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到晚上發文】
小時候,大家都要取英文名字。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非常羨慕那些名字中自帶英文發音的朋友。
比方佩琪。
他們總是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來當英文名字。
取名是需要很大學問的。
叫做Tom、Mary、Winnie、John之類的,通常都是學校老師取的。就是一個英文名字,大概就是小明、小方、小華之流的。
這時候,班上一定會有一些人,名字非常的長,長到超出一個剛接觸英文的學生,所能負荷的。
像是Nathaniel、Michael、Patricia、Marguerite這一類的名字,通常都是有去上過芝麻街、何嘉仁等學校,或者是家裡文化資本比較高的。
通常來說,取叫做Mary的,其英文成績以及對於英文的掌握度,會輸給取名Nathaniel的同學。原因很簡單,就是文化資本,就是家庭環境。
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始越來越多人使用「直念」的英文名字。
我叫張慧慈,My name is Hui Tzu Chang。無論是在名片上,在日常生活的交朋友,更甚者,連對外國客戶,都希望他們能夠直接唸出自己的名字。
有一陣子,也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出現。
像是
「外國人想問:為什麼台灣人都要另外取英文名字?」
「台灣人,多點自信使用自己的名字吧!」
之類的文章,來告訴大家,用自己的名字不可恥,也不是一種添麻煩,而是自我的展現,而是文化的去宰制。
於是乎,叫做佩琪的,不再以Peggy自居。很多時候,自我介紹時會說:
「My name is Pei Chi」,not Peggy。
當然,我也相信,大家更希望他人使用自己國家的文字,來認識自己的名字,但說真的,使用羅馬拼音,還是相對簡單一點。
今天,一個具有原住民身份,大力推動修正《姓名條例》的委員,Kolas Yotaka,站出來告訴大眾,希望大家能夠尊重她對自己的認同,「可以適應、習慣我的名字」。輕聲細語,語氣堅定,展現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及自信。
但是,卻被特別提出來,做最差的酸言酸語。
涉及對於原住民的歧視,涉及對於他人的不尊重,涉及自身文化知識能力的低落,這樣的人,這樣的言論,在當代的台灣,居然也有一群追隨者。
但這意外嗎?
不意外。
被這樣對待的,不只是原住民,還有廣大的新住民以及移工。
當我們希望使用英文的國家的民眾尊重我們,我們卻用同樣的方式來歧視他人,這不赤裸的證明,台灣的發展遜於這些國家嗎?
我是不知道Kolas Yotaka有沒有在講幹話,但我絕對相信,PO這篇文章的人,才是通篇幹話。
寫幹話很簡單,支持他人說出自己的話,才是最困難的。
hui羅馬拼音 在 負能量宅肥窮魯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也能黑,宅神HEN棒www
【無奈到晚上發文】
小時候,大家都要取英文名字。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非常羨慕那些名字中自帶英文發音的朋友。
比方佩琪。
他們總是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來當英文名字。
取名是需要很大學問的。
叫做Tom、Mary、Winnie、John之類的,通常都是學校老師取的。就是一個英文名字,大概就是小明、小方、小華之流的。
這時候,班上一定會有一些人,名字非常的長,長到超出一個剛接觸英文的學生,所能負荷的。
像是Nathaniel、Michael、Patricia、Marguerite這一類的名字,通常都是有去上過芝麻街、何嘉仁等學校,或者是家裡文化資本比較高的。
通常來說,取叫做Mary的,其英文成績以及對於英文的掌握度,會輸給取名Nathaniel的同學。原因很簡單,就是文化資本,就是家庭環境。
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始越來越多人使用「直念」的英文名字。
我叫張慧慈,My name is Hui Tzu Chang。無論是在名片上,在日常生活的交朋友,更甚者,連對外國客戶,都希望他們能夠直接唸出自己的名字。
有一陣子,也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出現。
像是
「外國人想問:為什麼台灣人都要另外取英文名字?」
「台灣人,多點自信使用自己的名字吧!」
之類的文章,來告訴大家,用自己的名字不可恥,也不是一種添麻煩,而是自我的展現,而是文化的去宰制。
於是乎,叫做佩琪的,不再以Peggy自居。很多時候,自我介紹時會說:
「My name is Pei Chi」,not Peggy。
當然,我也相信,大家更希望他人使用自己國家的文字,來認識自己的名字,但說真的,使用羅馬拼音,還是相對簡單一點。
今天,一個具有原住民身份,大力推動修正《姓名條例》的委員,Kolas Yotaka,站出來告訴大眾,希望大家能夠尊重她對自己的認同,「可以適應、習慣我的名字」。輕聲細語,語氣堅定,展現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及自信。
但是,卻被特別提出來,做最差的酸言酸語。
涉及對於原住民的歧視,涉及對於他人的不尊重,涉及自身文化知識能力的低落,這樣的人,這樣的言論,在當代的台灣,居然也有一群追隨者。
但這意外嗎?
