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ir-Whorf 語言相對論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大約形成於上個世紀的1930年代左右,兩位語言學家的基本論點宣稱一個人日常使用的語言會形塑其思考方式及世界觀,換言之,不同的語言使用者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及世界觀。最著名的例子不外乎是愛斯基摩人有七種描述雪的顏色的詞彙。而線型時間所延伸出來的詞彙,在Hopi族人的原初族語中也看不到。當然,所有的翻譯遇到的A語言到B語言之間「沒有對等概念」因此必須直接借用或創造新詞的情況,本身即在說明語言有各自一套的分類系統。
不只如此,當語言影響我們的思維,而命名又往往是一種政治,權力的爭奪時,語言的獨特性就更有被凸顯的必要。一個地方被當地人視為是三百二十萬,就不應該被硬生生的降級為三百二萬。當馬太鞍阿美族人將一個地景的聲音——強大水流撞擊溪石所發出的如雷聲kereng般巨大聲響——融入地名Makereng 中,這樣的地名不只表達出一種人與自然的緊密關係,也顯示出聲景在不同語言中有著截然不同的地位。
請見本週芭樂文,劉正元老師的三百二十萬、馬太鞍和語言相對論。
sapir-whorf hypothesis例子 在 芭樂人類學- Sapir-Whorf 語言相對論假說(Sapir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Sapir -Whorf 語言相對論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大約形成於上個世紀的1930年代左右,兩位語言 ... 最著名的例子不外乎是愛斯基摩人有七種描述雪的顏色的詞彙。 ... <看更多>
sapir-whorf hypothesis例子 在 语言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 - pan's record 的推薦與評價
关键概念:萨巫尔一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释义」:语言会决定我们的思维和文化,特定的文化也只有通过特定的语言才能得到表达。 ... <看更多>
sapir-whorf hypothesis例子 在 [好微雷] 異星入境Arrival的哲學思維-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內含小說雷以及電影結尾雷
十分推薦看過電影的各位看看小說喔!
防雷
在談這部電影與原著小說之前,我們需要先從心理範疇的沙沃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以及小說作者對物理變分原理的延伸──目的論來聊起。最後,時間方面則
需要提一下哲學領域的決定論。
放心,都是十分易懂,卻耐人尋味的理論。
沙沃假說的核心概念認為:「人類的思維與邏輯,會受到語言的影響。」,這項學說
目前還有論戰空間,我個人認為這項假說可以說是半對半錯:「人類的思考方式與邏輯,
受到地域與長久累積的文化所影響,而語言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形式。」
比如說漢語文化的五行觀念、歐洲語系的陰陽詞性再加上生活於近海、高原、深山之
中,我們出生逐步社會化的過程裡,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學著認識世界,我們學到世界觀有
所不同,價值觀有所差異,思考重點也會南轅北轍。在語言上面,有個頗有名的例子,就
是英語沒有孝順這個單字。我們可以接受,不同語言之下,我們言語表達的美學到認知世
界的觀念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別的。
舉個原著小說之中的例子,我們一般學習口說語言成長的人,我們內心在思考的時候
,我們是用聲音在思考的,差異只在使用不同的語言。那麼試問,一個從小失聰,父母也
只跟他打手語的孩子,他的內心是怎麼思考的呢?
答案是,他是用手語的圖像思考。他在思考的時候,腦海裡不斷地打著手語。
而圖像與聲音思考最大的差異在於,圖像是超脫時間性的。
比如說禁止通行的符號:一個圈圈內裡加上斜槓,我們明白它代表的意思,看到之後
也不需要心裡再說一遍。那麼假設,如果今天我們的文字系統不單單是我們語言的書面再
現,而是全然的另一套象形會意系統呢?想像一個符號可以表達你的一個上午做了些甚麼
,更動一些形劃便可以加上幾乎無限多的副詞子句,表達你的一天,甚至一生。用這樣的
圖像來「思考」,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觀會不會完全不同?會是怎樣的境地?
這就是電影與小說之中的「七文」。
相信中文使用者的我們,是能夠想像的。比如說「掉」、「落」,這二個幾近同義的
字,我們每個人卻可以有不同的「感覺」在裡面:一個似乎文雅一點、一個似乎速度比較
快……每個字背後所給人的幽微氣質,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那麼我們想像,如果我們一
個文字加幾筆便可以一直疊加出我們心中更複雜的情緒、感受與遭遇,是甚麼樣的狀況?
而內心用這套系統來思考的話,又是什麼樣的狀況?
