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食物會是人類的未來嗎?
#人造肉試管蝦植物奶_能拯救地球嗎?
★【Food 3.0, 人造食物】現正播出中!
● 網路直播👉👉https://youtu.be/zjGR32QyTkQ
● 5/25週五晚間10點┃公視主題之夜┃公視13頻道
★與談來賓: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朱中亮
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
#生產食物的代價超出你我想像
兩千公升的水才能得到一打的蛋嗎?
一萬五千公升的水,才能生產出一公斤的牛肉。
養殖一磅的蝦,就會造成約8到15磅的動物死亡...
#人們吃越來越多的肉🐄🐖🐔
#你對未來食物有什麼想像?
#實驗室取代農場
#植物蛋白質
如果吃肉是為了獲得蛋白質,那生物科技能製造,取代來自動物身上的蛋白質嗎?這幾年,矽谷出現了大量食品生技公司,包括比爾.蓋茲、谷歌的共同創辦人賽吉.布林,都在投資者之列。
但這些「#人造食物」,
真的能解決糧食危機和地球環境嗎?
本片透過反思食物來源,深入矽谷食品生技公司,觀察這一波 #食物革命 的趨勢,分析其利弊。並試圖從飲食文化,動物權利,農業環境等各面向,思考人類食物與永續未來的解答!
#素食 #永續
#珍惜食物
#我們想要的食物文化和糧食體系是什麼樣子?
#改變飲食習慣?
▍鄭志凱:舌尖上的矽谷,食物的未來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2382
▍未來飲食關鍵字:蔬食為主、海藻與昆蟲
http://pcse.pw/738L9
★ 了解更多:http://goo.gl/Vn3zyi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凌晨2:00 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3:00;重播周一凌晨1:00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50的網紅馬它mata 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轉眼間居然已經回到桃園,沒有每週五晚上收拾著行李,週末到處奔走,平日在正常上班的日常 這兩個月真的挺不容易,卻也覺得收穫比想像中大的太多,收集故事的路程,才讓我明白這世界上有更多風景,也有更多事物、精神可以去學習,最後還是很感謝當初有想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未來可以好好回味這段大冒險!也希望大家喜歡這...
你對未來食物有什麼想像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矽谷科學家的食物革命
#不需要母雞的蛋白更環保?
你一天會吃幾顆蛋呢?全世界一年可以吃掉一兆顆蛋,但是你知道要耗費兩千公升的水,才能得到一打蛋嗎?矽谷科學家們,運用酵母把醣轉化為蛋白質的技術,做出了人工蛋白!這會是我們的未來食物嗎?
本片深入探討這波食物革命試圖從飲食文化,動物權利,農業環境等各面向,思考食物與永續未來的解答!
★【Food 3.0, 人造食物】#人造肉 #未來食物 #素食 #永續
● 5/25週五晚間10點┃公視主題之夜┃公視13頻道
● 網路直播┃https://youtu.be/zjGR32QyTkQ
★與談來賓: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朱中亮
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
#實驗室取代農場
#不需要母雞的蛋白
「Clara Foods」的人造蛋運用酵母把醣轉化為蛋白質;並宣稱他們生產的蛋白更穩定,做出來的煎蛋捲含有更多蛋白質更健康、更環保,能完全消除沙門氏菌帶來的風險,也能免受農產運銷經濟起伏的影響。
人造食物真的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嗎?
生技公司能夠拯救地球嗎?
”創新”能否解決人類的食物需求?
#人們吃越來越多的肉🐄🐖🐔
#你對未來食物有什麼想像?
#吃素的碳排放量比吃肉少一半
#植物蛋白質
#珍惜食物
#我們想要的食物文化和糧食體系是什麼樣子?
#改變飲食習慣?
▍鄭志凱:舌尖上的矽谷,食物的未來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2382
▍未來飲食關鍵字:蔬食為主、海藻與昆蟲
http://pcse.pw/738L9
★ 了解更多:http://goo.gl/Vn3zyi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凌晨2:00 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3:00;重播周一凌晨1:00
你對未來食物有什麼想像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矽谷科學家的食物革命
#人造肉試管蝦能拯救地球嗎?
不含牛的牛肉,人造肉,植物奶,不需要母雞的蛋白等「人造食物」,是否將出現在未來超市呢?
如果吃肉是為了獲得蛋白質,那生物科技能製造,取代來自動物身上的蛋白質嗎?這幾年,矽谷出現了大量食品生技公司,包括比爾.蓋茲、谷歌的共同創辦人賽吉.布林,都在投資者之列。
這波食物革命將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呢?本片反思食物來源,試圖從飲食文化,動物權利,農業環境等各面向,思考食物與永續未來的解答!
