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佈「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政策之後,由於爭議巨大,英國政府總算頒佈:七十歲以上老人在家隔離四個月,慎勿外出。年輕人則可以自由放任,一旦感染病毒,自行產生抗體。
以年齡來區分待遇,削弱「人生而平等」的人權,這是戰爭時期的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
因為英國病床不足,全國只有十七萬張,十年保守黨政府削減開支,減少了數萬張病床。以中國武漢病毒在歐洲爆發的速度,英國在三個月內,必須要有六百萬張病床,包括二百萬張 ICU 病床,這一點,除非聽從世衛指引「向中國抗疫效率學習」、請五十萬中國軍隊緊急來英國以「火神山經驗」、十一日之內建成兩百家臨時醫院,否則絕對不可能——如果英國政府相信世衛和中國神跡的話。
換言之,必須以戰爭狀態視之。這位金毛肥首相,終於等來了他的「邱吉爾時刻」(Churchillian moment)。
若是戰爭,確實全民要準備犧牲,這一點無可厚非,而且以曾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轟炸(The Blitz)的倫敦,何謂自律自覺、全民發揮組織自救的優良民族質素,理應可以向包括歐洲在內的全球示範。
首相莊漢生的「智慧」,是既然歐洲武漢肺炎大擴散,意大利變成了湖北省,這一切,在網絡世界,明擺着天天發生。還要政府教你怎樣做嗎?一個成年人,憑常識判斷,應該知道如何自律、自處、自救。英國政府以無政府主義,來試驗英國公民有沒有起碼的常識和理性。如果這個時候,你還要堅持出席萬人演唱會,覺得捧歌星偶像比傳染他人疾病的風險和尊重生命更重要,這個時候你還認為武漢肺炎只是另一種流感,那麼這種人的智商有問題,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界,自然淘汰,理所當然。
所以理論上政府不必下令封城,政府也不必下令停課。政府也不會婆婆媽媽的叫你不要上戲院、去酒吧。即使政府下令,年輕人對保守黨有逆反心理,隨時也不會聽。在美國,川普總統將瘟疫稱為中國病毒,也被仇恨他的白左和一些中國僑民指為所謂的種族歧視。
因此,一切你自己選擇。例如,中小學的家長,可以自行寫信給學校商討如何加強防疫、照樣上課,或要求校長停課。政府不管。但若家長和教師都認為安全,那麼就讓子女照常上課。上課期間,需要採取什麼衛生措施,政府也不多嘴,概憑自己的判斷。
此舉當然還有達爾文的「物競天擇」主題。在哲學上, 莊漢生結合了西方左右兩派社會政治理論的精華,企圖以「自由」(Free will)和「常識」(Common sense)讓每一個國民都成為向自己負責、也向身邊周圍的人負責的個人公民政府。
這一招,叫英國公民不要事事依賴政府,政府將醫療措施不足的事實攤出來,而且令全國明白:現在不是太平時期,而是非常時勢。
此舉當然非常大膽,而且大前提必須是,英國全國的民族質素、公民質素非常高,還高於歐洲拉丁語系國家。
但是莊漢生弄錯了三點。
第一,武漢病毒患過之後自行產生抗體的證據微弱。甚至有許多治癒後重新恢復陽性。兩百名醫生上書,指出首相的抗體概念錯誤,抗體必須在有疫苗注射的大前提下發生。若以拖延手段,換取英國醫療界在幾個月內快馬加鞭推出疫苗還說得過去,但以此換取人體自行產生抗體,是錯誤的出發點。
第二,此一哲學理念,要化為政策,當中有一段距離。要仿效戰爭的焦土政策,還要有其他配套。當年邱吉爾心中明白:若沒有美國的支持,以英國獨力對抗納粹必輸。邱吉爾穿梭大西洋兩岸,展開非常頻繁的遊說,央求羅斯福參戰。英國國民抱心死之心團結抗戰,因為邱吉爾國會演說的口才,也對於美國參戰的前景,抱有希望。
而且英國當時還是帝國,物資的支援調配很充足。當時英國本土有很紮實的製造業,婦女進工廠縫製軍服、工人在中部的汽車城市高雲地利,為前線英軍生產軍車。今日的英國,連口罩也要倚賴中國入口,防護衣和其他家居消毒工具不足。
連美國白宮經濟顧問納瓦羅也即刻呼籲:美國在中國的口罩生產線,從速搬回本土。這就是戰爭的眼光。英國政府若要實行新的焦土政策,必須同時與盟友美國緊密合作,制訂戰爭策略。英國本土全無恢復製造業的準備,若英國進入經濟蕭條,過剩的工作人口,其實可以投入防疫戰爭物資的製造業。而且在這方面還要與歐盟加強聯絡和交流。目前看不到英國政府有如此立體的調配(Co-ordinations)。
第三:英國年輕一代,是否具備與他們祖父母一樣的心智和承受能力?小說家高丁的作品「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講一群少年流落荒島,心智並不成熟,讓他們自治自理,只會造成悲劇。當年邱吉爾調動全國投入戰爭,英國BBC , 倫敦Ealing 的電影片場,全部緊密配合政治宣傳,鼓勵人心。在這方面,今日英國政府完全無力,比起中國全球層面組織的政治反宣傳,西方並未建立任何輿論陣線。年輕一代在 Feel-good 的物質安逸環境中長大,連戴卓爾夫人那個時代都缺乏記憶,他們腦海中的自由,與政府現在倡導的自由意志加常識導致的約束,性質完全不同。
