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徵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唸唸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歎服。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陳壽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的典故。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了。這個偏安江左、只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他們巧妙地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家被捲入。最終朱熹的理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沈,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為了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裡,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徬彿達到了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係。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了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瞭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迴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原文載於《劉繼興讀史》作者:劉繼興,出版社:崇文書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顧草廬原文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王昭君在匈奴:逼嫁繼子 親子被殺(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朝,他附帶了一個政治條件——迎娶漢女,自請為婿。說來可笑,呼韓邪大約40歲,與漢元帝年齡相仿。本來雙方「相約為兄弟」,是平起平坐的好哥們兒,一旦結親,單于豈不小了一輩?
匈奴原是漢朝的死對頭。公元前201年,漢朝開國不久,劉邦便率領32萬大軍對匈奴用兵,結果,被40萬敵軍圍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一帶),活活地困了七天七夜,劉邦服軟了。逃回長安之後,劉邦便千方百計討好匈奴人,靠送金銀布帛、茶葉美女混日子。直到漢武帝時代,胳膊腿粗了,軍事和外交才佔了上風。呼韓邪時期的南匈奴,已遠非昔日橫勇無敵的大匈奴,他們「一邊倒」,溫和親漢。這次,他興沖沖地跑進長安,就是要實施「和親大計」,迎娶一位漢室公主,替代剛剛過世的老婆。
漢元帝爽快地答應了這門政治婚姻,送幾個女人算什麼?天朝有的是。和親,是妥協的產物,如今不用那麼低三下四的了,漢朝皇帝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賞親」:傳旨,在宮中物色五名人選,供單于定奪——「掖庭」也被劃進了這個圈子。王昭君聞訊,應聲而起——嫁!哪怕天涯海角,隨雞隨狗,也強於這口活棺材。弱小的女子,敢在人生的牌桌上賭一把,相當不簡單!此刻,她只屬於她自己,把全部籌碼押了上去。
後人誇耀王昭君,如何以大局為重,遠嫁和親;又如何出於民族大義,忠君愛國……其實,遠嫁,是迫不得已的「下下策」。還有其他選擇嗎?但凡有一線之路,誰肯遠離中原,跑到「蠻夷之地」,投入一個野蠻人懷裡?好歹機會來了,總得把自己處理出去——就這麼簡單。