★【Food 3.0, 人造食物】#人造肉 #未來食物 #素食 #永續
● 5/25週五晚間10點┃公視主題之夜┃公視13頻道
● 網路直播┃https://youtu.be/zjGR32QyTkQ
★與談來賓: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朱中亮
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
兩千公升的水,才能得到一打的蛋。
一萬五千公升的水,才能生產出一公斤的牛肉。
養殖一磅的蝦,就會造成約8到15磅的動物死亡。
#實驗室取代農場
#不需要母雞的蛋白
「Clara Foods」的人造蛋運用酵母把醣轉化為蛋白質;並宣稱他們生產的蛋白更穩定,做出來的煎蛋捲含有更多蛋白質更健康、更環保,能完全消除沙門氏菌帶來的風險,也能免受農產運銷經濟起伏的影響。
現在,食物革命要進入3.0時代,希望推出「人造食物」來解決人類世界遇到的問題。本片透過反思食物來源,深入矽谷食品生技公司,觀察這一波食物革命的趨勢,分析其利弊。
人造食物真的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嗎?
生技公司能夠拯救地球嗎?
”創新”能否解決人類的食物需求?
#人們吃越來越多的肉🐄🐖🐔
#傳統肉vs人造肉只能二選一嗎?
#你對未來食物有什麼想像?
#吃素的碳排放量比吃肉少一半
#植物蛋白質
#珍惜食物
#我們想要的食物文化和糧食體系是什麼樣子?
#改變飲食習慣?
▍鄭志凱:舌尖上的矽谷,食物的未來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2382
▍未來飲食關鍵字:蔬食為主、海藻與昆蟲
http://pcse.pw/738L9
★ 了解更多:http://goo.gl/Vn3zyi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凌晨2:00 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3:00;重播周一凌晨1:00
你對未來食物有什麼想像 在 馬它mata x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轉眼間居然已經回到桃園,沒有每週五晚上收拾著行李,週末到處奔走,平日在正常上班的日常
這兩個月真的挺不容易,卻也覺得收穫比想像中大的太多,收集故事的路程,才讓我明白這世界上有更多風景,也有更多事物、精神可以去學習,最後還是很感謝當初有想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未來可以好好回味這段大冒險!也希望大家喜歡這支影片跟我們的Podcast節目🌝
★收聽Podcast第三季節目!各大平台搜尋 👉馬它 in the HOUSE
【節目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user/matainthehouse/platforms
🇹🇼S3EP#5.5|在台東被怪人騷擾:掀開簾子、說慌抓包、住青旅請注意!feat.武陵短褲好夥伴張丁
🇹🇼S3EP#6|獨立書店≠台獨+書店: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試試海權思考、土地認同到底是什麼? feat. 見書店老闆阿樺
🇹🇼S3EP#7|24小時捍衛海洋!援救擱淺鯨豚、鱟與賣放生、海保員日常、違法捕獵最常見? feat.海保巡察員林文琪小姐🇹🇼S3EP#1|畢業季,一起尋找大台北沒有的臺灣風景
生活了22年,才發現從未好好認識腳下這片土地,但在這個快速的時代,又該如何認識這片土地?
馬它 in the HOUSE 第三季 《 細說臺灣 》由馬它和99聯手製作,真正踏入職場前,兩人決定帶著麥克風走訪臺灣各縣市,專訪那些對本土記憶、臺灣文化深感共鳴、有故事的人們,透過聲音,將這些都市無法觸及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
觀看我的更多不同影片 :
▌Double實習日記全系列 : https://reurl.cc/7oY3M5
▌社群教室全系列 : https://reurl.cc/6lXDLr
▌穿搭大補帖 : https://reurl.cc/XkxlEe
▌每月愛用品分享 : https://reurl.cc/GrgbAG
▌馬它老師的美妝教室 : https://reurl.cc/R1Rbyg
▌大學生vlog日常 : https://reurl.cc/0OkxZx
★2019回顧影片
20歲是「必須」迷惘的年紀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eSb...
★2020回顧影片
21歲,明白「放棄」有時也是種好選擇 |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5QV...
………………………
◆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我的食物 / 穿搭 / 旅遊 /日常分享,可以到下方連結
◆ 個人IG : 👉 matamata.chan.92
◆ 食物IG : 👉 Food_map_camel
◆ FB粉絲專頁 :👉 https://reurl.cc/e5v12x
◆ Popdaily創作者計畫👉https://www.popdaily.com.tw/user/28032
………………………
喜歡我這支影片的話,記得按讚和分享給你所有的朋友
也可以去我的IG看看關於我的更多分享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呦d(`・∀・)b
#基隆VLOG#台南VLOG#屏東VLOG
你對未來食物有什麼想像 在 馬它mata x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請至北醫熱舞社官方YouTube,觀賞本次舞展完整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ocYmRXp3GUr44W7XgrzKA
✦請到舞展IG看更多花絮以及心得吧!
https://www.instagram.com/tmupdc18th_spotlight/?hl=zh-tw
★我的IG → @matamata.chan.92
https://www.instagram.com/matamata.chan.92/?hl=zh-tw
………………………
舞展過後近乎一週,生活開始歸位,就如形象片裡的一樣,18屆繼續準備國考、實習、工作,我也不例外,今天回到實習崗位,慢慢把各式各樣的案子梳理整齊,規劃更久以後的企劃,也想著畢業之後的生活該如何是好
.
