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也想隨性地分享一些文字>
以前的我也算是文字工作者吧 ?
畢竟社工永遠在書寫大量的報告,雖然描繪的是別人的事
然而當了教練的我似乎只忙著與身體建立更多的連結😆
.
這次收到邀請 很高興能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讀物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
.
「誰都知道運動可以修復情緒 ,但到底為什麼?」
.
本身是心理學和大眾傳播學權威又熱愛運動的作者甚至為自己做了基因鑑定⋯
企圖找出自身與生俱來與運動相關的數據。
這其實不是一本只鼓吹運動就是好棒棒的純心靈雞湯書,
它是想從頭至尾的分析給你,
從基因大腦、行為遺傳學、神經系統、人類發展到人類行為層面 ,帶著科學理論背景的敘述 ,加上切身相關的實際例子
期待你理解運動和情緒所有相關的因果~
.
裡面提起 :「一個人表現出更有活力的傾向 至少有一部分是源自遺傳大有佔50%,但同時觀察受試者享受運動的程度 ,那遺傳的影響率會下降至12到37%,再觀察其他心理特徵比例相對會變化,例如自尊心佔22%、同理心佔27% 等等。」
這是代表,人類的身體活動會受到心理社會以及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
基因可能也無法解釋全貌。
由裡到外,全方面理解「長期堅持的運動到底會為你帶來什麼改變?」
.
好讀易懂不乏味又帶著心理人類學分析 很是喜歡💕
翻開目錄,一望過去納入眼簾有幾個標題打中我的心(後面是看到標題我內心的OS😆)
1.為求生存而堅持是人類共有的特徵(每個運動時刻都是為了活下來不是嗎XD)
2.成癮到什麼程度?骨折都要跑(沒錯!讓我會心一笑XD)
3.基因決定你能跑 ,不 ,關鍵的還是大腦(應該是意志力吧?)
4.將記憶停在恐懼,或重新改寫結局(有幾次的運動經驗還真的是這樣創造奇蹟!)
5.拉起陌生人的手,一同翻閱障礙(=利人群社會傾向)
.
也許你曾經觀察過
為什麼身邊熱愛運動的人,他媽的看起來就是樂觀至極、
陽光到不行 、活力滿滿 、年輕得要命~
到底’為什麼呢?
書裡滿滿的分析會告訴你答案👌
有著自身喜愛的規律運動模式甚至會有利於一個人的社會傾向~
變得更合群樂於分享
而身體力行的我,深深深深認同這一點!
.
不論你是尚未稱自己是運動咖”
或已經是半個運動咖、
或成癮的長年訓練者們
會不會都如同我一樣
在這本書的某個標題 看著會心一笑想畫線作筆記、
或興起躍躍欲試的興奮感呢?
更多內容就要自己去讀看看囉!
現在各大書局或線上網路書店都能買到喔👍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6458
#方言文化
表觀遺傳學例子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C中文網】腦子壞了可以修 「腦程序」默認值可以改
人的命運天注定?出生前默認設置的大腦程序將決定人的一生?意志和後天努力能對大腦重新編程嗎?神經科學家漢娜·克利奇洛(Hannah Critchlow)為BBC廣播4台《命運與大腦》節目梳理腦神經學科最新研究,嘗試答題。
成年人的腦已經定型,不會變了 。對?錯?
這個觀點是建立在腦神經科學還在萌芽階段時科學家們公認的定律基礎上的;當時的共識是組成人腦的神經元在出生前就已經確定,出生後腦神經受損,要修補是不可能的 。
多年來 ,腦神經專家都認定成年人腦的構造是固定不變的 。換句話說,你的腦子是爹媽給的,這就是命運。
但是,到了 1960年代 ,越來越多實驗結果和臨牀病例顯示 ,這個教科書上的定律其實很可疑,因為大量證據表明人腦的一部分具有可塑性,可以適應後天變化,會生長 ,甚至神經元可以再生 。
在這方面有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倫敦城裏穿梭往來的黑色出租車司機。
要開這種出租車,必須先學習、考試,拿到特許的執照,而這個過程通常要2-4年。
那是因為駕駛這種外形憨憨的黑色出租車,必須把倫敦的大街小巷全部記在腦子裏,在衛星導航、谷歌地圖之類工具問世前也有地圖,但黑色出租車司機不能查地圖,一切路線都得「爛熟於腦」。
這張刻在他們腦子裏的倫敦地圖從市中心向外輻射10公里,有6萬多條街道,包括單行線和轉彎限制,以及10萬多個重要地點和地標。
一位資深業者告訴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對他們來說倫敦城的大街小巷和建築就跟自己家一樣,客廳在哪裏,書架在哪裏,沙發、廚房、衛生間在哪裏,根本不需要想的。
研究這些司機的大腦,居然發現他們在默記倫敦全城路線時,他們腦子裏一片叫海馬體的地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借助於神經影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海馬體變大了。
也就是說,擁有什麼樣的腦子並不完全是命中注定,後天也可以改變。
腦子壞了可以修
這個發現意義極為深遠。
它引發的諸般問題、拓展的諸多學術新領域之一,就是我們能不能像健身練肌肉那樣「健腦」?目的當然是讓腦力更強大。
經過無數實驗證明,人即使到了60多歲、70多歲,甚至80多歲,大腦仍保持著結構和功能發生重大變化的能力。
這類變化之一是生成新的腦神經元,叫神經形成。這就為腦神經修復帶來巨大希望。
腦神經專家貝格利( Sharon Begley)認為,腦神經的可塑性為腦神經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心理干預療法的一種,通過交談幫助患者改變思維定勢和行為,從而改變對問題的態度。這種心理干預過程,言語往來之間,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實際上在變。
當然,很多深陷抑鬱的人光靠「思想」或執念還是無法脫離苦海。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夠專注、不夠努力。
這是因為並非一切腦神經問題都能治癒、修復、解決。
貝格利提醒說,可塑性的威力也是有限的。
先天和後天
除了在腦損傷和心理、精神疾病治療方面開闢了新天地,認識到大腦可塑性在其他方面也有深遠影響。
許多人相信,男女不同由大腦決定,而這又取決於決定男女性別的染色體。但腦神經學家瑞鵬(Gina Rippon)認為這個觀點需要重新推敲。
可塑性的意思是在跟世界互動的過程中你的腦子會發生變化,被周邊人、事和經歷塑性、改變。
所以,女人更感性,男人更理性?也許更可信的說法是因人而異?
