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第四次定期大會】
市政總質詢 ft.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 何權峰 高雄市議員 × 李柏毅@左楠 × 改變趁現在!邱俊憲 × 康裕成 高雄市議員
#義大二期
林欽榮副市長過去也曾任台北市的副市長,在柯文哲第一任市長時期,以鐵腕政策在就任職時就有相當多的亮點成績,許多台北市政府的議員都讚揚林欽榮副市長相當有魄力。甚至在面對遠雄大巨蛋的工安問題時,以最嚴謹的態度使用專業及科學的方式,務實檢視大巨蛋逃生問題。總樓地板面積超過35,000坪的大巨蛋,如此超大型的公共建物需要鐵腕魄力以及嚴謹態度,市政府才能保障市民朋友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高雄也有一個迪斯耐華城開發案,該開發案嚴重超容積已逾34,000坪,相當於一個台北大巨蛋。今天我就該計畫的相關進度就教工務局長蘇志勳,並表達我的擔憂,像這樣的被市府勒令停工的建物,未來會不會像大巨蛋一樣默默地長好,希望未來市政府可以針對這個案子妥善處理。
#亞灣智慧公宅
高雄市都發局配合內政部政策要推出8800戶的社會住宅,其中一處是亞灣智慧公宅,落址在前鎮區的亞洲新灣區內。該區域的房價以及地價都相對較高。在這樣的蛋黃區中設立一個社會住宅,我相信有許多市民朋友都相當的期待。過去,林副市長在台北也負責推動社會住宅的業務,但明倫社會住宅在台北市政府的百分百自償率計算公式下,租賃一間社宅竟要四萬塊,引起許多社會議論。
市政府未來要在亞灣區,也就是城市的蛋黃區中設立社會住宅,我擔心在這樣地價較高的區域興建社會住宅,亞灣智慧公宅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明倫社會宅?
#開放高中職外出用餐
落實18歲公民權,現在朝野已有共識將會優先處理這個議題。18歲也正是高中求學階段,現階段因應108年度的新課綱,多所高中已跟大學合作,讓高中生可以跨校選修部分課程,外出上課。但在中午外出用餐的部分,目前還是被禁止的。過去,可以看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也有民眾提出一樣的政策提議,但教育部所回覆的態度較為保守。現在學生使用外送平台頻率相當高,外送食物也會衍伸其他問題。所以我在議事廳內也請教謝文斌教育局長,未來高雄是否有機會來開放高中生午餐外食?
#經濟發展促參成績
根據財政部統計數字顯示,2019年高雄市的促參件數僅有5件,總金額下滑到76億。而,今年10月以前統計的促參總數更是下降到只有1件,總金額是4.76億。過去兩年,因為高雄政局動盪,導致廠商對於投資高雄感到卻步。現在高雄整體發展政策已趨向穩定,市長說要兩年拚四年,未來高雄該如何推動促參案件,突破促參數下滑的窘境?
