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心和!口唱心合 –合唱指揮于善敏專訪
傾聽音樂X合唱音樂群像
頻道首播:20210713 am10:05-12:00
線上收聽連結由此去:http://www.goodnews.org.tw/content.php?id=1653630
#合唱音樂群像
Shu-Te Glee Club 樹德葛利合唱團
台南室內合唱團
擁有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合唱指揮碩士、北藝大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藝術碩士、台藝大電影研究所碩士的于善敏,是我心中一個熱愛冒險並且活力十足的表演工作者,其多年前獨角戲「自由行」,也是我欣賞眾多表演中、久久無法忘記的精彩佳作。
這回超級開心再次與善敏在錄音室重逢,先從她帶領超過廿年的「台南室內合唱團」開始談起,這一聊才發現,現在幾乎每座城市都有屬於「城市命名」的合唱團,原來多年前除了台北室內合唱團外,「台南室內」也是早期少有以城市為命名的「室內合唱團」,該團曾獲韓國釜山國際合唱節民謠組銅牌獎、蒙大拿國際合唱節、泰國芭達雅國際合唱節民謠組銀牌獎等,是個令人佩服的民間合唱團體。
也是在廿年前發生的故事。廿年前,有人請台灣合唱大老杜黑老師推薦能到澎湖教合唱的老師,杜黑老師想到當時初回國的于善敏:「這個人應該挺適合的。」一向好動、喜歡海洋的善敏,就在有人說「澎湖很像夏威夷」的推動下,欣然接受該邀約,並開啟了超過廿年在澎湖的教學人生,沒想到多年後還成了澎湖縣的榮民縣民!
現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的于善敏,在一個原本許多人以為「表演藝術系應該是以戲劇為主」的環境中,以「Show Choir」的形式帶領著學生組成「葛利合唱團」(Glee Choir),不只教學,也積極為學生尋找發聲舞台,2019年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第三屆李奧納多・達文西國際合唱節(3rd LEONARDO DA VINC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在來自台灣、義大利、丹麥、美國、西班牙、塞爾維亞、南韓、哥斯大黎加、菲律賓、印尼、中國等國家共16支隊伍中,葛利合唱團榮獲「大獎賽」第5名及三面金牌、一面個人奬等五項大獎,為國爭光,但鮮為人知的事,這群合唱團成員,也有一開始完全不會看五線譜的團員呢。
本集節目于善敏老師也同時暢談在疫情間的因應之道,也透過遠端教學及合作,與學生完成了Disney Love的迪士尼組曲(此曲影音連結請見第一則留言哦)。且來聽聽于善敏的精彩分享吧。
播出曲目:
「歌聲交會時」-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簡文秀
「好好聽唱片行」-華格納雷吉尼-創世紀/克里茲克指揮柏林交響樂團暨柏林廣播合唱團
「樂人相談室」-
最美的事 / 台南室內合唱團
那一叢茉莉靜謐的香味/ 台南室內合唱團
I Believe in God / 台南室內合唱團
海上的樂園 / 澎湖縣文化局合唱團
六月茉莉 /葛利合唱團
Price TagGive Me EverythingWe Came To Smash/ 歌喉讚Pitch perfect
Disney Love Medley/葛利合唱團
【傾聽音樂】
佳音電台FM90.9 週一至週五 am10:05首播(週二至週六am01:00重播)
羅東電台FM90.3 週一至週五 pm08:05首播
桃園GoGo Radio FM104.3週一至週五 pm08:05首播
全球線上收聽:http://www.goodnews.org.tw/goodnews.php
手機及行動平台,請連結 app.goodnews.org.tw
或下載 Hinet廣播app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墨#水墨畫家#藝術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想要跟分享關於我的一些創作的故事,跟一些想法的分享。 我是一個南部的小孩,從小也不算是品學兼優,直到國中才有機會接觸美術,然後從此一路到現在,那我學畫的過程,其實開始我也沒有立志要當畫家,或是一個藝術家,而是在偶然的機緣碰觸這樣的一個技能或行業,然後才...
