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心智模型衡量局勢
人類的思考需要運用各種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又譯為思考模型)。這些模型描繪著現實,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世界,看出各種模式、預測事物的發展、瞭解自己遇到什麼狀況。要是沒有這些心智模型,現實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怒滔洶湧的資訊洪流,又或是各種原始感官體驗與情感的叢林。正是心智模型為我們帶來秩序,讓我們能夠無視不必要的事物而抓住重點—就像在雞尾酒會上,只聽到自己的對話,而不管四周其他人的吱吱喳喳。我們會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套現實的模擬,用來預測情況的發展。
雖然我們可能並不自覺,但心智模型時時刻刻都在運作。但也有時候,我們會清楚意識到,自己正運用怎樣的觀點在衡量局勢,而且也能夠刻意堅持觀點或改變觀點。需要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像是換工作、生小孩、買房子、關掉工廠、蓋一棟摩天大樓),就最常有這樣的感受,你會發現自己的決定除了出於客觀邏輯,還會有一些更根本的理由,像是看待當下情境的視角、認定世界運作的方式。而這種潛藏的認知因素,就是由各種心智模型組成的。
我們必須去詮釋這個世界,才能真正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就會影響我們的行動。這些都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情,但也總是覺得理所當然而渾然未覺。
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也就是我們所選擇應用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歸納類推,得出抽象的概念,再應用到其他的情境當中。這樣一來,我們即使面對新的情境,也有辦法應對,而不需要每次都從頭開始學習。無論何時,思考框架都會默默運作。但我們可以刻意停一下、問問自己:現在我們運用了怎樣的框架?這真的是最適合目前情景的框架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能去選擇其他更好的框架,或是創造全新的框架。
.
▍我們所謂的「框架」
框架(framing)這個詞,在社會科學領域已經談了很多。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就曾清楚解釋過,對各種結果採用了不同的說法,會影響別人所做的選擇;他們把這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並認為這是人類推理的一項缺失。
而在這本書,我們雖然也用了「框架」一詞,但含義卻有所不同:我們指的不是對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說法,而是要刻意掌握自己的心智模型,在下決定之前,先發掘出各種選項。面對特定情境,選錯思考框架肯定就會讓決策有所疏漏;雖然如此,建立思考框架仍然是人類為自己賦權賦能的重要能力,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重塑世界。無論是個人或是整體人類,要是少了這種能力,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可能有人會認為,另啟思考框架就好像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也就是:某個特定領域的主要概念及實務有了根本上的改變。1962 年,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就提出主張,認為是一次又一次的典範轉移,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然而,典範轉移和改變思考框架並不完全相同。每次典範轉移,都是在另啟思考框架,像是哥白尼的地動說推翻了托勒密的天動說模型。但是,每次另啟思考框架,卻不一定稱得上是典範轉移;另啟思考框架是一件相對頻繁得多的事。有些時候,改變思考框架會改變整個社會對世界的觀點;但遠遠更為常見的現象是會為個人的生活,帶來一些小小但深遠的改變。
不論是哪一種,如果另啟更適宜的思考框架,就能讓人做出更好的決定,創造更好的局面。
說要建立或改變思考框架,可能讓人覺得很複雜、很困難。這確實需要一點技巧,但人們其實很懂這一套。雖然我們平常不見得意識到這點,但人類幾萬年來一直在建立及改變思考框架。
思考框架並不只是個人的個別觀點,而是我們的基本認知模型。不過,若以「觀點」來打比方,確實有助於瞭解什麼是思考框架。義大利建築師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在1420年左右,確立了幾何透視畫法,而在這之前的繪畫是把世界畫成平面,各個物體的位置則是以重要性來決定。是在布魯內列斯基之後,畫家才學到了透視法,學會如何表現深度、如何畫出我們眼睛實際所見的景象。比較這項改變前後的畫作有何不同,有助於理解改變思考框架有何效力。
每個人都會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做出大大小小的各種預測和決定。而這就像是一直進行著某種心理上的時空旅行。有些人就是比別人更善於此道,但不論是誰,也都有一些可以再改進的地方。事實上,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所改進。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我用我的理解舉了原生家庭與關係的例子,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思考框架對我們的影響。學習「思考框架」這個概念的重要性,在於覺知:我們如果持續使用不適合的框架,導致痛苦的結果,那是什麼原因阻礙我們使用更合適的思考框架呢?
