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藝體驗指南——《#手作的人——20處扎根土地的手作工坊》真摯出刊
#新書發表會就在這週日12月15日
#免費參加
#還可體驗手作藺編
–––––––––––––––––––––––––––––––––––––––––––––
一本為了向這塊土地上
#仍堅持用雙手創造美好事物的人們 致敬而生的書
–––––––––––––––––––––––––––––––––––––––––––––
你還記不記得——上一次好好地坐下來,用你的雙手慢慢地、仔仔細細地做出一個東西,是什麼時候的事?
自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創立以來,便致力於推廣臺灣工藝與保存文化資產;本次與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合作,歷經365天實地採訪 #臺灣20家手作工坊,將工藝師們的技藝、職人故事,及採訪時之工藝體驗編撰成《手作的人》一書。
為的
便是希望透過工藝師的手與口
喚回小學美勞課時
那親手將自己的想像形塑成型的感動與激動
並進而找回對工藝的情感
甚至投入你的心血
#投身創造美好事物的行列
-
【手作的人】 #編輯理念
隨著社會變遷,臺灣人已逐漸意識到文化保存、發展在地化的重要。但是近幾年,仍不時有臺灣文化、手工藝、傳統習俗消失的案例,即使部分的民眾有知覺,但多數人的生活仍然離工藝相當遙遠。
因此,這本書希望的便是,#把人們帶到工藝的現場,#透過體驗、#透過感官的認知,了解這些傳統工藝的前世今生,並透過閱讀職人的生命故事,體會對藝術、文化的高度要求與堅持。
編輯團隊採訪了臺灣20家扎根土地的手作工坊,挖掘出工藝、土地與人交織發展出的獨有故事,將其內容梳理成導覽素材,讓手作體驗成為遊客 #深度認識當地 的一種方式;並成為 #在地人引以為傲、#形塑地方認同的媒介。
在體驗工坊裡,師傅的引導有時是很詳盡的步驟解說,有時,則只給你一塊土、一碗水,要你自己與土培養感情;在不同的工坊中,或拍拍打打、或縫縫補補、或編織、或磨石的期間,「你」與「工藝」之間,再也不只是物件的創造而已,更是互相對話、碰撞、形塑、啟發的一種過程。
在尚未親自體驗前,「工藝」二字聽起來感覺遙不可及,然而當你弄濕了衣服、抹灰了臉後,你會感覺到,其實 #工藝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都可以有這樣的生活。
因為
只要願意
我們都可以是
手作人
這個禮拜天12月15日,歡迎你來
#新書發表會,聽臺灣工藝充滿韌性的生命力
以及你(不該再)錯過太多的手作魅力
>> 報名|https://pse.is/L5PBZ
-
【手作的人】 #設計理念
這次的封面設計概念從書籍內容出發,視覺元素取材自書名《手作的人》,藉由將「書名」轉換為「視覺元素」的動作,對應「#原料」到達匠人手中時,會因匠人們不同的風格、技術、經驗、喜好,而衍生製作出不同樣貌的「工藝品」的手作過程。
視覺表現上,以圖像化的 #書名標準字 為主體,結合早期由排版師手動排版、製作文字的概念,將整體資訊整合出手作的排印感,取代冰冷的電腦排版。
標準字的細節處理,則是想呈現「原料」被轉化為「工藝品」的成型階段,是塊狀的、不規則的、碎落的邊角等形象,因此以「#拼貼」的概念發展,將書名文字筆畫逐一解構,拼貼,以此手法表現本書之核心——「手作」。
——————————————————————
出版發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編製單位|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主編|劉玟苓(Wen-Ling Liu)
企劃|邵璦婷
編輯助理|周鈺珊、鄧欣容(鄧海綿)、陳姿樺、陳德娜(Nana Chen)、尤靖雯 (YU Ching Wen)
攝影|蔡耀徵、張家瑋(Ga-Wii Chang)、 黃俊融
採文|周鈺珊、鄧欣容、陳姿樺、陳德娜、林苡秀、楊孟珣、黃思齊(Szu-Chi Huang)、李宛諭、楊喻婷
美術設計| 劉克韋 (Cowei Liu)、謝湘菱
插畫| 謝涓娟
——————————————————————
⛏臺灣工藝體驗指南《手作的人》 新書發表會⛏
- 時間|12/15 (日) 19:00-20:40
- 地點|和平青鳥(台北市大安區臥龍街289號)
- 報名|https://pse.is/L5PBZ
💮凡參加,即能以 #85折現場購書,並能體驗由藺子創辦人廖怡雅親自教授的藺編課程,編織屬於你的藺編小鹿。
——————————————————————
此書現已出版,欲購書可於以下通路購買:
誠品網路書店、博客來、政府出版品資訊網、國家書店、五南網路書店、晃晃書店、白象文化生活館。
Search
形塑地方認同的媒介 在 4月1日 的推薦與評價
三、地方視野、文化多樣性與博物館: 博物館做為地方文化展演、地方認同建構之所,是地方發展重要的新公共場域。同時,地方的文化與社會性也在形塑博物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