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二日,二〇二一,寒假旅行Day 2
一早與大姐道別後,沿著大漢溪北上,經過鶯歌小小停留,再往北到板橋一所小學探勘(活動場地),當大漢溪與新店溪在萬華三重一帶匯集後,成了淡水河,再駛入大稻埕區域,就在寧夏路上,有了一棟與台南美術館一館相似的建築。台南美術館一館是日治時期「台南州警察署」,其在1931年建造完工,是目前僅存的警察署建設中最早的建築。但其實最早的是「台北南警察署」,於1929年興建,但目前已拆除,而臺北北警察署為1933年建造完工。二戰後,這裡還曾是白色恐怖時期羈押政治犯的地方。
把車停在一旁的家樂福停車場(就是舊北署原址),過馬路進入「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很明顯的,整個建築外牆採國防色,部份底牆是日治時期台北城拆除遺留下來的石塊。
雖只是市定古蹟,但展場資料相當齊全,恐怕得花許多時間才能消化這些資訊,如果是年輕學子來此,一定頗有感覺,因為這裡部份歷史資料都曾在歷史課本中提列,高中二年級的女兒也停留細讀,果然是歷史控。
http://zoyo.tw/travel-20210228/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色拉寺(藏語:སེ་ར་དགོན,威利:se ra dgon)位於西藏拉薩市區北郊的烏孜山南麓,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由宗喀巴的弟子「大慈法王」絳欽卻傑在公元15世紀初創建。1982年,色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419年,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命弟子絳欽...
最早的建築 在 一開始就不孤單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2
今日走了一趟「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這裡曾囚禁過蔣渭水,
抗爭及歷史一向是左右家感興趣的主題。
這紀念館原是台北北警察署,
外型很像台南美術館一館,
連角落位置都很像。
現為台南美術館一館的歷史建物,
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警察署,1931年建造完工,
是目前僅存的警察署建設中最早的建築,
其實台北南警察署更早於1929年興建,
但目前已拆除,而台北北警察署為1933年建造完工。
台南美術館一館:原「台南州警察署」
http://zoyo.tw/travel-20190401/
最早的建築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古以來紅毛城】
作為台灣最早的建築物之一,紅毛城是台灣歷史起點的見證。城堡入口依登陸台灣次序懸掛荷蘭國旗、西班牙國旗,及第三個出現的政權「鄭」(鄭成功),第四個才是代表滿清的黃龍旗。從小我在內地接受的愛國教育︰「自古以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屬於中華民族。」懂得獨立思考才懂反省,「自古以來」與「中華民族」根本自相矛盾,因為後者這名詞第一次出現是在1902年,怎樣也算不上是「古」。台灣最早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民族,他們是善於航海的海洋民族,與散落在太平洋的新西蘭、復活節島原住民關係,遠遠親密過陸地民族的漢族。
有史以來,台灣有記錄的第一個政權是1624年登陸大員(今台南安平),至1662年被鄭成功驅逐的荷蘭統治。荷治時代同期的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登陸台灣北部雞籠(今基隆),築城並稱之為「聖薩爾瓦多城」(後被荷蘭人攻克,改建成如今的紅毛城)。所以,台灣最早有兩個政權,北部為西班牙統治,南部為荷蘭統治。明帝國對於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從無異議,因為台灣並非其領土。自古以來直至南宋,中原政權才首度佔據澎湖群島,明朝的統治也限於澎湖群島,並未登陸台灣。
紅毛城對面的海關碼頭,是欣賞台灣八景淡水夕陽的好地方。爭先恐後、高聲喧囂的大媽團已經不見了,只有一抹如血夕陽,將灣灣的背景拉得好長、好長……
今日 @晴報 SkyPost 專欄: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article/2559997/自古以來紅毛城
#晴報 #明日世界 #項明生 #台灣 #紅毛城
最早的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色拉寺(藏語:སེ་ར་དགོན,威利:se ra dgon)位於西藏拉薩市區北郊的烏孜山南麓,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由宗喀巴的弟子「大慈法王」絳欽卻傑在公元15世紀初創建。1982年,色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419年,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命弟子絳欽卻傑在拉薩北郊的烏孜山南麓創建寺院,命名為「秦清林」,藏語意為「大乘洲」。因附近多「色拉」(藏語意為酸棗林),故又通稱色拉寺。建寺後不久,宗喀巴即去世。因為之前他還興建了甘丹寺和哲蚌寺,故此人們將三寺並稱為「拉薩三大寺」。