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讀專家意見(三)
( 第一篇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607303543098349 )
( 第二篇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608473676314669)
延續上一篇,第二種對專家的錯誤認知就是「#無責」,這意思是說,許多人認為,專家講的話形成了政策漏洞,釀成了社會問題,專家該負責,但幾乎都不用負責,後果都是沒有插嘴餘地的一般人在承擔。
《不對稱陷阱》的作者塔雷伯在書中不斷強調:如果給你建議的專家沒有「切膚之痛」,也就是當專家並不用承受建議出錯時的風險時,那就別信這專家。這說來實際,也很簡單,但日常生活中卻很難實踐,因此我想談談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永遠要記住所有的專家建議都附帶「機率」,而只要牽涉到機率,就會有運氣的成分。
如果一位專家根據科學原則跟專業知識,建議你選成功率 80% 的 A 選項,而不是只有 20% 的 B 選項,我們聽了他的話,選了 A 選項,結果卻是 B 選項成功了,我們其實不能說這決策是錯誤的,但我們很容易被大腦的 #因果框架 給框住了,從結果去回推,認為專家建議我們選 A 是錯的,必須被懲罰。這就像是聽了天氣預報說今天下雨機率是 20% 的你,沒有帶傘出門,結果淋雨感冒,你也不能申請國賠啊。
再者則是欠缺系統性觀點。如果一棟大樓在地震中倒塌了,許多人因此受了嚴重的外傷而送到醫院去,在搶救之後,失去了性命,那麼你認為誰該負起責任呢?是制定法規的專家、設計建築的專家、營造工程的專家、設計交通號誌的專家、開救護車的專家、或是負責急救的專家、開刀的專家、麻醉的專家?
或許大家都有責任,或許有一位專家責任特別重、或許大家都盡力了。但 #無法忍受不確定、#失去控制感 的我們可能會憑著因果直覺想找到一個專家來「獻祭」。而如果這麼做了,我們反而會失去檢討整個系統,並真正降低未來類似事件造成傷害的可能性。
最後,或許因為 #顯眼,在政策推行不如人意的時候,專家也最容易被不滿的民眾抓出來釘。然而從 #專家的意見、#政策的研擬、到 #最後的執行 之間,其實都還有很大的距離。一般人往往會對專家預測中的 #假設性前提 或條件視而不見,例如專家明明就說「有可能」、「如果是這樣,那就...」、「考量以上的情形...」,但都被自動忽略、被中間人(如媒體)扭曲;或是有時根本我們聽不懂專家在講什麼。
除了專家意見以外,決策者(如政府官員或企業高管),在決策時也會加入自己的考量,社會經濟的的條件,以及使用者跟公民社群的意見,通常不會只是專家的傳聲筒。動輒檢討專家的做法看似出了一口氣,但其實反而會 #讓專家越來越保守,就像一根繩子斷了,卻只怪罪斷裂面的那幾根纖維,會讓我們忘記去想施加在繩子上的力到底是哪裡來的。
我這麼說並不是要幫專家脫罪跟卸責,因為在不同的案例裡頭,專家參與的深度、該負起的責任都會不一樣。關鍵在於,如果我們理解專家在社會中的角色,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就不能遇到不爽就歸咎在專家身上,還不給他們改正的機會,這樣只會讓專家想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迴避更重要的責任,那就是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所以你該對專家有的正確認知是「#專家無法達到你所期望,#並不代表專家必須背負你的失望」。
但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人對專家有錯誤的認知呢?這些錯誤的認知是現在才有的嗎?接下來我們同樣要以系統性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
在《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書中,作者湯姆.尼可斯認為其實「反專業」的態度,從古至今都有,但以前的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少、媒體管道跟內容也少,傳播訊息的速度跟規模也小,但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網路、以及新聞媒體同時爆發性增長,反專業的現象竟然也隨之加劇。