#旗津閒置土地招商流標
過去舊旗津醫院以及舊區公所的兩筆土地,目前閒置已久。自2016年起不斷的流標,今天我也就招商不利的原因,跟觀光局周玲妏局長進行討論。
#旗津第二聯外道路
旗津屢屢招商不利的關鍵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在於交通。旗津自1984興建過港隧道至今,每日都有重車進出旗津,整體運量已經發揮到了極限,但同時也威脅到旗津人的用路安全,影響回家的路。現階段過港隧道已完成延壽工程,相關單位將使用年限拉長至2049年,但這樣的延壽工程絕不是長久之計。我認為旗津人需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興建第二條過港隧道是極為龐大的工程,需要及早規劃。我在議事廳內,建議市長積極向中央爭取建設旗津第二條聯外道路經費,保障旗津人用路安全,打造一條平安返家的路。
#輕軌旗津線可行性評估_建請納入共構車輛過港隧道
捷運局於2018年提出了旗津輕軌線計畫的可行性評估,要興建大眾運輸系統,我並不反對。但市政府考慮到自償率的問題,只單做一個輕軌的過港隧道,那我想這樣的建設,對於當地居民來說可能不是那麼的有感。所以我建議輕軌過港隧道,納入與汽機車共構計畫,達成客貨分流,提供旗津人一條安全返家的道路。
#渡輪汰舊換新
旗鼓航線可說是進出旗津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之一,但今年年底,旗鼓輪即將退役,屆時僅剩下七艘渡輪可以營運,勢必對渡輪運輸系統造成衝擊。爭取一艘新的渡輪,從有計畫到核定經費施作,可能需要7-9年的期程,一艘新船才有辦法正式上線。如果按照這樣的期程去提報爭取渡輪的計畫,可能趕不及旗鼓一號、二號的退役年限。我建議在考量期程的狀況下,市政府須加速爭取打造新的渡輪。
#旗津內港沿岸排水問題
旗津內港沿岸每遇農曆6、7、8月,適逢大潮,即便無風無雨天氣晴,也會發生海水倒灌的問題。在水利局的努力之下,已經優先改善北旗津的倒灌問題,也陸續進行大汕頭以及中洲的排水改善工程。但目前兩樣工程都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暫時停滯,希望市政府可以繼續努力,使排水改善工程可以如期完工。
#0522鹽埕淹水問題
今年的5月22日高雄下了一場大雨,造成鹽埕區大淹水,而在七賢路與興華街路口淹水將近60公分,附近大樓地下室所擺放的汽機車全數毀損。在10月16號的農林部門質詢中,我也針對這個議題向水利局進行質詢,水利局蔡長展局長初步回覆,當天的鹽埕區淹水與七賢截流抽水站故障有相關。我認為該區域的受災情況適用高雄市災害救助金的核發辦法,市政府應盡速與受災戶進行溝通。
#愛河微滯洪
我在農林部門質詢時,也有針對愛河沿岸排水整治問題跟水利局進行討論。愛河如遇到滿潮,即使抽水站正常運作,也有可能產生排水不及的現象。因此我希望市政府可以正視這個問題,運用愛河沿岸的綠地空間打造微滯洪池,改善愛河周邊的排水問題。
#內惟地區供水問題
鼓山區建國、自強、內惟、龍井里周邊社區因為地勢較高,又屬自來水管線末端。如欲自來水公司減壓送水,經常會有無水可用的問題發生,我也曾邀請自來水公司設法解決這個窘境。自來水公司承諾將會從北邊的油廠國小多加設置管線分流,改善內惟地區的供水問題。但是,近年來內惟、桃子園地區大型建案陸續完工,新興住宅區成型後,該區域的供水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我今天也請市政府偕同自來水公司研議長期應對計畫,改善內惟地區供水問題。
#重新打造鹽埕運動中心
鹽埕活動中心因為海砂屋以及結構的問題,在2016年10月拆除。這個活動中心,過去是世界球后戴資穎小時候經常與父親常去練球的場域。在她得知鹽埕運動中心即將拆除的時候,她也曾發文表示不捨。現在這個閒置場域即將重新打造運動中心,運發局以及開發廠商也曾來和我討論施作方向。我也向他們建議,如果未來可納入羽毛球作為整個運動中心的主軸,並適時帶入戴資穎的故事,我相信這個運動中心會更加的有意義。
#輕軌二階