不過,從先天不足後天努力補的角度看,腦神經可塑性的重要意義更體現在撫養、教育孩子方面。
這意味著後天努力不是白費功夫,人生成敗並非天命。
比如,一個沒有接受過莫扎特音樂胎教、襁褓時期也沒有沉浸式音樂熏陶的人,上學後仍有可能學會彈得一手好鋼琴,退休後也可能輕鬆地學會吹拉彈唱。
人腦的可塑性無異於重新定義了人類潛能,一個人的大腦可以不完全受制於遺傳基因的控制。
可塑程度多大?
我們的腦子每天在變。每學一樣新東西,或者有一個新的想法,意識中形成一個新的連接,大腦皮層上則出現新的結構並進行整合。
不過,神經遺傳學家米切爾(Kevin Mitchell)認為人腦中的絶大多數變化都很細微。那種認為人腦可以發生足以改變一個成年人性格的劇變的觀點,在他看來很可疑。
每個人時刻都在使用負責聽覺和視覺的那部分大腦,但那部分的體積並不會持續增大。如果按照練肌肉那樣練腦子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人最常用的那些腦組織部分總有一天會撐破腦殼。
他的觀點有不少人贊同。這方面的深入研究還顯示,人腦可塑性的程度是受遺傳基因影響的。
也許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知識考試,拿到開倫敦黑色出租車的執照,因為這些人的遺傳基因裏有一種東西可以促進大腦海馬體生長。
命由天注定還是人決定
歸根到底,我們的先天基因、生活環境、可塑性和命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意味著看問題時不能把先天和後天、自然和人為對立起來,因為兩者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
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自己的天生稟性,這些稟性取決於生理、遺傳和大腦的發育情況,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構成了我們性格特徵的基礎。
我們所做的大大小小各種決定、選擇、無意識的言行舉止,塑造了我們獨特的人生,而這其中又可能有一部分刻寫到我們的個體基因,代代遺傳。
但是,米切爾指出,這種大腦先天注定狀況無法解釋我們所做的各種決定,因為大部分的決定是出於習慣。我們的習慣是在日常經歷中養成的,是對經歷的反應,而經歷則是在特定時間地點左右我們行為的那些事。
我們的大腦受遺傳和個人經歷的影響,而這兩種力量之間又在時刻互動,相輔相成。
所以,人這一輩子,最終命運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個人意志二者的共同作用。
#醫學 #科學
表觀遺傳學例子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腦子壞了可以修 「腦程序」默認值可以改
人的命運天注定?出生前默認設置的大腦程序將決定人的一生?意志和後天努力能對大腦重新編程嗎?神經科學家漢娜·克利奇洛(Hannah Critchlow)為BBC廣播4台《命運與大腦》節目梳理腦神經學科最新研究,嘗試答題。
成年人的腦已經定型,不會變了 。對?錯?