王安石寫過兩首《明妃曲》,其中一句說:「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前因後果,足以解釋王昭君出人意料的舉動。且把大義凜然、慷慨悲壯的口號擱一邊,首先是「自救」,她希望像人一樣地活著。
這回,輪到漢元帝鬱悶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身邊竟有如此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裡繪聲繪色地寫道:「(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美吧?美也沒您皇帝什麼事兒了,立馬就是單于的人了。漢元帝啞巴吃黃連,呼韓邪則睜大了驚喜的雙眼。這位草原長大的匈奴首領,從沒見過這樣光彩照人的中原女子。其實,他是歪打正著,撿了一個天大的「漏兒」。
一連串的「未知」糾結著:昭君不知前途,單于不知所措,皇帝不明就裡……大殿上,群情亢奮,感覺怪異。潦草捆綁的「和親大事」就這樣板上釘釘了。
漢元帝無限哀婉地做起了順水人情。朝廷的封贈格外慷慨:為紀念和親,先把「建昭」的年號改為「竟寧」——祈望和平、安寧的意思;又封昭君為「寧胡閼氏」——這個稱號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翻譯過來就是:安撫胡人,做匈奴單于的正房太太。還好,不是小老婆,是正印夫人。呼韓邪哪裡顧封號背後的潛台詞,他笑呵呵地接受了。對他來說,只要迎請這位如花似玉的漢朝女子做新娘,就足夠了。
朝廷又賜給錦帛28000匹,絮16000斤,以及美玉金銀無數。漢元帝格外多情起來,他親自餞行,送出長安十餘里。望著昭君的氈車、駝隊消失在長河落日中,42歲的皇帝淒淒惶惶,悵然若失。殊不知,他生命的最終驛站也不期而至。四個月後,元帝駕崩,成帝變作漢宮的新主人。
黃葉滿長安。王昭君在夕陽深處留下最後一瞥,便隨著自己陌生的丈夫,駛向了茫茫大漠。大約走了一年,總算到了匈奴婆家。初夏時節,處處水草豐美,馬躍羊奔。沸騰的匈奴人,熱烈歡迎這位新「閼氏」。20歲的王昭君與40歲的呼韓邪並轡而行,笑容可掬地檢閱著自己的臣民。似乎,這位秭歸山坳裡的漂亮姑娘,終於在高原草坡上找到了愛情與幸福。
是麼?恰恰相反,等待她的,是此起彼伏的感情災難。
其一,思鄉。
王昭君原籍南郡秭歸,那可是片膏腴之地。菜花盛開,金燦燦的;綠陰遍地,濕潤潤的;橙紅橘綠,魚白蟹黃……如今,荊楚風物都成了長夜無眠的懷想。匈奴是另一番天地,野風呼嘯,荒草起伏。儘管天高地闊,空曠遼
遠,可是,想吃一碗軟爛粘滑的大米飯,有嗎?想喝兩口馥郁清香的明前茶,有嗎?家鄉緲緲關山遠,王昭君夜夜都夢見回娘家,可惜,是夢,做不到,唯有撕心裂肺地思念。
據說,昭君的兄弟沾了姐姐的光,因「和親之功」,他被漢室封為「侯爵」——這是多少邊關戰將「渴飲刀頭血,睡臥馬鞍心」的政治理想啊!王家小哥搖身一變,做了親善大使,他多次跑到匈奴那裡,和遠嫁的姐姐團聚。其實,越這樣零敲碎打,王昭君越不解渴,越想家。
其二,喪夫。
昭君似乎應該知足了,呼韓邪單于並非「只識彎弓射大雕」,反倒是個地道的性情中人,頗有幾分俠骨柔腸。老夫少妻,百般恩愛,這也算「摸黑」撞上了好姻緣。哪兒成想,剛熱湯熱水地過了一年多,閻王爺便招走了呼韓邪。被窩兒還沒暖熱乎呢,就守起了寡。昭君身邊只躺著剛剛降生的小男孩兒——伊圖智伢師。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往後的日子怎麼過?
其三,再嫁。
王昭君夢寐以求的就是回中原。呼韓邪死了,冷酷的政治遊戲也該收場了,她迫不及待地上了一道表章。孤苦伶仃的小寡婦還能替朝廷做什麼呢?開開恩,放我回家吧。
按理說,這點要求並不過分,皇帝一句話,王昭君的心願便徹底了啦。可是,命運偏偏跟她作對。呼韓邪新喪,南匈奴面臨新的權力重組,漢成帝冷淡地拒絕了昭君的請求。
此時,果然橫生枝節。呼韓邪的繼承人,也就是呼韓邪與前妻所生的兒子——雕陶莫皋繼位,尊號複株累單于。新單于,竟然「惦記」上了王昭君。
游牧民族的風俗,在漢人眼裡極為野蠻。《漢書•匈奴傳》裡記載:「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無冠帶之節,闕庭之禮。」也就是說,養子有權得到後媽。雖說名分差一輩,年輕的複株累卻和王昭君是同齡人。哪有英雄不愛美人的?小伙子早就盼望把如花似玉的昭君娶過門來。這種意願,大大方方地擺上了桌面。
