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giveaways #janeclare #youtube #smarttravel #smartravel阿sa #youtube送大禮 我們經常說自己好貪靚,希望可以保持青春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大家又知否在美容界科研方面 已經有了好重大的突破和發現 , 現代美容界對化妝品護膚品的功能...
「介於轉型與沒轉型之間」的推薦目錄:
介於轉型與沒轉型之間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獨立餐廳做MealKit料理懶人包有優勢嗎?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避免外出,減少實體活動,我們取得大量的居家時間,飲食模式不同以往。這讓餐廳苦惱,卻讓雜貨零售商成長,其中,meal kit(料理懶人包)是銷售亮眼的一種產品。
Meal kit目前沒有妥適的中文翻譯,有謂快煮餐、食材配送、鮮食配送、餐點DIY配送箱,但我認為,都不若「料理懶人包」來得貼切。簡單來說,meal kit把生鮮食材、料理半成品與食譜捆綁在一起,比傳統意義的烹飪方便,因為食材已經幫你配好、處理好,還有料理步驟可供參考;又比外帶外送的餐點新鮮,因為你是自己動手做菜,現煮現吃。
台灣疫情升級、餐廳被禁止內用後,也有獨立餐廳推出meal kit,我最近反覆舉的例子就是Gēn Creative與Club Voilà(Ephernite子品牌),它們讓人耳目一新,不過,meal kit不是現在才在台灣問世。
早在2016年台北就曾有meal kit專賣店「Phoebe’s Kochhaus 菲比食事」,可惜走在太前面;Green & Safe的「食材百寶箱」也行之有年,唯欠缺食譜與配料、處理,可謂meal kit前身。至於現時有在營運、真正意義的meal kit品牌,台灣則有「樂煮 Let’s Cook」、「FoodGo Box 今晚想自己煮」等等。
疫情前,meal kit在台灣乏人問津;進入非常時期,至少我自己,才親身體驗meal kit的魅力。然而,進一步查閱資料後,我也才發現,meal kit這個六、七年前在國際募資市場非常火紅的網路新創項目,商業模式是遭受質疑的;疫情中,獨立餐廳推出meal kit,也只是一種變通之策。
本文將試圖探討以下議題:
1️⃣ Meal kit的市場概況為何?
2️⃣ Meal kit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3️⃣ 獨立餐廳做meal kit是否有優勢?
#MealKit的市場概況
Meal kit在台灣,是小眾之小;在國外,雖和傳統雜貨零售相比仍屬小眾,卻也發展出一定的市場規模,且有眾多業者。根據「Business Wire」的數據,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meal kit市場,2020年的市場規模來到23億美元(註1);放大到全球的範圍,綜合「Business Wire」、「Grand View Research」的分析,2020年全球市場規模來到8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並預期接下來七年將以複合年均成長率約13%繼續茁壯,2027年全球可望達到200億美元的規模。
在美國,meal kit新創業者如Blue Apron、HelloFresh,零售巨擘如 Walmart、Amazon,以及某些獨立餐廳,都投入meal kit的競爭。Meal kit的產品也愈趨多元化,除了在餐點風格上的變化(各種異國料理)、飲食需求上的專精(如素食者、健身者),產品設定上,起初的「cook and eat」(需要或多或少的烹調)之外,也往「heat and eat」(不需烹飪、加熱即食)發展,這就比較像微波爐或烤箱加熱的電視晚餐了。
若查詢meal kit的歷史,一般認為以下二家瑞典企業為先驅:Middagsfrid,創立於2007年;以及Linas Matkasse,創立於2008年。二家公司目前都仍健在。
