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興奮能來 Formula MASTERS 當見習生,感謝 「 王藝傑教練 與 Ian Geekie 賽事總顧問 」的幫忙,讓我有這難得的機會參與盛事!
很高興認識台灣方程式之子林帛亨的前首席技師 「 黃千祐 」大哥。
還有對台灣方程式做出最大貢獻的 KRC 車隊總監「 康家源 」大哥。
獲益良多的ㄧ天、很期待明天的賽事!
Audi R8 LMS Cup 10月15日至16日再度於屏東大鵬灣國際賽道舉行,今年Audi R8 LMS Cup眾家車手換上全新第二代R8 LMS GT3,馬力更強,直線與過彎速度更快,因此競爭更為激烈。
F1,中文稱為『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英文Formula 1 Grand Prix的簡稱,目前這項比賽的正式全名為『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錦標賽。
至於為何叫做Formula(方程式)賽車呢?『方程式』其實就是『規則與限制』的意思,因為F1比賽是在FIA所制訂的規格與規則下來製造賽車以及進行比賽,所有參加的隊伍都必須遵守這套如方程式般的準則。
除了F1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等級的方程式比賽像是F3、F3000、Formula Ford、Formula Renault等等,他們都屬於方程式賽車的一種,只是各自的規範不同,而F1是FIA所制訂的方程式賽車規範中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
F1的主辦單位是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汽車協會FIA(法文: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的縮寫),主席是Max Mosley先生。FIA與Bernie Ecclestone所擁有的F1管理公司(FOM : Formula One Management)關係密切,總部設於英國倫敦的FOM負責的是F1在世界各個賽站的商業與廣告業務。
F1長的扁扁的是因為
F-1賽車風馳電掣的速度,能在5秒之內瞬間加速到200km/h以上,最大過彎側向加速可達4個G,極速最高超過350km/h,這樣高的速度與過彎能力,除了需要優異的懸吊設定來讓輪胎盡可能的保持與跑道路面接觸之外,也需要足夠的下壓力來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否則空有強大的馬力,在過彎時將無從發揮,因此空氣動力學設計的優劣已成為今日F1決勝的關鍵之一。
空氣動力學的工程師們在風洞中實現他們的空力藝術,由功能強大的設計電腦所產生的3D模擬,並在大型的風洞中不斷的測試。F1車隊每年都會花上300萬美元到1500萬美元不等的風洞操作經費來驗證空氣動力學組件的效率。
空氣動力學效率就是下壓力和空氣拖曳阻力的比例。目標就是要獲得最大的抓地力,和最小的拖曳阻力。下壓力是空氣動力學上垂直方向的向下壓力總合,這些力量是由前鼻翼和後尾翼所產生,用來把賽車壓在地面上,下壓力越大,賽車在跑道上的抓地力就越大。
理論上,由前後翼產生的可怕力量,可以讓一部F-1賽車抵抗地心引力,讓600公斤重的F1賽車在隧道的天花板上倒吊著跑,因為賽車可以產生超過車身重量數倍的下壓力。要讓F-1賽車那樣高速的過彎,那麼必須把車底、車頂以及車身周圍的氣流引導到完美的境界!
關鍵的前後翼
影響F1賽車空力穩定性的最重要因素是前鼻翼,這是決定通過車身上方、下方和其他如散熱器、後尾翼氣流的比例和方向的關鍵性元件。除了分流前方的空氣之外,前鼻翼在操控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產生下壓力來將前輪壓在地面上。
尾翼是F-1賽車外觀上重要的一部份,尾翼的組合被目前的比賽規則限制在只能有三片。透過調整前後翼的設定,車隊可以控制賽車的抓地力來配合不同的賽道特性及底盤本身所產生的定值的下壓力。理論上,翼面角度越陡,產生的空氣動力學的拖曳阻力越大,車速提高時對車輛產生的下壓力越大。同時,陡峭的翼面設定會降低賽車的速度表現以及增加油耗。
F-1賽車空氣力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F-1賽車的抓地力約有1/3是由前輪負擔,有超過2/3則是由後輪負擔。在前輪採用低下壓力的設定可以提高車速,但同時也會提高轉向不足的趨勢;轉向不足就是車頭會開始滑向彎外側。相對的,如果車尾的下壓力不足,那麼會有轉向過度的傾向,車尾就會開始打滑。