王昭君先是驚愕,繼而羞憤。這叫什麼事兒?後母、養子,談婚論嫁,瘋了吧!任何一個深受中原文化浸潤的人,都不能接受這種離經叛道的「亂倫」行為,何況是知書達理的王昭君?她心驚肉跳地發出了「乞歸」奏章,可惜,盼來的卻是冷水潑頭。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成帝赦令從胡俗。」「從胡俗」,短短三個字,葬送了王昭君。不情願有什麼辦法?聖旨在,胡俗在,無可奈何。你的身體隸屬於漢室;命,也捏在皇帝手心裡。換句話說,必須無條件服從,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咬碎銀牙,也得接受。
王昭君失魂落魄地走進了複株累精心佈置的新房……
其四,殺子。
伊圖智伢師,是王昭君與呼韓邪的骨肉;孰料,小孩子也成了複株累的眼中釘、肉中刺。伊圖智伢師的血統,構成了潛在威脅,他既是複株累同父異母的「兄弟」,又是新媳婦帶來的「養子」,由兄弟到父子,無所謂;但誰能保障這小傢伙羽翼豐滿之後,不篡奪單于大位?複株累有自己中意的接班人,為了永絕後患,不得不搶先下手,斬草除根。
《南匈奴列傳》記載:「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圖智伢師,以次當位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智伢師。」一殺百了,至親骨肉值幾個錢?政治,有自身的玩法,不能套用世俗道德。
玩權術,王昭君相當外行。她只能做痛苦的看客,眼睜睜地註視著匈奴王廷骨肉相殘。一邊,是年幼無知的兒子;一邊,是同床共枕的丈夫。最終,伊圖智伢師死在了複株累手上。
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驚人地相似。每逢王者興替,獅群就來一場血腥屠殺。新一任獅王肆無忌憚地霸占所有母獅的交配權,把那些歡蹦亂跳的小獅子活活咬死——它們都是前任的「孽種」,一律幹掉,換成自己的骨血。
王昭君痛苦地彈撥著琵琶,驚悚地回憶屠戮骨肉的動物性……
其五,寡居。
反正已經嫁給沒任何血緣關係的「兒子」了,複株累就是王昭君的「第二任丈夫」。此後的11年,是王昭君人生最穩定的時期,她又生下了兩個女兒。冷清的氈房裡,照進了明媚的陽光,傳出了孩子清脆的歡笑聲。
真不錯,沒有戰爭,遠離殺戮。西漢與南匈奴相安無事,互不滋擾。因為王昭君作為「閼氏」的特殊地位,雙方的太平景象居然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直到王莽篡政才告「崩盤」。難怪有人把王昭君與西漢名將霍去病相提並論:「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這種局面,是王昭君畢生最有力、最得意的一筆。僅此一筆,足以青史標名,萬古流芳。
很遺憾,後世的旌表無助於不幸的婚姻。公元前20年,複株累單于又死了。這回,沒人迫使王昭君改嫁了。朝廷似乎早把她忘了,長安沒再發布新的指令。
昭君又寡居了一年,也撒手西去。那年,她只有33歲。這個美貌絕倫而又多災多難的奇女子,曾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她扎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上,像一棵耐旱而茁壯的野草,頑強地活了下來。她一嫁再嫁,生兒育女。12年,無邊歲月,遠比人們的想像更悲慘、更淒涼。
昭君墓,靜臥在黃河邊,青山下。涼風冷月,野花衰草。一切都過去了,沒人再來打攪她。秭歸的菜花盛開,遍地金黃。可嘆,那位明眸皓齒、楊柳細腰的美女,再也回不來了……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顧草廬原文 在 島聚讀書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情緒勒索你老細:諸葛亮《出師表》】
#DSE雞精
#DSE範文
嚟到第四篇,我地都知大家就嚟考試,呢幾日寫到幾多得幾多!今日同大家講下諸葛亮嘅《出師表》!
▍主旨想講乜?
