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聽到人對著我說,「乜原來 banker 係咁㗎」 ,內心都很不好受。
印象最深刻一次,是在一個衣香鬢影的婚禮上,坐在一位靚女主播隔離,開頭互相介紹自己做什麼工作的時候還是有說有笑的。
但憑著一位新聞工作者熟練的訪問技巧,那碟蟹蓋還未上,她成功向葉某套取很多私人資料,包括開什麼車住什麼樓做了什麼私人投資之後,主播開始變得冷淡了。為什麼?原因不明,但她說了一句話,我到今天依然記得那口輕蔑的語氣:「我以前男朋友都係 banker,不過同你好唔同。」
「你說不愛就不愛,我一個人欣賞悲哀,」呢下真係 hurt 到心臟。
後來才知道,主播以前的男朋友雖然也在銀行工作,但他是一個 trader,不是 banker。
想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已經萌起好一段時間了,因為識啲唔識啲嘅人實在太多。
其實 Banker 又好,trader 又好,不就是一個稱呼而已,但為了不讓其他人對 banker 有個不合理期望,而導致有些人選錯職業或嫁錯老公,實在有必要說清楚何謂一個 banker。
銀行是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行業,其規模之大、分工之細,在外行人眼中未必看得出來。
無論在歐美最著名的投資銀行或私人銀行工作,崗位大致上可分為前中後三線。
後防的人工最低,負責的例如是 documentation 及 operations 等。
中場就比較海鮮價,而這種 middle office 泛指產品部門 (product solutions) 或者是風險部門 (market/ credit risk) 。
前線,當然就是賺錢最多的,但前線也不一定是 banker。
一家投資銀行裏,賺錢最最最多的,通常都是操自己公司盤的交易員 (好像 proprietary trader) 或者是像 private equity 那類坐盤做 deal 的 (例如 special situation group) merchant banker。
曾經認識一位 commodities trader,在新加波工作,年薪大約一百萬美金左右,而當時他只有二十八歲;也見過一位做 special situation 的鬼仔,僅僅三十二歲已經成為 Partner MD (這通常是四五十歲老鬼,又能幫公司賺很多很多錢才有機會做到的),搵好鬼多球美金。
但要 find out 一個 banker 通常搵幾多錢,我們必須撇除以上這些在三個 standard deviations 以外 的 superstars,因為,雖然他們的 package 屬於幾何級別,但他們對著的是「盤」,而不是「客」。
一家投資銀行裏,直接對客的,才能稱之為 banker 吧。
一說到 banker,通常只有 investment banker 和 private banker 兩種。
先講 investment bankers。
那些世界頂尖大學學府的尖子,被上天欽點後,一入行就會加入 IBD 的 analyst program。
我那個不是太過久遠的年代,analyst 的年薪 (basic +bonus) 大約可以是十五至二十萬美金。有幸晉升到 associate 的話,年薪可以去到三十多萬美金。
別忘記,那個年代還是有 housing allowance 的,但大部份銀行在金融海嘯後已經把這種福利取消,或把那些津貼納入 salary 了。
大部分美資大銀行是做三年 analyst,之後再做三年 associate,而最快六至七年後便可以去到 vice president 等級。
絕大部份人在職業生涯中,只要願意努力及忍耐,我認為都大可去到 VP level。
不過這個 band 的範圍很大,一個做了一年的 VP 和一個做了二十年的 VP,人工可以差很遠。
很多銀行在 VP 後會加上 executive director 或 director ,從而製造更多職位上升的空間。Goldman 是一個例外,因為他們只有一個 VP grade,但他們在美國以外的 VP 全部叫做ED,所以在香港或倫敦如果見到 Goldman 的 ED 時,很多人奇怪他們為什麼那麼年輕便這麼高級,實情他們可能只有六至七年的經驗。
絕大部份人的職業旅途上,做到 VP 已經是一個備受尊敬的終點。只有少部份人,憑驚人毅力及在長期過勞的情況下,才可以做到 managing director。
今時今日還爬得上 MD 職位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和黃金時代不同,已經未必每人都有一球美元的年薪。
那麼 private banker 又如何?