像這種練頭腦的書,偶爾看看,可以預防失智,強迫思考,也是蠻好的事情。這種自我挑戰,是我自己平常就會做的事,也跟您分享。
祝願您,能建立適宜自己的思考框架!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framing心理學 在 Eric Fan 范健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基層到文青︰從《#樓上傳來的歌聲》走到《#幻愛》
首先,恭喜《幻愛》(《幻》) 的小小票房奇蹟。
以往計算,開畫日票房乘10-12倍 (上映約3-4週計算),就差不多是總票房收入 (當然大片或口碑片計算方式會有所不同)。正常來說,《幻》開畫日票房15萬,即最後總票房應該在150-180萬之間 (加上最近武肺,乘數可能更低)。然而,《幻》昨日票房有差不多75萬 (比開畫日躍升5倍!),而星期日的即時票房更有近89萬,即是一個周末已完全突破預想的總票房150多萬,逆市上揚,確實非常難得。
連登仔連日吹雞,撐黃色經濟 / 黃色導演 / 黃色發行。以我的認識,發行商,導演 #周冠威 ,以至宣傳團隊都是有心人,不單指政治,而是有心做好電影的人,個人認為做好本行專業,比宣示本土立場更重要。現在的「救市行動」,跟撐黃店一樣,當然能理解,但總覺得如要人重拾港片信心,如果 (只) 停留在黃藍,長遠對電影整個行業其實沒甚麼出路。不過,又幸好,至今所幫襯的9成黃店,不但沒令人失望,而且都頗有水準,有人情味。
****
《幻》,作為2006年《樓上傳來的歌聲》(《樓》) 的延續,我看了很多文章,都聚焦談《幻》,鮮有人談《樓》。自問一下,作為愛《樓》的人,會喜歡《幻》嗎?
要利申,我非常非常喜歡《樓》,個人認為比《幻》更出色。事實上,我一看完《幻》,即晚回家便再看一次《樓》了。
(以下劇透) 《樓》的結尾,有精神病的男主角(樂 張滿源飾),在地鐵站苦苦思索女主角 (欣 黎玉清 飾) 是否FF出來,拿出錄音機掙扎是否要replay的時候 (要確認現實中女主角的聲音) ,影片就完了。基本上,《幻》的頭10分鐘左右是《樓》的濃縮,作了少許改動,再承接《樓》的結尾,就接上延續版的電影劇情。
與《幻》的光影夢幻相比,《樓》呈現的是raw,有點污糟與實感。《樓》很基層,樂和欣都住唐樓,鐵閘、床,以至隔籬鄰舍都有很濃的草根味。演員、美術、取景、取鏡、燈光,風格都統一,配合空間感壓迫的framing,令觀眾感受到樂常在狹小 (也很窒息) 的空間活動︰茶樓、屋企、床、地鐵車廂。人多擠迫,嘈雜 (幻聽病發來源之一),正常人都要逼瘋了。
結局難以忘懷,柴灣站月台一鏡,兩架列車同時駛至,車窗高速重疊交錯,背後襯上「隆隆」的音效壓迫感。鏡頭則近鏡拍著樂,欣欣坐在他身邊,他的姆指放在錄音機replay掣上,手因猶豫在顫抖,在真實或虛幻抉擇的final moment of truth,將全片推向高潮。然後,畫面一黑,(當年還未撐警的) 倫伯的片尾曲—《情是永遠著迷》慢慢響起。全片完。
少許題外話,影片中倫伯唱出歌詞「情是永遠著迷」時,聽落更像「永願著迷」。網上也有不同版本的歌詞。不過,由於沒有人會因《樓》去討論歌詞,一來《樓》不算太多人看過,二來倫伯也不會澄清啦,所以自行幻想,另添玩味就好。只覺得,如果歌名是《情是永「願」著迷》,就更點題,更有一廂情願的FF味,賦予《樓》另一層次的意函。
《樓》的風格除了build up故事drama,同時營造了樂經常自我懷疑的內心世界,連觀眾都被「欺騙」了。整部《樓》的完整度,統一性,以至配合劇本的攝影和美術風格的選擇,都呈現了周冠威對編,導的全盤掌握的細緻和觸覺。有幾場直頭看得到痛楚,入心入肺。
真心推介《樓上傳來的歌聲》︰https://www.viddsee.com/video/upstairs/l3gfz
****
《幻》則完全抹掉了大半屋村味,很文青,畫面也乾淨很多了。
新的男女主角樂 (劉俊謙) 和欣欣 (蔡思韵) 是少男少女組合,青春可人,衣著光鮮。屯門拍得很新海誠,幻彩爆光,浪漫醉人,看完令人有像去京都朝聖,要探屯門牛牛的衝動。屋村的房間物品也井然有序,沒有凌亂感了,床頭那卷簡陋的紙巾 (《樓》的神來之筆) 當然也沒有。看後跟影友笑說,一條咁核突的隧道都拍得咁靚,如此光影醉迷,確是落了糖衣 (至少在鏡頭和燈光上)。糖衣是浪漫愛情片必需的,也要有靚仔靚女襯托,大量男女主角的特寫,打光,都容易令人著迷。又,屯門的輕鐵拍得像台鐵,像JR,明明搭到爛,卻突然很有味道。還未夠甜,兩人窗戶仲可閃燈傳情,這完全不是香港的屯門了。(Tuen Mun is not HK,沒有犯國安法吧) 看來,旅遊局如要宣傳屯門旅遊,可以介紹遊客看《幻》。
這些日常景物的「忽然驚喜」,加上本身本土的《幻》,卻衝破了本土層次,我相信是不少影友鍾情《幻》的原因。
我喜歡電影中的成長和愛︰
樂不願踏出comfort zone去愛人(欣欣vs葉嵐),只想有個像《HER》的情人,永遠陪著寂寞的他,起初他一心只想從葉嵐身上尋找欣欣,直至克服要從幻想come out的焦慮,用遷出宇宙的力行出一大步;葉嵐從沒遇上肯付出無條件地愛的人,因此不願打開心屝去接受真愛,直至遇上有精神病,卻毫不介意她過去,純純的樂。而且,他們都願意留在對方身邊 (浪漫點get!)。電影沒有交代未來他們會否成為更好的人,始終現實比幻想情人複雜太多了。而且,兩個都愛self-destruction的人走在一起,會終極攬炒還是光復愛情,都令人生疑。不過,唔理了,電影主調、光影和色彩令人麻醉的程度,觀眾都夠甜了,不需畫出腸,結局也很有指向性。
