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直播_如何真誠一致的表達?
.
尼采說「痛苦是禮物」,
唯有學習成為「超人」、享受這份禮物,才能戰勝生命,
做到真正「愛自己」、「相信自己」,成為自己唯一的主人。
■身體的痛苦反應,是要我們正視情緒的理性
「身體是巨大的理性,擁有唯一的意義,而其所具備的意義同時也擁有多樣性。……你們稱為『精神』的那小小理性,也是身體的道具。那不過是你巨大理性的小小道具,不過是玩具而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人們總說不要被情緒左右,要理性看待事情,但其實根據研究,理性也時常受到情緒的影響。我們不該被社會的規範或教育,而一昧的用所謂的「理性」否定這些情緒的存在,而是接受這些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換言之,必須忠於情緒:感覺快樂就笑、感覺悲傷就哭,必須追求身心一致,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尼采的心理學不是靠知識改變,而是經由巨大的痛苦改變了身體;就好比當豹成為樹懶之後,牠便進入再也不想奔跑的狀態。悲觀的人該做的,不是努力讓自己樂觀,而是試著讓自己變成享受活著、因為活著而喜悅的人。換言之,該改變的不是想法,而是情緒、情緒反應和身體。
■替情緒命名,成為自己的立法者
「我心中有不被抑制、不能被抑制的東西。現在它想大聲說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啊!原來身體這樣的反應是在生氣啊!」、「啊!胸口這股空虛感原來是遺憾啊!」、「原來這就是恐懼啊!」替自己的情緒與身體反應取名,身體就會有所回應,若名字正確,就能感覺情緒迅速消退或排解,這是因為情緒的警訊已關閉;即使沒有排解情緒,也會不自覺地長嘆一口氣,而當呼吸自然平緩下來之後,身體的感覺就會更加平靜。
此外,透過命名的過程,也能逐一讀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進而認識到最真實的自己,並與其展開對話。
記住,情緒必須使用,更必須被表現出來,而身為自己的立法者,不需要擔心表達情緒會被討厭,因此也不需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只需要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情緒,並且傾聽對方的情緒就好,這是一種滿足自我需求並配合他人的處世方式。
■搭配「海島理論」,落實超人思想於日常中
「人們必須了解,『對一個人正確的事,對另一個人也正確』的想法,究竟有多麼不道德。──《善惡的彼岸》
尼采雖說「上帝已死」,但上帝之影仍在生活中緊緊束縛著我們。在家庭、在學校、在職場,以及在一切與人相處的所有地方,都被我們所看不見的習慣與義務操控。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情緒來襲時,人們無法正視它、忠於它的原因,因為上帝之影不容許我們這樣做。
海島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哲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所謂的海島理論,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絕對不可能和你一樣」。
由於上帝之影過於龐大,單靠尼采複雜縝密的哲思,無法使我們隨時落實於生活中,因此需要搭配淺顯易懂的海島理論,方能使我們快速看清自身的情緒與需求,明確區分出是來自社會與周遭的期待,或傳統觀念與個人需求之間的差別。當每一刻都專注於傾聽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的需求,就不會過於在意他人的期待與社會的要求了。這麼一來,便能時時刻刻不受陰影的影響,成為「超人」擁有真正的自由。
「樹木越是想往高處、想往明亮之處生長,其根便會越用力地朝向土裡、朝向深處的黑暗、朝向地獄、朝向邪惡之中延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學習用最快樂的方法享受痛苦、成為超人,從此不再被情緒左右
.
作者:朱賢成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rogers真誠一致」的推薦目錄: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Re: [心理] 諮商中的權力關係-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嘿,我是專輔- 【個人中心治療】 一、創始者:Carl Rogers... 的評價
- 關於rogers真誠一致 在 【妍安教練實驗室】心理治療學派簡介系列5 - YouTube 的評價
rogers真誠一致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師是個被扮演的角色嗎?】
心理治療師/諮商師是一個特殊的角色,人們對其投射了諸多想像— 不但能沉穩且溫暖地傾聽、撫慰受傷的心靈,還能提供超乎常人的洞見,並解析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潛意識衝突與動機。
這是多麼難以達到的境界? 上述說明用來形容達賴喇嘛似乎也不為過!,也難怪我們這些缺乏自信的心理師們總是覺得自己難以勝任這份工作,還記得剛出道的時候,年輕的穿著白袍的我假裝四平八穩地坐在診療室中,面對著第一個來談的病人時,努力地想讓自己握著水杯的手停止發抖。我心想:「 天啊,要過多久我才能覺得自己不是在"cosplay"治療師這個角色! 三十歲? 總不會四十歲吧?!」
當時家人要激怒我也很簡單,只要在吵架時酸溜溜地說:「心理師也會這麼生氣喔」,就足以讓我七竅生煙。我覺得很不公平,想要吶喊: 這只是我的工作! 我只是普通人!
