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安納金5000多字導讀全文(分享可抽新書)
【給國際金融市場投資者的警訊】
在2008年金融海嘯屆滿十週年之後,經濟史學家亞當‧圖澤將其多年來對於全球政經局勢的深入觀察與研究撰寫成了《崩盤》,在得知八旗文化取得此書的繁體中文版的出版權、並將於2019年10月上市,我為在台灣關心國際政經情勢與金融市場的同好們感到高興!此外,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此時上市,恰好提供跨國投資者們極佳的一部教材,可做為研判未來局勢發展的良好參考。
此書中詳實記述了2008年金融海嘯前後所發生的盤根錯節的歷史,其目的不僅僅是重溫危機而已,畢竟在許多國內外著作、期刊、論文、甚至電影(例如2010年上映的《華爾街:金錢萬歲》,或2015年上映的《大賣空》)已經一再重現了,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說過:”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意思是歷史不會重演,但是就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此書藉由檢視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相關的金融政策以及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關係,加上金融海嘯之後的十年之間,它們如何持續演進、發展、甚至突變,據以指出當前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爆發的幾個危機。也就是說,此書所談論的重點在於未來,而非過去。檢視歷史,為的是幫助我們具備預判未來發展所需的智慧。
本書也透過既廣且深的不同層面,闡述了當今的國際金融市場,經過時間不斷的淬煉交相演進的過程,儼然輔車相依融合成一體,並且與國際政治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儘管作者本身著墨的焦點雖不是在金融投資決策方面,然而,我認為有些時候金融市場的動盪是可以從幾個主要國家的政治局勢分析中提早被洞察出來的,而重要的政治大事件往往對於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趨勢發展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中長期進行跨國投資者來說,是必須在資產配置決策的戰略層級上同時納入擘劃考慮的。本書明確點出了當前全球主要國家或區域之間的局勢發展、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幾個潛在危機,值得持續追蹤留意其後續發展,而我認為,對於過去較少接觸國際政治或金融歷史的投資者來說,此書將提供很好的啟發,並且有助於建立更正確的思維模式。
此書分為四大部分、共二十五章,詳述了全球各地所面臨的政經挑戰,滿滿的重點值得讀者細細挖掘,而我僅就四大部分提供初淺的導讀,以期能夠幫助剛接觸國際市場的讀者們,提供一個低門檻的入門。
第一部分 風暴齊聚
一九七○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上最引人關注的焦點,美國藉著協助中國擺脫蘇聯的懷抱,緩和冷戰時期的交鋒。在蘇聯解體後,長期冷戰的歐洲戰場也隨之消失,然而,當美國強權的新目光轉向亞太地區時,今日的中國儼然已成為了美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一個最可能威脅美國持續稱霸全球之路的絆腳石。
把中國推向全球化的是柯林頓政府,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美國鼓勵中國申請加入新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最關鍵的一個轉捩點,似曾相似的場景美國在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對西歐國家、一九五○年代對日本、一九六○年代對其他東亞國家,以及一九九○年代對東歐國家也都上演過。中國在加入WTO之後,經濟飛快成長,不僅大幅度貢獻了全球的經濟成長,更重要的是其龐大的內需市場,讓美國從過去二十多年之中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無論是美國或海外的投資人也經由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當中獲取了極高的回報。