北 藝大音樂學研究所 在 黃瑋傑 Huang Wei Ji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期因為疫情關係,大家都很努力學習和適應將演出或講座轉成線上模式,今年美濃黃蝶祭以及延伸而出的後生(青年)創作營也將以此方式呈現,會有文字、肢體、音樂三種形式的講座,以及後續小班制的討論、發展與創作,期望最終能產出新的共同創作進行發表,邀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近距離」共學討論及創作!
【後生創作營——以創作來縫補裂痕】
美濃黃蝶祭傳統的青年培訓活動,自2004年起,每年的黃蝶祭皆由培訓營拉開序幕,由資深志工帶領,經由密集的培訓課程後,與社區的夥伴共同籌備該年的黃蝶祭。
而今年我們改變培訓主軸,以「藝術創作」為核心,形構出今年青年營的培訓課程。也受到COVID-19疫情之影響,將實體營隊轉變為線上課程的模式。創作營規劃有三天共同課程,邀請黃瑋傑(音樂)、張卉君(文字)、劉崇鳳(肢體)等新生代的創作者、實踐者擔任導師。課程從美濃環境運動的發展脈絡開始,認識美濃黃蝶祭的環境藝術行動。接著再認識各種不同的創作方法與媒介。在三天共同課程結束之後,學員依照個別的興趣分組,與創作導師一起進行創作。此外,也規劃有三堂專題講座,認識更多不同的創作類型與精彩實踐案例。最後,以師生共創為目標,以黃蝶祭線上音樂會為舞台,發表創作,向社會發聲。
§
▲活動時間▲
△共同課程:7/19~7/21
△專題講座:7/24, 8/1, 8/7
△線上發表:8/21
▲招募對象:年滿18歲,對於創作有興趣者
▲活動費用:800元
▲活動人數:正取12名、備取3名
▲報名截止:7/12 17:00止
▲錄取公布:7/14 15:00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qy1haxsZvpCJ4JL98
▲課程內容▲
【美濃田野】
美濃實境探訪/邱靜慧
美濃黃蝶祭的環境藝術行動/劉逸姿
【創作方法】
文字可以帶領我們走多遠——從創作到社會實踐/張卉君
即興當下,自由舞我/劉崇鳳
我的城鄉凝望與音樂書寫/黃瑋傑
策展作為一種創作/劉逸姿
【專題講座】
《女子山海》:共同創作,相互為鏡/張卉君、劉崇鳳
向山走去:談藝術如何回應社會/汪兆謙
社會參與式藝術:中國經驗/王美欽
▲創作導師▲
【文字】張卉君
來自山城埔里,然後愛上海洋。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碩士,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鯨豚解說員。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美濃愛鄉協進會研究員,著有《女子山海》(劉崇鳳合著)、《黑潮島航》(吳明益等合著)、《黑潮洶湧》、《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等書。
【音樂】黃瑋傑
來自高雄美濃,從事客家及多種音樂創作,關注及參與許多社會、環境議題,創作核心關懷人與土地的細微之聲,期望透過音樂將許多真實故事帶到更遠更多地方。曾參與紀錄片、動畫、劇場等跨界音樂合作,曾獲金音獎最佳民謠單曲獎、中國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客語專輯獎。
【肢體】劉崇鳳
旅居花東八年,返鄉美濃六年。除了以寫作探討人與土地、文明與自然的連結,並擅長以身體作為生命敘事的語彙,熱衷即興當下。為林雅雯心靈舞動學院認證導師、旗美社大自由舞蹈講師、藝術節表演者。常結合自然與藝術,開發身體和聲音相關的長天數工作坊。
▲授課講師▲
☆王美欽☆