色拉寺的規模宏大,依山就勢而建,寺前有流沙河流淌而過。寺院占地約11.5萬平方米,建築以措欽(集會)大殿、眛扎倉、傑扎倉、阿巴扎倉等主體建築為中心,穿插布置了數十座康村(僧舍村落,由一群同鄉的僧人所組成)。雖然建造時並沒有進行過規劃布局,但由於建築的外觀顏色一致,主體建築形體高大,因而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使整座寺院顯得主次有序。寺內所有屋舍均為石木結構,屋頂覆阿嘎土,白色外牆的上部裝飾紫黑色貝瑪草,具有濃郁的藏式風格。位於寺院東北部的措欽大殿是全寺的管理中心和主要集會場所,也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它建於1710年,平面為方形,由殿前廣場、經堂和五座拉康(佛殿)組成,占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經堂高2層,中部用長柱頂起為天窗,可以採光。四周為短柱,構成相對低矮的空間,用以供奉佛像。經堂的後部有三座佛殿,居中者供奉高6米的強巴佛(彌勒佛)鎏金銅像,其餘供文殊菩薩、宗喀巴師徒三尊、絳欽卻傑、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等尊像。大殿的殿頂為漢式風格的歇山式頂,覆以鎏金銅瓦,裝飾寶盤、寶珠、神鳥、寶幢等。色拉寺中最大的扎倉(經學院)是傑扎倉,建於1435年,18世紀初進行過擴建,目前面積約1700平方米。它的經堂由100根柱子支撐,殿內密布著壁畫和唐卡。在經堂的西部和北部建有五座佛殿,內有許多活佛靈塔和造像。比傑扎倉略小一點的是眛扎倉,建於1419年,後被雷火燒毀,1761年重建,現面積1600多平方米。
小昭寺(Ramoqê Gönba),藏語稱為“甲達繞木切”,位於西藏拉薩八廓街以北約500米處,始建於7世紀中葉641年(藏曆鐵牛年吐蕃松贊干布時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現有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寺內主要供奉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另有諸多珍貴文物。因此196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昭寺藏文叫燃木齊,小昭寺的名聲和規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也沒有那麼熱鬧。但是別有特色。小昭寺歷史上幾經火焚,現存的小昭寺的建築大多是後來重修的,只有底層神殿是早期的建築,殿內的10根柱子依稀可見吐蕃遺風:上面鏤刻著蓮花,並雕有花草、卷雲以及珠寶、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樓三層,底層分門庭、經堂、佛殿三部分,周圍是轉經廊道,廊壁上遍繪無量壽佛像。頂層是漢式金瓦,金光閃閃,拉薩各個方位均能看到,蔚為壯觀。小昭寺建築風格融合了漢藏式建築特點。最初的寺廟管理也是由漢僧主持,所以說,小昭寺不僅是西藏最早的寺廟之一,而且是漢藏兩個民族團結友誼的象徵,在漢藏民族關係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八廓街是為了建築大昭寺,並隨著大昭寺的發展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下令在臥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時在湖邊四周修建了四座宮殿,與嬪妃臣民移居宮殿親自監督大昭寺工程的進展。四座宮殿即為八廓街最早的建築。大昭寺建成後,引來了眾多朝聖者朝拜,日久逐漸踏出環繞大昭寺的一條小徑,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圍陸續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築,為遠道朝聖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15世紀後,大昭寺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其周圍相繼出現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小寺廟建築,眾多信佛者遷居大昭寺周圍生活,街上逐漸出現了大量民居、店鋪、旅館、手工作坊等設施。隨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傳佛教認為,以大昭寺為中心順時針繞行為“轉經”,表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為拉薩三大轉經道(大轉、中轉、小傳)之一。後又出現了來自蒙古、漢地、喀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地區和國家的眾多商販、香客、遊民,發展成為集宗教街、觀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業街和購物街於一身的街區。