然而,中國在政治與意識型態的立場上顯然相悖於美國,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武力鎮壓,敲醒了全世界的警鐘,中國共產黨發出強烈的一黨領政意圖,讓全世界恍然明白中國的民族主義等於共產主義,中國只想利用國際貿易的機會獲取了龐大且迅速的國力發展,其心態昭然若揭無論就內需市場、或資本市場皆是如此,對全世界期待完全開放中國市場的想法從沒有支持過。巨大的中國經濟體採取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所帶來的穩定狀態持續吸引了外資大量流入、更加速了國內經濟活動,創造一個從國外大量融資而失衡的貿易狀態,顯然中國享受了多數好處卻是立足在一個不公平的競爭前提之下。
失衡的狀態終究無法持久,中國對釘住美元匯率的政策,選擇低匯率的利己貿易往來,儘管日本和德國分別在一九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也如出一轍,這是藉由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訣竅,然而卻是犧牲部分美國的成長來完成(美國承受貿易赤字、甚至財政赤字),當面臨美國的反撲而被迫調整匯率時終將招致國內經濟與金融市場大動盪。中國當權者也深知,不可能永遠侵占美國利益卻不付出代價,因此中國也必須小心翼翼的應付來自美國的反撲。二○○五年七月,為了緩解美國經濟停滯的壓力,中國開始允諾人民幣緩步的升值,最後總計人民幣升值達二三%,適時緩解了中美之間的貿易與經濟的失衡,然而,隨著時間的經過,人民幣遲未再做升值調整,期間中國亦累積龐大來自美國的貿易順差,直到美國總統川普於二○一八年三月,揭開了對中國貿易戰的序幕。
作者也針對跨大西洋金融體系的形成背景、以及目前現況作深入的剖析,這個部分在台灣發行相關著作中較少談及的,相當值得一看。此外,從二○一○年開始的歐元區危機緊接在美國房貸泡沫破滅的腳步之後,雖然美國危機始作俑者是過度擴張的銀行和房貸借款人貪婪與財務過度擴張的驅動所致,但是歐元區的危機卻是圍繞著典型的歐洲財政和國家主權問題打轉,然而,資金透過可自由流動的國際金融市場,卻又讓這些不同的風暴之間,相互牽引交織在一起。我們必須以更廣泛的國際政治背景來考量各種金融危機,才能夠更清楚的看見事件背後的邏輯、面對未來局勢發展才能掌握更正確的判斷。
第二部分 全球危機
此部分延續了第一部分的發展,從美國次級房貸泡沫破滅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開始談起,這場危機的影響甚鉅,跨越美國國境而撼動了全世界,釀成了全球經濟集體衰退。二○○八年三月十四日,美國大型券商貝爾斯登面臨倒閉,《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表示,這是「全球自由市場主義夢想死亡的一天」。隨即美國政府宣布要拯救貝爾斯登,意想不到那只算是金融危機的正式開始而已,包括美國、冰島、愛爾蘭、英國、法國、德國、荷比盧三國和瑞士,整個大西洋金融經濟圈全都加入了紓困大作戰,承諾投入的資金就超過七兆美元。然而,風暴顯然沒有被控制住且持續蔓延中,當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創立已超過一百五十八年的美國第五大券商雷曼兄弟宣告倒閉,金融市場的信用緊縮至此如骨牌般地迅速擴散到了全世界所有金融機構。
事後來看,似乎是二○○八年十月第一周,美國政府對於雷曼倒閉所釀成金融風暴,所下的決策決定了未來的事態發展。當時,美國一致地往銀行資本重整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歐洲,德國否決美國的提議,從那時開始,危機發展成一系列的民族鬥爭,二○一○年之後再與歐元區危機的形式緊密交雜。二○○八年十月起銀行間同業拆款市場瀕臨關閉,對全世界的美元融資市場帶來龐大的壓力,而以歐洲承受的壓力最為嚴重,即使是最強大的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都無力改善這樣的資金缺口。
與此同時,以美國利益優先的聯準會掌握了最佳情勢,在沒有任何公眾諮詢下,讓自己成為世界最後的放款機構,此舉也成就日後逐步將全球金融市場交相融合為一體結構的關鍵一役:透過換匯協議,聯準會成為「全球最後貸款人」,也更加穩固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緊密相連的全球貨幣體系至此逐漸形成。然而,加入這個換匯協議俱樂部的標準是什麼?