時光飛逝,如今我真的四十歲了,雖然比年輕時多了些經驗與自信,然而有時候,仍然覺得會談室的自己是個陌生且特殊的存在,我的意思是,那個在案主們眼中,聰明、溫暖、想要依靠的方格正老師,似乎就只存在於一間間會談室中,跟日常朋友家人所見到的我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談到達賴喇嘛,剛好有人請教過他,佛教徒偶爾能否放個假? 不須遵守所有的戒律,讓自己輕鬆一下? 他的回應是「耶穌會放假嗎? 佛祖會放假嗎?」
我猜他的意思是,虔誠的信仰應該不只是一個角色,而是人格統整的目標,也就是「修行」。若套用在我們身上似乎也行得通—助人不應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做人處事的態度,也就是Rogers所說的真誠一致。若真心投入這份志業,或許假以時日真的修成了正果,能更懂得如何愛人愛己,或許將會是我們這些助人者意料之外且最大的收穫。
話雖如此,仍在「修行中」的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喜歡故事的我在(已經不紅的)美劇<陰屍路>中找到答案。
劇中世界被活屍肆虐,人們彷彿回到原始時代,聚部落維生,其中有個部落叫"The kingdom",居民效仿著中古世紀的騎士,騎馬穿盔甲,且效忠他們的國王陛下—以結西,人們完全服從國王的指示,晉見陛下時必鞠躬屈膝,在秩序瓦解的末世更顯得荒謬,而最忠誠的是他的貼身侍衛Jerry。
在某次戰爭中,王國被侵略者徹底瓦解,人民死傷無數,國王也崩潰了,只剩Jerry在保護著國王,此時,以結西對Jerry坦承,其實他之前只是一個動物園管理員,根本不是什麼陛下,要Jerry不要管他,趕快逃命去吧。
Jerry:「國王陛下...」
以結西:「不要再這樣這樣叫我!」
Jerry:「不,我要...謝謝你,國王陛下」
以結西:「為了什麼?」
Jerry:「因為長久以來,你扮演了一個這麼酷的角色」
其實王國裡的人們何嘗不知道以結西只是平凡人,只是在亂世之中,焦慮不堪的人們迫切地需要領導者的角色來找回生命裡的秩序與安全感,以結西只是恰巧扮演了這個角色。
或許身為心理師師的我,與來求助的人們本質上並無二致,只是身處於不同生命階段與處境的平凡人,然而,透過扮演治療師與案主的角色,我們有了在一起的理由,得以相會成長。
謝謝,讓我有機會幫助你們(儘管不總是能做好),並在你們生命中占了一席之地。
rogers真誠一致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師是個被扮演的角色嗎?】
心理治療師/諮商師是一個特殊的角色,人們對其投射了諸多想像— 不但能沉穩且溫暖地傾聽、撫慰受傷的心靈,還能提供超乎常人的洞見,並解析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潛意識衝突與動機。
這是多麼難以達到的境界? 上述說明用來形容達賴喇嘛似乎也不為過!,也難怪我們這些缺乏自信的心理師們總是覺得自己難以勝任這份工作,還記得剛出道的時候,年輕的穿著白袍的我假裝四平八穩地坐在診療室中,面對著第一個來談的病人時,努力地想讓自己握著水杯的手停止發抖。我心想:「 天啊,要過多久我才能覺得自己不是在"cosplay"治療師這個角色! 三十歲? 總不會四十歲吧?!」
當時家人要激怒我也很簡單,只要在吵架時酸溜溜地說:「心理師也會這麼生氣喔」,就足以讓我七竅生煙。我覺得很不公平,想要吶喊: 這只是我的工作! 我只是普通人!
