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橘專訪】什麼情況下才願意說台語?說母語的「地點」顯示你怎麼看待自己的文化 2020/12/08 粱雁
2018 年 12 月 25 日上午的立法院議場,立委 管碧玲 以中、客、閩三種語言,語帶興奮地表達對《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的喜悅,也讚頌了台灣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力。管碧玲是客家人,卻因白色恐怖的壓力,家裡長輩甚少跟她講客語,人到中年才開始學習母語,也特別珍惜能說母語的機會。她的案例也是許多台灣人的寫照,歷經殖民、國民黨高壓統治,人民不敢說母語導致自己的文化漸漸消失,各界期待歷經 12 年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能成為國家推動及復振母語的正式法源。
不過,作為移民社會的台灣,自古存在族群衝突,而母語跟族群有深厚的連結,導致復振工作的確會因各方立場不同造成意見不一。此法之前,已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及《客家基本法》,分別維護原住民及客家族群的權益,有了《國家語言法》為依據,「公視台語台」在立法 7 個月後向大眾亮相,台灣閩南語使用者終於擁有全台語的媒體可視聽。看起來一切都很順利,但難就難在這套法律定義出的「國家語言」——台灣 固有族群 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範圍看起來既廣又模糊,為推動母語復振這項任務,增添新的挑戰。
台灣人為了生存放棄說母語,專家:《國語法》須考慮族群需求
「你是把語言當作文化資產呢?還是我們少數族群擁有者,他們講母語的權利?這些東西都沒有講清楚!」作為總統蔡英文 2016 年競選時期的族群政策召集人,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研究族群議題多年,他認為《國家語言法》需要回頭思考 各族群真正的需求 是什麼。
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是法定政府行政機關使用的語言,國家語言(national language)則與國家或族群認同有更大的關係。 台灣沒有官方語言 ,正式文件或考試皆以約定成俗的中文為主;而目前《國家語言法》所稱之固有族群,依據歷史演進及人數推論,大致可以確定為閩南、客家及原住民族群,共 44 種語言,若要讓所有族群都能享有使用母語而不受限制的權利,光是製造母語環境就困難重重。
「得先搞清學母語的用意是什麼?比如說很多原住民小朋友去學母語,是為了考試能加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那像是苗栗是客家族群最純的地區,現在為了發展觀光,做生意都講閩南話跟國語,對他們來說,說母語有什麼意義嗎?」施正鋒表示,現在政府的做法是把多元文化當作一種資產,但對在地民眾來說,如何能在公共場合用母語競爭、與其他族群平起平坐,才是最實際的誘因。
30 多年前,已故前立委 戴振耀 首度將台語問政帶入立法院,最後被要求「講國語」,幾十年後的今天,陳柏惟以全台語質詢仍遭到批評「不夠尊重國會」,而原民立委廖國棟擔憂阿美族族人聽不懂,要求官員別用台語說明,最後被講成「禁止對方用台語」。本該讓全體國民都能充分表達意見的國會殿堂,是最該提供母語友善環境的公開場合,卻總是陷入應不應該講母語的爭論之中,根本原因就是 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進行翻譯工作。
「這件事情沒那麼難複雜好嗎!歐盟這麼多國家也同步翻譯啊!或許中央現在比較難,那至少在地方,比如說原住民、客家的鄉鎮,還是可以示範,讓人家覺得這是可行的。」施正鋒舉出的方法,目前只有苗栗縣議會率先試辦,而立委依據《國家語言法》提出設置通譯的 提案 ,現在卻不了了之,媒體的炒作則讓國會說母語的事件升級為 族群衝突 、政黨鬥爭,無法有效解決困境,最終竟只有客委會在列席時「自備」口譯機才躲得過攻擊。
族群紛爭難解?年輕人更盼身體力行保留母語
母語要怎麼復振,這個任務繁複且非一蹴可幾,對於什麼是「台灣話」、「台語」,年長者有自己的堅持,年輕人則對這些名詞爭論感到困惑,族群衝突更在其中沒有停過。
「這裡牽涉到使用者他自己認為,自己的族語叫什麼、別人的族語叫什麼。現在有一個很尷尬的局面,閩南人說自己講『台語』(Tâi gí),客家人不會說自己講的話(客語)是『台灣話』(toiˇ vanˇ fa),但卻不準閩南人稱(自己的語言)『台語』。」