方程式賽車
方程式賽車的譯名,來自於其英文的 Formula,這個單字代表的是科學上所使用的方程式、反應式,這個單字亦代表了方程式賽車的精髓─專為挑戰速度極限所設計出來的工程解決之道。方程式賽車所使用的競技車輛,都專為賽車運動而設計出來的,而不像是其他的房車類賽事,
所使用的競技車輛是以一般市售產品為基礎而進行改裝與重建。
方程式賽車所使用的競技車輛,均是專為賽車場上比賽而設計的,因此從引擎、車體、懸載系統、輪胎,均屬於專為賽道上為追求速度競技而設定的產品,與市售車型有截然的不同。為了達成輕量化的需求,任何多餘的設計在方程式賽車上均是被抛棄的。因此方程式賽車在外觀上均是單體式車身、開放式座艙、外露的四輪與懸載系統。而為了追求速度與性能,因此方程式賽車亦均採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設計,並在車體前後安排大型可調式的擾流板等空氣力學套件,以取得最佳的性能表現。
1.方程式(Formula)的由來賽車活動起源於1894年,但是一直到1900年為止,對所有參賽的車輛是沒有任限制的。這表示你只要「開著一台車來比賽」就行了!(唯一的分類是使用汽油或蒸氣引擎)。一直到1904年現今FIA的前身組織成立,為了車輛製造商的方便、車手及觀眾的安全,他們試著對參賽車輛加以限制及分類。從1907至1039年之間,FIA進行過各式各樣的嘗試,包括了最小及最大車重、耗油率、汽缸半徑,但效果都不好。直到了1939年引進了限制汽缸容量(呃......就是我們常說的c.c.數啦!),這就是方程式(Formula)的意義﹕一個對所有比賽車輛的限制。可惜緊接而來的二次大戰使一切活動都暫停。
2.一級方程式大賽(Formula)的誕生50年的發展之後,F1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1946年國際汽車聯盟(Fd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簡稱FIA)在巴黎成立,它的首要任務就是盡速恢復二次大戰前歐洲的賽車盛況!經過了三年的討論,一個全新的國際錦標賽Formula One就這樣誕生了。而第一場比賽,則選在英國的銀石賽道(Silverstone Cirucit)於1950年5月13日舉行。從50年至今的50年之間經過了數次Formula的改變!也讓F1成為一年17站、206國現場直播、一年超過570億人次觀賞的比賽。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阿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頻道主要以有趣方式 所呈獻出來的影片 如喜歡可以按訂閱 也可以分享你身邊的朋友呦 如有任何問題我有看到都會回答 聯絡信箱 : [email protected] 第一個測試字幕又跑掉了"起步測試" 這台獵犬HT-R重製版 速度我覺得很不錯 過彎蠻快的,尤其U彎特別有感覺 車子偏重帶點滑,拖飄...
f1過彎速度 在 阿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頻道主要以有趣方式
所呈獻出來的影片
如喜歡可以按訂閱
也可以分享你身邊的朋友呦
如有任何問題我有看到都會回答
聯絡信箱 : q14442678@gmail.com
第一個測試字幕又跑掉了"起步測試"
這台獵犬HT-R重製版
速度我覺得很不錯
過彎蠻快的,尤其U彎特別有感覺
車子偏重帶點滑,拖飄還蠻好控制的
外型比地獄犬瘦,差不多長要,貼彎距離要習慣
穩定性還好、重心偏前
目前這台取得方式可由16周年齒輪抽到
再更快一點可以直接到商城購買
BGM:
黑天鵝COVER-Just the way you a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jK3VWvtyFs
f1過彎速度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BRIDGESTONE在2016年推出S21街胎的時候,選擇了阿布扎比F1賽車場舉辦全球發佈會。相隔三年後,BRIDGESTONE選擇西班牙Jerez賽車場發佈全新S22,而這個賽車場是MotoGP分站之一,編者也把握今次機會體驗幾款高性能跑車及S22街胎的性能。
這次S22的發佈會十分豪華,給了媒體及各地代理大驚喜,這些花絮留待另一專題報導,今次主要集中介紹S22的體驗感。
今次編者出席S22發佈會的原因,是因為BRIDGESTONE香港代理知道我的舊款R6使用S21,所以叫我比較一下。老實講,認識編者既朋友都知道我的大車經驗很少,落場經驗更少,所以今次一下子跳上1000cc的超電,的確有點壓力,還有心中有個疑問,究竟這些街胎可否抵受200匹超電的壓力!
