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雷斯拉夫的利曼之夢】
你以為Skoda只專注於大眾化車款的開發,賽車方面就只有拉力? 我想只要不是鹹魚,人人都有夢,Skoda早在'50~'60年代也曾試挑戰利曼24小時大賽,沒想過吧。
1950年造了一部Skoda Sport首度挑戰利曼,但最終因引擎故障退賽。於1956年計畫二度挑戰,特別打造的原型賽車就是你現在看到的Skoda 1100 OHC,讓人驚豔的優美線條設計,搭載的1.1升直四雙凸引擎可輸出92匹馬力,加上籠型鋼管車架搭配玻璃纖維車殼,總重只有583公斤,極速輕鬆突破200km/h,甫出道便在捷克區域賽事連戰皆捷,後續又造了兩部硬頂的雙門版,車身換為鋁合金材質,總重更輕只有555公斤,但這次的利曼挑戰受廠方政策改變影響,最終並未成行。
當時總共造了四部1100 OHC賽車,兩部雙門版因意外撞毀,一部敞篷為Skoda博物館所收藏(照片中這部),另一部敞篷在Skoda英國代理手上,不過博物館目前正在進行一部雙門版的翻新工作,用殘留的車架、引擎及其他零件重新打造,期待嗎? 如果Skoda有考慮推出小跑車我就......。
#SkodaSport #Skoda1100ohc
----------------------------------
網站 https://www.topgeartw.com
Youtube https://bit.ly/2UxJoz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opgeartaiwa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由於上幾代的125、150綿羊仔乏力又老土,所以Hit唔起。但新一代台灣綿羊仔唔止造型賽車化,而且又好飛,改裝空間巨大,令騎士對綿羊仔刮目相看,近年更受惠於經濟不景氣,令到慳油又容易保養的綿羊仔賣到滿堂紅,並成為當紅外賣車,無論去到那裡都有她們的蹤影。如果讀者正考慮買部綿羊仔代步,又唔想到處撞款,可...
ohc引擎 在 moto-one.com.h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點解唔駛戴頭盔?」
—類似Post在各大群組稱為「月經Post」,原因出現頻率極高。這也難怪,真係好多冇玩電單車市民唔清楚相關法例。其實只要三輪車的中心輪距,即係一對車轆超過460mm,騎士係可以唔駛戴頭盔。而圖中的三輪車是新款HONDA GYRO X,配備一部水冷四衝程OHC 4汽門單汽缸引擎,一對車轆超過460mm,所以騎士唔駛戴頭盔,舊款配置2衝引擎的HONDA GYRO X卻需要使用頭盔。有關呢架三輪車資料,可以登入本誌收看:
2018 HONDA GYRO CANOPY & GYRO X-三輪送貨車
http://www.moto-one.com.hk/Products.php?id=6204
2輪、3輪牌由你決定改變 - Adiva AD3全港第一款車做得到‧轉移車輛類別
http://moto-one.com.hk/Products.php?id=4936
ohc引擎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馬里的科學實驗室]頂置凸輪軸(OHC)!
引擎的凸輪軸安裝位置有下置、中置、頂置三種形式,轎車引擎由於轉速較快,每分鐘轉速可達5000轉以上,為保證進排氣效率,都採用進氣門和排氣門倒掛的形式,即頂置式氣門裝置,這種裝置能夠適用於凸輪軸的三種安裝形式,但是,假如採用下置式或者中置式的凸輪軸,由於氣門與凸輪軸的距離較遠,需要氣門挺桿和挺柱等輔助零件,造成氣門傳動機件較多,結構複雜,引擎體積大,而且在高速運轉下還輕易產生噪聲,而採用頂置式凸輪軸則可以改變這種噪音現象。所以,現代轎車引擎一般都採用了頂置式凸輪軸,將凸輪軸配置在發動機的上方,縮短了凸輪軸與氣門之間的距離,省略了氣門的挺桿和挺柱,簡化了凸輪軸到氣門之間的傳動機構,將引擎的結構變得更加緊湊,更重要的是,這種安裝方式可以減少整個系統往復運動的質量,提高了傳動效率,按凸輪軸數目的多少,可分為單頂置凸輪軸(SOHC)和雙頂置凸輪軸(DOHC)兩種,由於中高檔轎車引擎一般是多氣門及V型氣缸排列,需採用雙凸輪軸分別控制進排氣門,因此雙頂置凸輪軸被不少名引擎使用!