Blue Apron是美國市場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據說參考了瑞典的Linas Matkass,雖然同期有HelloFresh(總部在德國)、Plated二家競業,Blue Apron獲得的媒體聲量與創投資金卻始終走在前面。然而,Blue Apron如同彗星路過,2017年在紐約證交所IPO可謂慘烈災難,其後每況愈下,疫情雖有幫助業績,現又回到掙扎狀態。
2016年時,美國已有超過150間meal kit業者,也歷經分眾化的過程(如專攻素食的Purple Carrot),在Blue Apron上市前後也有一波整併潮。現在,美國市佔最高的meal kit業者是HelloFresh,這家德商同時在十四個國家營運,美國是其主要市場,2020年美國的全年營收逼近25億美元,年成長率102.3%,也拜疫情所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零售巨擘、雜貨零售商加入戰局。Amazon在2017年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引起業界波瀾,後逐步推出meal kit服務,去年才讓meal kit固定上架全美Amazon Fresh;也有幾間超市併購meal kit新創,如Albertsons收購Plated(2017)、Kroger收購Home Chef(2018)。Walmart也從2018年起推出自己的meal kit。
以上美國市場發展歷程,我將有另一篇專文提供更詳細的說明。
Meal kit新創業者的發展,為什麼會走到IPO困難,或者被雜貨零售商併購呢?這就和其商業模式有關了。
#MealKit的商業模式
Meal kit的訴求是什麼?我認為這個說法相當貼切:它是在餐廳內用、外帶外送、買菜自煮以外,第四種飲食消費行為,自給自足的程度,介於外送與自煮之間。
Meal kit比傳統烹飪方便許多,省時間省力氣,理由在於,它幫你完成規劃菜單、買菜、備料等等,在家自煮的繁瑣雜務;一道菜的內容,通常包含生鮮食材、醬汁、其他調味佐料、料理半成品以及食譜,某些食材甚至已經洗好、切好。對於廚藝欠佳的煮夫煮婦而言,meal kit是在家做出餐廳水準菜色的機會;對於熱愛嘗鮮的吃貨來說,meal kit也是拓展味蕾、嘗試異國風味的方案。當然,新鮮現煮也符合健康訴求,而針對有飲食限制或特殊飲食需求的消費者,例如素食主義、減脂增肌,某些meal kit特殊菜單也令飲食規範更好遵守。
這類料理懶人包,可謂數位時代的產物。Meal kit的先行者皆屬網路新創,設立之初就採取線上訂購與配送,且大多綁定 #訂閱制,以確保營收基礎。亦即,如今的meal kit產業是從線上起家的,實體零售在幾年後才跟進。並且,其初期成長大多來自都會區收入較高、年紀稍長的Y世代(1980年代、1990年代出生者),代表其消費門檻是比較高的—有數位能力,並擁有較多可支配所得。
這也預示了meal kit業者面臨的挑戰。
首先是價格。在美國,一人份的meal kit定價約莫介於8美元至12美元之間,差不多是在大眾餐廳能飽餐一頓的價格,也比傳統意義的買菜自煮貴上許多。方便性是要付出代價的,也限制了meal kit的目標客群。
再來,訂閱制反成為消費者卻步的理由。一般訂閱方案為一週二到四餐,視餐數與份量有不同的運費規則,基本上愈多餐就愈容易免運、單價也愈低,但愈多餐也代表消費者的承諾是愈高的。然而,我們都清楚每天的食欲變來變去,上餐館、叫外賣也很方便,更何況,有時候就是不想煮飯。假設我這週想少煮二餐meal kit?或者我接下來一個月都想休息?管理訂閱成了一件麻煩事;顧客忠誠度也不高。
因此,現時許多meal kit業者強調無需訂閱,或者管理訂閱容易,想取消、跳餐隨時隨地。
然而,為什麼網路新創meal kit業者起初會採取訂閱制?那是因為,業者必須綁定較高收入的用戶,才能彌補目標客群較小眾的落差,也才能彌補高昂的營運成本與費用。
開一家meal kit公司的成本與費用很高。你需要大量的人力來理貨與包裝,也需要大量的包材,物流與後勤也複雜,因為牽涉到容易腐壞的生鮮食材與料理半成品。行銷也花錢,因為要留住舊客很難,開發新客也面臨競爭。
於是,#營運成本高昂、#顧客忠誠度低,成為meal kit商業模式的二大弱點。
已經擁有基礎建設的零售巨擘與雜貨商,如Walmart、Amazon、Kroger,因此看到入市機會。這讓Blue Apron一類網路新創起家的meal kit業者面臨更沈重的壓力。
#獨立餐廳做MealKit是否有優勢?