#高等教育的普及,讓越來越多人都可以唸大學,或許有正面意義,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少。尼可斯直言,我們可能得承認一件事,很多大學其實已經放棄提供「大學教育」,更像是在替還沒達到高中程度的人做些不太有成效的補救教學。當大學變成準義務教育,甚至只是為了收學費賺錢,大學文憑就只是一張沒有意義的紙,無法彰顯一個學生擁有知識份子的品格跟能力,包括科學思辨力。
而當許多學生覺得自己繳了錢就是來享受服務的,老師也覺得自己該為了提升學生滿意度而給比較甜的成績,成績與學歷通膨就會讓專業越來越難鑑別,因為就算一個人念完碩士,他可能還是搆不上專家的稱呼。
( 延伸閱讀:
〈蔡慶樺/人人都讀大學的瘋狂國度〉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german-crazy-academic )
再者,#網路以及智慧型手機等各種科技快速普及,是草根平民崛起的契機,但也是讓反專業的錯誤思維野火燎原的助燃物,一般人不太懂得如何分辨專家的等級,但我們絕對不該說一名正在念大學的醫學生,跟一位執業二十年、聲譽卓著的醫學教授是同樣的專家。尼可斯說:如果你需要人幫你動手術,想必會做出正確選擇,但在網路上討論議題時,我們卻常常覺得任何一名可能修過幾學分、懂得 Google 找資料的匿名網友都有資格嗆專家。
特別是當確認偏誤發作,不管你信的再離譜,網路上都有可以支持你的資料,簡直是陰謀論的天堂。加上錯誤的資料只要上了網,就無處不在,想要讓它消失簡直不可能,就算最後被反駁了,造成的誤會跟傷害通常也都來不及補救了。
( 相關回顧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75445792950791 )
最後,則是 #新聞媒體 這個已被公認為反專業的溫床。儘管媒體環境不斷變化,新興媒體大量出現,台灣的公共議題討論品質卻沒有太大改善。日漸瑣碎化,娛樂化的新聞內容,迎合了人的直覺。名嘴什麼都能講,當天發生的事件,當晚就能湊齊四五個「專家」,面不改色講上兩小時,給出各種陰謀遐想、趨勢預測。
而就算是號稱優質的媒體,也無法避免,儘管上頭有相對比較長的文章、比較精美的用詞文筆跟下標、比較大牌的專欄作者,但談論公共事務同樣不精確,他們的預測極少被檢驗。當我們不去也無法對這些不精準、沒人負責的公共發言「計分」,#看這個專家半年前的預測到底對不對。我們創造了無窮的爭論迴圈,#沒有人知道誰說得對,#誰說得錯,只好讓意識形態駕馭於一切之上。
( 相關回顧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81707798991257/?type=3&theater )
因為這三個發生在近二、三十年來的大變化,以至於現在許多偽科學跟謠言,其實反而不用前面課程提過的「專業大法」來騙人,而是改用「反專業大法」,原因就是因為製造跟傳播偽科學謠言的人敏銳地察覺,很多現代人其實對專業與專家很厭煩,為了投其所好,開始用「你被政府騙了」、「科學家隱瞞了幾十年的真相」、「醫生不希望你知道的事」之類的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這也是我們得好好警惕的陷阱。
下一篇,也就是本系列最後一篇,來談談該怎麼辦。
(週五刊登)
----------------------
之所以想寫這一系列,是因為之前在自己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有一堂就是講這個題目,我自己最近更是被多種我不懂的專業議題(例如華為、貿易戰、國防......)同時撞擊。許多專家各執一詞,我想即使跟我一樣,抱持無知者信念的人,也會覺得認知疲憊。我想藉由這系列文章(大概四篇),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也希望聽聽大家各自的解決之道。
課程連結:
https://panschool.asia/product/%E7%A7%91%E5%AD%B8%E6%80%9D%E8%BE%A8%E5%8A%9B-%E7%8F%BE%E4%BB%A3%E4%BA%BA%E9%83%BD%E9%9C%80%E8%A6%81%E7%9A%84%E7%94%9F%E5%AD%98%E6%BC%94%E7%AE%97%E6%B3%95