可能是自己走過的路,感覺是格外凄楚。
私人銀行家的工作是沒有初階的,意思是,除了一兩所美資大行會願意像投行辦這種 analyst 班之外,絕大部份的私人銀行只會請有經驗及,most importantly,有客戶的精兵。
畢竟,作為 revenue center ,請人就是要為公司找生意。
叫得做私人銀行家,基本上已經有一班固定客戶。最年輕的 private banker 通常都已經廿多三十歲,職位普遍都叫 associate director 或 director。
跟投資銀行不同,不管你年紀多大,經驗如何,私人銀行家的年薪是根據你幫公司找的revenue 而去計算的。
通常一個 AD 可為公司帶來大概二百萬美元的 revenue,而 D 大概是三百多萬美元。
至於 total compensation,大約會是 revenue 的10-15%。
人工的距離,取決於兩個原因。
第一,當然是看看客戶是否你自己找回來的。
什麼意思?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會見到不同的 private banker 在不同的銀行跳槽。雖然他們會用盡 200%的力度把舊客戶帶到新銀行開戶,但經驗之談是,有三至四成的戶口還是會留下來的。當有這個情況出現的時候,有些較幸運或被賞識的同事便有機會接收到這些戶口了。
不過公司不是傻的。
接收這種舊客,你用的 effort 不用太多,所以公司也不用 pay 得特別好。相反地,如果客戶是你自己由零開始 (我們叫揼石仔) 爭取回來的戶口,那麼公司便會 pay 得更 generous 了。
也因為這個原因,一位八球 revenue 的 ED 可以搵得多過一個十球 revenue 的 MD。
原因是,那個 ED 的所有客戶是他當年由滙豐分行一個一個戶口搬過來的。
相反,那個 MD 則是老臣子,只是看顧著公司多年的舊客。
私人銀行跟街邊的零售銀行最不同的,是食水不能太深。
做一個 accumulator,私人銀行在各同業激烈競爭下,每個 trade 都可能只收你十個八個 bps,跟恒生滙豐收取客戶的,相距甚遠。
如是者,一個 private banker 要有坐擁好幾十億美元的客戶資產,才有機會突圍而出。
錢,好很多的錢。
講咗咁耐,private bank 還是 investment bank,份工應該點揀?
一個二三十歲的私人銀行家,收入通常遠不如同齡的投資銀行家。
但當真的努力找到 top clients,三四十歲時可能會更快追回所有失去的。
說真的,跟任何職業都一樣,banker 不就是每天營營役役去 make a living 的小嘍囉。
但也跟任何職業一樣,總有些人會比其他人努力,因為就算是一個 make a living 的小嘍囉,終有一天也希望可以 make a difference。
ibd職位 在 葉朗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當聽到人對著我說,「乜原來 banker 係咁㗎」 ,內心都很不好受。
印象最深刻一次,是在一個衣香鬢影的婚禮上,坐在一位靚女主播隔離,開頭互相介紹自己做什麼工作的時候還是有說有笑的。
但憑著一位新聞工作者熟練的訪問技巧,那碟蟹蓋還未上,她成功向葉某套取很多私人資料,包括開什麼車住什麼樓做了什麼私人投資之後,主播開始變得冷淡了。為什麼?原因不明,但她說了一句話,我到今天依然記得那口輕蔑的語氣:「我以前男朋友都係 banker,不過同你好唔同。」
「你說不愛就不愛,我一個人欣賞悲哀,」呢下真係 hurt 到心臟。
後來才知道,主播以前的男朋友雖然也在銀行工作,但他是一個 trader,不是 banker。
想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已經萌起好一段時間了,因為識啲唔識啲嘅人實在太多。
其實 Banker 又好,trader 又好,不就是一個稱呼而已,但為了不讓其他人對 banker 有個不合理期望,而導致有些人選錯職業或嫁錯老公,實在有必要說清楚何謂一個 banker。
銀行是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行業,其規模之大、分工之細,在外行人眼中未必看得出來。
無論在歐美最著名的投資銀行或私人銀行工作,崗位大致上可分為前中後三線。
後防的人工最低,負責的例如是 documentation 及 operations 等。
中場就比較海鮮價,而這種 middle office 泛指產品部門 (product solutions) 或者是風險部門 (market/ credit risk) 。
前線,當然就是賺錢最多的,但前線也不一定是 banker。
一家投資銀行裏,賺錢最最最多的,通常都是操自己公司盤的交易員 (好像 proprietary trader) 或者是像 private equity 那類坐盤做 deal 的 (例如 special situation group) merchant banker。