了解meal kit的產業概況後,我們就會明白,獨立餐廳做meal kit,完全不能把自己當作meal kit業者。不僅沒那個資本,也不需要玩高營運成本、低顧客忠誠度的遊戲。但是,疫情中,餐廳被禁止內用的情況下,餐廳在思考能提供什麼不一樣的產品給消費者時,meal kit確實是一個選項。
亦即,把meal kit當作外帶外送的一種變形。
和傳統意義的外帶外送相比,meal kit作為一種料理半成品與食材的組合,交由消費者自己在家烹調,可以避免餐點在運送途中狀態劣化的風險。我們都清楚,外帶外送的餐點,和內用相比總是差一些,如果能讓我們說出「冷了也好吃」、「味道沒什麼改變」,就已經是高度讚美了。而meal kit,就是把料理的完成階段交到消費者手中,我們在家能夠掌握料理的狀態,關鍵的調味與備料,餐廳大廚又幫我們準備好了,所以好吃的機率會比較高。
#專業主廚的烹飪知識與技藝,可以發揮不同的創意。這仍然是 #廚師的主場。
不過,如同所有meal kit,價格會是一個問題。多數美國市場調查報告都顯示,meal kit定價偏高,是許多消費者不繼續使用服務的原因。獨立餐廳做meal kit,也會面臨價格怎麼設定的問題,即便用很好的食材,還有支持食材供應商的美意,但如果定價最終和內用差不多,或者不比外帶外送便宜,消費者就會開始打算。
於是再度顯示這個困境:以內用為主的獨立餐廳,除去內用服務後,其價值不容易被彰顯。除非已有堅強的品牌力,並已進入民生消費性用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的領域,否則,餐廳轉型推出商品,並不容易。
當然還是要再細分業態。獨立的fine dining餐廳,疫情中轉型做外帶外送、meal kit或其他商品,會相對困難,因為其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較難被證明,業績因此難以和正常營運時齊平。客單價調低,量就要變大,但能變多大?客單價較高,量就會變少,而少了服務、裝潢、氣氛、美感等等現場體驗,非內用的定價,到底該怎麼定?怎麼做對餐廳是比較好的,能夠支付員工薪水、房租、食材費,是業主的數學習題。
一個餐廳做meal kit的正面案例是英國的小型披薩連鎖店「Pizza Pilgrims」。根據《華爾街日報》去年五月底的報導,Pizza Pilgrims在倫敦地區有十三間分店,去年推出「平底鍋披薩組合」,內含發酵好的麵團、番茄醬、莫札瑞拉起司與橄欖油,並有線上教學影片。報導當時,Pizza Pilgrims已售出一萬二千組,有10%回頭客。不過,披薩仍是相對適合外帶外送與商品化的品項,Pizza Pilgrims比單獨的餐廳也大上不只一個層級。
在談到為什麼做此披薩組合時,Pizza Pilgrims的創辦人Thom Elliot表示:「如果我們能打平收支,並且在社群媒體上有聲量,就值得做。」打平收支很難,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徹底喪失和客人互動的機會。若有社群聲量,也是不錯的宣傳。
其實,疫情中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保住員工、支付房租、維持動能。這是最實際的目標。
疫情下,餐廳的營運轉型,目標也轉型。台灣餐飲業者接下來可能面對部分內用、部分外帶的情況,該怎麼安排後勤,又是另一件功課了。
介於轉型與沒轉型之間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山核電廠意外疑雲」對台灣有影響嗎?極權國家發展核能的風險 (06/17/2021 聯合報)
作者:蔡中岳
根據CNN報導,位在中國廣東的台山核電廠有輻射外洩的高度風險,訊息揭露後引發各方討論。這訊息因為法國電力集團(Électricité de France, EDF)旗下的核電產品供應商法馬通(Framatome)公司向美國政府兩度求助因而曝光。
此公司是台山核電廠中法共同營運的廠商,在其與美國政府求助的信件中強調,台山核電廠有「迫在眉睫的放射性威脅」,且因中國政府面對風險的方式,是以「不斷調升放射性物質檢測標準上限」,而非停止核電廠運作,且檢測標準已超過法國的安全準則,所以希望美國出手相助。
此消息一出,法馬通公司表示正在協助台山核電廠解決問題,而中國的中廣核集團則發聲明表示一切正常沒問題。但由於台山核電廠距離香港僅有130公里,諸多香港媒體也追蹤報導,普遍評論都希望中國能將核電廠的資訊更加公開,甚至對中廣核集團的粉飾太平,以及跟法馬通公司的不同步感到不滿。
台山核電廠距離台灣台南將近800公里,比香港遠多了,看似對台灣不會有太直接的影響。但別忘了2011年距離台灣2,200公里的福島核電廠發生意外後,仍對台灣有輻射水、輻射食品的威脅,洋流也對漁業造成影響。因此,台山核電廠若真有外洩事件,也難保不會對台灣造成影響。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核電廠資訊不公開,只能靠外部監測來檢視,終究無法得知完整狀況,造成更多恐慌。