時光飛逝,如今我真的四十歲了,雖然比年輕時多了些經驗與自信,然而有時候,仍然覺得會談室的自己是個陌生且特殊的存在,我的意思是,那個在案主們眼中,聰明、溫暖、想要依靠的方格正老師,似乎就只存在於一間間會談室中,跟日常朋友家人所見到的我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談到達賴喇嘛,剛好有人請教過他,佛教徒偶爾能否放個假? 不須遵守所有的戒律,讓自己輕鬆一下? 他的回應是「耶穌會放假嗎? 佛祖會放假嗎?」
我猜他的意思是,虔誠的信仰應該不只是一個角色,而是人格統整的目標,也就是「修行」。若套用在我們身上似乎也行得通—助人不應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做人處事的態度,也就是Rogers所說的真誠一致。若真心投入這份志業,或許假以時日真的修成了正果,能更懂得如何愛人愛己,或許將會是我們這些助人者意料之外且最大的收穫。
話雖如此,仍在「修行中」的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喜歡故事的我在(已經不紅的)美劇<陰屍路>中找到答案。
劇中世界被活屍肆虐,人們彷彿回到原始時代,聚部落維生,其中有個部落叫"The kingdom",居民效仿著中古世紀的騎士,騎馬穿盔甲,且效忠他們的國王陛下—以結西,人們完全服從國王的指示,晉見陛下時必鞠躬屈膝,在秩序瓦解的末世更顯得荒謬,而最忠誠的是他的貼身侍衛Jerry。
在某次戰爭中,王國被侵略者徹底瓦解,人民死傷無數,國王也崩潰了,只剩Jerry在保護著國王,此時,以結西對Jerry坦承,其實他之前只是一個動物園管理員,根本不是什麼陛下,要Jerry不要管他,趕快逃命去吧。
Jerry:「國王陛下...」
以結西:「不要再這樣這樣叫我!」
Jerry:「不,我要...謝謝你,國王陛下」
以結西:「為了什麼?」
Jerry:「因為長久以來,你扮演了一個這麼酷的角色」
其實王國裡的人們何嘗不知道以結西只是平凡人,只是在亂世之中,焦慮不堪的人們迫切地需要領導者的角色來找回生命裡的秩序與安全感,以結西只是恰巧扮演了這個角色。
或許身為心理師師的我,與來求助的人們本質上並無二致,只是身處於不同生命階段與處境的平凡人,然而,透過扮演治療師與案主的角色,我們有了在一起的理由,得以相會成長。
謝謝,讓我有機會幫助你們(儘管不總是能做好),並在你們生命中占了一席之地。
rogers真誠一致 在 嘿,我是專輔- 【個人中心治療】 一、創始者:Carl Rogers... 的推薦與評價
【個人中心治療】 一、創始者:Carl Rogers 二、概述:1940年代反對精神分析而興起, ... 一致性(congruence)包含真誠與真實、無條件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 <看更多>
rogers真誠一致 在 【妍安教練實驗室】心理治療學派簡介系列5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相信治療者具備「 真誠一致 」、「無條件的正面關懷」、「同理心的瞭解」的特質,會使當事人感受到尊重及信任,而願意減少防衛而開放自己。 ... <看更多>
rogers真誠一致 在 Re: [心理] 諮商中的權力關係-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看了原po許多文章
對這篇文章有些話想回應
所以就此提出一些反思供參考
※ 引述《onase (要開心)》之銘言:
: 一般人對於諮商的概念是以為是溫暖的,是滋養的。可是
: 其實之中潛藏著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首先,提出反思之一~
諮商並非「溫暖」、「滋養」而已
有版友提到,其實諮商室中「面質」與「挑戰」的機會並非沒有
我不曉得原po以「一般人」來談「諮商」
是以哪些「一般人」的角度想?
就諮商區塊來說
我理解原po所談的「一般人」或許指陳「號稱以Rogers個人中心取向」為主的思考
但,請別忘了諮商並非只有Rogers一派而已~
雖然Rogers的貢獻在於強調「諮商關係」,如何形構「讓當事人能夠長出自我實現動能」
但,請永遠別忘記,這也只是對於「諮商關係」的眾多描述其中一種
原po可以說,針對這樣的論述提出反思與討論
但我會建議最好避免用「權力」的框架「直接過度延伸」至「整個諮商」
------
此外
談到權力issue,先不談諮商,回到我們日常生活
請問,有任何關係是呈現「對等」的樣貌嗎?
提出這個疑問
是想提醒一件事情......
以權力視框反思是不錯的觀點,但如果太放大某部分會讓人失去看見森林的機會
而只盯著這棵樹不斷用放大鏡檢視
: 或許諮商是在所有社會關係中,最不具權力對等的一種,
: 但事實上你不能否認,在晤談室裡發生的所有事件,可能
: 感動到你一生、改變你長久以來的習慣、增加更多的自我
: 效能,等等等等等,這些的一切,在諮商關係終結後,倫
: 理問題便因運而生。如果你懂得什麼叫作避免雙重關係,
: 你就知道這對個案來說是很無情的一件事情。
反思之二~
人被拋擲於這個世界~
為什麼要有諮商關係?為什麼所有專業訓練告訴諮商師
「要價值中立」、「要平等」、「要賦權當事人」......