曾經認識一位 commodities trader,在新加波工作,年薪大約一百萬美金左右,而當時他只有二十八歲;也見過一位做 special situation 的鬼仔,僅僅三十二歲已經成為 Partner MD (這通常是四五十歲老鬼,又能幫公司賺很多很多錢才有機會做到的),搵好鬼多球美金。
但要 find out 一個 banker 通常搵幾多錢,我們必須撇除以上這些在三個 standard deviations 以外 的 superstars,因為,雖然他們的 package 屬於幾何級別,但他們對著的是「盤」,而不是「客」。
一家投資銀行裏,直接對客的,才能稱之為 banker 吧。
一說到 banker,通常只有 investment banker 和 private banker 兩種。
先講 investment bankers。
那些世界頂尖大學學府的尖子,被上天欽點後,一入行就會加入 IBD 的 analyst program。
我那個不是太過久遠的年代,analyst 的年薪 (basic +bonus) 大約可以是十五至二十萬美金。有幸晉升到 associate 的話,年薪可以去到三十多萬美金。
別忘記,那個年代還是有 housing allowance 的,但大部份銀行在金融海嘯後已經把這種福利取消,或把那些津貼納入 salary 了。
大部分美資大銀行是做三年 analyst,之後再做三年 associate,而最快六至七年後便可以去到 vice president 等級。
絕大部份人在職業生涯中,只要願意努力及忍耐,我認為都大可去到 VP level。
不過這個 band 的範圍很大,一個做了一年的 VP 和一個做了二十年的 VP,人工可以差很遠。
很多銀行在 VP 後會加上 executive director 或 director ,從而製造更多職位上升的空間。Goldman 是一個例外,因為他們只有一個 VP grade,但他們在美國以外的 VP 全部叫做ED,所以在香港或倫敦如果見到 Goldman 的 ED 時,很多人奇怪他們為什麼那麼年輕便這麼高級,實情他們可能只有六至七年的經驗。
絕大部份人的職業旅途上,做到 VP 已經是一個備受尊敬的終點。只有少部份人,憑驚人毅力及在長期過勞的情況下,才可以做到 managing director。
今時今日還爬得上 MD 職位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和黃金時代不同,已經未必每人都有一球美元的年薪。
那麼 private banker 又如何?
可能是自己走過的路,感覺是格外凄楚。
私人銀行家的工作是沒有初階的,意思是,除了一兩所美資大行會願意像投行辦這種 analyst 班之外,絕大部份的私人銀行只會請有經驗及,most importantly,有客戶的精兵。
畢竟,作為 revenue center ,請人就是要為公司找生意。
叫得做私人銀行家,基本上已經有一班固定客戶。最年輕的 private banker 通常都已經廿多三十歲,職位普遍都叫 associate director 或 director。
跟投資銀行不同,不管你年紀多大,經驗如何,私人銀行家的年薪是根據你幫公司找的revenue 而去計算的。
通常一個 AD 可為公司帶來大概二百萬美元的 revenue,而 D 大概是三百多萬美元。
至於 total compensation,大約會是 revenue 的10-15%。
人工的距離,取決於兩個原因。
第一,當然是看看客戶是否你自己找回來的。
什麼意思?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會見到不同的 private banker 在不同的銀行跳槽。雖然他們會用盡 200%的力度把舊客戶帶到新銀行開戶,但經驗之談是,有三至四成的戶口還是會留下來的。當有這個情況出現的時候,有些較幸運或被賞識的同事便有機會接收到這些戶口了。
不過公司不是傻的。
接收這種舊客,你用的 effort 不用太多,所以公司也不用 pay 得特別好。相反地,如果客戶是你自己由零開始 (我們叫揼石仔) 爭取回來的戶口,那麼公司便會 pay 得更 generous 了。
也因為這個原因,一位八球 revenue 的 ED 可以搵得多過一個十球 revenue 的 MD。
原因是,那個 ED 的所有客戶是他當年由滙豐分行一個一個戶口搬過來的。
相反,那個 MD 則是老臣子,只是看顧著公司多年的舊客。
私人銀行跟街邊的零售銀行最不同的,是食水不能太深。
做一個 accumulator,私人銀行在各同業激烈競爭下,每個 trade 都可能只收你十個八個 bps,跟恒生滙豐收取客戶的,相距甚遠。
如是者,一個 private banker 要有坐擁好幾十億美元的客戶資產,才有機會突圍而出。
錢,好很多的錢。
講咗咁耐,private bank 還是 investment bank,份工應該點揀?