全世界仍在發展核電的只剩中國、俄羅斯
根據報告,從2017年到去年七月,三年半的時間裡,全世界新加入運轉的核電反應爐僅有19座,而這19座裡面有12座是在中國、5座在俄羅斯。另一方面,核電占全世界的發電量也從1996年的17.5%降至2020年的10.5%左右,由此趨勢可以很清楚的看見,核電一來已經不是現在選擇要發展的新能源選項,二來全世界仍在發展核電的就是中國、俄羅斯等極權國家。
極權國家發展核電的優勢在於,政策是不需要民主溝通的。無論在選址、核電計畫的審查、甚至營運成本的討論,都由政府直接決定,沒有民眾抗爭、溝通的各種可能。但縱使在這些「便宜行事」的過程中,《2020世界核能績效報告》表示,全球2019年核反應爐平均建設時間為9.8年,既曠日費時、無法解決氣候即時的問題,甚至時間拉長也造成成本提高,這也是全世界越來越少新建核電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曾在1986年發生過車諾比核子事故的俄羅斯,直到上個月都被偵測到當地仍有中子釋出的新聞,顯示出極權政府慣用的粉飾太平,而這些在管理及災後應對的隱匿,至今仍使國際在核災統計的數據上難以精確評估。
車諾比直到2005年才有聯合國等級的報告試圖追溯傷害的嚴重程度,但報告距離災難發生近20年,在研究的基礎資料上根本就已經產生難以回溯。不懂社會科學、地緣政治的核能支持者,始終刻意忽略外部政治環境因素對科學研究調查的干預,都容易造成迷信核電的偏誤。
新技術的台山核電廠仍傳意外,資訊落差令人焦慮
本次傳出意外疑慮的台山核電廠,是由中國的中廣核集團占七成、法國電力集團占三成所共同開發的,同時台山也是全球第三代核電廠的示範,兩座機組各有裝置容量1750MW,是目前全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核電機組。興建過程中雖然資訊不公開,但媒體揭露因為壓力容量器材瑕疵、測試期間破裂等核安因素,甚至還有400組件安全測試造假的新聞,從2009年開始動工,比預期延遲了幾年才正式在2019年完全營運。
而超過預期的時間興建,也是全世界新建核電廠的常態。根據《2020世界核能現況產業報告》表示,全球有13座反應爐原定於2019年啟用,但只有6座如期完工,正在興建反應爐的17個國家,至少有10國延宕近一年,更有33個興建計畫延後 ,延宕比例高達64%。這也是核電成本拉高的主因之一。
而台山因為是全球第一座運轉的第三代核電廠,從過往材料瑕疵的新聞中,中國曾有報導表示台山核電興建安全全靠外國,可見技術上必須倚賴法國。回到本次意外會曝光,也是因為技術上的瓶頸必須請美國支援,但諸多不明的訊息仍難斷言是哪個部分出問題,這也顯示核電在技術專業壟斷的過程中,受影響的市民往往都只能被動、最後才得知,成為資訊落差下的受害者。
中國發展核電不如預期,更拼再生能源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少數還在蓋新核電機組的地方——2019年核電總發電量約330TWh,占中國整體發電比例4.8%,並不是特別多——更顯著的投資其實是再生能源,但中國仍然是全世界擁核派寄予希望的地方,也因此世界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呼籲並參與投資、研發超過10年但遲遲未成功商轉的第四代核電廠(行波反應爐),過去除了投資在美之外,都在中國,後因中美貿易戰而撤資。比爾·蓋茲喊了十來年:「我們仍需要一場能源奇蹟。」(We need an energy miracle.)雖然始終沒看到個影,但中國作為核能愛好者的新天堂,是顯而易見的。
但中國核電真的有這麼好的願景嗎?從近年的新聞似乎看不到跡象。台山核電廠在2018年揭牌時,是由習近平與時任法國總統馬克宏一起揭牌,浩浩蕩蕩做足新聞,但近年已經鮮少看到中國高層領導人大張旗鼓地宣傳新核電計畫。
更顯著的是,原本2016至2020年的五年核電計畫中,要增加30GW的核電,但根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1》中顯示,這個五年計畫僅完成23.4GW,達不到原目標的八成(在中國很罕見),表示新建的速度不僅變慢,也不如預期目標。
1992年起,每年針對世界各國核電廠的運轉狀況與全球核能產業趨勢進行分析,以完整客觀、具有公信力的資料分析著稱,並被譽為國際間關鍵核能報告的《2020世界核能現況產業報告》中推測,中國核電發展不如預期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中國的電力需求沒有成長這麼快;第二,中國最近為了產業發展對產業部門降電價,但是核電廠很容易成本過高,建造速度不如預期,讓中國領導階級有些卻步;第三,中美貿易戰,美國禁止對中國出口核電相關產品。
