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中國應積極吸引移民 「三胎」非應付老齡化最有效方法
文章日期:2021年6月4日
【明報專訊】早前中國公布了2010至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只微增了5%,正式超過14億人口。平均每位女性生育率只有1.6左右(適齡生育的女性更低,只有1.3),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
期待已久,內地政府終於再放鬆人口政策,容許生第三胎。一如所料,中外的即時反應以負面為主,異口同聲肯定這些政策改變無用,每年最多只將帶來微不足道的數萬額外新生嬰兒。現今一代大多為獨生子女,結婚後,兩口子已需要照顧4名父母,如真的生3個孩子,豈不是要負責9個人生活!須知現在養1個孩子都已經非常昂貴,如何能夠負擔3個?
我知道要逆轉生育率非常困難,根據「人口轉型理論」(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隨着經濟發展,嬰兒夭折率下跌,教育水平上升(尤其女性),生育率自然下降。何止中國,所有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歐洲,人口增長都在放緩,日本及韓國人口更已開始下跌。連印度的生育率都落後1980年的5以上,跌至現在的約2.2。去年加上疫情,美國新生嬰兒更加速下跌了4%,證明某些人預測會因夫妻被疫情困在家中而在一年後出現一次「疫情嬰兒潮」是完全錯誤的!疫情中,所有人心情煩躁,何來心情享受魚水之歡?反而家暴和離婚率有所增加。
農村人口多 提供經濟利益或鼓勵生育
「人口轉型」雖可說是大趨勢,但並非自然科學定律,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家庭情况都不盡同,即使不易逆轉,但不等於完全不受政策和科技發展所影響。即使在中國,雖然城市化已剛超過了50%人口比例,即是仍有近半人住在生活水平較低的農村,或較容易利用各種經濟利益,例如西方流行的所謂「牛奶金」,或更有效的房屋津貼和價錢優惠等手法,去鼓勵生育。
近日香港是個好例子,本來很多人抗拒疫苗,有發展商捐出一層樓,作為鼓勵接種疫苗的獎品,都收到很好反應,預約人數馬上跳升超過50%,但其實此計劃的每人平均成本很低,可能20元不到!如利用類似手法鼓勵生育,可能亦有點成效呢!除經濟鼓勵方法外,現在醫學昌明,另外還有很多人工受孕和基因工程的新科技和方法,但當然道德和安全性都是重要考慮。
中國人口的最差預測是到2030年代中人口見頂(新增勞動人口早在2012年已見頂),到2100年,人口更將「腰斬」下跌一半,回到約7億人。很多人擔心這將帶來巨大經濟災難,應驗西方人的詛咒,「China will get old before it gets rich(中國未富先老)」,未來那麼多的老人家,靠誰來奉養和照顧?中國確要小心有這個可能,但毋須過慮。
以美國為例,也有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本來亦有很多人擔心當二戰後至1960年代初出生的Baby Boomers到退休年齡時,社會將無法應付此龐大的醫療和社會福利財政壓力。事實上,即使美國財政赤字和總債量不停上升,但由於過去40年,利率也不斷下降,結果利息支出對GDP比例,不升反降,再加股市長期表現奇佳,負擔能力綽綽有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近日繼續呼籲美國應以比總統拜登(Joe Biden)提出更大量的基建投資,來替代老齡化社會的自然疲弱消費需求!