出師個「師」,其實就係講軍隊。出師,即係就快打仗之前,寫個「表」俾老細睇。《出師表》係身為臣子嘅諸葛亮寫俾劉禪,即係蜀漢第二代皇帝。咁點解要「出師」呢?因為三國時期,三個國家都希望統一全國,即係食左對方啦。所以諸葛亮就希望北伐。係臨出發之前,表明心跡,而且想幫死鬼先帝教育下呢個少主劉禪,所以就寫咗呢篇名篇。
篇野係咁講。先帝當初出黎建功立業,但係「中道崩殂」——即係中途死左。天下分左三塊,依家情況好危急——「誠危急存亡之秋」。但先帝對我地好好,所以我地都會報恩,就報係少主劉禪(陛下)你身上。
第二段已經說教喇,教少主唔好妄自菲薄,要聽人講野;跟住就講實際上點樣治國先會好:中央同地方政府,係一體嘅;賞罰要分明,唔可以偏私,內外唔可以「異法」(用兩種法度)。然後又推介咗一班舊臣,「係好野黎架」。
跟住就講歷史。話漢朝(西漢同東漢),係因為親賢人,遠小人而興盛;之後衰到咁,就係因為掉返轉,親小人,遠賢人。所以陛下(劉禪)如果做得到親賢人遠小人,香港一定得……係漢室一定得。
講完大道理,梗係要講D溫情野。諸葛亮就講自己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佢本來係個廢青,係亂世裡面都係打算自己做毒L就算,無諗過出名,不過得你老豆賞識我,所以臨危受命,做咗呢個位。依家南方已定(即係蜀漢,現今四川一帶),所以要北定中原,打走曹魏班奸臣,返返去舊嘅首都。呢一段係講點解要出師北伐,你都知打仗好哂人力物力,點解唔守住蜀漢就算?所以要說服老細俾佢去馬。
最後一段,係請求劉禪授權佢去北伐,以告先帝之靈。最後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係話自己就快走,寫呢篇野寫到眼淚鼻水出哂黎,唔知自己講咩。但呢個修辭手法嚟嘅啫,《出師表》當然寫得好,曉以大義,情理兼備,講完歷史又講個人CV,最後仲要情緒勒索,邊個都俾佢打動到啦。「好喇好喇唔好喊喇,你去北伐啦咁。」
▍時代背景係乜?
係三國時代中後期,當時漢朝已經滅亡,魏國、吳國同蜀漢都先後稱帝。蜀漢就因為話自己係漢朝後代,所以佢去攻打其他國家,都係用「光復漢室」呢個名義。
《出師表》成文於227年,嗰個年代,唔好話曹操已經死左,魏國當時嘅魏明帝已經係曹操個孫。所以當時諸葛亮就咁計數就47歲,不過果個年代,47歲都已經中老年,所以佢已經有心理準備,今次唔得就PK喇,所以係最後一擊。
▍諸葛亮係邊個?
作者就係諸葛亮,正如之前所講,佢本身真係地方的毒L,但之後得到劉備三顧草廬請佢出山,之後就做左蜀漢軍嘅軍師,之後仲拉攏咗吳國一齊對抗曹操,即係赤壁之戰,成功令曹操大軍大敗。之後佢實際上都係蜀漢政治同軍事嘅實際領導者。最後佢先後五次北伐,都俾操控咗魏國政權嘅司馬懿守得住,最後係第五次北伐途中病死於五丈原。
▍重要句子(具背誦價值):
1.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 傾頹也。」
2.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小知識
由於諸葛亮智謀實在太神,而且佢政治軍事才能的確好高,所以四川一帶,盛行拜祭諸葛亮嘅民風,亦有唔少廟係專門用黎拜佢。加上後來《三國演義》嘅寫作方法,諸葛亮嘅地位就更加去到神級。
由於《出師表》實在太出名,係網絡時代亦有唔少改編作品。例如粵語版《出師表》,睇完原文可以再睇粵語版,就會更加明白篇文嘅意境喇。
https://forum.hkgolden.com/view.aspx?type=BW&message=3229579
============================
"Oh Readly?" - Flip a page everyday.
#一班鐘意睇書又想荼毒大家睇書嘅90後
#多多指教
============================
有文學野想分享?
歡迎各位Reader Inbox我地🐱
三顧草廬原文 在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集:三顧茅廬劉備來到草廬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家中,深嘆福薄。到了春暖花開之時,劉備請人卜筮 ,齋戒三日後去臥龍崗拜見孔明。關羽、張飛見劉備如 此執著,頗爲不滿;張飛口出狂言要綁諸葛亮回來, ... ... <看更多>
三顧草廬原文 在 【歷史傳奇】《諸葛亮》第10集三顧茅廬劉備折節訪孔明 的推薦與評價
《三国演义》 原文 朗读|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小马听书 New 8 views · 10:20 · Go to channel · 司馬懿早已看穿空城計,為何還要撤軍? ... <看更多>
三顧草廬原文 在 Re: [問題] 關於三顧茅廬- 精華區SAN-YanYi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hiyosuke (千代助)》之銘言:
: 聽朋友說,實際上沒有三顧茅廬這事?