最後值得注意的,雖然中國大力發展核能,但再生能源的量更遠大於核電。根據《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1》的統計,在2011年,核電占中國發電量1.8%,風力發電占1.6%,太陽光電則是0%,但到2020年,核電占中國發電量4.8%,風力發電占6.3%,無論成長或裝置都遠高於核電,太陽能發電則占3.4%,成長幅度也高於核能。很清楚地,中國並未偏重核能、偏廢再生能源,甚至在未來,再生能源的發展則更為中國所重視。
台灣核電倚賴美日經驗居多,而今也遇到障礙
回到台灣的核電發展,除了已經運作近四十年,逐漸走向除役的既有老舊核電廠外,1980年代規劃、1999年開始興建,並蓋在斷層上的核四,蓋到2015年正式封存且尚未完工,若重啟興建,時間保守估計還要十年才能正式發電,遠高於全球平均。再加上核四採取的是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ABWR),介於第二代跟第三代核電廠之間,目前採取此反應爐並有運轉經驗的僅有日本的核電廠。
日本在福島核災前曾有54座反應爐運轉,約佔整體供電30%,但2021年此時僅剩4座反應爐在抗議聲中實際運轉,雖然執政當局與東京電力公司仍然希望重啟更多核電,但日本各地方政府均不願配合,並因諸多法院停機的判決、管線龜裂等問題,使重啟的數量自2018年中期以來並未增加。此一現象也讓日本核電技術的發展受到阻礙。
中俄持續發展核電,台灣核電也面對「中國因素」
台山核電廠疑似洩漏的意外,中國官方生態環境部發聲明闢謠,香港天文監測站也表示沒有輻射劑量升高的痕跡,似乎讓爭議告一段落。而根據法國電力集團的官方說法,台山一號機內發現的惰性氣體是氪和氙,而洩漏應該跟部分燃料棒出問題相關,但氣體符合中國標準的上限,表達出似乎僅是「小意外」無須公眾擔心。
但法馬通請求美國技術支援是事實,加上車諾比在核災發生35年後的今日仍偵測到異常,顯示中、俄等極權國家內的資訊本就不易公開,也回到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僵局。
雖然技術上不見得與中國核電相通,但放眼全球,認真大力發展核能的僅剩中國與俄羅斯,其他國家均以大力投資、發展再生能源為方向。作為中國的鄰居,還有更多靠近台灣的核電廠正在興建,不透明的資訊,更讓這些風險由台灣海峽的海洋與台灣人民共同承擔。
長遠來看,由於地緣政治的緊張,若台灣持續發展核能,未來在技術上除了倚賴美日之外,主要發展核電的中、俄若有技術性突破,也難與台灣合作;而發生意外,也得面對隱匿資訊而無法共同作戰的困局。面對能源轉型的關口,台灣民眾也得思索我們要的未來能源,是否要持續跟中國靠近。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54/5538379
♡
介於轉型與沒轉型之間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giveaways #janeclare #youtube #smarttravel #smartravel阿sa #youtube送大禮
我們經常說自己好貪靚,希望可以保持青春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大家又知否在美容界科研方面
已經有了好重大的突破和發現 ,
現代美容界對化妝品護膚品的功能性關注越來越多,
從而也催生了很多新技術、新成分在當中的應用,
「肽」是近年來化妝護膚品領域興起的一個新詞彙。
近幾年,「肽」化妝品護膚品大行其道,
二胜肽、三胜肽……這些聽起來高科技的成分,
究竟是什麼美麗回春的法寶呢?
不如大家聽聽JaneClare Director Gary Choi 解釋吧
說說這個品牌,最近我們出了另一個品牌SDermedique
簡稱是SD, 這個是什麼品牌呢?我們用最新的配方
它們的成份也不同,我們加了一個Peptide的成份
Peptide是一種在美容業界差不多叫是最top的成份
2003年已經在世界科學聯會公布,十幾年前的peptide
已經相等於1百倍的維他命A的效果
這些是完全諾貝爾得獎的科學家
甚至這一位Linus Pauling已經得個兩次諾貝爾科學家獎
他說這些肽,比起其他營養和藥物更有效,在活性和多樣性方面
另外這個是前美國農業部部長,亦是諾貝爾得獎科學家
他說21世紀是多肽的世紀,你就知道肽的威力
其實我們身體裏面自己都有肽
如果沒有肽我們就沒有命了,每一個肽就像一把鎖
就開不同的身體機關,每一個肽都有不同
我們身體其中一個肽,就是胰島素,開的是什麼鎖呢
就是開我們細胞用葡萄糖的鎖,如果這把鎖開不到
我們的血糖就經小便排了出來,就大件事了
肽非常有用,和重要的
讓我用再用簡單的方法去講解釋什麼是肽
肽就是介於氨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一種神化物質
