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社宅進度到哪裡?下:市府自建篇】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去年11月,高雄宣布將與中央共同推動8800戶社會住宅計畫。其中由住都中心規劃13案(6000戶),已有9案在進行(約4500戶),我們在上集介紹過。接著就來看市府自行規劃的案子(約2800戶):
■#岡山區大鵬九村社會宅(87期重劃區,最近車站為南岡山站),規劃地上10層708戶社宅,1~3房(租金577元/坪),經費30.07億。
-4月已完成工程專案管理及設計監造發包,近期動工
■#大寮區大寮捷運主機廠社會宅(大寮站2號出口),第一期規劃地上15層449戶社宅,1~3房,經費15億。第二期推估500戶。
-2021年底發包,2022動工
■#前鎮區亞灣智慧公宅(集盒舊址,中鋼總部對面,近輕軌C7站),第一期規劃750戶社宅,第二期公辦都更分回320戶社宅。
-先期規劃中,預計2022發包動工
另外,不在8800戶內的新建案還有這些:
■#三民區凱旋青樹(台鐵民族站旁),規劃地上13~14層245戶社宅,1~3房。
-Mecanoo設計,施工中,2022年4月完工
■#左營區機20用地都更案(大中二路民族一路口),規劃地上30層住宅大樓872戶,市府分回145戶社宅。
-9月17日都委會通過,預計採公辦都更招商
市府籌劃的公宅有兩大特色:
★#更貼近TOD開發精神:多案位在軌道車站附近。另外除了提供居住機能之外,也將結合商業及社會福利設施,規劃K書中心、托嬰中心、公共幼兒園、日照中心及國民運動中心等空間,成為完整生活圈。
★#部分引入公辦都更模式:建商取得土地興建住宅大樓,但必須興建社會住宅交給市府出租。透過這樣的模式降低市庫支出。
若對比最近北市宣布緩建社宅、政見跳票的狀況,高市府結合軌道發展、周邊產業園區,以及引進民間資金,提供部分可負擔的住宅給就業青年居住,可形成正向循環。然而,我們也有幾點建議:
■捷運共構社宅應考慮更完善的動線整合,例如興建空橋直接連通捷運站,並將商業公共設施集中配置在動線上,增加招商意願與使用頻率。
■亞灣社宅具有指標意義,可參照國外新建高層社宅案例,創造港邊協調景觀。且原集盒用地是周邊重要開放空間,宜降低建蔽率、拉高樓層,將底部開放空間集中留出,規劃為周邊居民均可使用的綠地、商業空間、以及創業基地。
2020年可以說是高雄社宅規劃突破的一年,今年開始多案陸續動工,我們希望社宅能成為高雄「青年移居/宜居」政策的核心之一,為更多青年創造可負擔的高品質生活與工作空間!
tod案例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開發摧毀天際線?城市景觀誰決定?】
左營國中舊校地開發案,自2015年起,歷經5次招商均流標而閒置至今,因此近期都發局將地目由「特定觀光發展區」檢討變更為「商業區+公園用地」結合TOD發展住商+觀光遊憩利用,引發多個公民團體質疑,變更後建商會蓋超高豪宅,嚴重破壞龍虎塔天際線與「百年人文景觀」,恐摧毀「千億觀光產值」,呼籲市府明定「樓高在六層樓以下,不得轉售私人,維持公有低密度使用」。
這令人想到,剛好最近都發局也通過了「鳳山國泰重劃區台糖商二土地提高建蔽率案」,在這案基地旁邊,就是慈濟鳳山靜思堂,該堂量體也相當龐大,採用全台一致的慈濟風格,同樣也和周邊的衛武營藝文中心格格不入,也曾在網路上引發討論。不過作為私人產業,倒是沒有公民團體反對。
公民團體提到蓮池潭「#百年人文景觀」,剛好我們可以找百年前的照片、老地圖進行對比,但就會發現,蓮池潭原本的「人文自然景觀」,是完全沒有西岸這些建築物的。
春秋閣、龍虎塔、玄天大帝像這些建築,全都是戰後由潭邊廟宇興建,屬於其附屬建築,例如春秋閣在1953年由啟明堂興建完工,龍虎塔由城邑慈濟宮在1976年興建完工、玄天上帝神像為元帝廟豐穀宮在1995年興建完工。而孔廟則是1977年由市府「填潭」,以中國北方宮殿建築風格興建。以今日觀點來看,這種未經環境評估、未經都審、隨意填潭的行為,都會被環團抗議「#嚴重破壞生態與景觀」,蓮池潭畔真正的「百年人文景觀」應該是舊城等建築群,怎麼時間一過,這些湖畔的「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反而變成「珍貴的高雄特色」了呢?
如果以「龍虎塔已成為高雄地標」來論述,那麼,高雄近25年來,不乏超大量體的知名地標,例如85大樓(378m)、佛光山佛陀紀念館(108m)、夢時代摩天輪(102m)等等,那是否反向操作,只要能成為「新景點」,變成「外界認識高雄的重要地標」,那就應該興建呢?
也有議員指出,例如日本京都等地,都實施嚴格的高度與景觀管制,認為市府應該明確限制樓高。然而,京都市是在1976年依據《文化財保護法》143條第1項制定了《#京都市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条例》,並歷經修訂,在符合文部省「重要建築物群保存地區選定基礎」的地區,實施從高度、建物外觀、招牌樣式、顏色等完整的規範。先不論舊左營部落能否符合類似標準,如果照這種思路,應該先檢討的是龍虎塔正對面一整排的增建鐵皮屋「嚴重破壞高雄人文景觀」吧?