《編按》:客家人稱閩南語為「河洛話」(hok ló fa),稱客家語為「客家話」(hagˋ gaˊ fa)或「客話」(hagˋ fa)。
施正鋒解釋,把閩南語稱作「台語」,某些情況下的確有可能讓人誤解為,客語或原住民語等其他本土語言,就不是「台灣島上使用的語言」。不過他也表示:「名稱有時候是約定俗成。像我有遇到客家司機,我聽口音就問他說是客家人還是閩南人,他就(用台語)回答說『我毋是台灣人』,他的『台灣人』是講『閩南人』的意思。」
致力於保存客家語言的民間團體,過去亦曾公開反對「台語等於台灣閩南語」的立場,他們擔憂單一語言霸權會間接影響客語傳承。不過這些團體的成員,大部分都是老一輩的客家人。
今年 30 歲 T 先生是桃園客家人,他家是落實講客語的母語家庭,對於「台語」這個名詞應該代表的意思,他卻沒有長輩們這麼在乎。曾在南部工作 3 年的他,以全客語受訪分享親身經歷:「我們客家人稱台語為河洛話,更多的原因是來自原鄉的歷史,但 以現在各種 母語的普及率和功能性來看,我可以認同用『台語』來稱呼河洛話 。」
比起字面上的族群爭論,自小就講流利客語的 T , 更在乎能不能好好將母語傳承下去。「假如客語推動很成功,我們也不用擔心河洛語話 到底是叫『台語』還是『河洛話』, 因為你會知道說自己的文化可以成功留存; 假如你自己都不是很有意識地去多講(客語), 在乎名詞是沒有意義的。」
這幾年台灣的母語保存來到愈來愈來艱辛的情況,因為不僅原住民族語言一個接著一個滅絕,老一輩的消逝讓持續進行復振的客語同樣寸步難行,被認為最多人使用的閩南語也開始嚐到了前兩者經歷過的苦澀。
過去,「族群」是各政黨選舉時喜愛拿來操作的議題,歷史上的利益糾葛更讓對立群體老死不相往來,但新世代的台灣人並不認同上一代人的紛爭。對他們來說,包容族群之間的差異,親身去講、去執行,才是改善現今母語困境最實際的解方。
https://buzzorange.com/2020/12/08/who-speak-taiwanese/
管碧玲客家人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停止撕裂客家族群
有關國民黨馬吳高雄市競選總部指控管碧玲客家後援會「假拔樁真分化」,管碧玲客家後援會回應表示,林姓副會長乃親口同意列名管碧玲的客家後援會擔任副會長,而蔡英文客家後援會也根本未列此位林姓女士,馬英九吳敦義大烏龍,應該親自出面為混淆視聽及分化客家族群道歉。
管碧玲客家後援會會長陳奕亮表示,二十幾年來,高雄市客家鄉親都有一個共識:『只要是客籍的候選人不分政黨都予以支持』,從未因為政黨而破壞高雄市客家這份難能可貴的和諧關係與情誼。這樣的默契,甚至在世界客屬總會高雄市分會的理監事會議上做成決議:『只要是客籍的候選人,不分黨派都予以支持。』。陳奕亮指出,本次管碧玲立法委員客家後援會成立大會邀請函,所列的幹部名單都事先徵求同意,也都有通聯記錄可以查證。
管碧玲客家後援會執行長羅忠彬表示,他是二十多天前親自致電林女士,也獲得她親口同意列名管碧玲客家後援會並擔任副會長,他不了解為何林女士刻意混淆管碧玲客家後援會與蔡英文客家後援會,因為蔡英文客家後援會名單中,也根本沒有林女士的名字,這顯然是國民黨故意混淆視聽,令人非常遺憾。
陳弈亮表示,這二三十年來,經過多少人的努力與奮鬥,高雄市客家才有今天這樣的成果,同心齊力建立出和諧共榮的局面。自從管碧玲擔任高雄市文化局長以來,每年參加義民爺祭典都會獲邀上台致詞,唯獨今年就沒有獲邀上台致詞,當天現場鄉親甚感錯愕。陳奕亮更進一步表示,馬吳競選總部所發出12月11日高市客家後援總會的邀請函上,將世界客屬總會高雄分會及會徽印在邀請函,從未知會高雄分會,他老早看到邀請函就知道這件事,為了客家的和諧也未想要戳破,想不到是馬吳競選總部先跳出來指控別人,真是讓客家人汗顏。
陳奕亮強調,今日國民黨馬吳競選總部召開記者會,混淆視聽還說別人奧步,是刻意挑撥、分化高雄市客家的團結與和諧,令高雄客家鄉親十分痛心。為了客家鄉親的未來,陳奕亮鄭重呼籲:請停止因政黨的利益,狠心撕裂客家族群的手段、也停止為了選舉操作,蓄意傷害客家族群長期以來的信任與情誼的招數。
管碧玲客家人 在 我也曾是不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管碧玲. 我也曾是不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小時候,我的祖父從東勢老家,搬到福佬人的小鎮豐原。我不瞭解祖父與父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本省人社會,到底經歷何種壓力,父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