中國福建人,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藝術系教授,致力於中國當代藝術研究。2020-2021年為美國Fulbright學術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於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進行研究教學。
☆汪兆謙☆
阮劇團創辦人,藝術總監暨團長。同時也是位於嘉義的劇場「新嘉義座」創辦人。
就讀北藝大時期返回故鄉嘉義創立阮劇團,進行戲劇創作與推廣扎根工作。近年致力於創作「新時代的台語劇」:揉合地方文化特質,實驗有別於都會視野,具有台灣南方特色與觀點的戲劇,關注表演藝術如何更積極地走向民眾,與社會及世界接軌。
☆邱靜慧☆
土生土長美濃人。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長期投注於環境、教育、文化與鄉村發展的行動實踐。
☆劉逸姿☆
屏東客家人,於2007年落腳美濃,嘗試以藝術為方法打開各種可能的社區工作者,2014年起開始主要策劃美濃黃蝶祭,隔年完成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長期耕耘農村藝文,希望與農村裡長出來的文化行動,一起走向更大的世界。
#2021美濃黃蝶祭
#後生創作營
#人物插圖by蕨
北 藝大音樂學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吳宜璟
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系研究所演奏理論組。大學時期主修古箏專業,副修古琴、鋼琴,第二副修聲樂。目前為瀋陽音樂學院箜篌系賀虹教授台灣培訓生,箜篌啟蒙師為中國音樂學院教師魯璐。曾任台南夜月苑樂團團長、彈彈箏教學工作室負責人,目前為古箏箜篌演究所負責人。
個人專輯
【浮雲-古箏詩詞彈唱創作(一)】2016、電腦音樂與箏樂跨界合作【箏峰相對】2017(好有感覺音樂有限公司)、【吳宜璟古箏詩詞彈唱創作譜(一)】2016。
首位2014年台南市棒球場【統一獅v.s 義大犀牛】場擔任古箏開場獨奏、2015年台灣觀光局ATM阿拉伯國際旅遊展台灣館交通部觀光局特邀古箏演奏家。 獲選2011年香港國際古箏比賽決賽與總決賽各第一名並獲得〈古箏之星〉稱號。2012年敦煌盃第二屆北京國際民族器樂大賽獲得海外專業青年組銀獎。
演出經歷:
2019年11月 《吳宜璟古箏箜篌音樂會》台北國家演奏廳。
2018年 5月 揚州【2018境《箏文化之旅》音樂會】演出。
7月 《吳宜璟古箏音樂會》台北國家演奏廳。
8月 《春暖花開》作品入選中國第二屆盛世華箏國際古箏節古箏原創音樂作品前
40 名。
2017年10月 上海樂器展玉振電古箏品牌演出。
11月 揚州【中國古箏會議第八屆】創作品發表<浮雲>。
2016年 1月 台北雅痞書店舉辦【飛越千年之戀】古箏鋼琴二重奏音樂會。
7月 獲邀台南閱築廷廷鋼琴窩音樂會演出《杜拜的星星》、《浮雲》。
8月 台北樂閱書店舉辦【古箏與鋼琴 七夕音樂會】。
10月 獲邀台中廷廷鋼琴窩音樂會演出【仙劍情懷遇上PPAP】。
12月 新北市新莊冰雕音樂季音樂會演出。
2015年 2月 受邀於台中市沙鹿區光田醫院慈濟義演。
5月 ATM阿拉伯國際旅遊展台灣館交通部觀光局特邀古箏演奏家
8月 知名廷廷鋼琴窩邀請參加音樂活動台南場演出。
9月 台中市文化局邀約演出活動【創意台中】假日音樂會。
11月 獲邀到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高山巡迴演出古箏創作音樂會。
12月 獲邀台灣中油寒冬暖慈善公益活動記者會開場演出。
12月 台北閱樂書店舉拜【古箏與鋼琴的對話】二重奏音樂會。
2014年3月 受邀廷廷鋼琴窩台北場合辦小型音樂會演出。
4月 擔任道禾六藝文化館所舉辦的【子溪老師作品發表會】音樂會中表演彈唱古
箏。
受邀廷廷鋼琴小窩高雄場演奏〈打虎上山〉、〈天之痕〉等著名經典樂曲。
5月 受邀表演於台南市棒球場【統一獅v.s 義大犀牛】場擔任古箏開場獨奏。
6月 《福建交響樂團─土樓交響詩》合作演出古箏曲〈三坊七巷〉。