等等「應該」、「必須」、「如何」......
某種程度來說
其實諮商關係在前述論述下「是違反人日常建立關係慣例」的關係
但...這樣的反思
是以Corey諮商理論與技術那本書所談第二章許多「諮商人員應該有的倫理」反思
我們可以談
不同文化脈絡下,對於「諮商關係」到底要用什麼樣的眼光及倫理思考比較適切?
我想提醒,這不是用「權力」兩個字可以一言以蔽之
為什麼諮商專業「一邊要人與當事人建立平等」、「一邊又約束不能雙重關係」?
這些到底在強調什麼?
這裡提出一點拋磚引玉~供參考
若對文化有點認識
西方對「自我」的觀點理解與東方大抵來說有些研究已指出「不一樣」
不論是用「獨立自主、獨立個體」觀點或「相互依存觀點」的對照來看
或者是近期本土心理學研究指出華人文化自我觀較貼近
「關係中的自我/兼容東西文化發展」觀點
這在說什麼?
回應原po對於「雙重關係」的反動思考
我想將此主題回到「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與立場與他人建立關係」思考
這問題,無法用「權力不對等」而下定論
若對前述「文化」有些認知
就可知道...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法如此簡單區辨與切割
而,雖然倫理守則要求專業要如何如何
但是實際運行中
對於諮商人員真正的挑戰
並非「遵守」or「反抗」的二元對立選擇
而是如何在與每一位當事人諮商的經驗中
case by case~每位當事人所應對的經驗或大不相同
真正關鍵在於......「何以應對這個當事人與應對另一位當事人會採取不同的方式」?
在這部份,我想才是「回到以當事人為中心」的精神與態度
當事人中心,並不是「當事人說了就算」~
Rogers為什麼要強調「真誠一致、無條件正向積極關懷、同理心」?
真誠一致是指什麼?重點在於不論好壞與否,能否在晤談關係中應對自處?
但,我們也必須不斷反思
「到底,這麼做是真的以當事人為中心?還是其實我們亦不自覺忘卻什麼?」
這裡...又可以扯出一堆延伸討論了
先暫時至此打住
個案很自然
: 的會想繼續跟諮商師維持聯繫,想當朋友,but it's a big trouble.
: 就是因為倫理關係的存在,諮商師了解這一切的可能問題,
: 所以用盡方法去避免。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大多數的個案
: 是毫不知情的,他們完全不懂得什麼叫作倫理議題,他們
: 很可能要等到真正發生問題的時後才懂得事情的嚴重性。
: 到此,各位懂嗎?
原po點出的是一位在晤談關係中深受滋養的當事人可能有的處境應對
以更極端一點的例子來說~
對一個已經走投無路,四處碰壁陷入絕境的當事人來說
諮商師這時出現,且關係建立不錯,很可能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給出希望~
但,除了前述原po論述之外
我想在提一個反思
「那麼,何以這位諮商師可以讓當事人有如此無限希望與美好?而渴望一直維繫關係?」
假設---這位當事人在絕境之中進入晤談關係(生活已四處碰壁之境)~
那麼...到底存在於這段諮商關係中不論當事人或諮商師,到底「相信」什麼?
有版友於推文提到
其實這種狀況,作為諮商師在與當事人初步晤談時若考量倫理
早就該善盡「告知」的義務
這是諮商師應知曉在倫理方面當事人權益之一
補述一下目前公認五大基本權益
「自主權」、「受益權」、「避免傷害權」、「忠誠」、「公正」~
所以...這部份又不僅僅只是「權力」兩個字可以道盡
暫提至此
: 所以諮商中一定要有充權的過程,不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個
: 案自主,但其實完全是由諮商師在決定/主導關係的。我
: 不談你們在晤談室裡有多深刻或多有連結,一但結束關係,
: 這就是必須面對的殘酷問題,不,是事實。這樣一來,不
: 就完全違背了諮商的初衷:以個案為中心嗎?其實這根本
: 就是一種權力關係。你一旦踏出了諮商室,殘酷的權力關
: 係就立刻展現。我有權力,或者不要說得這麼基進,我有
: 選擇,不再跟我的個案連繫,並且可以漠視他想念我的悲
: 傷,或者未處理完的移情。
其實諮商中有時候也不一定「表面」上就會看到「個案自主」或是「諮商師主導」
二選一的情況~
為什麼諮商關係中需要充權?