一個二三十歲的私人銀行家,收入通常遠不如同齡的投資銀行家。
但當真的努力找到 top clients,三四十歲時可能會更快追回所有失去的。
說真的,跟任何職業都一樣,banker 不就是每天營營役役去 make a living 的小嘍囉。
但也跟任何職業一樣,總有些人會比其他人努力,因為就算是一個 make a living 的小嘍囉,終有一天也希望可以 make a difference。
ibd職位 在 少女凱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文分享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作者今年28歲,記憶中在我剛認識他時,就曾分享,自己也是從4A公關集團實習出來,也曾領過低薪。
但他前一篇文章曾提及,他把公司當作「工具」,建立人脈與商業關係,接著先在三星工作,再到LINE(剛創始)擔任市場BD,負責的是LINE的拓展,接著是雪豹科技(BD),最後是現在阿里巴巴海外 Head of Partnership。
再說一次,選擇真的比努力重要,首先就我文內觀察,他是一個「有規劃」的人,這個規劃並不是就在心裡空想,我五年之後想要做到什麼事情,而是五年之內「我要達成什麼目標」以及「如何達成」
這兩者差異在哪?
我認為是實踐與目標設定的差異
當設定目標只是「我想要當公關」,就成為了一個可高可低的虛幻,當公關很容易,當助理公關也是公關,當學校公關也是公關,當政府公關也是公關,當阿里巴巴的公關也是公關,但要做到阿里巴巴的公關,就不能只是想著「要當公關」
那該如何規劃?
我對他的觀察是,公司是他累積人脈的場域,表現的舞台,而非把自己當作奴隸,為公司賣命,反而是公司磨亮自己的招牌。
姑且不論他有沒有五年前就想好要當阿里巴巴 Head of Partnership。,但至少我知道,他每一次取捨工作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薪資水平」要提升,職位也必須是自己所能適合又喜歡的。
關於年薪如何在五年內翻倍成五百萬?文章從產業角度分析,首先依照公司的產業別與所在地思考,公司的營利如果遠遠大於這個數字,那當然是「有能力給得起的」,看出來端倪了嗎?沒錯,要有高報酬,公司也得先有能力,因此當你一開始就選擇一個「低薪產業」,自然薪水怎麼樣都不會增加。
第二是,這份職位所能發揮的比例,不是每個公司的人都能拿到相等報酬,你的職位與你的貢獻,要讓公司相信投資妳這麼多錢,就能喚回更大量的回報,鎖定這幾個方法,放下過去庸庸碌碌,就能夠逐漸突破,即使是小突破也好。
【延伸閱讀】
畢業5年,薪水多一個零
https://www.30.com.tw/webonly_content_1604.html
應徵Cheetah Mobile時,開設的職缺是加拿大的BD,許詮得知後,主動聯繫加拿大的朋友,請他介紹當地電信商,先發信表達合作意願。果不其然,面試時主考官故意質問:你沒有在加拿大讀過書,又沒有在那裡生活過,如何勝任這個工作?他自信地回答,「這三大電信商我都認識呀!已經在洽談了,只差你們給我具體方案。」
這項舉動使他成功被錄取,雖然後來他被分派到東南亞跟歐洲市場開拓,但為了工作竭盡全力的精神,使他兩年後離職時,拿下當年IBD team Super Star,被讚為「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
ibd職位 在 輔大國企實驗室FJU IBD - 【IBD招募新血-welcome to IBD family ... 的推薦與評價
IBD 招募新血-welcome to IBD family】 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們舉辦了許多大大小小的 ... 一大二優先) IBD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Q8EFogYPSQXDEY99 招募職位的職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