒感染,不需要抗生素。治療方向跟年齡、單邊雙邊以及症狀有關。這些我們都要跟病人討論。不然病人會覺得為什麼上次拿到的是十天的抗生素,這次卻只有五天,或是不開。
在醫院工作最大好處是常見疾病都有evidence based guideline,會隨著研究更新,也有很多online class跟workshop可以參加。
醫師有兩個最重要的武器,一是知識、一是經驗。醫學日新月異,許多過去認為正確的作法會被推翻。即使是基層醫師,也需要大量閱讀文獻跟吸收新的知識。院方的guideline可以幫忙簡化並加速這個過程。
我下個月開始也會在一個大型社區中心(聯合診所,30幾個醫生)看診,在醫院學到的新知剛好可以用到社區裡。對我這個喜歡evident based medicine、看文獻,同時也喜歡在社區工作的菜鳥主治來說,這樣的組合真的是太夢幻了🌈(灑花🌺🌺🌺)。
不過......現在光一個簡單中耳炎我就可以跟病人講個15分鐘 …. 加上covid時期,病人只要有任何screen positive(包括輕微發燒),我們都是全套隔離(N95、護目鏡、隔離衣、手套),進出診間相當麻煩。老實說以這樣的速度,我是有點擔心冬天來了怎麼辦🤣記得以前在教學門診,看到許多有經驗的醫師看病真是又快又詳細。解釋病情時也是一口氣就能揭露所有病人需要知道的資訊,相當厲害!!目前我最需要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work flow,將常見系病需要cover的東西系統化,就比較不怕漏看、漏講囉😊
照片一: 診間一隅
照片二: 敝院中耳炎治療方針
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Do you remember when you’ve lost all trust for the media?
We collected and compacted a great amount of information to make this video. This video shows how mass media works and changes. We hope every viewer of this video can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with us.
We have a long road ahead of us, but with you, we have the faith to keep moving towards our goal.
Join our subscription project ► https://bit.ly/2qy8xyn
中文版影片 ► https://youtu.be/ewMJ4T0qQ5c
--
MedPartner consists of doctors, pharmacist, nutritionists and cosmetic formulators. We believe i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s well as product placement free media. We share our knowledge with easy to understand wordings, infographics and videos to the general public.
--
► 追蹤最新知識與破解
https://www.facebook.com/MedPartnerTW/
► 立即醫師線上提問
http://line.me/ti/p/%40wyt3898a
► 更多實用資訊
http://www.medpartner.club
--
"Like a Dream" Music by MATTIA VLAD MORLEO
"Successful And Happy" Music by PLASTIC3
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社會服務循證為本Social Servic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 的推薦與評價
第六屆優質社會服務實踐與研究會議暨工作坊- 「透過循證為本方法展現社會影響以推動機構發展」[3月23 - 24日] 會議下午的討論環節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的Professor ... ... <看更多>
evidence based中文 在 循證實踐(EBP)動畫(繁中)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