6月 第一屆國際標準舞大賽古箏表演
8月 「經典琴歌~吳宜璟古箏音樂會」於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戶外廣場音樂演出。
12月 吳宜璟古箏詩詞彈唱創作音樂會,於台南市涴紗東門館舉辦。
得獎經歷:
2013年 獲得台中市交響樂團音樂型男美女選拔第二名
2012年 臺中市波希米亞盃音樂大賽社會A組第一名
衛武營音樂比賽獲得古箏社會專業組優等第一名
第31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桐筵盃”國際古箏藝術週獲得專業A組青年組三
等獎。
“敦煌盃”第二屆北京國際民族器樂大賽獲得海外專業青年組銀獎
2011年 第二屆北京國際古箏音樂節民族器樂大賽海外專業組銅獎
香港國際古箏比賽決賽與總決賽各第一名,並獲得『古箏之星』稱號
2010年 臺中市地區台北盃音樂比賽成人組第二名
2009年 臺中市波希米亞盃音樂大賽大專A組第一名
2008年 高雄市議長盃中西音樂比賽古箏大專組優等
2007年 高雄市議長盃高中組音樂班優等獎
大臺南全國音樂比賽高中組音樂班優等獎
形象廣告:
2015~2016年 人力資源調查廣告擔任訪查員角色。
2016年~ 2017年 擔任推廣台灣好行新加坡區 形象拍攝女主角。
2016年 【創意臺中】宣傳影片女主角
台灣綜藝節目演出:
2012年 綜藝大集合、2012年國光幫幫忙、2013年綜藝大熱門、2018年綜藝菲常讚。
2016年 中天快點TV新聞介紹古箏演奏者吳宜璟。
微電影:
行政院 海巡署 公益預防犯罪 教育宣導微電影 - 【海巡心動線】。
音樂劇:
台中市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音樂劇-交響樂女孩的魔幻之歌-擔任骨董女店員。
慈善義演:
2016~2017年台南老吾老天主教音樂愛心演出者。
北 藝大音樂學研究所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水墨#水墨畫家#藝術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想要跟分享關於我的一些創作的故事,跟一些想法的分享。
我是一個南部的小孩,從小也不算是品學兼優,直到國中才有機會接觸美術,然後從此一路到現在,那我學畫的過程,其實開始我也沒有立志要當畫家,或是一個藝術家,而是在偶然的機緣碰觸這樣的一個技能或行業,然後才一路走過來。
最重要的選擇在大學的時候,其實當時是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那時稱為國立藝術學院,它是一個五年制的學校,也真正接觸所謂專業的一個術科的訓練,或是相關美術的一個薰陶,也有機會去接觸類似像戲劇音樂舞蹈這樣科系的同學。
北藝大那段時間,算是我比較受正統的一個美術教育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五年的時間,其實大一上學期也是玩瘋了,然後跑夜店或是交女朋友,到了大一下學期才覺得說要奮發向上,也選擇了以水墨為主修的課目,一路這樣子努力的專研。
然後大四的時候,讀一些關於美術史的課程,包括佛教包括器物玉器青銅器等等,充實自己相關一些知識,後來這個畢業之後就到復興商工任教,後來又報考研究所,也順利考取,念研究所的時候從事墨與黑的研究,所以先從自製的黑色顏料或是墨開始著手。
大概唸了三年的時間終於順利畢業,畢業之後也有機會成為一個專職的藝術家,但是當時的環境並不是那麼的友善,對於年輕的藝術家來說,還是以教職為主,然後這段時間也大概停頓了四年沒有所謂的創作,因為那時候其實內心在思考我真的適合當畫家嗎?畫家這個工作所要面對或是所要挑戰的我有辦法勝任嗎?所以在那四年中,雖然有教畫,個人創作是停頓的,也在這之中去研究了台灣龍柱,去認識台灣文化。
四年之後,整個環境在改變,然後藝術的市場也開始蓬勃發展,尤其是水墨,所以又回到了水墨的創作,想說應該還有一點東西可以畫,自己可以去發展吧!