#鄭龜嗑什麼暫停一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假設性前提 在 On8 Channel - 岸仔 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民主不靠汽油彈 By 王岸然
有位叫陳德章的年輕人,在梁振英的諮詢會中掟出雞蛋,誤中副車,法律上稱之為「惡意轉移」(transfer of malice),指襲擊的意圖一樣,故可入罪。年輕人對行為直認不諱,並寫文一篇「我掟蛋因我慎思篤行」,讀之令人動容。另一方面,無寶不落而正準備前往美加進行年度籌款的黃毓民,藉特權的保護在立法會對官員高呼港人會掟汽油彈(曲線鼓吹暴力行為),只屬譁眾取寵,小人心術,相比年輕人的赤子之心,無法不令人齒冷。
掟雞蛋同掟汽油彈是完全不同層次的事情,根本不能由此而引申出彼,除非是別有用心,借事件抽政治油水。大家應客觀地先看看這位年輕人的理念,而不應將事件停留在掟東西表面或是洩憤之類的定見,否則對他太不公平。
陳德章與梁振英同為英皇書院畢業生, 「慎思篤行」是共同的校訓,梁振英聞之,也許會良心受責而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可見陳德章的行為經過深思,絕非草率而為,而是有理念支持;雖然這些理念也有歪理存在,並不人人認同,因為政府借公權力行使暴力並不等於人民亦應以暴力回應。他的文章倡議的也不是以暴易暴,在這一點而言他是有點矛盾的。
公民抗命精神所在
掟雞蛋或番茄之類的東西,其危險性與掟汽油彈不可同日而語,後者可以致人於死地,無論多憤怒也不能草率而行,但掟蛋頂多只會輕微受傷,這是有充分先例可作參考的,而陳德章對這情況充分了解,恐怕是早有研究,準備將來在法庭自辯之時有充分發揮,他的思想準備是很多因「教主」的呼喚一時亢奮參與抗爭的人所沒有的。
陳德章直認有被判入獄的心理準備,這是他犯罪意圖(mens rea)的公開承認,他亦直認有掟中梁振英的企圖,並為掟錯人向曾俊華道歉。當行為與動機都清楚之時,他被判有罪是可以預計的,他明言是借犯罪行為希望喚起梁振英與香港人的覺醒,理念之清楚令人讚嘆,因為這正是公民抗命的精神所在,這精神亦與「佔領中環」運動的構想完全一致。
無論當年黃毓民的掟蕉與革命家雄仔(梁國雄)近來的掟膠糞,都是故意掟不中以逃避刑責,社運界無論是掟東西或是非法集結,被檢控之時都會沒法用技術理由(如證據不清楚)求取脫罪,這與真正的公民抗命風馬牛不相及,只是想混水摸魚,又想做英雄又要安全,公眾看在眼裏,心中明白,感召力自然有限。陳德章的公民抗命貨真價實,並不逃避,筆者評價他行為的最大意義,是在於端正政界與社運界的欺世盜名,騙名騙利的歪風。
黃毓民掟汽油彈論與早前在立法會發言,呼喚民眾衝入政府總部抗議不發電視牌照迫使政府改變政策,當然不是公民抗命;連負責任的評論也算不上,純屬表演,而他要急急在網台上表示只是「講咋」,不會帶頭衝政府,是他深恐真要負上責任的無「吉士」表現。法律上完全多餘,因為類似言論就算在議會之外講也是安全的,而且是言論自由一部分,應該被容許的。
煽動罪不能依靠推論
黃毓民充分利用「言語偽術」,因為深知社會上大驚小怪的人固然多,政府的譴責性反應也是可以預期,他因而可以得益,盡取政治積分而不須付出代價。筆者只是奇怪類似黃毓民或是雄仔一類演藝事業,還可以有多長久的生命力。民眾是每一天在進步的,一時不覺,但終會明白,你可以騙所有人於一時,或一些「教友」於永遠,但不能騙大多數人於永遠。
黃毓民的語言偽術在於他為命題冠以大量假設性前提,例如「如果」、「唯一可能」,或是假裝為第三者作分析,如「香港人憤怒之時會掟你汽油彈」,事後就急急表明只在提示政府。必須指出,這類借分析宣傳一些行為的技巧,法律上是灰色但屬安全地帶,未有案例顯示有人因而犯罪,因為這等同以言入罪。煽動罪必須清楚明白,不能依靠推論,否則成為文字獄,政府官員不是不明白,只是被迫陪黃毓民玩這類民粹遊戲,反應愈大,他愈得益。
食髓知味,口頭勇武的黃毓民與他的本土論支持者用口頭激進的方法行騙多時,所謂存在證明合理,還有信眾捐款支持他們之日,他們還會玩這遊戲下去,反正安全,當然樂此不疲,反正太平山下蠢人總會有一批的。
上周五黃毓民在報刊為文一篇「賤種與賤骨頭」,借古喻今,推崇五四運動時學生火燒趙家樓,嘲諷港人甘做「二十一世紀之賤骨頭」,不敢勇武抗爭,甘願當中共奴才云云。
筆者本文並不是想充當道德裁判譴責黃毓民鼓吹暴力。黃毓民這篇踩香港人的文章不是寫給香港人看的,是寫給他準備去要求捐錢給他的美加華僑看的,這些海外華人不似香港人要「與虎同眠」,要「與狼共舞」,反共言論勇武得很,只恨港人不敢起義,網上這類煽動文字多的是,現實聰明的港人焉會不知?