《幻》的男女主角均演得出色,尤其劉俊謙,當崩潰戲就是演技的時代,劉對角色的心理狀態收放自若,惹人同情 (當然也與其設定和顏值有關啦,換上林雪就難以想像)。編導可能因為選角關係,選擇了走少男少女浪漫路線,不再書寫過量苦澀,而是柔情似水,去蕪存菁,若即若離,列車交錯,鏡花水月之間,偶爾夾雜一點真真假假的玩味 (有一刻覺得,樂是嵐幻想出來的),都看準電影能喚起內心純情一面的男女。是故,身邊很多中 / 熟男都喜愛《幻》,我覺得,用電影常quote的心理學語言,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裡,嗯,還是個少男 (逃)。
整體來說,《幻》劇本尚算工整,偶有不太自然的對白。不過,就算虛幻,我 (作為少男) 也甘願被討好了。
只是葉嵐意識型態上,有點令人隱隱不安,尤其說自己很cheap,除了自我價值上的貶抑,就一心一意等待著男人拯救的狀態,我是有點不舒服的。而且,以心理咨詢來說,咨詢師應是不帶judgement和分析的聆聽,葉嵐也太強勢了吧,要人把寫滿戀人回憶的日記撕掉去追求現實,莫說情緒病或精神病人(樂更未痊癒),正常人都會反你枱啦。
最後,看到《樓》的男主角張滿源演中心主任Joe,有點掛念演欣欣的黎玉清。
****
高先三寶排名︰《叔叔》、《幻愛》、《金都》。
我沒能力救市,但見字飲水坐直睇戲,唔睇就無架啦。
framing心理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為肺炎疫情,許多國家都鼓勵人們之間距離拉遠,或是施行封城隔離,好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但也因此任人們感受到孤寂。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心理學家如何推廣遙距「社交」(ditant socializing),來協助人們面對因為「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所帶來的焦慮。
------------------------------
武漢肺炎肆虐,政府緊急規定,禁止 4 人以上的聚會,只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接觸,就能大大遏止武漢病毒擴散。可是,人類始終是社交動物,工作需要各種禮儀,情侶間也會想談情。如何可以在抗疫的同時,又能滿足人類的心理需要?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Jamil Zaki 就倡議,與其「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如遙距社交(distant socializing)。
去年,Zaki 出版了學術著作 The War for Kindness: Building Empathy in a Fractured World,當中透過實驗,證明人類的同理心並非固有性格,而是一種可以鍛鍊出來的技巧。近日,他透過同理心的理論框架,思考有關社交距離的問題,認為長期維持社交距離,會違反人類基本社交需要,尤其在困難的時候,人們極需要互相憐憫和安慰。很多心理實驗指出,身邊人的支持可以減輕腦部對壓力的痛苦反應;反之,孤獨感會加劇失眠,做成抑鬱、免疫力失調和心臟毛病;長期孤獨更等於一天吃 15 根香煙。
武漢肺炎不是短期內可解決的問題,除了病毒感染,它帶來的恐懼和精神健康損害,同樣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即使疫情過去,人類存活下來,身心卻可能已經受損。Zaki 用上社會科學常用的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認為首要把「社交距離」重新框架(reframe)為「遙距社交」,因為比起社交活動,物理接觸才是病毒傳播的主因。專家們應傳遞一個重要訊息:即使大家相隔各地,但仍然互相緊扣。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cup.com.hk/2020/03/30/distant-socializing-instead-of-social-distancing/?fbclid=IwAR1SGjJU_Ct6MbeGiXH82uhCJ74qscHyYV8AHsuoBaFb_HsNQg5K_A2ehMY#.XoFXTOf2CIs.facebook
framing心理學 在 宋你一本書- 《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 #為什麼看這本書?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心理學中的一種偏差,企研所老師也有推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