可是這段時間其實是最挫折的,太久沒有創作,整個觀念或手感都已經有點生疏,前一年真的很辛苦,基本上假日都沒有在出去的,除了教學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畫畫,很辛苦了大概磨了很久才終於慢慢開竅,手感也才慢慢回來,到了第三年還是第四年才有點開花結果,也順利跟畫廊簽約,成為所謂的專職藝術家,所以真正成為專職藝術家應該是45歲左右,之前的一些過程,說起來也很漫長。
在台灣當藝術家其實不太容易,因為台灣的市場畢竟很小,要能成為一個以畫畫為生的一個行業,其實不太容易,那個競爭也非常的激烈,挑戰也非常的巨大。以前曾經去過黃山,看到造型奇特的山型,雲霧飄渺,非常的漂亮,心裡也想黃山非常適合入畫,可是回來也沒有太多的相關作品,後來想想畢竟自己身為台灣人,可能還是要以家鄉的風貌風土為主,如果畫黃山,我大概也贏不了黃山長年生活在那裡的畫家,我就一直以台灣的山水或是風景作為主要的創作主軸,一開始是畫陽明山或是九份一帶的芒草感覺,那種所謂的荒蕪感跟我從一個南部小孩到台北那種感覺,有點貼近,在一個陌生環境謀求生存,自己就像小草一樣,在那邊為了佔有一席之地,或是為了可以生存下去,而不斷的奮進不斷的努力。
後來開始創作所謂的抽象山水,也畫過一陣子,然後也畫過海景,因為當時覺得身在台灣,如果對海洋藍色世界不是那麼熟悉,感覺上好像對於台灣文化的特質,了解好像是一知半解,所以那時候就開始到處坐船,然後去澎湖,去目斗嶼,去七美,去沖繩,到處了解所謂的海洋文化到底是什麼,一個海島它會形成什麼樣的文化特質,那我想一個海島文化大概就是求新求變,畢竟市場很小所以彼此的競爭非常激烈,也願意接受很多新的文化,所以求新求變在這個島國裡面,可以想見是一個很常態的事情,所以當一個畫風出來之後,大概三五年就被消耗掉,以前一個畫家可以二三十年,畫一套東西而屹立不搖,在台灣這個環境其實非常的困難,它不太能讓你有這樣的空間,因為變化太快,然後新的知識,新的潮流,新的流行,不斷的輸入,你很難去抵抗,你也很難去改變。
另外島國文化也有一個特質,它容易受到其他大國文化的影響,譬如說台灣不可否認曾經受到中國日本美國文化的影響,在這麼多元的一個文化的影響之下,你的作品如果太單一偏向某種文化的特質,可能也很難引起共鳴,畢竟它是一個多元性的狀態,所以你的作品也可能必須要用更不同的面貌來處理。
水墨對我來說,可能就不是單一選擇的材料,因為水墨它可以發展的空間,已經被名家大家所開發殆盡,必須要重新透過新的材質,來找到一種可能是屬於自己的方向,或是使用的方法,這樣你才有辦法脫穎而出。
那另外呢?有一點叛逆是在台灣藝術圈要生存蠻重要的關鍵之一,其實很多藝術家用叛逆或是偏離所謂的正統,營造話題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有點叛逆才是一個畫家成長的最大關鍵,藝術家百依百順,順著古人的想法,順著老師的想法來創作,基本上你也很難跳脫前人或是老師的影子,所以有點叛逆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沒有人的存在,因為可能在傳統水墨有山有水有人有樹,是一個慣性的表現方式,可是這樣的慣性表現方式,是否適合自己?或者是說這樣的畫面是否可以讓作品是完整的?我想這個可能可以商榷。我畫的是一個空無人煙,讓整個自然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因為人為的破壞或是建設,到底是對自然是好是壞?有時候我去中橫我看到了中橫公路,這樣穿越所謂的太魯閣峽谷,如過這些道路都不存在於這裡的時候,當然也有可能我們看不到中橫太魯閣的奇山美景,但是這樣的建設到底是好是壞,有時真的很難去想像。後來我畫了太魯閣,就把它畫在雲霧飄渺之間,讓它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也許這樣才是最貼近於我所想的一個世界。
藝術很好玩,有很多可能性或是可以調整的地方,也隨著畫家的心境或是想法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我不能說自己是非常的成功,但是我盡力的把它畫好每一件作品,也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是嘔心瀝血,花費相當多的時間的醞釀,跟與它培養感情,然後讓自己的作品可以完成。