不意外。
被這樣對待的,不只是原住民,還有廣大的新住民以及移工。
當我們希望使用英文的國家的民眾尊重我們,我們卻用同樣的方式來歧視他人,這不赤裸的證明,台灣的發展遜於這些國家嗎?
我是不知道Kolas Yotaka有沒有在講幹話,但我絕對相信,PO這篇文章的人,才是通篇幹話。
寫幹話很簡單,支持他人說出自己的話,才是最困難的。
hui羅馬拼音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寫幹話很簡單,支持他人說出自己的話,才是最困難的。
【無奈到晚上發文】
小時候,大家都要取英文名字。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非常羨慕那些名字中自帶英文發音的朋友。
比方佩琪。
他們總是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來當英文名字。
取名是需要很大學問的。
叫做Tom、Mary、Winnie、John之類的,通常都是學校老師取的。就是一個英文名字,大概就是小明、小方、小華之流的。
這時候,班上一定會有一些人,名字非常的長,長到超出一個剛接觸英文的學生,所能負荷的。
像是Nathaniel、Michael、Patricia、Marguerite這一類的名字,通常都是有去上過芝麻街、何嘉仁等學校,或者是家裡文化資本比較高的。
通常來說,取叫做Mary的,其英文成績以及對於英文的掌握度,會輸給取名Nathaniel的同學。原因很簡單,就是文化資本,就是家庭環境。
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始越來越多人使用「直念」的英文名字。
我叫張慧慈,My name is Hui Tzu Chang。無論是在名片上,在日常生活的交朋友,更甚者,連對外國客戶,都希望他們能夠直接唸出自己的名字。
有一陣子,也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出現。
像是
「外國人想問:為什麼台灣人都要另外取英文名字?」
「台灣人,多點自信使用自己的名字吧!」
之類的文章,來告訴大家,用自己的名字不可恥,也不是一種添麻煩,而是自我的展現,而是文化的去宰制。
於是乎,叫做佩琪的,不再以Peggy自居。很多時候,自我介紹時會說:
「My name is Pei Chi」,not Peggy。
當然,我也相信,大家更希望他人使用自己國家的文字,來認識自己的名字,但說真的,使用羅馬拼音,還是相對簡單一點。
今天,一個具有原住民身份,大力推動修正《姓名條例》的委員,Kolas Yotaka,站出來告訴大眾,希望大家能夠尊重她對自己的認同,「可以適應、習慣我的名字」。輕聲細語,語氣堅定,展現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及自信。
但是,卻被特別提出來,做最差的酸言酸語。
涉及對於原住民的歧視,涉及對於他人的不尊重,涉及自身文化知識能力的低落,這樣的人,這樣的言論,在當代的台灣,居然也有一群追隨者。
但這意外嗎?
不意外。
被這樣對待的,不只是原住民,還有廣大的新住民以及移工。
當我們希望使用英文的國家的民眾尊重我們,我們卻用同樣的方式來歧視他人,這不赤裸的證明,台灣的發展遜於這些國家嗎?
我是不知道Kolas Yotaka有沒有在講幹話,但我絕對相信,PO這篇文章的人,才是通篇幹話。
寫幹話很簡單,支持他人說出自己的話,才是最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