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等BNT嗎?新的研究認為莫德納的表現可能比BNT更好。
在一直有種謠言,認為BNT是最好的疫苗,但根據路透社報導,在禮拜天(8/8)發表於medRxiv網站,刊出了兩則尚未正式發佈在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莫德納疫苗在針對Delta變異株的表現,可能比同樣是mRNA疫苗的輝瑞/BNT疫苗有效。
這樣研究室針對美國梅約診所系統(Mayo Clinic Health System)超過5萬名患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疫苗針對預防感染的保護力有下降趨勢。但莫德納疫苗在預防感染方面的保護力從今年初的86%下降至7月份的76%,可是輝瑞/BNT疫苗保護力則是從76%下降到42%。
而另外一個針對安大略省養老院的研究則是發現,接種莫德納疫苗的居民比接種輝瑞/BNT疫苗的居民產生更強的反應。
因此兩個研究都指出同一個方向,莫德納比起BNT更強的免疫反應,保護力持續的狀況也更好一些。
當初台灣會有人認為BNT表現最好,其實很可能是個對研究了解不透徹的誤會。每個疫苗的保護,因為遇到的情況不同,並不適合拿來直接類比。反而是這兩篇研究中的方式,才是針對兩個的保護力拿來捉對廝殺比較的結果。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
1. 這兩個研究都還沒有被發表在正式的醫學期刊上。
2. 兩個疫苗對於重症以及死亡的保護力都還是好的,所以能打疫苗還是要趕快打。
3. 越來越多證據證明其實AZ疫苗在第一劑就有很不錯的保護力,特別是重症跟死亡的保護力。保護力也可能挺持久的。
所以不要再挑疫苗,也不要非什麼疫苗不打,或一定不打哪一種疫苗。基本上台灣現在可選擇的疫苗,都是很不錯的。不管是哪一種疫苗,趕快打到你身體裡面就對了。
路透社原文:Moderna may be superior to Pfizer against Delta; breakthrough odds rise with time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s/moderna-may-be-superior-pfizer-against-delta-breakthrough-odds-rise-with-time-2021-08-09/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ealthcare期刊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0歲後想要有顆「強心臟」,請將步行當日常】- 正確走路4步驟,讓步行更輕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的定義,台灣在 2018 已正式步入「高齡社會」了,標準為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銀髮族,佔總人口比例達 14 %,若達到 20% 則稱為「超高齡社會」[1]。
台灣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難以逆轉,國發會於2020年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預估2025年台灣就會進入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1位是65歲以上老人,到了2034年,全國一半以上都是中高齡、超過50歲。[2]
因此,與老人相關的各種資訊也成為愈來愈多人關心的議題,尤其是健康層面,因為身體老化後難免會有病痛,且容易受傷或行動不便。但其實銀髮族可以靠自己努力,儘可能地遠離病痛,或延緩病痛的到來。
運動就是很重要的關鍵,可以幫助銀髮族更有效地避免受傷和生病,不管運動的強度高低都有用。所以,銀髮族要多動,才能讓美好人生維持得更久![1]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預防性心臟學專家娃森(Karol Watson)說,邁入50 歲,走路就是最好的運動。
娃森解釋,走路幾乎人人辦得到,而且隨時可上路,最容易執行。她建議所有不愛運動的人,想要無痛鍛鍊身體,第一步就是常走路:「事實上,走路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有氧運動一樣好處多多。」
隨著年齡增加,運動強度可能有所受限。不過,依據個別體能、年齡,走路也有多元選擇,從散步、北歐式健走到超慢跑,你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步行方式。
■低強度:散步的速度,每天走半小時
一項針對全球17國、13萬人進行的研究顯示,每週走路5天、每天30分鐘,就能有強健心臟、減少心臟病發的效果。
研究成員之一的加拿大醫師雷爾(Scott Lear)表示,最好將散步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辦公室不同部門間多走動,或是爬樓梯、起身到茶水間倒咖啡,都有益心臟健康。
▶另外,雖然一般印象要「日行萬步」,但2019年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走4,400步就能降低死亡風險。
▶年長女性每天只需步行4,400步,死亡風險就能降四成
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預防醫學科流行病學李宜敏(I-Min Lee)教授,2019年5月29日發表[3]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一項針對年長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平均步行達4,400步者,比起每日平均步行2,700步的人,就能降低41%的死亡率,而每日步行8,400步者,更能降低死亡率達58%。