根據美國聯準會國際金融部(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所列出的標準,要接受換匯協議的央行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和金融規模,因此有可能影響美國。
二、擁有良好「審慎的政策」,因此他們遇到的問題顯然是從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蔓延所導致的結果,所以美國的援助有其必要。
三、當地銀行面臨的其中一項問題是美元融資壓力,因此換匯協議確實會產生影響。
聯準會的各項措施終究以考量美國的利益優先,對於經濟規模太小的其他國家,採取沒有必要性援助行動;如此遭受承壓的國家在無法得到換匯協議的幫助,結果貿易或商品價值因此崩盤,這正是繫於上述的第二點條件當中所強調「審慎的政策」下,提供了政治歧視的空間,也造成了在二○○八至二○○九年嚴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名單上,包括俄羅斯、及前東歐共產集團的轉型經濟體全都名列名中。
在此書的這一部分,也探討了中國的崛起、以及二十國集團(G20)的形成。其中,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相當關鍵的一次會議,是在二○○八年十月的G20財政部長會議,獲與會部長支持通過,全世界所有系統性的重要機構都不允許倒閉(也就是俗稱「大到不能倒」)。兩年後,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公布第一批受完整第三版巴塞爾架構規範的二十九家「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名單,總資產合計達四十六兆美元,約占全球金融總資產的二二%。
第三部分 歐元區
此書作者身為德國最負盛名的經濟大師之一,對於歐洲的經濟、政治、以及歷史有著更深遠且透徹的觀點,因此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他深入剖析了歐元區各國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以及難解的問題,並提出足夠的論點來支持他對於歐元區未來發展抱持相當悲觀地立場。書中論述,歐元區因執政者偏頗的政策,把數千萬公民帶進類似一九三○年代蕭條的深淵,而這禍端是有史以來由政府所主導釀成最嚴重的一場經濟災難。
二○○八年九月到十月初,當雷曼兄弟倒閉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傳遍全世界,歐洲第一時間對金融危機的反應是否認、缺乏決斷力與協調力,這是山雨欲來的前兆。二○○八年秋季在危機發生第一階段時,各國還能控制,當時間跨入二○一○年時危機已經蔓延遍及整個歐洲的金融業都深陷在泥淖中,歐洲的單一貨幣機制幾乎分崩離析。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及西班牙陸續陷入了自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以來前所未見的危機中,義大利也受到牽連,法國的主權評等不保,總理被轟下台,政黨崩潰,民族主義的狂熱高漲到失控。
二○○九年夏季,銀行業的緊急危機逐漸緩解,美國在聯準會與財政部築起防火牆下,止住金融體系內嚴重壓力的衝擊。然而在歐元區,繼金融危機的慷慨解囊之後,接踵而至卻通過特別戲劇性的大翻轉形式,改採緊縮財政政策,使得希臘與愛爾蘭雙雙陷入財政困境,緊接著,葡萄牙也陷入危機,這就是二○一○年統稱為「歐債危機」的源起背景,後來歐洲第四大經濟體義大利也相繼出現財政困難,連帶衝擊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甚至全球,二○一一年下半年的全球股市大跌,當時全世界的投資人都明顯感受到了來自歐洲的震撼教育,無論是否有投資到歐洲,都無法躲過波及而遭受資產的減損衝擊。
隨著歐元區危機惡化,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的關鍵性角色日漸鮮明,爭論也更趨白熱化,抗議民眾揮舞著海報,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臉被畫上希特勒的鬍鬚。這反映出一般人對於德國處境根本性的誤解,當被輿論冠上帝國主義的罪名時,德國主政者們誠實地表示,他們完全沒有要控制歐洲大陸的野心,只希望歐元成員國之間建立經濟與財政紀律,唯有得到所有成員國同意,德國才會採取行動進一步整合歐洲。梅克爾認為,基於全球競爭力考量,必須嚴格控制政府支出與債務,然而此一樽節派立場與歐元區其他某些政治人物的反樽節立場,產生了極大的對立衝突,也使得民粹主義興起、歐洲持續自缚於不安定的政局中。
第四部分 餘震