如果試著以原po所強調「權力」觀點來反思
基本上,人會受苦,重要關鍵之一在於日常處境中「無力於長出對等、甚至有能力」
應對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苦難
用蹺蹺板的比喻來看~
就好比日常生活中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若維繫在某個樣態
不論是上對下、下對上、或平等~都維持了某種「穩定」
但今天這穩定被打破了,當事人被逼入絕境了
為什麼要充權?
某種程度也是為了幫助當事人能夠「回到那個有能於......」的處境
所以,會談「主體性」,會談empower~
但,請別忘記~
不只是主體性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其實還是在於那
「互為主體」的關係
以諮商關係來說,就是意指身處諮商室中的當事人與諮商師間的關係建立
原po所說的論點,是值得深思的重要議題
這其實牽涉到除了前面曾述關於「倫理」的思考之外
若我們更直指核心來說
牽涉到「晤談如何結束」的處理議題~
關於「結束」的思考......
由原po所談的點,我們可思考~
諮商關係到底何時結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結束?
而,我們又如何知道這樣的關係可以結束了?
我借用完形對於諮商關係的說法供反思(擷取大意)
「我們有不同的人生道路要行走,你有你的道路;我有我的道路......」
「今天,我們相遇在此,有緣一同走一段......但別忘了,終有結束之時」
「我們,終究會回到各自的生命道路中,繼續走下去」
為什麼要提出這段話?
重點在於
關於「關係結束」的思考
真的只有「諮商關係」才要被這樣的批判嗎?
每一種論述與思考背後都有各自不同的「視框」
有待認識與討論
: 在移情發生的同時,反移情很快就會出現,遲早的問題而
: 已。難道個案就得獨自面對諮商師的反移情?表面上看起
: 來諮商關係是維持住的,但其實敗絮其中。諮商師自然有
: 責任要處理移情這件事,那目標以個案為主的個案,就應
: 該承擔起諮商師無法解決的反移情嗎?甚至是,如果他毫
: 不自知,認為沒有傷害,而實實在在的是,個案並不知道
: 怎麼開口,所以大家就這樣默許了彼此的不對等關係。
從原po這段的討論,我不曉得是否是針對「精神分析」或「心理動力」觀點的批判?
「移情」、「反移情」似乎是在學習諮商時一定會碰觸到的term
而我們也似乎好像把這兩個詞彙給用爛了
但,請別忘記......
這兩個詞彙最早從哪來?精神分析~
為什麼精神分析要特別談這兩個term?
且特別強調「治療的關鍵在於移情詮釋」的處理!
這些....我建議需要去瞭解再來批判~
因為,事實上也是有學派「不吃移情論述」這一套
而認為「哪有什麼移不移情」?而對此提出不同的討論
: 多年來的諮商經驗,我快要變成一個反諮商的基本教義派
: 了。不過我認為這只是我一時的情緒。只是我會想,那這
: 樣,社工師跟諮商師的作用差別又在哪裡?我指涉的是心
: 理的依賴層面。
: 諮商經驗走到今天,我得說,我還是熱愛心理學,可是我
: 對諮商是抱持著很失望並且悲觀的看法。究竟諮商師有多
: 少能耐?誰才有資格當諮商心理師?你的反移情、你夠不
: 夠認識你自己?你到底能handle到多大的程度?
: 我連在會談時間之外要個抱抱,都想先問我的原因是什麼!
: 比朋友還不如。朋友之間的話,就直接抱下去了啊,還多
: 問什麼!為什麼諮商師這麼想知道個案所有動作的意義?
: 為什麼諮商師可以了解個案的背景,但她自己卻可以選擇
: 不回答?諮商真的是一件很溫暖的事嗎?那是你太不夠認
: 識它了。
: 是根本沒有人發現自己被剝削。
: 我當然承認諮商之中會產生多少的幫助,依關係以及投射
: 程度而定。但是當你看見背後的事實,這樣的權力關係,
: 我真的開始會叫別人不要隨便諮商了。
: 但話說回來,如果能夠承擔起自己的挫傷,能夠有辦法自
: 我克服,有足夠的朋友網支持,你還需要諮商嗎?
: 諮商或許是留給那些走投無路的人吧!但你得先問問他:
: 你承擔得起這份權力關係嗎?
願意分享個人深刻的體悟與反思
這是一件好事~也會激盪人有不同的迴響與重新梳理自身經驗
所以~原po所談~我想是值得肯定的
但,我也想在這邊提醒原po
提個人經驗的同時
作為討論版
是否有些「分享」也必須要注意使用上是否有點太過個人經驗主觀或「情緒氾濫」
的狀況~
這樣,很容易讓討論失焦~或者不知如何討論是好~
以上,一些淺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108.20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