三十多年來,世界各地不靠暴力只靠和平行動的人民力量成功的例子多不勝數,香港人亦靠這條「和理非非」的道路與中共周旋多年,成效不彰是另一回事,但作為原則、底線,用非暴力手段爭取民主,這是香港人自己的選擇,何用美加僑領或準備充當美加僑領的人指點? 「賤種與賤骨頭」的美喻,只合用於那位在2004 年經不起中共少少威嚇就逃命美國的名嘴而已。
信報財經新聞 2013-12-17
A18 | 時事評論 | By 王岸然
假設性前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7/07(六)或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在這邊問你一個假設性的問題,邀請你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個你很常去的餐廳,你會在去多久之後,才會停止嘗試他們的新菜色,從此以後就只點你自己最愛吃的菜?
這樣的一個答案,你可能有一些你的思考,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試著去思考一些「背景」跟「前提」。比如說你有多喜歡那道你最愛的菜?比如說你對於「多樣化」的喜好有多高?再來就是你打算多常去這一家餐廳,如果你打算以後常常去,那麼為了找一個超越目前你最喜歡的這個菜色的菜,為了這個目的多失望幾次、多嘗試幾次也是值得的。
但是如果你在短期之內不會去太多次,只去個幾次,那麼你就最好每次都只點你最喜歡的菜,以免失望。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事實上,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可能很多人只會選擇一個很直覺性的答案,導致啊我們可能常常做了很多決定,卻又對我們自己做的決定而感覺到後悔。
這個部分的一個思維跟權衡,在經濟學裡面就是「最適實驗理論」,事實上我分享這個部分,我很想要邀請你,不管你再回答任何問題、不管是別人的問題,還是自己生命裡面的問題。
當你在急著找答案之前,你何不先問自己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什麼?如果我選擇的答案有A、跟B、跟C,那麼在什麼樣的前提底下,我選A,什麼樣的前提底下,我選B,而什麼樣的前提底下,我選C。
當你開始有這個「前提」跟「背景」的思考之後,那麼你再做任何的決定跟判斷,就能有效的避免掉顧此失彼、瞻前顧後這種令人糾結的感覺。
然而如果你進一步去想,你可能發現了我們現代的教育,好像很少引導我們去思考「前提」跟「背景」是什麼,它會直接讓我們去找一個,能夠得到分數的「答案」。
那麼如果我們過往都是這樣子被培養,當你此刻聽到我的分享之後,你是否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開始去學習「前提」跟「背景」是什麼?怎麼去思考前提跟背景,而當我發現了任何問題的前提跟背景,任何答案的前景跟背景之後,那麼我該怎麼幫自己做出「最適當」的決定?
今天的分享提供給你一個思考的路徑,希望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跟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我在7月21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
這一門課除了會引導你學會怎麼樣觀察、怎麼樣傾聽,並且怎麼樣透過好的問題達成共識。除了這些技術性的前進之外,你更可以學到我們看待任何問題、任何情況,我應該怎麼去思考「前提」跟「背景」,這會對你有決定性的幫助,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7月21號的名額已經個位數的倒數了。
所以呢,期盼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我很希望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假設性前提 在 理大辩论圈- 【辩论小资讯第四期- 答盘环节】 欢迎大家回到 ... 的推薦與評價
3)不回答假设性问题- 当被问起一个假设性问题时,与其去回答他人,其实这时答盘手应该要去指出这个假设性问题所隐藏的前提。 往往这些假设性问题,背后都有一个难成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