經歷過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的全球金融政策大洗牌、以及持續演進的歐洲債務危機,時序流轉進入2019年全球經濟並沒有顯著地走出之前衰退的陰霾。即便經濟數據看起來最為強勁的美國,在二○○九年至二○一三年之間實質GDP明顯跟不上該有的潛在GDP成長,而產官學界不同立場的人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應該要遵循哪一派的分析、做為決策的參考呢?作者認為,在掌握二○○九年以後的消費與投資崩盤、失業率激增,以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動態,或許需要凱因斯經濟學派的論點;但需深度分析全球化經濟體系所引爆的金融危機時,則必須超越凱因斯的總體經濟學,以及那熟悉的國家經濟統計機制。
個人相當同意作者提到新一代「總體金融學」最重要的思想家申鉉松(Hyun Song Shin)所說的:「我們需要分析的全球經濟並非以『島嶼模型』為條件,分析各國間的國際經濟互動,而是要透過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連鎖矩陣』來分析銀行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全球有將近三十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如果再加上各國國內足以影響該國金融系統穩定的最主要銀行,全球或許有一百家大型金融機構同時必須納入「總體審慎監理」的決策評估範圍內,這也意味著,當今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被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連鎖關係環環相扣綁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我們想宏觀地判斷未來新一波金融危機發展時,最好的分析起點,也是身為一位全球投資者,最需要去留意的關鍵點。
我認為,若把全球主要國家的央行合起來視為全球經濟的心臟,當我們要衡量身體健康狀態就需要量測血壓的變化,檢視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健康度就是血壓;我們都知道如果心臟停止跳動會導致死亡,但在心臟停止跳動前,最好的指標就是血壓。
最後,我想以作者所寫的這一段話做為此篇導讀的結尾:「危機事實上並沒有結束。我們面對的不是重複發生的危機,而是危機的突變與轉移。」這同時也是給國際金融市場投資者一個必須正視的警訊。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作者:亞當‧圖澤,中譯版八旗文化出版,2019/9/27博客來可預購,當天也是博客來會員日。)
❤️ 2019/9/27(五)19:00之前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贈此一新書喔!
❤️若為博客來會員,建議透過Jaff Liao以下文章說明的連結來購書,舉手之勞為弱勢團體做公益!
https://vocus.cc/@jaffbuda/5cd4103bfd89780001dfca43
上帝翻轉財務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女影的主視覺出來了,好喜歡~~~
0oO0Oo 第 26 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oO0Oo0
🔥🔥【主視覺 X 單元介紹熱騰騰出爐】🔥🔥
┍━━━━━━━━━━┑
▍控制 Beyond Control ▍
┕━━━━━━━━━━┙
見證近年女性翻轉父權掌控、爭取權益的勇健身影✊✊
是時候該以影像📽,來讚頌這股莫之能禦的超強女子力💥
主視覺特別邀請知名插畫家 包大山🖌
以溫柔感性的畫風,呈現 #控制 這乍聽強硬的主題
畫面看似平靜溫和,其實暗藏不少掙扎和角力🤼♀🤼♂
就像日常的縮影🔮
💖+++++++ 策展人羅珮嘉的話 +++++++💖
「上帝和男人最怕的莫過於是失去對女人的控制。」 ──瑪麗‧戴莉
在 #父權體制 下,女性備受控制的日子彷彿是難以掙脫的常態。不過,隨著 Time’s Up 與 #MeToo 運動興起,女性逐漸失去繼續隱忍的耐性,也慢慢找回屬於自己的控制權。在電影工業裡,今年 #柏林影展 簽署的 50/50 by 2020 男女導演映演比例平衡政策,即說明「女人不再滿足半個天空,她們要半個世界」(愛莉絲‧史瓦澤)的企圖心,人們已經開始想像並重新配置領導力和權力的展示。
呼應這股氣勢,今年 #女影 即以「控制」Beyond Control為影展主題,藉由不同單元表現女性尋找/理解 #控制權 的姿態,用柔軟的藝術媒介訴說這股強大的精神性。
💖++++++女影26單元介紹搶先看++++++💖
┍━━━━━━━━━━┑
▍十大單元X十大議題 ▍
┕━━━━━━━━━━┙
🔸【在#MeToo之後】
「#MeToo」與「Time’s Up」運動延燒全球,台灣是否能延續發酵這波反制力量?本單元呈現 #性暴力 潛伏的多種面貌,讓觀影者看見不只是女性受暴,男性、兒少、職場騷擾等事件都亟需被關注。
🔹【狂女起駕・復仇來襲:亞洲篇】
本單元聚焦亞洲60-80年代的 #女性復仇電影,喜愛 #電影史 的觀眾重溫舊夢,也能在享受鮮血噴灑的快感中一睹傳說中的怒女形象,絕對經典!絕對爽快!!絕對暴烈!!!