同樣政策適用於中國嗎?我認為答案是「yes and no」。我贊成人口老齡化自然減慢長期消費增長,帶來巨大通縮壓力,所以現在所見到的通脹反彈,只因經濟重開對供應鏈製造的短期壓力,只屬過渡性,而非結構性通脹。
1970年代為近代消費通脹最嚴重的年代,當時全球人口增長亦是最快的,再加上當年是「石油年代」的高峰期,所以每當OPEC減產,馬上挾高油價和全球通脹。現在全球女性生育率已跌近半,只約2.4,加上世界已進入無限供應的「數據年代」,所以何來結構性通脹?如長期通脹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將是全球政府和人民,決定為對付氣候變化,寧付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加速轉移到太陽能、EV(電動車),以及各種減碳排放生產鋼鐵和混凝土但仍較昂貴的綠色技術。
人民幣倘成功國際化 將減未來財政壓力
但中國面對的老齡化問題比美國嚴重得多,更重要的是人民幣缺乏美元的話語權。美國至今仍可隨意行使美國獨有的「exorbitant privilege」(過分特權),亂印鈔,肆意操控利率曲線,基本上即把財政負擔推給全世界投資者幫他埋單,但竟然仍無損美元地位!所以我經常提醒,中國的真正短板絕非製造業,連半導體也不是,中國的真正短板是金融和傳媒。如中國能提升人民幣地位,成功國際化,即使不能代替美元地位,但將對減低未來財政壓力,大有幫助。如再加上成功打造股市的健康慢牛,當然亦對退休基金和人民自己積穀防老,有莫大幫助。
除財政擔憂外,很多人亦擔心未來勞工短缺問題,包括誰來照顧大量老人家?中國人非常相信科技,寄望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5G和AI等新技術,工廠變得更自動化,連家居工作,包括老人家的日常生活護理,都可由機械人替代人力。但兩周前我在文章中已解釋過,5G和AI的發展速度都遠遜預期,尤其如駕車和照顧老人家等關乎安全的任務,當成較簡單的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問題來處理,可能是個基本性錯誤,因為這些是極需要可見將來仍沒有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需擁有「common sense」,才能解決的問題。
如真的不能提升生育率,科技亦無法完全解決勞工短缺問題,那麼是不是真的絕望?當然不是,其實最實際和最有效化解老齡化問題的方法就是接受移民。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以移民來解決老齡化問題,同時亦是最符合全地球利益,減低對氣候變化壓力的最佳方法。即使發達國家和中國人口增長緩慢,但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增長率仍高,所以全球人口仍以每年約1.1%的頗快速度增長,為世界環境製造不小壓力。我不清楚此增長率是否過急,會否因此而威脅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從而防止全球暖化攝氏1.5度的危險臨界點。
人口問題跟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息息相關,每個國家不可自私地盲目追求經濟發展,漠視全球人口和環境問題,必須全球合作。自遠古石器時代以來,從非洲開始,人類遷徙大方向按照兩個原則:第一是人類「滲透」(osmosis),從人口密度高,遷至密度較低的地方,過去500年,南北美洲和澳洲的開發,就是最佳例子。第二是人類亦會遷至即使人口密度較高,但經濟發展機會亦較多的大城巿;所以即使日本人口已在收縮,但東京都人口仍在增長,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明顯也有同樣情况出現。
美國有大量經濟機會 排外無礙吸引力
美國當然是移民建國的最成功例子。數百年來,不停吸引全球移民去尋金、尋找機會,亦有人為了逃避原來出生地的戰亂、饑荒和貧窮。美國每年接受超過100萬名合法移民,非法移民的總數量亦遠超過1000萬。移民不止為美國帶來全球精英,亦帶來更需要的勞動力,如真的杜絕非法移民,全美國將無人收割水果和蔬菜,更沒有工人為富人修葺花園和打理家務。
當然在美國和歐洲等地,移民亦帶來嚴重種族關係和其他社會問題。反移民潮正是過去數年,西方民粹崛起、推動英國脫歐、不少歐盟國家極右主義抬頭,以及特朗普入主白宮的重要推手。不少歐洲人誇張地擔心在不久將來,歐洲甚至將變成伊斯蘭為大多數的地區。長遠當然有這個可能性,但伊斯蘭教徒仍只佔歐洲人口不到10%,真正害怕的原因仍是種族主義居多。况且,近日中東和北非難民加速湧入歐洲的原因,正是因為美國跟歐洲和以色列等盟友,在中東啟動多場不義之戰,大量殺戮伊斯蘭教徒,他們才會遭巨大生命危險,逃亡到歐洲。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美國擁有大量土地和經濟機會,所以吸引力更大。即使特朗普如此排外,大量減少移民和工作證額度,近日針對亞裔人士的歧視與日俱增,仍無礙美國對大量移民的吸引力。當拜登一上台,數以百萬計的中美和南美人即湧至美墨邊境,企圖偷渡到美國,希望拜登特赦,或最少不會遣返所有非法移民。