-
狂人日誌:http://madvnz.com
狂人日誌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K6e7ynljCtU
狂人日誌微博平台:https://www.weibo.com/6339865792/profile?topnav=1&wvr=6
#馬里的科學實驗室 #OHC
ohc引擎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由於上幾代的125、150綿羊仔乏力又老土,所以Hit唔起。但新一代台灣綿羊仔唔止造型賽車化,而且又好飛,改裝空間巨大,令騎士對綿羊仔刮目相看,近年更受惠於經濟不景氣,令到慳油又容易保養的綿羊仔賣到滿堂紅,並成為當紅外賣車,無論去到那裡都有她們的蹤影。如果讀者正考慮買部綿羊仔代步,又唔想到處撞款,可以考慮歐洲風味的「大轆羊」—PIAGGIO MEDLEY S 150 ABS。
顧名思義,「大轆羊」配置大直徑輪圈,而一般綿羊仔多採用10吋、12吋、13吋或14吋輪框;就過去的標準來看,採用14吋輪框的綿羊都可歸納為「大轆羊」,而新抵港的2020 PIAGGIO MEDLEY S 150 ABS採用前16吋、後14吋輪框配搭。
事實上,今次介紹的2020 MEDLEY S 150 ABS屬於一部Facelift版(改良版),而舊款大概在19年初面世。雖然兩部車看起來分別不大,但細節有不少改動,例如新版本採用新設計的鬼面罩及新款LED車頭大燈、掣動升級菊花碟、採用新款液晶大屏幕儀錶,取代舊款三圓指針式儀錶、尾避震轉用象徵Racing的鮮紅色彈簧、煞車卡鉗改用黃金色,尾乘客腳踏及輪框都是新設計,晶片車匙降低偷車誘惑之餘,更具有搵車功能,只要一按,指揮燈亮起,告訴車主正確位置。
2020 PIAGGIO MEDLEY S 150 ABS採用水冷單汽缸四衝程155cc OHC 4汽門引擎,馬力輸出15ps/7,750rpm。該引擎採用綠色能源i-get系統運作,使用無碳刷摩打的綜合起動著車(Integrated Start),令傳統的著車聲近乎消失,Start & Stop System讓車子停車約3秒後自動熄火,令耗油量進一步減少,在油價高企年代尤為重要,騎士只要扭動油門,引擎就以繁捷身手著車。另一方面,新款LED頭燈在自動熄火情況下,扯電量較舊款的鎢絲頭燈低,可減低電池負荷,使電池壽命更長。
「大轆羊」是專攻歐洲市場的綿羊仔,極受通勤騎士歡迎。相比細輪框,大輪框的優點在於直路行駛更穩定,試想像馬路上有個拳頭般大小的坑洞,要是小輪框輾過後更容易令車身產身強烈震盪;大輪框卻從容不迫地輾過,換句話「大轆羊」處理爛路的能力更高,行駛凸凸凹凹的路面更穩定,並且更容易駛上路壆泊車,理論上與爬山車的大直徑輪框有異曲同功之妙。
一般來說,大輪框的轉向反應未必及小輪框靈活,然而「大轆羊」針對市區通勤之用,因此廠方為了讓「大轆羊」更靈活,所以配備較窄的輪框,以MEDLEY S 150 ABS為例,採用100/80-16吋前胎及110/80-14吋尾胎,比一般綿羊仔更窄,況且MEDLEY S 150 ABS子只有132kg濕重,個人覺得要做到笨重的轉向反應,比起要做到好靈活更高難度。因此在交通擠塞下扭軑轉彎或攝車罅,倍感輕鬆。亦因為身輕如燕關係,在高速公路行駛難免會有飄的行駛感。
亦因為MEDLEY S 150 ABS配置大直徑輪框,以及座位下可以擺放兩頂大頭佛的實用空間,所以MEDLEY S 150 ABS的座高達到799mm,因此身高5呎6吋高的編者難免吊腳,可是駕駛時雙腳較舒適,唔駛屈住屈位,前方視野高度像駕駛一部400級的綿羊。再者PIAGGIO MEDLEY S 150 ABS採用較堅固的高拉力鋼管車架,所以形成凸字型地台,騎士要運戴大型物品就要花一點心思。
雖然MEDLEY S 150 ABS只是150級綿羊仔,但加速表現卻有200級綿羊的影子,加速反應輕快,除非要接載體身超過170磅乘客(當日接載體重超過170磅同事),所以上斜較吃力,否則可滿足日常單騎駕駛需要。MEDLEY S 150 ABS的油門反應暢順好輕,跟VESPA的油門反應非常相似 (她們同屬一間母公司),引擎在著車及行駛其間很寧靜,再者MEDLEY S 150 ABS擁有Stop-Start功能,引擎在燈位停車後大概三秒自動熄火,只要扭動油門,引擎便由熄火狀態迅速回復工作。雖然起動反應較正常情況下稍稍延遲,不過只是未習慣而矣,但該系統能夠更節省汽油,根據官方公佈的參考數字,1升油可行走46.7km,因此為了節省汽油及環保,還是啟動Stop-Start功能。
跟其他同類型擁有Stop-Start的綿羊相同,MEDLEY S 150 ABS也提供開關功能,讓一些不喜歡車輛在靜止狀態熄火的騎士,保持引擎運作。編者體重約150磅,個人認為MEDLEY S 150 ABS的避震設定雖然偏軟,不過就好舒適,原因香港的路況偏差,避震再軟一點編者都不介意,可是雙騎情況下(編者與攝影師共重320磅),當輪胎輾過較差路面時,避震或會出現觸底情況,而她的煞車系統頗強,在整日駕駛中給我好大信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bz2QNyP9B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