這幾天在某些不經意的片刻想起禮拜二在台上閃閃發光的我們,又想到這也是走了四年迂迴的路,才能以「畢業生」的身份舉辦這次的舞展,明明結束之後所有記憶都猶如羽毛般輕盈,北醫熱舞社對我來說的重量卻很難衡量
.
如果你問為什麼一群半隻腳踏入職場的人還需要大費周章的辦一場大規模的活動?
.
我認為在接觸到學校以外的生活後,大家應該都更珍惜能夠一起站在舞台上的機會,又或者18屆的感情真的蠻好的吧
.
那如果你問我當了兩年的總召和教學是為了什麼?
.
因為北醫熱舞社不止教會我跳舞,其實我因為給maniac的老師帶過之後,我才明白原來做好一件事情可以這麼的極致,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成發之後有近乎一年的空窗期,踏上了尋找自我的旅程,挖掘自己想做的事,然後拼命的把每一件事情打造成喜歡的模樣,這些都是前兩年跳舞帶給我除了身體運用之外的事
.
我很感謝也很感激,所以北醫熱舞社不僅限於社團,他也值得我花更多心力在上頭,當畢業舞展總召的這半年,18屆的夥伴在舞技上的確有很大的成長,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但對我來說看到更多的是「大家願意為這裡付出」
.
兩年前不論在北區、在成發時,我一直很努力的告訴自己「做這麼多,是因為你今天站在這個位子,出來領頭本來就吃力不討好」當時把所遇到的不尊重、不體諒都當成自己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不夠體諒別人,那時候會覺得做好一件事跟做一個好人,這中間很難去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我希望所有人都把熱舞社擺在第一志願
.
後來在外奔走,自己也吃了很多苦頭,開始跟著人學做事之後,慢慢能體會到跟著別人做事也有他困難的點,即便我現在仍覺得當幹部那年所做的一切是辛苦的,但這次回來畢業舞展我覺得我是更加成熟,更能知道怎麼在個人和團體之間平衡
.
更感動的是大家很願意一起把這場活動撐起來,因為18屆只有29個人、因為想辦一場好的活動錢永遠不夠、因為每個人都還得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這條路起初我的想像是更加困難的
.
直到看見19屆這麼力挺我們、聽到350張票售罄到要加印、每次開會練舞時好像每個人都願意犧牲自己一點點,求這場舞展更加圓滿一點點
.
有時候吃完宵夜、接近凌晨走在回六張犁的路上,我就在想這樣的日子真的挺不錯的,能和大家走到這一步真的好開心
.
熱舞社在大家心中的份量應該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更加珍惜這邊一些,所以錄製訪談的時候總在語句間捕捉到一絲留戀,彩排前聽著前導片,才會偷偷的流淚
.
2017的我還不會跳舞,但我一直很嚮往舞台,在社團博覽會緊張的簽下名字,沒想過會成為教學、更沒想到會成為大家的總召,即便現在的舞還是沒有跳的很好,但大學有這樣一段故事很不容易,是當你硬生生地去回想每個細碎的片刻,會流下淚的回憶
.
如果那年夏天沒有做下這個決定,不知道我會成為怎麼樣的人
.
謝謝北醫熱舞社
學會愛
學會跳舞
學會待人處事
也學會珍惜一切
.
我很怕這週發生的一切會從間隙中溜走,所以用文字紀錄,來日方長,會和大家再相聚的
#畢業舞展總召的感言
#18屆永遠的總召
#G組教學詹皓丞
………………………
★Podcast第二季已經開播了!
趕緊去各大平台收聽喔搜尋 👉馬它 in the HOUSE 就可以找到我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q8aVO0
▌KKBOX https://reurl.cc/WLzxkO
▌Spotify https://reurl.cc/R1RqjD
▌Firstory https://reurl.cc/k09O7K
▌Google Podcast https://reurl.cc/0Okvpo
▌Podcast Casts https://reurl.cc/j5VW11
*KKBOX&Spotify可以把節目分享貼文到IG限動,喜歡的話別忘了分享
*推薦大家起床、睡前、通勤、吃飯四個時間聽最讚!