有些西方「聰明人」已指出,美中之爭,決定勝負的關鍵,正取決於美國處理移民的政策。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如此比例不改變,毫無疑問,即使美國使盡陰招,包括貿易和科技戰,抹黑中國等,中國名義GDP仍必將在10年內超越美國,並且將繼續拉開距離,變成美國的兩倍甚至三倍。打仗則兩敗俱傷,絕不可行,唯一最有效抗衡方法是加速接納移民,但當然要非常小心處理種族關係,和對教育、醫療、房屋、福利等範疇的影響。過急的移民速度將帶來極大社會矛盾,即使特朗普已下台,但很多社會問題仍未解決,未來隨時可因移民問題而再度爆發。
中國吸納移民 更需要一般勞動力
我當然不贊同此修昔底德陷阱、零和遊戲式的觀點,但我認為基於老齡化問題,中國也必須考慮移民政策。中國大多數人為漢族,雖然有50多個少數民族,但大多都已歸化中國多年,並非移民。
近年因經商和留學交流,多了不少外國人居住在中國,在一些餐廳已開始見到外國人當服務員,據聞有些工廠亦有顧用外勞。但整體人數仍有限,拿了永久居留權的應不多,入了中國籍的就更少了。我鼓勵中國採取更積極吸引移民政策,精英當然歡迎(雖然大學生過剩,但全球精英可帶來創意和新市場),但其實可能更需要一般勞動力,尤其未來照顧老人的護理人員。
我非常歡迎中國逐步開放人口政策,但原因並非天真期待純粹藉此解決未來的老齡化和相關經濟問題。最重要的是,此政策改變符合人道立場。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2748057226&issue=20210604
「paul rich香港」的推薦目錄:
- 關於paul rich香港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paul rich香港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aul rich香港 在 貝貝Alice-小寶貝夢遊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paul rich香港 在 [賣錶] Paul Rich美國潮牌精品男錶(暫售出) - 看板watch 的評價
- 關於paul rich香港 在 Paul Rich Watche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paul rich香港 在 (廣東話) [搶唔到Joe Freshgoods 550! 嬲! ] New Balance 550 ... 的評價
paul rich香港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百年一覺:24格夢和挑戰它的勇者】#葉郎電影徵信社
繼《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再度在《Gemini Man 雙子殺手》挑戰每秒120格的高格率電影格式。這從來不是容易的革命,已經習慣24格電影美學的觀眾和評論者仍然在太過清晰的動作、過份放大的表演中無法怡然自處。所以上映至今爛番茄新鮮度指數只有25%,Metacritic只有38分,只有中國市場的豆瓣評分給了相對支持的7.1分。
李安不是第一個企圖挑戰電影每秒24格標準的人,近百年來已經有無數英雄前仆後繼地倒在這個傳說中打不倒的魔王面前。
為什麼偏偏是24?為什麼這個數字這麼難擊倒?難道24是生命、宇宙、萬事萬物的唯一解?
▇ 肥皂劇效應
「為了最佳觀賞經驗,請關掉類似TruMotion、Action Smoothing、Motion Interpolation或是諸如此類的功能。」
去年底Alfonso Cuarón的Netflix電影《Roma 羅馬》上架的時候,Netflix在官網上提供了鉅細靡遺的電視設定指南,其中第一個被Netflix強烈建議關掉的,正是最近一年成為好萊塢全民公敵的電視科技——「motion smoothing 動態補償」。
事實上就在《羅馬》上架前三個月,《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導演Christopher Nolan才剛在導演工會裡頭發難,要阻止電視機產業繼續用「動態補償」技術破壞電影的原貌。「動態補償」到底得罪了誰,讓Paul Thomas Anderson、Martin Scorsese和Patty Jenkins等導演都接連站出來叫陣?