: 真的假的?
: 他是說,實際上是孔明自己去找劉備,
: 結果會面時劉備在一邊玩豬尾巴懶的理
: 他。
: 今天把這跟另一朋友說,他又講出師表
: 裡面就有提到三顧茅廬,怎麼可能是假
: 的?
: 所以說,是我那位朋友虎爛我?
: --
: 推 age317:兩方說法都有史料根據,看你相信哪一種說法 08/15 14:18
: 推 chiyosuke:原來如此!既然不是被唬爛就好 08/15 15:02
: → chiyosuke:感謝答覆^^ 08/15 15:02
: 推 zxqjj:可以去翻一下易中天的品三國 書中亦有針對這件事做探討 ~ 08/15 15:20
: → ataki:三顧主要是諸葛亮自己講的,諸葛亮自往則出在一些當代文件。 08/15 19:12
: 推 Allensph:依照劉備的性格蠻有可能,出身市井看不起讀書人 e.g.劉邦 08/16 19:28
關於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的相關說法,可以參看《三國志》的〈諸葛亮傳〉,
板上之前有貼過了,有興趣的板友可以在板上找一下,
或是到本板精華區的《三國志》原文目錄裡去瀏覽。
這裡把〈諸葛亮傳〉裡的記載、裴松之補充的說法以及裴松之自己的看法貼上來。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
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
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姦臣竊
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
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
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
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
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
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
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
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
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
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裴松之注引習鑿齒《襄陽記》云︰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
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
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裴注引魚豢《魏略》云︰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
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
,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
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
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
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
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
』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
,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
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裴松之指出西晉初年司馬彪所撰的《九州春秋》所記載的內容,
與此處魚豢《魏略》所說的相同。
裴松之的看法是︰
「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
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
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裴松之以諸葛亮〈出師表〉裡的自述作為證據,
認為並非諸葛亮自己前去造訪劉備的。
所謂「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其實也是源自〈出師表〉,
〈諸葛亮傳〉中只有說「由是先主(劉備)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並沒有提到什麼草廬或茅廬。
從裴松之的評論,可知此處魚豢《魏略》及司馬彪《九州春秋》的說法,
在裴松之的眼中不啻是「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裴松之在他對〈魏延傳〉注引魚豢《魏略》的評論當中,便曾如此判斷,
這裡借用裴松之的話)
諸葛亮上〈出師表〉的時候,當初隨劉備在新野、樊城的宿臣舊將尚有人在世,
如常山趙子龍即是,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無中生有,捏造劉備三顧草廬之事,
此事一傳開,對於其威信以及軍心會有多大的影響,可想而知。
(壞事傳千里,古今皆然,諸葛亮若公然說謊,
這八卦肯定不脛而走,但實際上卻沒有)
諸葛亮沒有理由找自己麻煩。小弟我是認同裴松之的判斷的。
至於魚豢與司馬彪對於這事情的說法相同,我想兩位北人對此事的記載,
彼此之間或許有承襲關係,不知是誰參考誰的。
「毦」音ㄦˋ,指用羽毛或獸毛做成的纓飾。
《魏略》中劉備結髦牛尾做毦的故事,演義作者也有把它寫進去小說裡,
不過演義作者把這故事放在劉備「如魚得水」之後,
而非如《魏略》說的是在諸葛亮向劉備毛遂自薦之時;
原本的結毦也改成『結帽』,大概這樣看起來比較通俗些吧。
演義第 39 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曰:『孔明年
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玄德曰:
『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關、張見說,不
言而退。一日,有人送犛牛尾至。玄德取尾親自結帽。孔明入見
,正色曰:『明公無復有遠志,但事此而已耶?』玄德投帽於地
而謝曰:『吾聊假此以忘憂耳。』孔明曰:『明公自度比曹操若
何?』玄德曰:『不如也。』孔明曰:『明公之眾,不過數千人
,萬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曰:『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
。』孔明曰:『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敵。』玄德遂
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陣法。忽報曹操差夏侯惇
引兵十萬,殺奔新野來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10.17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