這個觀點是建立在腦神經科學還在萌芽階段時科學家們公認的定律基礎上的;當時的共識是組成人腦的神經元在出生前就已經確定,出生後腦神經受損,要修補是不可能的 。
多年來 ,腦神經專家都認定成年人腦的構造是固定不變的 。換句話說,你的腦子是爹媽給的,這就是命運。
但是,到了 1960年代 ,越來越多實驗結果和臨牀病例顯示 ,這個教科書上的定律其實很可疑,因為大量證據表明人腦的一部分具有可塑性,可以適應後天變化,會生長 ,甚至神經元可以再生 。
在這方面有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倫敦城裏穿梭往來的黑色出租車司機。
要開這種出租車,必須先學習、考試,拿到特許的執照,而這個過程通常要2-4年。
那是因為駕駛這種外形憨憨的黑色出租車,必須把倫敦的大街小巷全部記在腦子裏,在衛星導航、谷歌地圖之類工具問世前也有地圖,但黑色出租車司機不能查地圖,一切路線都得「爛熟於腦」。
這張刻在他們腦子裏的倫敦地圖從市中心向外輻射10公里,有6萬多條街道,包括單行線和轉彎限制,以及10萬多個重要地點和地標。
一位資深業者告訴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對他們來說倫敦城的大街小巷和建築就跟自己家一樣,客廳在哪裏,書架在哪裏,沙發、廚房、衛生間在哪裏,根本不需要想的。
研究這些司機的大腦,居然發現他們在默記倫敦全城路線時,他們腦子裏一片叫海馬體的地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借助於神經影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海馬體變大了。
也就是說,擁有什麼樣的腦子並不完全是命中注定,後天也可以改變。
腦子壞了可以修
這個發現意義極為深遠。
它引發的諸般問題、拓展的諸多學術新領域之一,就是我們能不能像健身練肌肉那樣「健腦」?目的當然是讓腦力更強大。
經過無數實驗證明,人即使到了60多歲、70多歲,甚至80多歲,大腦仍保持著結構和功能發生重大變化的能力。
這類變化之一是生成新的腦神經元,叫神經形成。這就為腦神經修復帶來巨大希望。
腦神經專家貝格利( Sharon Begley)認為,腦神經的可塑性為腦神經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心理干預療法的一種,通過交談幫助患者改變思維定勢和行為,從而改變對問題的態度。這種心理干預過程,言語往來之間,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實際上在變。
當然,很多深陷抑鬱的人光靠「思想」或執念還是無法脫離苦海。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夠專注、不夠努力。
這是因為並非一切腦神經問題都能治癒、修復、解決。
貝格利提醒說,可塑性的威力也是有限的。
先天和後天
除了在腦損傷和心理、精神疾病治療方面開闢了新天地,認識到大腦可塑性在其他方面也有深遠影響。
許多人相信,男女不同由大腦決定,而這又取決於決定男女性別的染色體。但腦神經學家瑞鵬(Gina Rippon)認為這個觀點需要重新推敲。
可塑性的意思是在跟世界互動的過程中你的腦子會發生變化,被周邊人、事和經歷塑性、改變。
所以,女人更感性,男人更理性?也許更可信的說法是因人而異?
不過,從先天不足後天努力補的角度看,腦神經可塑性的重要意義更體現在撫養、教育孩子方面。
這意味著後天努力不是白費功夫,人生成敗並非天命。
比如,一個沒有接受過莫扎特音樂胎教、襁褓時期也沒有沉浸式音樂熏陶的人,上學後仍有可能學會彈得一手好鋼琴,退休後也可能輕鬆地學會吹拉彈唱。
人腦的可塑性無異於重新定義了人類潛能,一個人的大腦可以不完全受制於遺傳基因的控制。
可塑程度多大?
我們的腦子每天在變。每學一樣新東西,或者有一個新的想法,意識中形成一個新的連接,大腦皮層上則出現新的結構並進行整合。
不過,神經遺傳學家米切爾(Kevin Mitchell)認為人腦中的絶大多數變化都很細微。那種認為人腦可以發生足以改變一個成年人性格的劇變的觀點,在他看來很可疑。
每個人時刻都在使用負責聽覺和視覺的那部分大腦,但那部分的體積並不會持續增大。如果按照練肌肉那樣練腦子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人最常用的那些腦組織部分總有一天會撐破腦殼。
他的觀點有不少人贊同。這方面的深入研究還顯示,人腦可塑性的程度是受遺傳基因影響的。
也許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知識考試,拿到開倫敦黑色出租車的執照,因為這些人的遺傳基因裏有一種東西可以促進大腦海馬體生長。
命由天注定還是人決定
歸根到底,我們的先天基因、生活環境、可塑性和命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意味著看問題時不能把先天和後天、自然和人為對立起來,因為兩者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
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自己的天生稟性,這些稟性取決於生理、遺傳和大腦的發育情況,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構成了我們性格特徵的基礎。
我們所做的大大小小各種決定、選擇、無意識的言行舉止,塑造了我們獨特的人生,而這其中又可能有一部分刻寫到我們的個體基因,代代遺傳。
但是,米切爾指出,這種大腦先天注定狀況無法解釋我們所做的各種決定,因為大部分的決定是出於習慣。我們的習慣是在日常經歷中養成的,是對經歷的反應,而經歷則是在特定時間地點左右我們行為的那些事。
我們的大腦受遺傳和個人經歷的影響,而這兩種力量之間又在時刻互動,相輔相成。
所以,人這一輩子,最終命運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個人意志二者的共同作用。
#醫學 #科學
表觀遺傳學例子 在 而影響特定基因的表現。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蛋白質與DNA交互作用 的推薦與評價
染色質調控:合成生物學的新工具】 轉錄調控(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是探討 ... regulation)」以及「表觀遺傳學層級的長時間抑制(epigenetics memor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