躲在這場爭議背後的正是每秒24格的電影魔王。
因為每秒24格的電影和每秒25格(香港和歐洲使用的PAL電視規格)或每秒30格(台灣和北美使用的NTSC電視規格)的電視畫面格率不同,觀眾在電視機上看到的電影都是經過補幀的方法(重複特定畫格)來補成25或30的倍數。這種方法一直都有殘影的問題,而且隨著高畫質電視機的尺寸越來越大,殘影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忽略。1990年代中期終於有工程師提出了大膽的解法:如果重複畫格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讓電視機的處理器來自己計算出缺少的中間畫格。
最早推出類似功能的廠商比如Sony很快就發現動態補償科技讓動作變得非常流暢清晰,以至於各家爭相加入類似的功能(但名稱不一),並通常在出廠時就開到最強,以便在賣場陳列時讓路過的買家為之驚艷。
問題是這種讓電腦來「大膽猜測」下一個畫面的技術其實是在無中生有,所以仍會有一種不自然的人工感。而且已經熟悉24格電影的動態模糊感受的觀眾,在完全沒有殘影的電視畫面中反而會覺得不「真實」。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詞彙被用來詆毀高格率影片和那些開了動態補償而太過流暢清晰的電視畫面:「肥皂劇效果(soap opera effect)」。
▇ 就決定是你了
「這世界上才沒有所謂固定速率拍攝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SET CAMERA SPEED)」
距今104年前,一本由放映師F.H. Richardson寫的《Handbook of Projection: The Blue Book of Projection 放映師手冊:電影放映的藍皮書》中,白紙黑字(而且全部大寫強調)寫下這句會讓李安點頭如搗蒜的金句。
24格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並非理所當然等於「電影感」。
100年前不論電影拍攝或是放映的速度都比我們想像的任性得多。攝影機還沒有電動馬達的時代,攝影師是用非常不精確的手搖方式控制速度(所以很多攝影師會像現代人慢跑一樣邊哼歌邊拍攝來配速)。電影院的放映師有時候會收到發行商的指示告訴他們要用什麼速度播放,但有時候也會收到電影院老闆的指示要加快速度放映以便多放幾場賺錢。在喜劇盛行的默片時代加速放映其實很難被觀眾察覺。
除了賺錢的工具之外,在《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導演D. W. Griffith眼中電影格率則是藝術表現形式的一部分。他的《Home Sweet Home》中就附上了詳細的放映指示:第一卷膠卷建議放映16分鐘(每秒16.6 格),第二卷約13到14分鐘(每秒17.8到19 格),其他卷則約13到14分鐘(每秒19到20.5格)。
1927年音聲同步的有聲電影的問世終結了這種百花齊放的速度亂象。因為我們的耳朵比我們的眼睛聰明很多,被加速播放的音軌幾乎百分之百會被觀眾聽出來,於是任意調整的放映速度終於被判了死刑。電影格率被有聲電影逼著進入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年代。
第一部有聲電影《The Jazz Singer 爵士歌手》所採用的Vitaphone錄音系統,是Warner購自Western Electric西方電器旗下貝爾實驗室的技術。這歷史性的一天(必須配上《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的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音樂),西方電器的工程師Stanley Watkins風塵僕僕地帶著他的團隊拜訪Warner的首席放映師,試圖在這次會議中把格率定下來。
「請問一般電影都用什麼速度放映?」他問。
當時放映師通常用每分鐘的膠捲長度來計算而非每秒幾格。Warner的首席放映師Frank Rich回答說多半是每分鐘80呎(約是每秒21.5格),然後部分急性子的戲院老闆則會要求用每分鐘100呎的速度放映(約每秒27格)。
工程師摸摸頭想了一下,然後說:好啦,那不然就取中間值每分鐘90呎好了。
各位剛剛見證了百年無可撼動的24格魔王的誕生。李安導演日前受訪才用「三個白人看一下」來形容24格標準的隨意任性。沒有天降異象,也沒有祥雲瑞氣。三個白人看一下之後,24成了唯一解。每秒24格顯然只是底片成本和影片品質在那時那刻的平衡點,從來沒有準備要用上百年之久,更不是一個與藝術有關的決定。
▇ 打不倒的勇者
「我在《2001太空漫遊》劇組工作的時候第一次迷上這種沈浸式電影體驗。那時候我們的電影被投放在Cinerama那種90呎寬的弧形巨大銀幕上頭,那是今日的IMAX都比不上的壯觀場面。當年我是個容易感動的敏感孩子,而Kubrick本人就在我眼前創造初、那些純粹的視覺奇觀——後來被大家稱作終極之旅,因為整部電影已經在追求純粹體驗的道路上徹底擺脫了世俗的所有電影常規。這一刻影響我無比深遠,我當場說:Holy sh-! 這太酷了!我將來想要拍這種電影,我想要探索這種電影語言。」
這段話出自《2001太空漫遊》、《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類接觸》、《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星艦迷航記》和《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的好萊塢特效大師Douglas Trumbull。這次堪比大腿骨被猿人丟上太空的啟發經驗,促使Trumbull成為日後全世界最積極推動高格率電影的人。
Kubrick當時用的Cinerama弧形銀幕(由三台35mm放映機畫面拼接而成)來自一名從百老匯轉戰好萊塢的技術投資人Mike Todd。NASA曾用來記錄阿波羅11任務的Todd-AO電影格式也是他的發明。這兩種劃時代的技術加起來幾乎就是今日IMAX的前身。每秒30格、曲形寬銀幕、高解析度70mm底片,幾乎你能想到的好萊塢規則都在1950年代被他逐一打破。
雖然Mike Todd留下的公司早已破產或是被併購,但他留下的技術仍隱身在今日的電影裡無所不在,唯一早早夭折的就是Todd-AO所採用的每秒30格的格式。在《Oklahoma! 奧克拉荷馬之戀》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環遊世界80天》兩次華麗但費力(必須用兩台攝影機拍兩次以便在傳統戲院也能上映)的產品展示之後,Todd就因為成本太高、推動困難而高舉雙手向24格的魔王投降。
事實上Todd自己還是《環遊世界80天》的製片,不只變賣公司股票、傾家蕩產投入這次華麗的Demo,甚至後製階段底片還被債主扣押,必須每天讓剪接師剪接完之後送還給債主當抵押。
Mike Todd的故事後來以電影宣傳後期駕駛小飛機墜機身亡的悲劇收尾(附帶一提他的未亡人是女星Elizabeth Tyler)。
Douglas Trumbull的故事相較起來或許勵志一點......