另外,蓮池潭東岸早已經有「湖岸第一排」的15層住宅大樓完工多年,而蓮池潭西岸的現代廟宇也早有超過20m高度者,那要根據哪種邏輯,才能一致性去特別限制新基地的高度開發呢?
如果我們來看其他日本水岸案例,如東京的蓮潭「不忍池」,其人文史蹟可追溯到江戶初期(近400年),但並沒有實施限建。而同樣有著350年歷史的濱離宮恩賜庭院,背後更是最高達210m的汐留超高建築群。當初開發時,東京都於核定更新計畫時,並沒有要求不得破壞濱離宮的背景天際線,而是在汐留的街區上,進行天際線分區配置,管理設計風格,讓景觀能維持協調。
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要「各個年代」的建築文化並陳,並互相尊重,又或者是不破壞「經典觀景角度」,那麼在程序上,最能直接發揮作用的,還是落實「#都審機制」,促使開發者調整量體退縮與造型,並提供 #多視角天際線模擬等可視化資料 供審查,並調整關鍵都審會議之時間和舉行方式,便於更多公民參與。
如果要進一步立法,則需制定高雄版的「重要建築物群景觀保存地區」相關自治法令,不論是哈瑪星等舊社區,或高雄車站、衛武營等大型地標公共建築,都能列入規範,要求後續開發維持協調性與避免遮蔽特殊角度,方能維持程序上的公平。
tod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北高雄科技廊帶推升沿線土地發展 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則結合TOD多元開發策略扮演加速器
昨天上午我照例巡視北高雄地區的防疫整備情形,同時我也在防疫巡視後勘察岡山、路竹等地市集、火車站、公車站及計程車招呼站等公共場域,很欣慰我所見高雄市民朋友素質高、普遍具有防疫觀念,口罩都能確實戴好戴滿,故雖不復見往日絡繹人潮,但此時此刻避免人潮群聚才是最正確做法!
當勘察行程轉而前往行經施工中捷運RK1站區高架車站工地時,我與同行的都發局丶捷運局丶經發局首長與主管;再次盤點「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沿線都市及非都市土地再發展策略」藍圖;因為這條捷運路線得來不易,可說是百年一遇,歷來案例顯示捷運建設將對沿線地區發展將可帶來結構性轉變的機會,影響層面包含市民生活型態、就業機會創造以及地區環境大幅改善等等。因此,如何把握今年3月中央已經正式核定岡山路竹延伸線(2A階段)的當下;市府現階段啟動北高雄再發展策略規劃,此其時矣。
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始自紅線R24南岡山站,往北行經岡山市區丶岡山本州工業區、路竹科學園區而進入湖內市區。但同一條重運量捷運線南向鏈結橋頭、楠梓,沿線疏運服務2處科學園區、3個經濟部轄工業區及科技產業園區,恐怕是國內之最,也是這條捷運線的最大特色。
是故在中央政策明確定位北高雄科技廊帶的前提下,我認為藉由TOD導向發展的規劃手段,可以讓沿線橋頭丶岡山、路竹、湖內區更加緊密發展緊密城鎮(Compact city)。
TOD發展模式見諸於各國大眾運輸發展成熟的城市,但是各地所採取的手法卻各異其趣,考量北高雄的城鄉空間多元性,必須靈活運用國內多樣的土地開發工具、打破都市計畫與非都市土地的藩籬。因此,我認為以捷運站為核心,輻射三環因地制宜採取不同開發方式,包括與捷運設施毗鄰的捷運聯合開發、步行可及距離的公辦都市更新、都市計畫外圍農業區與非都市土地則可評估辦理產業園區納編或科學園區的擴編,以採取綜合性的規劃策略,將可開創高端科技製造的產業投資環境以及提供企業安家計畫以及改善城鄉地區生活環境,也才可達成岡山路竹捷運延伸線運量成長的需求。
以岡山市區的RK1車站周邊為例,高架車站採取側式月台設計,乘客自月台下車,步行通道即可抵達車站兩側的聯開基地大樓,目前捷運局已完備RK1西側商業區的招商準備工作,而東側屬臺鐵局經管的站前廣場,則有待協商;車站周邊約莫300公尺範圍內,尚有分布多處的低度利用國丶公有土地,在戰略上皆是未來岡山市中心活化再生的契機,後續市府將邀請各國公有土地管理機關來詳談合作發展機會。
至於坐落在非都市土地的車站(RK4、RK5)周邊區域該如何擘劃,也不能忽略了發展多時且廠商進駐滿載的岡山本州工業區、橋頭科學園區,在發展成熟的產業園區周邊提供適足的產業擴充腹地是合適的選項;而園區附近佈設捷運車站則是有別於傳統工業區的產業園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我建議經發局重新檢討本州北產業園區案,並同時研議路科北側新設產業園區的可行性;而正在進行捷運延伸線基本設計階段的捷運局,必須與市府都發局丶經發局充分合作,因應微調車站區位及出入口,創造最大計畫綜效。
我也請都發局再次盤點北高雄沿線地區的人口分布、現行都計住宅供給、未來可能新增住宅供給,北高雄科技廊帶不僅要引入產業活動,也要提供產業人口所需的安家環境條件的優化。
#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沿線都市及非都市土地再發展策略
#非必要不外出,共同守護高雄
tod案例 在 臺北願景計畫- TOD案例-4:不斷蛻變的城市-澀谷(上) 的推薦與評價
前幾篇我們都是分享歐美地區的案例,這次我們將目光拉回離我們距離較近的日本,來跟大家分享澀谷的TOD案例。 【聞名世界的地下鐵路】 日本以完善的地下鐵網絡聞名世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