它比蛋白質分子量細小,比氨基酸分子量大,
是蛋白質的一個片段
兩個以上的氨基酸之間肽鍵相連
形成了氨基酸鏈 ,又或叫氨基酸串就叫做太
肽最大特點就在於能夠迅速被人體吸收
最殺食就是吸收速度比起氨基酸重要快
肽的特性就是高活性、小分子、易吸收
特殊的生理活性就像一把鎖匙,我們用到的有這幾種肽
包括抗皺肽、這個專門針對表情紋
有肉毒桿菌等的功效,人的膠原製造特別在20歲之後
就大大急速下降,所以這種肽可以賜給我們的皮膚
可以開啟到我們皮膚做膠原的機制
是自己可以做膠原,增加膠原
令皮膚回復彈性,提升皮膚,另外也有眼絲氨肽
令到眼這些問題都可以改善,包括水腫去眼袋黑眼圈抗衰老
美白肽是我們很常用,包括這個系列的洗面的產
洗完面之後因為吸收得特別快,小分子的緣故
所以洗完面你便會覺得自己白了很多
可以抑制黑色素、抑制酪氨酸酶,美白淡斑
就好像JaneClare這個Sd系列, 為了令到用家針對不同各種皮膚上的問題
SD系列就分為1號至到23號的產品,
例如6號, 水潤保濕面霜,它可以令敏感肌膚有機重生的面霜
一星期有效鎮靜(因為缺水出現的過敏現象)敏感痕癢問題,
修復敏感肌膚的面霜,亦是這系列的 SD 品牌唯一個產品
含有兩項技術-A(醫療級透滲技術)B(高效控油保濕技術)
為肌膚底層滋潤保濕,增強肌膚抵抗力,鎖緊水份
這個產品含油膠原肽:可以減少任何類型的皺紋,
回復彈性,激發自身製造膠原
臨床試驗顯示其能夠減少和改變隨著年齡增加的皺紋的類型和大小。
而且這種方法係十分之安全。
他是行專業線的,現在很多美容院都用着
而且我們正接受各店加盟的參與
現在社會轉型,好些人未必開好大間美容院
有些可能是開工作室,可能只是得一張床兩張床
像我們公司這樣一個品牌,有科研、有這麼獨特的產品
這麼獨特的理念,高效果,抗敏完全安全孕婦適用
現在有好多人不需要拿好多資金出來去開一間美容院
而是有一兩張床位 ,可以以workshop的形式去經營
JaneClare好細心考慮到鼓勵一些小企業去加盟
它們這一個SD系列的產品線
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 可以聯絡他們的email,
如果你們正考慮到這 一方面的小生意,
美容連鎖加盟並不是選擇廣告宣傳頻繁的就好,
建議到好像JaneClare那麼有信用的品牌總部進行實地參觀,
分店親自消費體驗,考察他們人員、技術、產品、經驗等的真正實力,
挑選知名度高、口碑好、值得信任的美容連鎖品牌作為開始
大家有意思向他們接洽的朋友 ,亦可以透過我之前兩條影片
對他們公司的背景更加有深入的認識 ,
我會將這兩條影片放在這條影片的留言置頂
其實你覺得有什麼人的氣質適合你公司做代言人
因為我們公司的產品是崇尚自然,
自然美望下去最舒服的,你有否見到我在撥頭髮呢
我肯定不可以,有好多素人都好有質素,
又或是現在有很多人轉緊他/她的職業
他們有興趣的話可以send履歷去你們公司,你覺得如何
我歡迎的,但是我覺得我們的條件就是要他們試過我們公司的產品
他用得好,然後他要有好的經驗分享
否則我不會相信給錢別人,然後他們說我們的產品好
而不是真的,還有,因為我們以前有一個皮膚科醫學教授
在我們公司工作,我們開了一個professional skin center,
我們這個中心有很多明星來我們的店把自己整靚
然後出去代言其他公司的產品,
所以我覺得這些不是我們的要找的代言人
大家現在聽住,這條影片出街
如果誰有興趣,來毛遂自薦,做他們的代言人
你們可以聯絡他們,連同你們的履歷
就可以send給他們的公司,他們公司就希望可以
將這個中西美容和科技與及中藥可以二合為一,達致雙贏的狀態
他們試過之後,見到是好的效果,然後可以同大家分享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可能是找幾個
然後看看那個最好,我們下次的合作機會
可以搞一個Event,叫他們來到這裏公司
可能由這裏排隊由新蒲崗排到尖沙咀
相信大家都會喜歡,在這那麼令人煩悶的環境
有這樣的一個活動,好!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介於轉型與沒轉型之間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martTrave #招聘 #加盟 #訪問 #中西草本方 #先進科技 #JaneClare #護膚品牌 #Peptides #肽 #逆市筍工 #代言人
我們經常說自己好貪靚,希望可以保持青春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大家又知否在美容界科研方面
已經有了好重大的突破和發現 ,
現代美容界對化妝品護膚品的功能性關注越來越多,
從而也催生了很多新技術、新成分在當中的應用,
「肽」是近年來化妝護膚品領域興起的一個新詞彙。
近幾年,「肽」化妝品護膚品大行其道,
二胜肽、三胜肽……這些聽起來高科技的成分,
究竟是什麼美麗回春的法寶呢?