現在市場上有兩類輪胎,供高性能NK車及高性能跑車使用,分別是賽車場專用輪胎,這些輪胎有少量胎紋,當然也有不少街道騎士使用。另一種是強調兼顧濕地及乾地的街胎,例如S21及新款S22。
那麼賽車胎與街胎有甚麼分別?的而且確賽車胎有超強咬地力,給車手在賽道大傾角壓彎的時候,大油門轟出彎道都輕易打滑,用來爭取一分一秒,可是這類輪胎的損耗速度十分驚人,玩起來好像燒銀紙。
另外,賽車胎要求極高的工作溫度,在賽道上凍車的時候,工作人員使用胎毡保溫80度以上,即使街道騎士在炎熱的天氣不斷駕駛,車速是無法產生足夠磨擦力加熱輪胎,胎溫最高只有40-50度左右,換句話輪胎長期在工作溫度以下,再加上賽車輪胎冷卻速度很快,要是在冬天使用,騎士駕駛了一段時間後座下聊天,然後再駕駛,如果不小心大油門加速,輪胎打滑好多時候就在這個時候發生。
還有賽車輪胎變質速度快,就算沒多大耗損,使用後擺放兩三個月,再經過日曬雨淋,冷縮熱脹,咬地性能出現明顯下跌,還有賽車輪胎的排水性能欠奉,路面稍稍濕很容易導致打滑,對一般騎士來講不適合使用。當然啦,對一些資深及因損耗而勤換輪胎的騎士來說,是可以掌握賽車輪胎的特性,但對一般騎,例如編者這類偶然才駕駛,又無需爭取一分一秒的騎士來說,街胎是比較適合。
因為街胎比較耐用,變質速度慢,工作溫度下跌速度慢,最重要工作溫度要求遠低於賽車胎,又有很好的排水性能,所以這類輪不僅適合返工放工,偶然放縱一下都可以。
新款S22採用非對稱設計,與S21相同,前胎有三段膠質,尾胎為五段,中間膠質較硬,目的是耐磨,因為胎中央是常用位置,愈近胎邊緣的膠質越軟,目的是讓輪胎盡快達到工作溫度,提升過彎咬地力及騎士安全。至於S22有甚麼改良?本誌已翻譯廠方提供的介紹,讀者可以細閱。
介紹了大量S22的資料後,是時候出去MotoGP場體驗一下S22,由於試駕人數比較多,所以廠方把我們劃分A、B、C組,全日每人有六節試駕,每節15分鐘,早上、中午各三節,時間非常充足。第一節有專人帶領,而帶領我們是獲得2000年及2002年WSBK世界冠軍艾華仕(Colin Edwards),還有英國BSB超電冠軍JOSH BROKE。可以跟著他們的車尾,編者的心情極度興奮。
駕駛當天早上,溫度只有9度,中午上升至16度,所以早上低溫對輪胎有一定的考驗,但由於這是街胎,所以廠方不會使用胎毡加熱,否則破懷街胎的理念。然而賽車場的速度較街道高,又沒有塞車,大直路及出彎後可以大油門加速,基本上不用一圈便可以讓S22達到工作溫度,再者編者的車速不算高,所以S22對我來說綽綽有餘。
畢竟編者落場經驗少,對Jerez賽車場的彎道不熟識,因此第一及第二節開得很保守,盡量提早縮油入彎,出彎後讓車子動直才大油門加速,順道向其他歐洲媒體試車員偷師,留意他們的線位及煞車點,因為他們真的好快,傾角又低又遲煞車,還以為他們使用賽車輪胎。
其實Jerez賽車場不算高速賽道,大部份彎道是2及3檔彎,對我這種超喜歡嘆彎的騎士來說,這裡簡直是嘆彎樂園。而我自已的最快直路車速只有240km/h左右,可是最快的試車手達到270-280km/h。
說了那麼久,好像沒有提及S22的性能。沒錯,其實玩了一整天,很多時候已經忘掉正在使用街胎,又或者說自己的技術及車速沒有必要用賽車輪胎,另外一個原因是信心來自朝早第一節,通過最後一個彎道,這是從4檔拖至2檔的彎道,是這個賽車場最慢速度及最大過彎傾角的彎道,出彎後加速可升到5檔,去到直路煞車點自己的最高車速只有大概220km/h,快的試車手達到260km/h。
可是在這個嘆彎及加速過程中,就算天氣只有大概9度,前、後胎沒有怪異行為,壓低車子及大油門加速,輪胎都沒有打滑,這或多或少是因為車子的TC(循跡系統)協助控制油門;另外還有一個上坡的大左彎及大右盲彎,呢兩個彎可以加速及磨包j轟上山,感覺超爽,而條胎是咬住入彎,所以給我愈開愈快的信心。
那麼S21與S22在性能上有甚麼分別?老實說,對我來說要比較有點困難,首先自己的舊款R6與S21開了不超過10次,車速不高,再者用不著輪胎邊緣過彎,因此S21對我來說是足夠有餘,只是今次體驗S22後,的確已經決定換胎。此外,感覺S22的前胎轉向反應較S21靈活,這可能跟新車的性能跟自己的舊款R6有關,然而尾胎的轉向反應分別不大。編者也曾經在街道大雨下使用S21,排水效能給我莫大信心,雖然今次無緣在賽道體驗S22的濕地性能,但按照廠方的說法,理論上較S21佳。
f1過彎速度 在 天下有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現今有許多性能強悍的車款,極速超過400km/h的也愈來愈多,但是在山路上開到261km/h的可就非常少見了!看這個車手開著F1方程式賽車在爬山賽以難以想像的速度過彎,完全讓人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