▇ 從24格的夢中醒來
什麼是「真實」?其實只要是攝影機記錄下來的,無論每秒幾格都還是模擬出來的真實,只是我們沈浸在這個24格版本的模擬真實之中已經超過百年,早就把把它當成唯一的真實。
於是這一切越來越像《The Matrix 駭客任務》的電影劇情:
Douglas Trumbull那被大腿骨砸到的靈光乍現一刻,就像是紅膠囊、藍膠囊的決定性時刻。此後半世紀,Trumbull開始扮演Morpheus的角色,義無反顧地持續推動高格率電影革命,並成功遊說關鍵影人Peter Jackson和James Cameron從Matrix中覺醒,加入他的陣營。
Douglas Trumbull以Mike Todd為師,在1970年代推出了每秒60格、70mm的新格式名為ShowScan。迄今從來沒有成功使用在任何一部電影長片中。即便公司早已破產,Trumbull仍鍥而不捨地到處傳教。2014年他甚至親自執導了一部3D、4K、每秒120格的Demo短片《UFOTOG》,到處參加展會示範120格的真實。
可能也受過Trumbull傳教的李安也許就其中一個版本的救世主Neo:
相較於已經棄教的Peter Jackson以及幾年前早就說要用高格率拍《Avatar 阿凡達》續集卻在這幾天改口說高格率行不通的James Cameron,李安已經挺過艱難的兩部電影,並且在各種批評聲浪中仍不死心地回答記者說下一部電影《Thrilla in Manila 馬尼拉之戰》如果預算允許的話仍然會用每秒120格拍攝。雖然24格的燈光、攝影、剪接、表演搬到120格的新宇宙顯然都有水土不服的情形,李安仍不打算放棄追尋120格宇宙自己那一套的美學。
另外一個抵死不從的是電視業。
Christopher Nolan挟著導演工會的勢力和HUD超高解析度聯盟的電視機產業代表談判,成功使UHD聯盟旗下的LG、Vizio和Panasonic等品牌在日前宣示2020年起要在電視機上設置所謂「Filmmaker Mode 導演模式」,以便觀眾可以快速關掉各種花俏的動態補償效果,觀賞最接近24格的原汁原味。但仍有電視廠商陽奉陰違地繼續研發更先進的插幀技術,引入人工智慧來讓被補進去的畫格「比真實更真實」。
向來熱衷追求技術升級的Netflix,已經在一年內徹底強迫自製節目採用4K、Atmos和HDR的規格,甚至讓攝影機廠商人仰馬翻地升級設備以免被Netflix的4K規定擠出市場。雖然對於高格率節目Netlix一直維持「有興趣」但「沒出手」的猶豫狀態,但這幾天Netflix無預警地踩過另外一條肯定會讓Christopher Nolan神經緊張的界線:上週他們開始在部分手機用戶的APP上測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速度看節目。
電視產業最激進的一步應該還是去年底開播的NHK BS8K,每天播出8K解析度、22.2多聲道節目,而且還以每秒60格和120格兩種格率播出,此外東京奧運期間更將全面使用該格式來轉播,提供無死角涵蓋整個球場、每個動作鉅細彌遺絕無殘影的賽事畫面。
「此時此刻電影的技術規格已經和電視幾乎相同了。兩種媒介的差異微乎其微,但因為在平板電腦上看電影實在太過方便,年輕人正在快速地遠離電影這個媒介。不過如果我們能夠用電影的沈浸式體驗來展示它的真正力量,或許就可以讓電影留在戲院久一點,不要這麼快就在電視出現。」高格率電影教主Douglas Trumbull開示。
你準備好從24格的夢中醒過來了嗎?