精密計算後得知每日步行7,500步左右,死亡率即趨於穩定,也就是說,即使走到萬歩,效果攀升有限,因此如果運動時間緊湊,每天只需走4,400步就有明顯效果了[4]。
■中強度:北歐式健走,可活動全身80%肌肉
體能狀況比較好、覺得散步無聊的人可以進階一級,挑戰斜坡快步走、或背負重物走路,也可以採取仿滑雪運動的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北歐式健走不但促進熱量消耗,同時還能活動全身80%的肌肉。
▶北歐式健走:
想像一下,廣闊的雪地配上清澈的藍天,空氣冷冽又清爽,你穿上全套滑雪裝備、準備衝入一片銀白,展開一整天的越野滑雪之旅。然後再想像一下,你在自家附近模仿越野滑雪的動作,一邊在人行道或小徑上走路,一邊用「健走杖[5]」帶動身體前行;這就是北歐式健走。
麻省總醫院心臟科專家巴吉許(Aaron Baggish)醫師,非常支持這種運動方式。北歐式健走就是雙手各握一支「健走杖」,往前走的同時,上半身與手臂施力下壓健走杖,用力推動身體往前進。法國健康及運動醫學研究學院(IRBMS)巴蓋特(Patrick Bacquaert)博士說,健走杖可幫助身體平衡,能減少關節負擔,也可減輕背痛。
這套專業的健走技巧是由運動生理學、健身專家共同開發,原本是專為患有足底筋膜炎的族群設計,比起一般的走路,需要出更多力,能消耗較多熱量,加上健走杖強化穩定性,因此包括腿部有宿疾的人和老人家都適合。
北歐式健走不但是種心血管運動,也能訓練肩部、手臂、核心和腿部肌肉。巴吉許醫師解釋,「行走時不使用健走杖,只會啟動腰部以下的肌肉;如果加上健走杖,就會同時啟動上半身的全部肌肉。使用80-90%、而非50%的肌肉,可以提供相當可觀的熱量燃燒益處。」
許多證據顯示,北歐式健走燃燒的熱量高於一般行走,增幅介於18-67%。與北歐式健走具關聯性的事物,還包括減少脂肪、「不良的」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憂鬱、焦慮、長期疼痛、腰圍,以及增加「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耐力、肌肉強度、柔軟度、步行距離、心血管適能和生活品質。
巴吉許醫師表示,它還有另一個好處:「使用健走杖時會更加穩定,因為與地面有更多接觸點,而非僅止倚賴雙腳。」[6]
■高強度:碎步般的超慢跑,燃脂效果比健走更好
如果上述的健走對你來說還是太輕鬆,不妨轉攻「長距離慢跑( Long Slow Distance)」,也稱作「超慢跑」。超慢跑顧名思義比一般比慢跑速度慢、步幅也比較小。由於比較不容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比較久,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的效果。
超慢跑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換算成時速大約是5至6公里,雖然只比健走的4公里快一些,消耗的熱量卻多很多,原因在於,即使速度超慢,但「跑步」時仍有雙腳同時離地的時間,會比永遠有一隻腳撐地的健走使用更多肌肉。
超慢跑發明人德國醫師亞肯(Ernst van Aaken)強調,超慢跑是步行與慢跑的結合體,看重時間長度,而非距離長度。不妨從1天15分鐘開始入門,再慢慢增加到1小時,長期鍛鍊下來,成效相當顯著[7]。
■物理治療師傳授「正確走路4步驟」,矯正姿勢後走起來可以更輕鬆
走路姿勢錯誤,除了讓人走不了多久就會累,嚴重的話還可能產生足底筋膜炎,或是造成其他身體上的病痛,為了讓大家不為「走路」所苦,物理治療師「詹珞瑤」整理出正確走路4步驟,只要確實執行,7天後就能看出成效,想要「走」回正軌很簡單。
【步驟1】:遵循腳跟滾到腳尖的原理。
正確走路第1步:重點在從腳跟到腳尖的順序施力,讓腳底自然帶動身體產生向前動力。
【步驟2】:運用大腿後側和臀部肌肉往前推。
正確走路第2步:使用到大腿後側和臀部肌肉,腿部就能自然抬起,輕鬆走路。
【步驟3】:微縮小腹,穩住身體核心。
正確走路第3步:要微縮小腹穩住身體核心,走路時下肢肌肉才不會過勞。
【步驟4】:雙手要擺動。
正確走路第4步:注意雙手有沒有自然擺動,若無就得回頭檢查,下半身推進力是否出現問題。
詹珞瑤強調,其實對姿勢正常的人來說「走路是不費力的」,只要連續7天確實執行上述4步驟,身體就會明顯感受到變化,走路會變得愈來愈輕鬆[8]。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預防性心臟學專家娃森(Karol Watson)呼籲, 50歲之後,一定要多走路。雖然走路人人都會,但依強度可再分成散步、北歐式健走和超慢跑,走對了,心臟自然好[7]。
■「維持規律的運動」- 銀髮族保健之道
研究證實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病死亡的風險,也減少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以對關節沒有太大壓力的有氧運動為原則,如快走、游泳、騎固定式腳踏車、打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有氧運動。
運動的強度以中等運動強度為原則,運動頻率建議每週三至五次,亦可搭配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的運動,每次運動持續的時間建議30分鐘以上,如果較高齡或體力無法負荷的長者,可以一天分開數次來運動,加起來的時間超過30分鐘亦可。