▌麥克風:美國Blue Snowball 雪球麥克風 / 白色 2980$
▌聲音剪輯軟體:Audacity
………………………
觀看我的更多不同影片 :
▌Double實習日記全系列 : https://reurl.cc/7oY3M5
▌社群教室全系列 : https://reurl.cc/6lXDLr
▌穿搭大補帖 : https://reurl.cc/XkxlEe
▌每月愛用品分享 : https://reurl.cc/GrgbAG
▌馬它老師的美妝教室 : https://reurl.cc/R1Rbyg
▌大學生vlog日常 : https://reurl.cc/0OkxZx
★2019回顧影片
20歲是「必須」迷惘的年紀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eSb...
★2020回顧影片
21歲,明白「放棄」有時也是種好選擇 |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5QV...
………………………
◆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我的食物 / 穿搭 / 旅遊 /日常分享,可以到下方連結
◆ 個人IG : 👉 Haocheng.chan.92
◆ 食物IG : 👉 Food_map_camel
◆ FB粉絲專頁 :👉 https://reurl.cc/e5v12x
◆ Popdaily創作者計畫👉https://www.popdaily.com.tw/user/28032
………………………
喜歡我這支影片的話,記得按讚和分享給你所有的朋友
也可以去我的IG看看關於我的更多分享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呦d(`・∀・)b
#熱舞社#北醫熱舞#畢業快樂
你對未來食物有什麼想像 在 K_P0K1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PØK1-Last 4 Years
Composer/PØK1
Lyrics/PØK1
Mixed/Delta T
Beat/Neil Liu
Mv/Mavis Nok
Cover/Keni
Follow Neil
https://instagram.com/neil_liu_?igshid=j76lzin5hnmp
Follow PØK1
https://instagram.com/K_P0K1
Follow Delta T
https://www.instagram.com/delta.t.hk
Follow MAVIS
https://www.instagram.com/mav1999_
Follow KENI
https://www.instagram.com/ke2n1
踏入2020年,世界幾乎停擺,在疫情讓大家要停下來的時候,生命的優先順序亦因此而改變。
保錡 從2020年頭開始決定要花更多時間去做自己的音樂,在藝人身份以外,追隨自己熱愛音樂的初衷,希望在主流音樂市場之外,開拓屬於自己音樂的一個樹林。近月幾乎每個月推出一首由自己包辦曲詞的歌曲,五月份推出的作品《Last 4 Years》靈感來自Michael Jackson《Earth Song》。
Michael Jackson在他最後的演唱會綵排中曾經語重心長的跟他的演唱會團隊分享,地球一直在彌補人類所犯的過錯,人類不能覺得會有政府、有什麼機構會肩負起拯救地球的責任,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才是改變的關鍵。他當時說,由現在起的四年如果我們不作出改變,這個美麗的星球將會完結。由2009年《This Is It》算起來,雖然我們僥倖存活多了11年,但誰敢想像未來?
為了配合這首歌,特別邀請了極地專家Wilson Cheung提供他在北極拍攝的片段。香港出生的Wilson目前正在俄羅斯攻讀他的極地海洋科學研究碩士學位,曾多次踏足南極和北極,亦參與極地的科研工作。Wilson每次出征南北極,都會帶同攝影器材,拍下極地的珍貴面貌,同時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地球兩端的變化。我們活在地球另一端,只能透過新聞片段,去理解氣候變化對所有物種的影響。而Wilson就曾經親眼目睹北極熊因為太過飢餓,要強闖民居的垃圾站找食物。我們怎能夠覺得關上電視機,就能置身事外?MV片段中看到孤獨的北極熊,還有冰山在眼前溶化、冰島火山噴出大量火山灰的片段,全部都是Wilson本人親自拍攝,看過地球的壯闊,才會學懂珍惜這個美麗的星球。
這首《Last 4 Years》以Michael Jackson這段分享作靈感,歌詞中有一句”what about my soul”跟”Earth Song”的歌詞作呼應。我們從前無法對地球另一端的事情身同感受,現在一場疫症,讓大家看通了生命無常、人人平等,地球的每一部份都是珍貴的,所有生命都需要被尊重,樹木給予我們氧氣,我們想要自由呼吸。你今天醒覺了嗎?
極地專家張偉賢 Wilson Cheung
(IG:polarwilson)是極地科研與探險諮詢公司 PRECon 的創辦人,PTGA 資深極地探險嚮導,也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美國探索者協會成員。目前在聖彼德堡大學就讀極地與海洋研究碩士課程。他生於繁華忙碌的香港,自 2011 年起成為首個華裔極地探險專家,多年來在極地和荒野探險行業工作累計超過 1000 個工作日。他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家、飛行員和高山遠征領袖,曾通過商業贊助到訪80多個國家並在五大洲攀登多個高峰。2019 年他擔任橘子基金會「前進南極點」冒險計畫的顧問和嚮導,帶領台灣首支隊伍以越野滑雪方式抵達南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