再來談談原著小說之中的重要概念,目的論。
我們用聲音在內心低喃的時候,無論思考再如何飛快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順序性,
即便是所謂的跳躍式思考,也有全人類共有的「因為因,所以果」的因果邏輯窠臼。目的
論的表達方式則是跳脫因果:「在目的決定的時候,起始與終點便已成形。」
比如。「水往低處流」這個目的說出來的同時,水從哪裡流向哪裡便已確定,它沒有
因果描述的時間順序性。而解釋這項論說的變分原理,在物理上的例子則是費馬定理:「
光線的傳播走需時最短的路徑」(然而我們學習這定理的時候仍是以接受「光的直進性」
這個因來解釋光線折射等數種現象,然而光為什麼非要直線前進?)或是電磁原理:「電
流走電阻最低的路徑」等等。
以目的論來佐釋「七文」這套書寫系統,它同樣是沒有因果的,順序毫無關聯。它的
一圈文字來形容地球可能是:「太陽系-第三-岩石-氧-比例-大小-海洋-衛星-一個」也可
以是「岩石-第三-一個-氧-衛星-大小-海洋-比例-太陽系」。
電影提到,七足體書寫這個文字只要二秒。他們的思考是並行一體、內化時間概念的
,是人類無法辦到,陌生的邏輯境界。
各位能想像,我們如果用目的論來建構世界,會是甚麼模樣嗎?
最後是時間的決定論。
決定論完全相信因果,認為一件事只有一種可能的理論,人的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順應自由意志的時空說法則是平行宇宙,題外話了)。
小說裡的寓言這麼提問:「有一本記載了過去與未來,必然正確的歲月之書,當它被
一個人閱覽,而這個人讀到自己在看歲月之書這個段落之後,他接下來會不會照著書做?
」
如果人的自由意志選擇不從,那麼就會產生悖論。然而人類是有自由意志的,我們每
個人都體驗過,我們知道。因此要嘛歲月之書不存在,不然便是歲月之書不能被讀。
在這部分,作者保持開放態度,他不否定也不肯定決定論。
但是,在他的描寫之下,露易絲的每個舉動,是本能的、自然的照著她已知的劇本走
。比如書中一個橋段寫著,露易絲在一個商店裡看上了一個沙拉缽,她在拿取時便知道,
這個缽將會在漢娜三歲的時候意外砸到她的額頭,害她縫了一針。然而露易絲依然買下它
,如同沙拉缽掉下去那一刻,她會伸手去接一樣,純屬本能不假思索。
接著,才成就了這篇精彩的小說,一切似乎命定的《妳一生的故事》。
最後,來談電影與小說的科幻設定:「在你精通七文之後,你將能打開時間的線性桎
梏,你將可以閱覽自己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
我對此的理解是,你的腦袋裡會奇異的擁有了一生的記憶。
在露易絲摸著隔板,親手書寫七文,再到真正和Costello見面,直接對談之後,隨著
露易絲內心對七文的使用程度越加透徹,若隱若現的自己一生未來的記憶緩緩浮現,越來
越清晰。最終,女兒的身影終於竄入腦海,再不能忽視。
「這個孩子是誰?」她這麼問。
結束與Costello的對話,露易絲回到營地,她打開電腦再看一眼Costello跟Abbott留
下的天書。她霎時間明白了、看懂了,她對七文的掌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前端。
此時,她人生的下一步開始浮現……
要知道,記憶、夢境、想像,在腦海裡是沒有時間性的,無論是十年前的白日夢、昨
日的幻想,甚至是未來十分鐘的記憶,都只是一幀幀的畫面。
我個人腦補,露易絲與尚將軍看似時空悖論的對話,可以看做是露易絲在絞盡腦汁想
著自己接下來到底做了甚麼、說了甚麼的自我問答。它不盡然是未來的記憶,是混著想像
的腦海影像。(電影公司一定很愛我這種影迷…)
「我打了你的電話對吧?」
「是的,妳打了。」
她在電話裡用蹩腳到出戲的中文說:「將軍,您夫人給我託夢了。她說『你應憑藉勇
氣來幫助拯救世界。戰爭,不成就英雄,只會留下孤兒寡女』。」
(託夢咧,Seriously?)
不過,不管最後半小時粗暴的大暴梗,電影算是十分忠於原著的描述了露易絲對女兒
的喜悅與愛。最後那浪漫感人的對話,以及氣氛極好的配樂,我覺得是畫龍點睛的。
「妳想要個孩子嗎?」
「想,想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235.17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86924799.A.E94.html
※ 編輯: rtyudj (117.19.69.108), 02/13/2017 02:44: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