🔸【愛與希望的灰色維度】
女人難為,當面臨母性與財務危機?外遇或婚姻觸礁?疾病和精神崩潰的邊緣?在這灰色維度裡,我們又離愛和希望距離多遠呢?本單元伴隨著淚水與歡笑,帶給你滿滿的 #療癒能量。
🔹【你的國家不是你的國家】
#獨裁霸權、#國家暴力、#恐怖主義 與戰爭流離,看著那些令人心痛的國際新聞,除了漠視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當國界被侵吞、主權不被承認,面對國情紛擾女性又會面臨何等處境?
🔸【焦點影人:喬瑟琳・薩博】
被譽為 #中東電影史 上不可或缺的重量級導演、#黎巴嫩 紀錄片先驅,喬瑟琳・薩博 Jocelyne Saab(1948-2019)的電影不僅佔據黎巴嫩電影開創性位置,更是散文電影類型(Essay Film)的鉅作。她面對深陷戰火的家鄉,卻能以犀利精準卻不失靈動細膩的手法,挖掘戰爭背後的複雜層次。
🔹【亞洲新銳短片】
豐沛的亞洲女力創作能量蓄勢待發,韓國、香港、新加坡、中國女導演,皆圍繞著女性不同身分的自我與家之間的緊密交纏,而每部片的風格別樹一幟,令人激賞!
🔸【酷兒製噪】
台灣方才通過同婚,#婚姻平權 彩虹遍地,一片風光明媚讓人瞧不見背後的陰影,聽不見歡呼聲中的雜音,壓迫與困境依舊在,是時候再次走進幽暗,側耳傾聽依然椎心的無聲吶喊,溫柔凝視依然掙扎的怪美妖身。
🔹【紀念芭芭拉・漢默爾】(酷兒製噪子單元)
身為美國 #酷兒實驗電影 的先驅者,芭芭拉・漢默爾的作品自始至終都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她站在女性、#女同志、#酷兒 這三個位置,挑戰社會規範及電影體制。伏流在鋒利批判之下的,#是她堅持要為女同志拓出一方天地的溫柔。請容我們再次放映她的作品,也請和我們一起和她對話,想念她。
🔸【電影正史ㄎㄧㄤ起來】
本單元由緬懷幾位重量級影人出發,帶出句句思念與尊敬。除了致敬之外,也少不了動刀剖析,回視熱門 #浪漫喜劇,檢視其中的愛情關係。狂了更下重手,起肖竄改電影脈絡及國族歷史,真假交錯,讓整個電影史瞬間ㄎㄧㄤ掉。
🔹【原生吶喊】
在大銀幕上再現 #原住民 如今已不再被白人導演所把持,但儘管奪回了族群文化再現的主導權,原住民電影在發行放映和關注度上仍然有限,由 #原住民女性 所執導的作品更是少見。女影策畫此單元,就是希望挑戰電影生態圈交織了國家、族群與性/別的多重壓迫結構。
🔸【台灣競賽】
自 2014 年起台灣徵件單元提升為競賽單元,並設立獎金以鼓勵 #台灣女性影像工作者。本屆收到有史以來最多的徵件量,破百作品含括劇情、紀錄、實驗、動畫,最後選出18部入圍片,除了性別外更結合多種 #社會議題,非常生猛、精彩無比。
▎第 26 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19.10.04 -2019.10.13
▎ 光點華山電影館 #售票詳情請密切關注粉專
▎追蹤女影IG偷窺幕後花絮👉https://reurl.cc/Mx2m4
上帝翻轉財務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上4:19!早安。朋友~
【隨筆心得:面對巨浪侵襲,你就明白覆盤、數字儀表板的重要關鍵性!?】
無論你在哪個崗位上,你都要把自己當「船長」看待,你遇到危險、巨浪來襲時才不會驚慌失措,你在風平浪靜時,也才能預備迎接下一波衝浪!