不如大家聽聽JaneClare Director Gary Choi 解釋吧
說說這個品牌,最近我們出了另一個品牌SDermedique
簡稱是SD, 這個是什麼品牌呢?我們用最新的配方
它們的成份也不同,我們加了一個Peptide的成份
Peptide是一種在美容業界差不多叫是最top的成份
2003年已經在世界科學聯會公布,十幾年前的peptide
已經相等於1百倍的維他命A的效果
這些是完全諾貝爾得獎的科學家
甚至這一位Linus Pauling已經得個兩次諾貝爾科學家獎
他說這些肽,比起其他營養和藥物更有效,在活性和多樣性方面
另外這個是前美國農業部部長,亦是諾貝爾得獎科學家
他說21世紀是多肽的世紀,你就知道肽的威力
其實我們身體裏面自己都有肽
如果沒有肽我們就沒有命了,每一個肽就像一把鎖
就開不同的身體機關,每一個肽都有不同
我們身體其中一個肽,就是胰島素,開的是什麼鎖呢
就是開我們細胞用葡萄糖的鎖,如果這把鎖開不到
我們的血糖就經小便排了出來,就大件事了
肽非常有用,和重要的
讓我用再用簡單的方法去講解釋什麼是肽
肽就是介於氨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一種神化物質
它比蛋白質分子量細小,比氨基酸分子量大,
是蛋白質的一個片段
兩個以上的氨基酸之間肽鍵相連
形成了氨基酸鏈 ,又或叫氨基酸串就叫做太
肽最大特點就在於能夠迅速被人體吸收
最殺食就是吸收速度比起氨基酸重要快
肽的特性就是高活性、小分子、易吸收
特殊的生理活性就像一把鎖匙,我們用到的有這幾種肽
包括抗皺肽、這個專門針對表情紋
有肉毒桿菌等的功效,人的膠原製造特別在20歲之後
就大大急速下降,所以這種肽可以賜給我們的皮膚
可以開啟到我們皮膚做膠原的機制
是自己可以做膠原,增加膠原
令皮膚回復彈性,提升皮膚,另外也有眼絲氨肽
令到眼這些問題都可以改善,包括水腫去眼袋黑眼圈抗衰老
美白肽是我們很常用,包括這個系列的洗面的產
洗完面之後因為吸收得特別快,小分子的緣故
所以洗完面你便會覺得自己白了很多
可以抑制黑色素、抑制酪氨酸酶,美白淡斑
就好像JaneClare這個Sd系列, 為了令到用家針對不同各種皮膚上的問題
SD系列就分為1號至到23號的產品,
例如6號, 水潤保濕面霜,它可以令敏感肌膚有機重生的面霜
一星期有效鎮靜(因為缺水出現的過敏現象)敏感痕癢問題,
修復敏感肌膚的面霜,亦是這系列的 SD 品牌唯一個產品
含有兩項技術-A(醫療級透滲技術)B(高效控油保濕技術)
為肌膚底層滋潤保濕,增強肌膚抵抗力,鎖緊水份
這個產品含油膠原肽:可以減少任何類型的皺紋,
回復彈性,激發自身製造膠原
臨床試驗顯示其能夠減少和改變隨著年齡增加的皺紋的類型和大小。
而且這種方法係十分之安全。
他是行專業線的,現在很多美容院都用着
而且我們正接受各店加盟的參與
現在社會轉型,好些人未必開好大間美容院
有些可能是開工作室,可能只是得一張床兩張床
像我們公司這樣一個品牌,有科研、有這麼獨特的產品
這麼獨特的理念,高效果,抗敏完全安全孕婦適用
現在有好多人不需要拿好多資金出來去開一間美容院
而是有一兩張床位 ,可以以workshop的形式去經營
JaneClare好細心考慮到鼓勵一些小企業去加盟
它們這一個SD系列的產品線
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 可以聯絡他們的email,
如果你們正考慮到這 一方面的小生意,
美容連鎖加盟並不是選擇廣告宣傳頻繁的就好,
建議到好像JaneClare那麼有信用的品牌總部進行實地參觀,
分店親自消費體驗,考察他們人員、技術、產品、經驗等的真正實力,
挑選知名度高、口碑好、值得信任的美容連鎖品牌作為開始
大家有意思向他們接洽的朋友 ,亦可以透過我之前兩條影片
對他們公司的背景更加有深入的認識 ,
我會將這兩條影片放在這條影片的留言置頂
其實你覺得有什麼人的氣質適合你公司做代言人
因為我們公司的產品是崇尚自然,
自然美望下去最舒服的,你有否見到我在撥頭髮呢
我肯定不可以,有好多素人都好有質素,
又或是現在有很多人轉緊他/她的職業
他們有興趣的話可以send履歷去你們公司,你覺得如何
我歡迎的,但是我覺得我們的條件就是要他們試過我們公司的產品
他用得好,然後他要有好的經驗分享
否則我不會相信給錢別人,然後他們說我們的產品好
而不是真的,還有,因為我們以前有一個皮膚科醫學教授
在我們公司工作,我們開了一個professional skin center,
我們這個中心有很多明星來我們的店把自己整靚
然後出去代言其他公司的產品,
所以我覺得這些不是我們的要找的代言人
大家現在聽住,這條影片出街
如果誰有興趣,來毛遂自薦,做他們的代言人
你們可以聯絡他們,連同你們的履歷
就可以send給他們的公司,他們公司就希望可以
將這個中西美容和科技與及中藥可以二合為一,達致雙贏的狀態
