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連署突破29萬,人民用行動守護藻礁,不畏缺電的恐嚇,希望政府能正面說明電力與環境之間的取捨。
如果不蓋「三接」,台灣的電就會不夠用?
選舉時高喊台灣不缺電,選後開始恐嚇人民如果不興建三接會影響供電,難道又時空背景不同。
2019年總統大選將至前夕,缺電謠言四起,然而時任經濟部能源局長游振偉表示,估算各項因素後,2025年台灣電量的備用容量率可達17.2%, #供電能力遠大於用電需求 , #台灣並不缺電 。
到了2019年10月,蔡英文總統也曾提及「台灣供電穩定,順利度過夏季用電高峰,還能保持備轉容量率10%」,蔡英文總統更強調「台灣不缺電,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個不必爭辯的事實。」,然而到現在面臨三接工程蓋與不蓋的議題,一瞬間似乎又讓整個台灣的電量介於夠與不夠之間。
經濟部先前提到,如果第三接收站興建時程延後,將會影響整體供電的備用容量達到將近6%,並不是外界所說的僅影響2%,但實際上2018年9月5日的三接專家座談會上,台電副總陳蔚慈便曾提及,三接如無法順利供氣「2022年的備用容量將少掉2.5%」,難道台電副總的說法,也是所謂的「外界」嗎?
連數字都兜不攏,又要如何讓人民相信三接是必要的呢?
處理能源問題,重點仍應該聚焦於「調度」,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便曾經指出,「台灣一年八千多小時中,僅約兩百小時是尖峰用電;台灣沒必要為了這二.五%的尖峰用電,蓋新的發電廠,而是要想辦法透過儲能、節能或需量反應等方式,解決少數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
究竟興建三接而破壞藻礁,是為了解決台灣電量的燃眉之急,還是只是為了達到能源政策的帳面數字?,卻要破壞7600年才能生成的藻礁,真的划算嗎?
在種種的疑慮以下,政府有說服民眾的義務,透過付諸公投、召開聽證會讓資訊更加透明的方式運作,才能讓大眾在「能源」與「環境」兩大議題中取得平衡與真相。
請大家與我們一起努力守護台灣的自然生態環境,別讓欺騙與謊言傷害罕見的藻礁!
#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供電能力遠大於用電需求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於8月12日,在台北市產業局舉辦的「2019台北願景發展論壇」致詞時指出,「台北市無法自主發電,如何因應缺電、斷電的風險?以台北市的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來看,一定會面臨缺電、斷電不可預測的風險,屆時該怎麼辦?他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核能要不要嚴肅面對?」、「必須維持能源安全不可立即斷掉的能源,我們怎麼來精進核能安全? 台北市是寧願缺電也不要核,還是這是意識形態的堅持?」
針對這樣的發言,不禁令人感嘆台北市的能源政策,在市府團隊「很嚴肅」的思考過後,得到的結論竟然是「應納入考慮核能」!並且還企圖用缺電的問題來帶風向擁核,刻意忽略台電早就對外宣布,以2019年來看備用容量率可達16%,不僅可滿足法定目標15%,也較去年大增5%,供電能力遠大於用電需求,#台灣並不缺電,將可步入 #供電穩定時代。
以如此落後的思維來規劃能源策略和資源分配,也難怪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全台縣市能源評比中,不論是在綠能或節能的表現上都敬陪末座,一直都在後段班。
為了希望可以讓台北市的能源政策可以朝向提高綠能、節能的方向發展,在今年4月 #市政質詢的時候,我特別提出希望市府可以做到下列幾項有助於能源轉型的工作:
1、 世界各國各城市都致力於面對氣候變遷,及減少對於化石燃料及核能的依賴,台北市作為台灣的首都,面對能源轉型要更積極。不要一直把污染讓其他縣市來承受,應該提再生能源的比率,當一個負責任的城市。
2、 台北市要有 #能源政策的跨局處專責平台,不只是整合府內的資源,希望還能適度納入民間委員, #提升公民參與。
3、 未來整個能源治理的架構,包括撰寫及修訂能源政策綱領的過程,希望也要適度納入公民參與、讓環保團體跟專家學者協助。
4、 針對台北市「用電大戶」,產發局輔導設置綠能。
5、 提高再生能源經費補助,鼓勵社區加裝「陽台型」太陽能板,並且推動更多公益綠能的案例。
6、 建立「 #用電大戶的住商建築物」、「 #再生能源有潛能的區域」的資料庫,並比照新北市把各里平均的用電量、碳排量、空汙量等等相關能源資訊也整合進去。
上述這些在能源轉型政策上須要深耕的面向,當時市府產發局的回應也多半是持正項肯定的態度,也表示將在鄧副市長和產發局、環保局同仁赴英國、德國考察循環經濟及能源政策回來之後,著手進行修正能源政策綱領的討論以及跨局處專責平台的設置。
但沒想到不僅在考察報告中對於成立「再生能源跨局處專責平台」隻字未提,甚至即便前往考察的德國漢堡市政府能源政策中表明會透過在地官方、企業來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提高再生能源佔比率;英國倫敦市也透過提高電網彈性,以容納更多的再生能源進電網,設置足夠的儲電設備。但回到台灣後還是以「台北市無法自主發電」、「儲能也是高端技術需要跟國外學習」等理由來對外表態核能做為一個能源選項的可行性,與追求非核家園的國際潮流背道而馳。