(原載於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 )
paul rich香港 在 貝貝Alice-小寶貝夢遊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石垣旅行~day2: 麵屋八重山style、Dolphin Fatasy親親海豚、公設市場買手信、食著名雞蛋布丁、石田屋品嚐石垣牛」
有件搞笑事都想分享下,話說第一晚都瞓得麻麻,成日聽到貝貝瞓瞓下叫,自己都醒咗幾次去bb床氹返佢瞓,點知跟住瞓瞓下又聽到貝貝大叫:「媽咪」我本來都想扮聽唔到,點知一擘大眼見佢企咗喺度捉住個圍欄望實我,好似👻,我一見到佢表情就心知不妙,洗唔洗專登5點幾起身,喺度運功poo poo呀?😑😑😑我勁眼瞓地又要等佢痾完幫佢執屎🤡 好彩佢飲咗支奶後又秒睡。爸爸仲勁,可以瞓到完全唔知我地醒過!
麵屋八重山style
黎到石垣嘅第二日,我地瞓晏咗,大概11點幾出門口去到公設市場入面嘅「麵屋八重山style」食八重山拉麵,去到門口見到寫住謝絕小朋友入內😱,貝爸話照入去問下,店主有同我地示意no kid,但原來只要我地叫3碗人頭拉麵都可以俾我地入去,去到餐廳其實開門無幾耐,但都咁啱坐滿晒,等咗15分鐘位,然後我地同貝貝就各自點一個麵,雖然寫到唔想小朋友入內,但店主又有勁多貼心舉動,包括:俾咗個坐墊佢墊高啲坐;問我地要唔要將貝貝果碗改做small size,會退返100yen俾我地;跟住又主動提供晒嬰兒餐具;仲有一甖橡筋話我知可以幫小朋友紮頭髮;洗手盤又有張梯級櫈俾小朋友洗手;貝貝碗麵專登煮淋啲,又問我地落唔落蔥;臨走仲送咗包樂天熊仔餅俾貝貝。呢啲咁貼心舉動真係得日本先有🥰 講返碗麵先,我同貝貝都係食鹽味蕎麥麵,但麵條個樣同普通拉麵差不多,不過彈牙啲,拉麵黎講我一向鐘意食湯底清多過豬骨湯拉麵,所以我覺得呢間好食,湯底清甜!唔會越食越漏!啲肉都好淋好食!貝貝都差不多食晒全碗small size😂 貝爸最後食咗一碗鹽味加一碗名古屋拉麵😂 都話好食!
Dolphin Fatasy親親海豚🐬
食完都就出發去親親海豚!係我黎石垣最期待嘅行程!🤩因為貝貝睇「巧虎」學識咗海豚~跳!所以佢成日都好鐘意海豚咁!其實沖繩都有得睇,但果時佢仲細個,覺得佢睇完都唔識,既然佢大個咗咁多又認得海豚,今次就一於帶佢黎睇啦!
我地join咗石垣旅行社嘅行程,因為要識聽日文先可以參加dolphin fantasy嘅活動(因為要識聽指令,語言不通會有障礙同危險喔),如果唔識就只可以跟旅行社join,導遊係講廣東話,二人成團,未滿4歲免費!如果只係參加親親海豚活動,0歲以上就可以參加,上網俾錢book就得,超方便!最重要係如果撞正落雨都可以玩,著雨褸就可以參加!我地當日去係超大風🤦🏼♀️雖然天氣都好,但係吹到我地個頭好似癲婆咁,影啲相都唔靚😞
講返個團先,先揸車去集合地方(好似一個荒島咁😂但其實好近,公設市場揸過去都係十分鐘內,reception係一個貨櫃,見到寫住dolphin fantasy ),導遊會接我地入去搭一架van仔,好好彩呢日我地包團,得我地一家三口!出發前,導遊會俾個近身包我地裝貴重物品自己跟身,咁自己唔好再袋其他野去,同埋建議我地穿拖鞋,行裝有咁少得咁少。
坐5分鐘左右就到達目的地,現場就係幾個魚排咁好簡陋,坐低先係講解下周邊環境同注意事項,仲有提醒我地要除耳環,首飾,因為驚唔小心跌咗落海,海豚會唔小心食咗。跟住自由活動一陣,可以周圍睇下(但其實無野睇)影相同埋做好準備。
之後就坐返低導師會介紹下海豚嘅品種,特性,問下問題,好輕鬆嘅,例如原來石垣嘅海豚會比香港海洋公園嘅海豚較深色,因為石垣長期都好猛太陽,佢地都會曬黑架😹😹了解完一輪再穿上救生衣就出發親親海豚🐬啦,貝貝整個就係維持住超興奮嘅狀態~
之後個導遊話:「帶你睇海豚」就咁貝貝就拖住咗叔叔走😂😂完全忘記咗我地...