最早的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舊中區警署在1864年落成,是香港第一所警察總部。舊中區警署與舊中央裁判司署,以及域多利監獄組成中區警署建築群,於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香港賽馬會於2007年4月,向政府提交了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概念建議,並建議以捐贈形式承擔建築群的翻新工程及發展費用,及支付管理及維修保養費用與營運虧損。2008年7月,政府與馬會訂立伙伴合作關係推展項目,保育和活化古蹟。馬會曾預算耗資18億元活化整個建築群,擬加建一座「巨型竹棚」設計的藝術地標大廈,大樓內更會有瞭望台、表演廳、兩間戲院,及零售店等。不過,大樓被指喧賓奪主,及過份商業化,引來大量反對聲音,最終馬會亦放棄該計劃。至2010年10月,馬會公布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修訂設計,包括兩座新建築物「奧卑利翼」及「亞畢諾翼」。建築工程則到2011年11月展開。中區警署建築群由「赫佐格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負責總體規劃及設計,該所建築師事務所過去曾設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鳥巢」北京國家體育場。項目的執行建築公司為本地建築師嚴迅奇領導的「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保育顧問則為建築師事務所Purcell。而據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透露,負責活化保育工程的是金門建築。
曾為港督府邸,前身為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1917),有圓頂小教堂,大樓外亦有曾安放聖像的壁龕。大樓亦曾是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65)及最高法院(1989)等。1989年大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1997年主權移交後,大樓成為終審法院,直至2015年9月搬至前立法會大樓。又名中央警署及大館,因應1850年代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引發的難民潮而建設;最早的建築為1864年營房大樓,原高3層,1905年再加建1層;大樓屬維多利亞式建築,揉合中西建築風格,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面向荷李活道的主樓建於1919年。正門寫著Hong Kong Police,並有G及R兩個紋飾,代表英皇喬治5世 (1910-1936年在位)。中央裁判司署建於1913年,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大樓的上部和下部分別由紅磚及花崗岩砌成,設有狹窄長門供法官出入;門頂寫著1914年落成年份,並有英國皇冠標誌。當時疑人要到法院應訊,警察會將其由地道押解往來裁判司署、警署及監獄。附近的亞畢諾道,曾是公開執行死刑的地方。域多利監獄又名中央監獄,是香港首個監獄,建於1841年。於二戰日治期間曾用作囚禁英軍及政治犯,1980年代改作接收越南船民及非法入境者。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2005年停止運作。域多利監獄為三層高、兩層高和單層式建築物各三幢所組成,於1841年落成,分為 A、B、C、D、E、F 倉。當中的 D 倉分有東翼和西翼,於1895年以新喬治亞式建築風格興建,另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 F 倉。整個監獄群大部份為紅磚屋,內部包括有單式、複式囚室及特別看守室,尚有醫院診所、廚房飯堂、洗衣工場、庭園操場、營房宿舍和行政大樓等。早期域多利監獄由印籍警察看守及巡邏,不定期有太平紳士前往視察及接受犯人的投訴。有記載指域多利監獄活像一個陰暗的古代地牢,三層樓內居下者為初犯;居中為在獄復犯者;居上則為女犯及罪應淹禁者。囚犯皆穿白衣,餐為各白飯一盂,鹽漬魚數尾;禁至三年者,則肉各一臠。至五十年代,黑暗的情況才逐步改善,舊監房陸續拆卸重建,新監房的光線較為充足,設施亦較完善。域多利監獄最初因拘捕大量海盜及土匪興建而滿額,為可容納更多囚犯曾改建和擴建。孫中山先生(1866年~1925年) 於1900年代在香港的革命地下活動至後期,曾一度在監獄拘留。傳聞港英政府當時收容了一些反清革命分子,再安排轉送外國,而國父孫中山據說亦在其中。另外,曾在香港組建越南共產黨的胡志明,於1931年亦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關押在域多利監獄,並等候押返越南的法國政府處置。
最早的建築 在 袁騰飛聊「正定縣文廟」第一篇: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建築 的推薦與評價
文廟,指的是供奉掌管文運及考試的神仙的廟宇,北方文廟通常供奉的是孔子為文帝。正定縣文廟坐落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老城,現存 建築 還有照壁, ... ... <看更多>
最早的建築 在 兩册空間制作所- 貓家的大門是個拱門「拱」的建築運用最早出 ... 的推薦與評價
貓家的大門是個拱門「拱」的建築運用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二千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而近代西洋建築中,「拱」則有彩虹的語彙,象徵美好。 用設計把愛寫在西元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