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SFPIFFS把時間寫入FLASH
並透過HTTP SERVER顯示資料
======================
1。連接WIFI
2。啟動SPIFFS
3。啟動NTP校正RTC並透過SPIFFS寫入
4。啟動WEBSERVER
5。判定所有連接是否正常
6。監聽HTTP 80PORT
7。確認的contentType
8。browser >> ip >> 直接顯示資料
9。browser >> xxxx.txt >> 直載下載資料
**需要懂的事
要瞭解html格式與資料流的設定
就可以做到顯示文字/圖片/下載等動作
**運用層面
如果是短暫運用
身邊也沒有其它資料庫可以讓你存資料
就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暫存
**進階運用
可以定時在MCU運作一段時間後
自動把檔案上傳到你的FTP或是其它地方
再把SPIFFS清空這樣子就可以無限一直抓取資料
**好處
就是不用一直CONNECT其它機器
避免造成Loading與delay問題
雖然這都可以使用多執行緒來處理
但如果wifi出問題那就會造成資料或是機器的掛點
當然你可以在wifi出問題時設定個條件把mcu重啟
但有時候wifi的問題不見得是mcu本身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ttp-server使用」的推薦目錄:
- 關於http-server使用 在 開開大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http-server使用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http-server使用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http-server使用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http-server使用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http-server使用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http-server使用 在 Python 快速建立簡單網頁伺服器http web sever 的評價
- 關於http-server使用 在 [Ubuntu][架站][教學] Apache設定#01. 口語化的Web Server概念 的評價
http-server使用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ref: https://medium.com/100-days-of-linux/how-to-deal-with-too-many-open-files-log-storm-c617ba84143b
本文是一個經驗分享文,作者分享其 HTTP Server 遇到 599: Network Connection Timed out Error 錯誤時的除錯經驗。
作者發現到該錯時,趕緊檢查 Server 的錯誤訊息然後得到了下列內容
HTTP: Accept error: accept tcp [::]:
這個錯誤訊息非常明確,告知該 Server 開啟太多檔案了,導致沒有辦法繼續處理後續的網路請求。
不過對於不熟悉 Linux 系統設計的使用者來說這個錯誤訊息就不夠明顯,實際上 Linux 系統內所有的網路 Socket 底層都是一個又一個檔案結構(FD),所以該錯誤訊息也可以解釋為該 Server 開啟了過多的 Socket ,已經超過系統設定上限。
作者使用下列指令來找到當前開啟的 Socket(FD) 數量
lsof -u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認為有兩個方向可以去嘗試
1. 提高整個 Server 能夠開啟的 Socket 數量上限
2. 確保 Server 將所有卡住沒使用的 Socket 都清除收回
後半部分文章作者介紹如何使用 ulimit 這個指令來觀察系統當前的設定,包含soft limit 以及 hard limit 兩種類型的差別,如何針對 socket 的部分來調高設定。
對於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一下,本篇文章滿短的,很快就可以消化完畢
http-server使用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篇文章是個經驗談,作者想要聊聊是如何將一個 4vCPU 的VM給調整到可以達到每秒處理 1.2M(120萬)個 JSON Reuqest,本篇文章非常的長,所以會分多天來介紹。
整篇文章探討的是各種 turning 的步驟,來聊聊如何從最初每秒 224k(22萬四千) 給調整到每秒 1.2M 的處理能力。
整個過程分成九大步驟,後面同時標示每個過程後的每秒請求能力
1. Application Optimizations (347k)
2. Speculative Execution Migtigations (446k)
3. Syscall Auditing/Blocking (495k)
4. Disabling iptables/netfilter (603k)
5. Perfect Locality (834k)
6. Interrypt Optimizations (1.06M)
7. The Case of the Nosy Neighbor (1.12M)
8. The Battle Against the Spin Lock (1.15M)
9. This Gost to Twelv (1.20M)
作者強調,上述的過程不一定適合你的應用程式,但是透過這些步驟能夠讓你更佳瞭解應用程式的運作行為,同時也有機會發現一些潛在的瓶頸問題。
環境介紹
1. 團隊使用 Techempower 來進行 JSON Serialization 的測試
2. 使用 libreactor(event-driven框架) 來搭建一個簡單的 API Server
3. HTTP 的解析使用 picohttpparser,同時使用 libclo 來處理 JSON 的編碼
4. 硬體環境
- Server: 4 vCPU, c5n.xlarge AWS VM
- Client: 16 vCPU, c5n.4xlarge AWS VM (clinet太弱會變成瓶頸)
- Network: Server/Client 屬於同一個可用區域(AZ)
5. 軟體環境
- 作業系統: Amazon Linux2 (Kernel 4.14)
- Server: 使用 libreactor (使用不同版本,分別是 Round18 以及 Round20)
- Client: 修改 wrk 這個知名的工具並重新命名為 twrk,詳細差異自己看文章內部,主要都跟顯示有關