所以,無論在事業、人際、財務、健康,你都要有一個清楚的「數字儀表板」,才能掌握自己開的船,當下與未來航行的方向是偏移,該修正了?航行的速度是慢是快,該加速了還是該放緩些?油箱的油是否足夠?糧草足不足?與你同行者一起的氛圍/士氣如何?
反應在一家企業,就如我的財務導師"郝哥"說的:你至少每一週要做一次『覆盤』(花幾分鐘,仔細檢視一下):夠不夠錢(現金流量表)、賺不賺錢(損益表)、值不值錢(資產負債表)。
去年底、今年初,很突然的我們公司的高層業務主管選擇離開,自己創公司、展開新事業,而有一半的人後來去了他的公司,因為經營原本同樣業務,而原本公司營收有2/3,就是來自這個銷售團隊的。你可能以為我會怪他,事實上一點都沒有,我不怪這位曾經的高層主管,因為他心底層所想的,想駕駛自己開的船,想開的方向早已不同了,你不祝福他離去,他只是悶壞在心裡,不跟你說、做得不開心罷了!我衷心祝福他,畢竟曾經一起共識,而且有一半曾經一起打拼的團隊也都去那了。沒時間想東想西,收起心專心在當下,想想接下來如何解決比較重要。
你一定會好奇的想問跟這位離開主管內心一樣的問題,沒有了2/3公司主要營收,沒有了公司銷售團隊,十有八九的人心想,這公司鐵定完蛋了。
我一直有一個堅強的信念,相信當自己遇到愈大的逆境時,如果度過就會取得極大的正向翻轉,也才能看見自己的實力、潛力有多強大。我於是花了2個禮拜,靜下心重新『覆盤』手上這盤棋,把「數字儀表板」重新擬定,重新審視公司的使命、願景,以及接下來的所有戰術與戰術,然後調整心態,正向看待這件事,心想著很感謝還有一半同仁願意跟著我,在這艘看似要沒糧、沒油的船上,一起繼續前行,這表示對我和公司都還充滿極大的信心。
後來這半年過去,我選擇重新調整公司全盤戰略、站穩腳步、小步快跑,不僅每個月賺錢、毛利大幅增長,相比去年同期的營收不減反增,而且團隊人數竟然跟去年一樣。原本離開的一半人,我們也在這半年引進新血、新添戰力,更確保公司文化一致性。更重要的是,當你歷經巨大風暴,走過低谷時,團隊會因走過來後士氣大振,更為團結、專注一心、更加倍強大,我為他們感到驕傲。
至於我如何走過的,又如何倍增而活得更好?就有空隨筆再說了。本文隨筆心得,只是想跟大家分享,要有一張「數字儀表板」以及固定「覆盤」的重要性。這讓我不僅快速挺過來了,沒有損失,反而走得更好更堅定,也沒有任何怨言,反而充滿感激有這段旅程,讓我們下階段才有更大的勇氣、信心、實力能飛得更高、更遠、更好!
又是新的一天開始,忘記昨日不好的,「覆盤」一下再出發,你將活出更有自信與美麗的自己。別太在意別人一時看你的狀態,因為你清楚每一段上帝為你預備的旅程,都是最好的人生歷練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