總括來說,維持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日常生活活動是最簡單有效的運動,如果能夠每天做體操等適度的柔軟度運動,加上每週兩次的肌力訓練,對健康的好處更多[9]。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llo醫師)「銀髮族動起來!簡單動跟病痛說掰掰」:https://helloyishi.com.tw/senior-healthcare/active-aging/exercise-is-important-for-the-elderly/
∎[2]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台灣人口提前進入負成長 2025年邁向超高齡社會」: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8180215.aspx
∎[3]Lee I, Shiroma EJ, Kamada M, Bassett DR, Matthews CE, Buring JE. Association of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 JAMA Intern Med. 2019;179(8):1105–1112.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9.0899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734709
∎[4]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年長女性每天只需步行4400步,死亡風險就能降四成」: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6871
∎[5] 健走杖與登山杖不同;登山杖附有可以套上手腕的腕帶,健走杖則是附有類似手套的特殊系統。巴吉許醫師解釋,「你是將手部滑進去,然後利用掌心而非手指,將力量傳至健走杖並帶動身體向前。」
∎[6] (天下雜誌)「不只是走路 歐美健身新趨勢,「北歐式健走」是什麼?」: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350
∎[7] (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50歲後想要有顆「強心臟」,醫生:請將步行當日常」: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2834?utm_source=fb_ch&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post-04-30-dgt
∎[8] (民視新聞)「90%的人都錯了!正確走路姿勢注意4重點,執行7天就能「走」回正軌」: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1430W0122
▸ ( YouTube / 民視新聞)90%的人都錯了!正確走路姿勢4重點 7天就能「走」回正軌:https://youtu.be/iZG87bzP0Co
∎[9]2016年8月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銀髮族保健之道】(作者: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溫瓊容主治醫師):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608/project_2.html
➤➤照片
∎(康健雜誌)【劉秀枝專欄】熟年要「腳勤」健身健腦又舒心: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2374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運動 #老齡化 #長者 #高齡化 #步行 #走路 #高齡社會 #超高齡社會 #散步 #北歐式健走 #超慢跑
JAMA Internal Medicine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ealthcare期刊 在 Dr. Hsuan 若玄’s work-blo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醫療界的性別歧視 Sexism in Medicine —#Medbikini](⬇️ for Eng. version)
可能台灣還沒什麼人注意到,但最近在Instagram和Twitter上出現一個hashtag #medbikini,從西方國家開始,引起各國的女醫師貼文響應。身為有時會在模特跟醫師身分中間切換的亞洲女性,聽聞這個活動後,便覺得蠻希望讓更多亞洲的女性醫療工作者知道。
這個活動的苗頭來自於一篇在2019年刊登於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的文章:一群以男性為主的醫師打著臨床研究之名,透過無論是真實或虛假的帳號,調查評論年輕血管外科醫生們的社群軟體活動。與本文不相關的內容在此就不贅述,但通篇文章最引人注意的,便是直接將「穿著泳裝/比基尼」的貼文,評論為「不適當/不專業的社群軟體行為」;而引發這次Medbikini抗議的背後,則是整篇paper字裡行間透露出的對女性工作者的歧視與雙標思維。(期刊已於昨日道歉並撤除該論文,本事件還引起CNN撰文,有興趣者可以自行上網搜尋原文與相關報導。)
有很多的女性曾因為偶爾的打扮在職場上被注目,有更多的女性曾因為非工作時段的穿著被非議;而這樣的狀況,在過去以男性為主的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更頻繁的發生。然而,一個人非在工作場域內的衣著造型,真的與她的工作態度和能力相關嗎?一位女醫生是否會因為昨天口紅顏色深了一點,或週末放了一張穿著比基尼的出遊照,就在她們的崗位上變得不認真一些、知識退步一些、對病人少關心一些呢?