創作其實是孤獨的,很多時候都只能專心面對自己的作品,旁人或是都很難給你協助或是幫忙,只有當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作品時候,你的作品也會告訴別人你在想什麼,或是你的作品才會具有生命力,太風花雪月或是太浮動的一個狀態,其實都很難把作品畫好,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工作。
當然偶爾還是要去補充一點或是吸收一些靈感,或是一些養分,出去拍照是我比較習慣的動作,當場寫生對我來說,壓力太大,我也沒有辦法真正靜下好好的畫一件作品,所以我是不會帶畫筆畫紙出去外面寫生,通常還是在家裡處理我的作品。
很高興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生活,或是我的一些藝術的想法,還有我學習藝術的過程,今天就聊到這裡囉,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跟各位談談其他的部分。
The video I’m sharing today is to introduce my process of learning painting and provide some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aiwan’s marine culture and how to be a painter of ink . The background pictures and videos are all recorded by me. Friends are welcome to watch.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水墨 #水墨画 #水墨畫 #水墨画家 #水墨画の世界 #水墨創作 #台灣水墨 #台灣水墨畫家 #東方媒材 #美術 #艺術 #芸術
北 藝大音樂學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可見與不可見 #林仁信專訪
▲我們如何感知到「存在」?
若它是一件物品,我們可以藉由視覺而「看到」其存在,或許也可以藉由聽覺、嗅覺、甚至是觸覺去接觸,去感受,去察知。但我們又如何感知到一個非具象的「存在」呢?反過來說,我們憑依外在感官觸發而察覺到的一切實有「存在」,確實是我們所認知的模樣嗎?又或者,那些都不過是我們所以為的相貌?
林仁信的作品,第一眼深受吸引的或許即是那外觀的「形」;它們憑藉我們的感官所觸及的形象,經由大腦的解構與重組,反應並疊合成為我們所認知的「存在」。然而每個被認知到的「存在」,也不過身處於每一位形塑者的腦內罷了,但有趣的是,正是這些聽來彷彿十分抽象的概念,建構了觀者的本質,使它們成為「它們」,使我們成為「我們」。因此,細細品味林仁信的作品,發掘內裡層疊生成的符號語言,觀知其片段構築的意象之塔,在理性的邏輯與感性的直覺中思索藝術家——或者生而為人——那些漂流於意識之海的問句浮沫。( 文/柯佩儀文)
林仁信簡歷:
生於宜蘭,台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畢,目前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講師,講授版畫創作,亦是台灣版畫藝術綜合平台 岩筆模創辦人,目前以版畫為主要創作媒材,包含平面、立體造形及公共藝術,常以探討個人與生活環境的相互關係,為創作題材。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中華民國版畫學會、關渡美術館、日本佐喜真美術館、法國Chamalieres當代藝術館、中國貴陽美術館典藏、 國父紀念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過數十場創作個展及聯展,並曾與綺響樂團於國家表演廳、成大表演廳、北藝大音樂廳合作即興演出,亦參與多件公共藝術設計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