落去個棚之前先要踩盤消毒水同噴噴手,跟住就可以坐低接近海豚,老實講,第一次0距離望住海豚就喺正我前面游,我都有少少驚🤭,我feel到貝貝好似有少少驚,但佢內心係興奮,我問佢果啲係咩黎?佢都好high咁識答我:「嘩~海豚🐬!跳!」跟住導師就會開始指示海豚做動作,例如點頭、擺尾、游水轉圈、拋圈圈、唱歌,餵魚俾海豚食...無幾耐就叫海豚俾我地摸摸,勁得意!海豚會擺好pose等我地黎摸,個身體摸起上黎好似滑嘟嘟嘅茄子🍆,之後又會摸下魚鰭握手咁,貝貝一見到佢游到咁近就捉實我😂,佢開初唔敢掂,係見到爸爸媽媽摸咗幾次,加上我地全部人一齊鼓勵佢,最終我話我地一齊摸啦,跟住就敢主動伸手掂🤩,好興奮,望住佢肯踏出呢一步,我都好安慰!之後一直都肯繼續摸,越摸越開心,係咁捉住條鰭🤪但去到話要俾海豚kiss⚠️佢就開始崩潰,佢係見到海豚錫我同爸爸先,最尾先到佢,但佢見到就已經呆咗😂(記唔記得我之前話過,佢平時都好怕我地濕吻佢🤣)跟住爸爸就抱佢出啲,等海豚游上黎,佢見到海豚個嘴越隊越埋😂佢超崩潰,應該覺得錫落去會好濕所以好驚,錫完之後,爸爸:「dolphin係咪kiss你呀?」其實貝貝第一次被錫完後,回神過後有怕醜咁答:「係呀!😳」跟住再話錫第二次,佢先話唔好,但我地又捉住佢,佢先再崩潰啲,佢唔想再被錫😆但都係被海豚強吻咗!其實貝係無喊架,佢咁嘅樣我純粹覺得係嫌佢濕笠笠🤣佢喊都無眼淚...跟住無幾耐又肯繼續同海豚玩,係咁摸佢!反而去到睇海豚跳水轉圈,每跳一次,貝貝真係成個人抽搐咗一下,又的確好近距離好震撼。total玩咗一個鐘就走嗱,真係一個好難忘好開心嘅體驗~下次等4歲後,就可以參加埋落水同海豚暢泳!🤩
石垣公設市場
同海豚玩完,貝貝應該已經好攰,我地就計劃去行公設市場買手信。事前我search咗邊啲係必買!
泡盛啫喱(無咩特別,唔係話好出色,試咗兩杯,最後都決定唔買)
雞蛋布丁(我覺得最rich果隻味好好食,但老公話paul lafayet好食啲,機場仲有專櫃可以有冰袋雪3個鐘返到香港,但最後我地都無買)
菠蘿蛋糕(貝貝食咗一件之後,覺得好好味,買多咗幾件預佢呢幾日小食,但返到香港先試其中一件好似鳳梨酥嘅物體,原來好好食,但我地買得一件🤣)
石垣和牛仙貝(見到呢個樣係最吸引,我以為好似旺旺咁,但完全係蝦片口感,有牛肉味,都ok好食嘅!)