他們試過之後,見到是好的效果,然後可以同大家分享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可能是找幾個
然後看看那個最好,我們下次的合作機會
可以搞一個Event,叫他們來到這裏公司
可能由這裏排隊由新蒲崗排到尖沙咀
相信大家都會喜歡,在這那麼令人煩悶的環境
有這樣的一個活動,好!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介於轉型與沒轉型之間 在 Geligulu.com - 數據化轉型源於一個簡單的事實:世界正在走向數據化 ... 的推薦與評價
從購物到銀行到通信,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切,我們的許多日常任務現在都是數據化的。 問題是,許多企業並沒有為這一新現實做好準備。他們擁有的技術、流程和技能不會轉化 ... ... <看更多>
介於轉型與沒轉型之間 在 [新聞] 核四轉型方案10月報院虧損分年攤電費-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標題:
核四轉型方案 10月報院 虧損分年攤電費
原文連結:
https://tinyurl.com/yxxdhdpf
發布時間:
04:10 2023/06/25
記者署名:
王玉樹
原文內容:
終於要啟動了!台電「核四轉型方案」接近規畫完畢,預定10月正式向行政院提報,原址
確定改為綠能綜合電廠,輔助北部電網穩定。而扣除資產價值後的虧損,擬採「分年認列
減損」,建議以「電費分年攤提」方式回收。台電目前尚未敲定最後金額,但據了解恐至
少還有2400億以上要認虧。
核四從2014年封存,至今已9年,期間2021年核四公投未過更是為其蓋棺論定,只是原始
投資2838億如何認賠殺出,政府始終採「拖」字訣,屢遭外界批評。台電代董事長曾文生
對此表示,核四認損之事,一直想盡辦法在做資產最大化,目前已推動到一個階段,預計
年底前向行政院提報。
台電對核四一直採「資產最大化、損失最小化」原則,也就是先確定原址如何利用,計算
仍可用的高壓電源線、開關場、變壓器後,以2838億扣掉資產價值,剩下的就必須認列為
減損金額。
先前公司曾提出「綜合電力園區」規畫,希望設置小型燃氣機組,結合光電、風電,甚至
氫能設施等,不過最新方案已排除燃氣機組,因為要建天然氣接收站現階段很困難。未來
會以綠能綜合型電廠為主,有太陽能、陸域風機,搭配大型儲能站,再利用現地的開關場
、電源線等,除供應綠電外,透過儲能放電支援北部電網穩定,將是綜合電廠未來重要功
能。
另外,核四部分自有土地也有活化打算,也可以增加收益,折算後尚需認列的金額,台電
表示仍未做最後敲定。但據了解,使盡吃奶力氣最大化後資產價值仍然有限,恐怕還有
2400億以上金額得認虧。
對於減損認列,台電說,會參考國際認列方式,可是德、美、日作法都不同,到時不會只
提出一種認列方式。像是「電價分年攤提」、「政府編特別預算」都可能。
雖然台電持開放態度,可是內部直言,認列應該還是會以「電費分年攤提」為主,前期資
產減損無法避免,可是綜合電廠完成後會有電費收入,長期對公司有收益幫助。
先前經濟部曾提出分20年、30年在電費攤提,希望把衝擊壓到最小。可是在國際氣煤價高
檔、核能又退場、較貴的綠能擴增下,即使是分年攤提,仍可能造成未來電價只漲難跌。
經濟部回應,核四減損分年認列確實是方向,只是如何打虧還在討論中。對於核四現址是
以核子設施名義向民間徵地,轉型後涉及的還地問題,則台電會留著核心區土地,拿其它
自有地跟地主換地,盡量維持轉型電廠完整性。
台電指出,核四轉型方案10月報院後,最重要是得由政院拍板減損認列方式,然後再送立
院同意,還有很多事要做。
心得/評論:
核四虧損認列終於要面對了,也拖夠久了
目前看起來方向有兩種
1. 漲電價攤提: 這個可能對選舉不太有利
2. 編列特別預算攤提: 應該會走這條路,畢竟特別預算不會放在總預算裡面
還可以對外宣稱收支平衡XD
不過看起來虧2500億也不多阿
2022年LNG就虧了2600億,2023年估計也會虧個2700億
拜託,不過就是一年的LNG虧損而已,未來還有很多年可以虧呢
電價應該會持續有個明顯的漲幅,遲早動到民生用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6.13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87653893.A.450.html
我就問有多少人喊不能用的當初參與過龍門系統建置?
驗證不過有人要被抓去關 驗證過了有人會說為什麼不用
只好讓這個東西介於可用和不可用之間XD
※ 編輯: zzahoward (36.224.6.136 臺灣), 06/25/2023 09:49:1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