雖然去年九合一大選,支持續用核電的「以核養綠」公投以六成的同意比例通過,廢止了《電業法》中的「非核家園條款」,但大部分的民眾是 #因為害怕缺電和空汙,轉而支持核電。而且根據台灣綜合研究院在今年做的民調,以「如果沒有核電,台灣的供電能力仍能穩定」為前提,結果民眾對非核家園的支持度達72.3%,不支持度僅16.1%。這也就表示 #如果供電無虞, #民眾其實並不反對非核家園。
所以也希望市府對外不要再對外釋出台北市缺電的假象,來影響民眾的意向和判斷,因為台灣用電量雖然頻頻創下今年新高,台電早已預估電力供需到 8 月中旬都可望「亮綠燈」,因為在這個最熱的時候,「太陽能板」發揮最大戰力,完美趕上人類用電的尖峰時間。
未來針對我質詢時提出的幾個台北市能源轉型議題,我會持續追蹤監督,要求台北市政府持續提高綠能和節能,#在無法處理核廢料且現有核能發電都是讓其他縣市來承擔能源成本與代價時, #不能回過頭來擁抱核能,必須真正以節能、減碳、提升能源效率為主要政策主軸,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城市治理者。
供電能力遠大於用電需求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於8月12日,在台北市產業局舉辦的「2019台北願景發展論壇」致詞時指出,「台北市無法自主發電,如何因應缺電、斷電的風險?以台北市的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來看,一定會面臨缺電、斷電不可預測的風險,屆時該怎麼辦?他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核能要不要嚴肅面對?」、「必須維持能源安全不可立即斷掉的能源,我們怎麼來精進核能安全? 台北市是寧願缺電也不要核,還是這是意識形態的堅持?」
針對這樣的發言,不禁令人感嘆台北市的能源政策,在市府團隊「很嚴肅」的思考過後,得到的結論竟然是「應納入考慮核能」!並且還企圖用缺電的問題來帶風向擁核,刻意忽略台電早就對外宣布,以2019年來看備用容量率可達16%,不僅可滿足法定目標15%,也較去年大增5%,供電能力遠大於用電需求,#台灣並不缺電,將可步入 #供電穩定時代。
以如此落後的思維來規劃能源策略和資源分配,也難怪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全台縣市能源評比中,不論是在綠能或節能的表現上都敬陪末座,一直都在後段班。
為了希望可以讓台北市的能源政策可以朝向提高綠能、節能的方向發展,在今年4月 #市政質詢的時候,我特別提出希望市府可以做到下列幾項有助於能源轉型的工作:
1、 世界各國各城市都致力於面對氣候變遷,及減少對於化石燃料及核能的依賴,台北市作為台灣的首都,面對能源轉型要更積極。不要一直把污染讓其他縣市來承受,應該提再生能源的比率,當一個負責任的城市。
2、 台北市要有 #能源政策的跨局處專責平台,不只是整合府內的資源,希望還能適度納入民間委員, #提升公民參與。
3、 未來整個能源治理的架構,包括撰寫及修訂能源政策綱領的過程,希望也要適度納入公民參與、讓環保團體跟專家學者協助。
4、 針對台北市「用電大戶」,產發局輔導設置綠能。
5、 提高再生能源經費補助,鼓勵社區加裝「陽台型」太陽能板,並且推動更多公益綠能的案例。
6、 建立「 #用電大戶的住商建築物」、「 #再生能源有潛能的區域」的資料庫,並比照新北市把各里平均的用電量、碳排量、空汙量等等相關能源資訊也整合進去。
上述這些在能源轉型政策上須要深耕的面向,當時市府產發局的回應也多半是持正項肯定的態度,也表示將在鄧副市長和產發局、環保局同仁赴英國、德國考察循環經濟及能源政策回來之後,著手進行修正能源政策綱領的討論以及跨局處專責平台的設置。
但沒想到不僅在考察報告中對於成立「再生能源跨局處專責平台」隻字未提,甚至即便前往考察的德國漢堡市政府能源政策中表明會透過在地官方、企業來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提高再生能源佔比率;英國倫敦市也透過提高電網彈性,以容納更多的再生能源進電網,設置足夠的儲電設備。但回到台灣後還是以「台北市無法自主發電」、「儲能也是高端技術需要跟國外學習」等理由來對外表態核能做為一個能源選項的可行性,與追求非核家園的國際潮流背道而馳。
雖然去年九合一大選,支持續用核電的「以核養綠」公投以六成的同意比例通過,廢止了《電業法》中的「非核家園條款」,但大部分的民眾是 #因為害怕缺電和空汙,轉而支持核電。而且根據台灣綜合研究院在今年做的民調,以「如果沒有核電,台灣的供電能力仍能穩定」為前提,結果民眾對非核家園的支持度達72.3%,不支持度僅16.1%。這也就表示 #如果供電無虞, #民眾其實並不反對非核家園。
所以也希望市府對外不要再對外釋出台北市缺電的假象,來影響民眾的意向和判斷,因為台灣用電量雖然頻頻創下今年新高,台電早已預估電力供需到 8 月中旬都可望「亮綠燈」,因為在這個最熱的時候,「太陽能板」發揮最大戰力,完美趕上人類用電的尖峰時間。
未來針對我質詢時提出的幾個台北市能源轉型議題,我會持續追蹤監督,要求台北市政府持續提高綠能和節能,#在無法處理核廢料且現有核能發電都是讓其他縣市來承擔能源成本與代價時, #不能回過頭來擁抱核能,必須真正以節能、減碳、提升能源效率為主要政策主軸,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城市治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