事實上,就算放假時都穿短褲,就算游泳時喜歡穿比基尼,就算閒暇時會當辣模拍照;只要在工作和進修的時候,我就是會拿出一樣靈敏的腦袋、一樣認真的態度、一樣要求完美的心。任何的女性,都可以下班時穿著比基尼享受生活,並在上班時穿著白袍投入工作——專業的樣貌,不應該因為性別有不同的標準;私底下的穿著,也不影響一個人職場專業的事實。
所以呀,女醫護人員們下班後愛怎麼穿,就怎麼穿:別擔心,不管是穿白袍還是比基尼,我們都會一樣專業,一樣認真,一樣辣💯
(放一張實習那年放假玩水的照片響應一下)
.
As someone who lives in the conservative Asian society but also who has posted quite a few photos with bikinis or “provocative posing” on social media due to modeling work, as soon as I noticed the hashtag #Medbikini trending in Instagram and Twitter, I felt like there’s a need for this event to be introduced to more Asian female healthcare workers. (The long Chinese paragraphs are mainly about the whole story of the inappropriate article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Sexism in medical field has never been a secret. In fact, many female healthcare workers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judged by their appearance (makeup or clothing) even when they were not at work. However, is it true that our compassion to work and knowledge in head will be affected by posting a photo in bikinis on the weekend? Does the color of our lipstick make us less devoted to our jobs?
Being a female physician, I’m proud of my ability to perform professionally at work while also being comfortable wearing bikinis or somewhat “revealing clothes” in my free time. Female healthcare workers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and post) whatever they want to wear in their private time. And don’t worry, we’d still rock our white coats just like we rock our bikinis 💯
(Posting this photo taken during my internship in support of this campaign.)
Hsuan Wu
healthcare期刊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healthcare期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healthcare期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healthcare期刊 在 Healthcare | An Open Access Journal from MDPI 的相關結果
Healthcare. Healthcare is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peer-reviewed, open access journal on health care systems, industry, technology, policy, and regulation, ... ... <看更多>
healthcare期刊 在 Healthcare影响因子- 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 SCI论文修改 的相關結果
LetPub整理了最新的Healthcare 期刊投稿经验, 期刊官方投稿网址,影响因子,审稿周期/时间,研究方向,SCI期刊分区,中国作者发表的文章等信息, 以供中国作者投稿前 ... ... <看更多>
healthcare期刊 在 Healthcare 最新影響指數- 實時趨勢預測& 期刊影響力排名 的相關結果
介绍. HealthCare: The Journal of Delivery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s a quarterly journal. The journal promotes cutting edge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