莊漢生思想超前,但這種所謂 Think Outside the Box 的思維,只適合大學學生會的沙龍辯論,因為一百年來,在歐洲只有四個人明白:達爾文、倡導無政府主義思想創始人巴枯寧、相信人的意志高於上帝的尼采、相信優生學的希特勒,另加上「無為而治」東方哲學之父老子。
本來,英國的寄宿學校,是英國人文精神的一條脊樑,但這次寄宿學校並無發揮應有的效用。這一點,稍後另文再探討。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lord of the flies電影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性中的文明和野性,在一群小孩自己建立的社會秩序中,會怎麼發展?
“Ralph wept for the end of innocence, the darkness of a man's heart, and the fall through the air of the true wise friend Piggy"
("雷爾夫在島上第一次傷心地哭泣,為著消逝的純真,為著人心的黑暗,和他那真實有智慧的朋友小豬的殞落”)
#給阿姨的書單 裡,我果然挑了最薄的一本來讀讀。沒想到朋友的孩子心思這麼成熟,讀這麼有深層含義的書!
“蒼蠅王”是二十世紀英文小說中的經典,1954年出版。故事描述一個未來核戰中,一群6-12歲的英國小男孩們飛機跌落在一個無人島上。一開始們孩子自行建立了一套“社會秩序”,一方面等待救援,一方面在這個沒有大人的小社會中盡情玩樂。隨著幾個事件的發生,不同於電影“藍色珊瑚礁”的浪漫情節,島上的孩子們的小樂園逐漸崩壞了。
為了不爆雷,我就不多描述內容。整本書不長,但寫得非常流暢又有畫面。無怪是當代英文小說中的經典。作者威廉·高丁也為此獲得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
“蒼蠅王”是孩子們感覺到島上有野獸時,造起了一個象徵性的祭物。到底,這個野獸是伏在森林中,還是在人心裡?我很喜歡作者結尾的方式,不刻意的批判,但藉由最後意外出現的一個人物,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讓讀者反思。
“Maybe there is a beast....maybe it's only us"
(或許真的有野獸....或許,其實就是我們)
https://dushuyizhi.net/lord-of-the-flies-%e8%92%bc%e8%a0%85%e7%8e%8b/
lord of the flies電影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性中的文明和野性,在一群小孩自己建立的社會秩序中,會怎麼發展?
“Ralph wept for the end of innocence, the darkness of a man's heart, and the fall through the air of the true wise friend Piggy"
("雷爾夫在島上第一次傷心地哭泣,為著消逝的純真,為著人心的黑暗,和他那真實有智慧的朋友小豬的殞落”)
#給阿姨的書單 裡,我果然挑了最薄的一本來讀讀。沒想到朋友的孩子心思這麼成熟,讀這麼有深層含義的書!
“蒼蠅王”是二十世紀英文小說中的經典,1954年出版。故事描述一個未來核戰中,一群6-12歲的英國小男孩們飛機跌落在一個無人島上。一開始們孩子自行建立了一套“社會秩序”,一方面等待救援,一方面在這個沒有大人的小社會中盡情玩樂。隨著幾個事件的發生,不同於電影“藍色珊瑚礁”的浪漫情節,島上的孩子們的小樂園逐漸崩壞了。
為了不爆雷,我就不多描述內容。整本書不長,但寫得非常流暢又有畫面。無怪是當代英文小說中的經典。作者威廉·高丁也為此獲得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
“蒼蠅王”是孩子們感覺到島上有野獸時,造起了一個象徵性的祭物。到底,這個野獸是伏在森林中,還是在人心裡?我很喜歡作者結尾的方式,不刻意的批判,但藉由最後意外出現的一個人物,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讓讀者反思。
“Maybe there is a beast....maybe it's only us"
(或許真的有野獸....或許,其實就是我們)
https://dushuyizhi.net/lord-of-the-flies-%e8%92%bc%e8%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