6. 實驗方式
- 每個測試跑三次,取中間值
- 256 連線,16 threads,同時每個 thread 都會 pin 到一個固定的 CPU
- 每個實驗都有兩秒的暖機時間來建立連線
Ground Zero
第一個要探討的就是什麼最佳化都還沒有使用前,到底當前應用程式可能的瓶頸在哪裏
首先團隊將該應用程式與其他常見的應用程式或是開發框架比較,譬如 Netty, Nginx, Actix, aspcore 等, libreactor 的效能不錯,有中上水準。
接者作者使用火焰圖(Flame Graphs)來 Profile 該伺服器,作者很好心地將文章中所有的火焰圖都調整了一下,讓所有的 user-space 相關的 function call 都轉成藍色,而剩下跟 kernel 相關都維持紅色。
1.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 Kernel 處理
2. 主要是花費在收封包與送封包
3. 應用程式本身主要是分兩大部分,解析 HTTP 的封包以及處理請求與回應。
從上述兩點來看,作者認為目前的應用程式寫得算不錯,因為瓶頸很明顯是卡在 Kernel 端
接下來就正式進入到各種 Turning 的章節探討
Application Optimizations
長話短說:
- 作者基於 libreactor Round18 的框架進行修改,並且所有的修改都已經被合併到 Round20 的版本中,而這些修改主要是實作方面的強化以及整個框架的最佳化。
1. 作者首先透過 htop 觀察運行過程,發現 Server 只有使用 2vCPU 而已(系統有 4vCPU),因此這是作者進行的第一個修改,讓 Server 使用了 4vCPU,這個簡單調整就讓效能提升 25%
註: 作者特別強調,不要覺得從 2vCPU 變成 4vCPU 效能就可以變成兩倍,主要是1) 沒有使用的 vCPU 還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處理,因此不是完全都送給你應用程式處理。2)基於 hypter-thread vCPU 的架構,環境只有兩個真正的 CPU 而是透過邏輯的方式產生四個抽象的 CPU,所以全用一定會變快,但是基於很多資源還是要競爭與共用,數字不是單純翻倍
2. 作者自己的應用程式本身使用 gcc 建置時有使用 "-o3" 的方式來最佳化處理,然而框架本身卻沒有使用 "-o3" 的方式來弄,因此作者也針對這個部分來處理,讓建制框架時能夠使用 -o3
3. 從實作方面來看,作者觀察到 libreactor 1.0 版本使用的是 read/write 這兩個常見的方式來處理封包的送收,作者將其修改成 recv/send 整個效能就提升了將近 10%。
註: write(針對 FD,更全面廣泛的用法) 與 send(針對 Socket,更針對的用法) 使用上差異不大,但是 write 於底層 Kernel 最終還是會呼叫到 send 來處理,所以基本上可以理解就是在沒有特別參數需求時,可以直接跳過幾個 kernel function 來達到加速的效果。
write kernel 內的走向: sys_write -> vfs_write -> __vfs_write -> sock_write_iter -> sock_sendmsg
send kernel 內的走向: sendto -> sock_sendmsg
4. 作者觀察到火焰圖中有一些 pthread 相關的資料,進而發現 libreactor 會創造一個 thread pool 來處理非同步的 DNS 名稱解析問題。對於一個 HTTP Client 來說,如果今天要發送請求到多個不同的 domain,而每個 domain 都會需要進行一個 blocking 的解析過程,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減少 DNS 解析造成的 blocking 問題。然而對於 HTTP Server 來說,這個使用情境帶來的效益似乎就稍微低了些,畢竟 Server 只有 Bind Socket 之前可能會需要去解析一次 DNS 而已。
大部分的情境下, thread pool 都是應用程式初期會去創造而接者就不太會管她,但是對於錙銖必較的效能除錯人來說,任何能夠調整的部分都可能是個值得探討的地方。
作者透過修改 Server 端(準確來說是 libreactor 框架內的程式碼)關於 Thread Pool 的一些用法,成長的讓整個效能提升了 2~3%
結論來說,透過上述四個概念來提升的程式碼效能。
1. vCPU 盡量使用: 25%-27%
2. 使用 gcc -O3 來建置框架的程式碼: 5%-10%
3. 使用 march=native 等參數來建置最後的 server 應用程式: 5%-10%
4. 使用 send/recv 而非 write/read: 5%-10%
5. 修改 pthread 的用法: 2%-3%
註: 作者強調每個最佳化的結果並非是單純累積的概念,反而還會有互補的效果。
可能前述的操作實際上也會讓後續的操作達到更好的效果,
譬如如果先跑 vCPU 的調整,效能大概提升 25%,但是如果先執行別的最佳化過程,最後再來調整 vCPU,就可以達到 40% 的效果,主要是 CPU 可以共有效率的去執行程式。
最後,這個部分讓整個處理封包能力從 224k 提升了 55% 到 347k (req/s)。
從火焰圖來看,整個 user-space 的範圍縮小許多,同時 send/recv 的處理也有使得整體的高度下降一點點(大概四格..)
為了避免文章過長,本篇文章就探討第一個最佳化的過程,剩下的就敬請期待後續!
https://talawah.io/blog/extreme-http-performance-tuning-one-point-two-million/
http-server使用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http-server使用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ttp-server使用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http-server使用 在 [Ubuntu][架站][教學] Apache設定#01. 口語化的Web Server概念 的推薦與評價
Linux雲端伺服器,用AWS 暸解Apache 與Nginxhttp://progressbar.tw/links/yt2021d13組 ... ... <看更多>
http-server使用 在 Python 快速建立簡單網頁伺服器http web sever 的推薦與評價
Python 2.x 使用指令建立SimpleHTTPServer. Python 內建http server,透過下列指令,你可以快速地建立目錄伺服器。 以下用Python 2 的SimpleHTTPServer 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