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校長張懋中:台灣最缺的,是發明未來的人才
【未來高教專欄】為什麼台灣人才「平均」都不差,但世界「頂尖」的卻沒幾個?問題的癥結,恐怕在於大學的定位與分工。台灣的研究型大學,該如何培養出能塑造、發明未來的人才?
我受過完整的台灣教育,台大物理學士、清華材料碩士、交大電子博士。28歲應聘到美國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博後研究員,沒想到因緣際會在美國待了36年,兒女都在美國長大,有著跟我截然不同的教育經驗。
兒子上中學時,物理教得淺,想要幫他進階,他直率地反應:「Your country seems good in math and physics, but did nothing; My country may not be as good, but has done every-thing!」(你的國家數學和物理看似很好,卻一事無成;我的國家數學和物理也許不怎麼樣,卻能創造萬物!)
這段話令熱心的老爸啼笑皆非,但是對於關切國家競爭力的教育工作者,卻不啻當頭棒喝。
我開始思考,為何美國學子們在各種包括PISA測驗的成績遠不及台灣,奧林匹亞競賽也沒我們厲害,但他們培育的人才總能上窮碧落下黃泉,不斷以創新、發明來塑造未來世界?
三年多前,回台灣擔任交通大學校長,我深刻地感受到,問題的癥結,部份出在學校教育,其中之一是有關大學的定位與分工。
不同大學有不同使命
在台灣,所有大學幾乎肩負著相同的使命。國人心目中對「大學」並無分類和分工的概念和期待。
但以美國加州為例,公立大學分為三大系統:重研究的加州大學(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重教學的加州州立大學(CS U,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和社區學院(CC,Community Colleges),各自擔負獨特的教育使命。
UC要孕育尖端的研發人才,CSU和CC要培養優質的社會中堅;更重要的是:三大系統互相承認修習學分,分類而不分級。就學費而言,UC是CS U的兩倍多,而本地生就讀CC幾乎免費。
以國人對創新的期許,台清交成四校,被認為是研究類大學。遺憾的是,依現存的體制與環境,並無力達成所負的使命。這個使命就是要能夠「發明未來」(Invent the future)。
聽起來滿抽象,但只要舉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為例,就容易明白。他創新的產品,革命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奠定了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典範。在他開創產品的過程中,從不考慮市場調查,而堅信絕大多數消費者其實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唯有少數能洞悉unmet needs(未被滿足的需求)的先驅,才能定義新市場和開創新產品。
我們研究型的大學,就是要能夠發現(identify)、挑戰(challenge)和預備(prepare)能發明和塑造未來的先驅者、領導人。
這樣的領導人,有什麼重要的特質?首先必須具備內在驅動的熱忱(passion)、好奇心(curiosity)及定義並架構問題的能力(ability to define and frame worth solving problems)。也就是必須有「學問」——學會問對的問題(learned how to ask rightful ques-tions)。
許多青年國人對所學、所從事的工作缺乏興趣,只想取得文憑獲得穩定工作,從此人生平順只待退休。相反地,終其一生持續工作或研究的風氣,在美國卻很常見,因為他們一輩子追尋夢想,不知老之將至。
一個國家要培養出能「發明未來」的先驅,不但要改革高教,更要改變整個社會觀念:從家庭、幼教、義務教育開始翻轉,高教才能承接而上。
過去我們的教育並不鼓勵提問,而是專注學答。但「學問」的養成是要學習如何去「問」,而不只是學「答」。對學習本身無熱忱、不注重問問題的國家和社會,不可能孕育出創新先驅,也不可能存活在這個以創新發明為經濟主軸的「新寒武紀」時代(如孫正義所言)。
儘管只學答而不學問的文化根深蒂固,交大還是努力在逆流中建立不同的制度,尋求有熱忱的學生。
舉例來說,就我們著手推行的「百川計劃」,不依學測成績,只要你能展現特質,交大的門都為你敞開。
創造「學產」落差
很多人說,現在教育的最大困境是既存的「產學」落差,但以研究型大學的使命來說,創造「產學」落差——亦即大學的研發要能走在產業之前,才能善盡其責,走出台灣的明天。
台灣教育的同質性太高,人才平均不差,但找不到幾個世界的先驅;美國反是,卻不缺各行業的舉世先驅。所以癥結點並不是我們的平均教育成果如何,而是我們能不能孕育頂尖的領導人才。
大學有其多元的目的,其一是公共化、普遍性教育社會公民;其二是能培養先驅領導者。當前的教育若只著重前者,大學任務不分工,體制模式將無法支持未來世界的創新需求。
當我們沒有能力去發明和塑造未來,未來必由他人所創,我們落得只能承受他人所定義的未來,屆時世界舞台將沒有台灣的角色。要改變這個局勢,高教任務之定位與分工,是無法迴避的首要且可行關鍵。 (責任編輯:洪家寧)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