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引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如果你認為自己「病了」,或是周遭的人這麼看待你,那你的康復之路將會更為漫長、艱辛。
我們的感知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型塑外在現實,改變我們的經驗,有時甚至影響實體身體。而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擁有選擇感知的能力。人類不像動物,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解讀經驗,藉此達到顯著的超越。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自我」的作用,有點像濾鏡,帶著我們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世界;有時旁人也會用這樣的濾鏡看著我們。換句話說,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也對旁人怎麼看我們,有些影響力。
這是我常常提到,要回到自己跟自己關係的理由之一。
很多朋友想要關係圓滿,但跟自己的關係不和諧,就相對不是那麼容易。也許相關不是那麼絕對,但細部去看人我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便可以體驗到:我們如何跟自己說話,都可能向外展現在與他人的對話上。
祝願您,能投入感知世界,並且保持解讀、詮釋的彈性!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感知的力量
【文/ 傑佛瑞.雷迪格】
我在印第安那州的鄉下長大,我家四周都是廣袤的農地和無際的藍天,但我仍總感侷促,被嚴厲宗教家庭所設下的諸多限制與批判團團包圍。我日常穿著母親手縫的衣物,我們兄弟姊妹都是在家剪頭髮。我們操著鄉下口音,讀者大概會覺得落後又陌生,我們的口音比鄰居都還要明顯。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時我七歲,站在教堂大廳裡,一個朋友對我說:「你爸講話像土包子。」我們明明都住在印第安那州極為窮困的一郡,但他居然覺得我爸(而不是他自己的爸爸)像個土包子。我們不應該在意這種事,不該在意自己的外表或最流行的衣服;我們只應關心有沒有被上帝接納。
當我發現真實世界遠大過父母口中的世界,比那個世界更寬廣、更美好,我知道自己無法再待在那個小而處處受限的範圍中。我也知道,如果我想要實現目標、追求高等教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甚至有朝一日成為醫師,我就必須做出改變。大學開學前,我換掉土氣的膠框眼鏡,戴上隱形眼鏡,「叛逆地」去找理髮師剪頭髮,然後買了時下流行的衣服。那個暖洋洋又帶著些許悶熱潮溼的九月,我走在中西部的校園裡時,我感受到驚人的差異。人們對我的想法完全不同了,這種感覺極為明顯。大家對我的態度由批判變為接納,他們以為我和他們一樣,而不是某種「異類」。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幾乎讓我喜極而泣,我知道自己內在和以前完全一樣,但他人的接納協助我逐漸重新認識自己。
所有人都是這樣,在真正的自己與外表之間總存在一段差距(有時甚至是很大的差距),了解到這一點對我很有幫助。這是不好過的童年的優點之一。
人們常以為在意別人的看法很膚淺。的確,了解自己真正的價值,不受別人左右很重要。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別人對你的觀感也很重要,這會影響你是否錄取工作或能否成功約心上人出去約會,甚至會影響你康復的能力。我們多少會受別人看法的影響,事實上,我們會引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如果別人認為你生病或有殘缺,你很可能感到病懨懨或有缺陷,你會把我就是這樣的概念深深刻進DMN中。如果你認為自己「病了」,或是周遭的人這麼看待你,那你的康復之路將會更為漫長、艱辛。
我們已經看到信念、身體健康與治療三者緊密交纏的關係,也了解我們自己的個人感知會從根本形塑我們理解周遭世界的方式。比方說,兩個人可能肩並肩坐在中央公園裡,可是對於周遭的感知可能截然不同。有人可能會對永不間斷的繁忙交通感到焦慮,或是被頭頂上不時傳來的直升機螺旋槳噪音嚇到;走近的人看來都不懷好意──他們想幹嘛?而坐在這個人身旁的人則可能注意到別的事物:一位母親慈愛地為嬰兒車中的寶寶蓋上毯子;一對情侶牽著手,互訴衷曲,彷彿周遭沒有旁人;樹葉隨風飛散,在陽光中閃耀著紅色與金色。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假設這兩種天差地遠的感知在這兩人身上持續數年,你猜這對他們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有何影響?
感知甚至可能影響感官,影響你的味覺與聽覺。著名的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是由麥格克於一九一六年首次發現,發表在題為「聽唇見音」(Hearing Lips and Seeing Voices)的論文中1,他發現我們的視覺常會大幅影響聽覺。這很有趣,你可以用手機或電腦查一查,你會找到一段影片,影片中的人會一直說:「巴、巴、巴」,接著換成「發、發、發」。當他變換發音時,「ㄈ」的音會相當明顯。不過,其實影片播放的聲音檔完全沒變,只是一直重複同樣的語音:巴、巴、巴,但因為我們看見說話者的嘴唇做出發ㄈ音的形狀,因此就聽見了ㄈ的音。我們不假思索地想像出ㄈ的音,聽起來俐落、清晰又確定無疑。
視覺盲點也是一樣的道理,在視神經與視網膜的交接處完全沒有錐狀細胞與桿狀細胞,但大腦會自動產生某種「銜接」影像,填補視覺的盲點,製造出連續無縫的視野。雖然看不到,但大腦會自動想像,你不會意識到大腦的這個動作。
研究發現,受試者如果以為施加疼痛的人是故意的,那受試者就會感覺更加疼痛。另一項關於疼痛的研究發現,你傷到自己的時候如果咒罵,那疼痛程度會降低。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情緒對痛覺感知的影響:如果我們感覺被針對,那就更感疼痛;如果我們用言語堅決地對抗疼痛,那疼痛程度就會稍微降低。不過另一項研究更加顯露出感知的科學有多麼神奇:在同一間飯店工作的女傭被分為兩組,雙方的工作職責是一樣的,都包括「運動」,不過研究人員向其中一組說明,美國衛生署建議國民每天運動;但沒有對另一組做額外說明。研究結束後,第一組的女性明顯變得更健康,體重、腰臀比、身體質量指數(BMI)、標準化血壓等各個數值都顯著下降,而第二組受試者完全沒有變化。在這個案例中,「運動」有益健康的認知有改變身體的力量。
再舉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猜想我們多數人都不太想要變老,隨著老化,我們可能開始覺得自己變得破敗無用,可能只看見老化的缺點。這種負面心態雖然完全正常,但其實非常有害。哈佛大學教授艾倫.蘭格(Ellen Langer)和耶魯公衛學院教授貝卡.李維(Becca Levy)的研究發現,發自內心對於老化抱持正面的態度可以促進健康、延年益壽,效果甚至比運動或戒菸還好。此外,關於老化的負面想法還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原理是什麼呢?研究人員發現,負面的自我知覺所產生的慢性壓力會消耗海馬迴,這是大腦中一個小型海馬狀的器官,負責記憶、情緒,甚至掌管心跳。
之前關於物理的段落已經討論過,我們的心靈不只是客觀外在現實的被動觀察者。觀察者效應顯示,我們的感知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型塑外在現實,改變我們的經驗,有時甚至影響實體身體。而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擁有選擇感知的能力。人類不像動物,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解讀經驗,藉此達到顯著的超越。哲學家喬瓦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o)在文藝復興之初嚴肅地指出:我們不是神靈就是野獸,不是天使就是惡魔。我們可以看到正面的希望,也可能只看見缺失或令人恐懼的部分。你看待自己與疾病的方式,也可能為康復能力設下難以突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開啟一條通往治療的意外途徑。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Search
levy發音 在 如何发音 # Place Jean Pierre Lévy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