邊銀食堂辣椒油(周圍都賣呢支辣椒油,好出名,睇介紹話買激辛都唔會好辣,照跟!我唔識形容,幾香嘅)
石田屋食石垣牛
石田屋booking事先要上個網頁(My Concierge Japan)登記,如果完成booking,佢會通知你同埋俾餐廳最低消費先可以完成booking,我地3人,我俾咗$12650yen。
石田屋有兩邊,一邊係鐵板燒,一邊係炭燒,因為我擔心鐵板燒唔知夠唔夠我地2大1小食,最後我都係揀咗炭燒~但如果無帶小朋友,我都想食鐵板燒🤪同埋佢地唔提供bb櫈,但會有cushion可以俾你墊高黎坐,或者可以選擇坐塌塌米。價錢黎講,好似比美崎牛平啲,但環境同服務質素呢度好得多。不過味道黎講,佢入口係仲溶過美崎牛,但係無乜肉香味!🙁啲汁都麻麻地,的確,有少少失望。連貝貝都食少咗🤭走咗之後,去咗買佢至愛嘅banana,成條蕉又食得晒😹
下篇會介紹第三日行程,Vanilla Deli食超juicy和牛漢堡、竹富島觀光:坐水牛車、踩單車、西棧橋,kondoi beach、fusaki beach 睇消失的日落、超好氣氛嘅居酒屋「一魚一會」,coco咖喱宵夜
P.S. 親親海豚啲video遲啲會再post😝等我出晒四集旅程再剪片先~
1Y10M10D
——————————————
重溫:
「石垣旅行~飛機篇」~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57784531648890&id=155831361844211&__tn__=-R
「石垣旅行~day1:美崎牛燒肉、入住art hotel、birthday、舟藏之里居酒屋,驚安Donki行街」~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58567868237223&id=155831361844211&__tn__=-R
「石垣旅行~day2: 麵屋八重山style、Dolphin Fatasy親親海豚、公設市場買手信、食著名雞蛋布丁、石田屋品嚐石垣牛」~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60364568057553&id=155831361844211&__tn__=-R
「石垣旅行~day3: Vanilla Deli食超juicy和牛漢堡、竹富島觀光:坐水牛車、踩單車、西棧橋,kondoi beach、fusaki beach 睇消失的日落、超好氣氛嘅居酒屋「一魚一會」,coco咖喱宵夜」~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61161031311240&id=155831361844211&__tn__=-R
「石垣之旅~day 4: fusaki beach、雞白湯拉麵、刺激到爆炸的小朋友天地BANNA PARK,encore 美崎牛燒肉」~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62118027882207&id=155831361844211&__tn__=-R
FB: 貝貝Alice-小寶貝夢遊日記
IG:bowl_lam
記得讚好我地 Page 之餘,仲要 Set 做搶先看呀~
#貝貝Alice #90後媽媽 #香港媽媽 #新手媽媽 #新手爸爸 #育兒日記 #育兒生活
paul rich香港 在 Paul Rich Watche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Paul Rich Watches · Page · Jewelry/watches · (833) 869-0336 · [email protected] · paul-rich.com · See more about Paul Rich Watches. ... <看更多>
paul rich香港 在 (廣東話) [搶唔到Joe Freshgoods 550! 嬲! ] New Balance 550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歡迎加入FB"今日著咩鞋?和大家share你今日著邊對靚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odayshoe I go Down Half for the Rich Paul. ... <看更多>
paul rich香港 在 [賣錶] Paul Rich美國潮牌精品男錶(暫售出) - 看板watch 的推薦與評價
品牌名稱:Paul Rich
手錶型號:Holbrook-Mesh(全新)
購買年份:2018/12
欲售金額:2500 (原價USD129約4000台幣)
所在地:目前還在香港,一月底回台
隨附物件:盒卡皆有
聯絡方式:站內信
物件描述:
2018.11月中從購物網下訂(美國發貨送往香港),但超過一個月還沒到貨
懷疑包裹遺失
跟原廠反應(投訴)後
原廠直接又發了一隻
過了不久 第一隻跟第二隻都陸續到貨
第二隻2019.1.2剛到貨
所以...我目前有兩隻一模一樣的錶...XDD
第二隻便宜求售 全新未開封
附上購買網址:https://goo.gl/tCA68x
款式為黑金MESH
戴了兩周心得,覺得蠻好看的,而且比想像中輕,完全沒負擔
滿意配戴服役中
附上第一隻的開箱圖
(第二隻全新躺在盒子裡面)
目前人還在香港
1月底會回去
有興趣的再私訊聯絡謝謝
台北可面交
全國可郵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118.200.2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tch/M.1547194816.A.72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