市府已針對輕軌二階爭議路段做初續建決議,其中大南環段也於12月1日初勘,我提到此路段已整合多時,是否在專業履勘後能順利在元旦前通車;另外,附近居民針對C23龍華國小站未來興建狀況有疑慮,我請捷運局針對這幾項問題做出說明。
#C級長照及巷弄站設置
聯合醫院內有一個C級長照站,在輕軌二階路段北移後,聯合醫院將改變醫院空間設置,擴建院體。我擔心聯合醫院的擴建計畫會影響到院內的C級長照空間,希望相關單位在整建院體時,可以兼顧長輩的長照需求。另外,鼓山區登山里里內原本有一C級巷弄站,每天提供長輩供餐地點。但該共餐場域是屬私人產權,明年亦不再提供。原鼓山分局停車場,未來在鼓山分局完成興建之後,該場域將不再使用。我希望衛生局可以協助相關單位妥置C級長照/巷弄站,以替高齡化社會做提前部署。
#九如路橋拆除問題
過去我在工務部門質詢中,也曾問過相同的問題,當時工務局局長答覆,市府傾向拆除重建,預計整體工程將會有420天。但輕軌二階在復工後,未來可能兩者工期會重疊,意味九如陸橋的拆除工期可能會進行調整。今天我就九如陸橋拆除期程,請工務局向市民大眾進行說明。
台北市22處整建住宅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華商場誕生前後 1960 vs 1961
上圖由《聯合報》記者於1960年7月2日在臺北市中華路與開封街口的高處往北拍攝,當時中華路上的違建住戶為配合新商場的興建而開始自行拆除違建。
下圖由《聯合報》記者陳明輝於1961年3月27日在同地拍攝,此時中華路上新建的中華商場即將竣工。
謝謝 報時光UDNtime 提供圖片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附錄】
1963年6月3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
玻璃墊上
中華商場難題(上)
撰文:何凡
民國卅八年初,許多從大陸流亡來台的人,在台北市北門到小南門鐵路兩旁的空地上,開始擺地攤為生。漸漸的由攤而棚而屋,成了一條一公里長,一千六百六十一戶的「違建帶」。這條帶子橫貫台北市,在西門一帶的正面,若干家飲食店裝潢得燈火輝煌,晚上看看還不錯,像是一個閃亮的帶釦。但是帶子的兩端就不行了,尤其是靠近小南門一帶的貧民窟,其污穢與雜亂實在出人意表。坐火車來台北的人,先經過這個地區,其印象之惡劣可想而知。
五十年四月一日,整建的中華商場落成,化大違建區為合法。而且把竹棚木壁改為鐵筋洋灰,居民不再到鐵道上便溺了,改用抽水廁所。一時群稱這是化腐朽為神奇,為解決違建難題開了一條新路。直到今天,如果晚上站在新生戲院門前看看,像一條火龍,的確很壯觀。
但是中華商場開幕到現在兩年多,發現經營情形並不全合理想。甚至有非想法馬上改良不可的情勢。這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任何一個新工作,總有考慮欠周之處。市民都希望中華商場改得合乎理想,以鼓勵其他違建區也依式改建。原計劃的中華商場,是祇做生意,並不住人。像外國的小商店一樣,每天老板鎖了門回家。即使是住人,也是單身看店的,而不住家眷。但是原有的店舖多是小本經營的家庭商業,白天是店,晚上是家。還有,二三樓根本無生意可做,住家反是惟一的辦法。據報上統計,八幢大樓的一千六百四十四間店面,實際現在才開了六百八十三個商店。雖然有若干家佔了不止一間店面,但是總有一半閒下來,都做了住宅。
商店變成公寓,問題就多了。可能有人做生意不興隆,但是生孩子卻不含糊。現在遊中華商場,可以看到成群打夥的毛孩子在各層樓間鑽來鑽去,根本不像「買賣地兒」。孩子們大哭小叫,大人也要跟在裡面抓屎抓尿,排難解紛。在這種環境中,無論買或賣,都意亂心煩,搞不出名堂。
連帶著,女眷們埋鍋造飯,把新牆都薰黑了。而垃圾也因之增多,那間堵著樓梯口的垃圾室真是「人皆掩鼻而過之」。本來垃圾室設計的就不是地方,現在產量一多,就更增其臭了。同時有家眷就有洗的衣服,於是越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挑出來的「萬國旗」越熱鬧。
1963年6月4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
玻璃墊上
中華商場難題(下)
撰文:何凡
中華商場的「和」「平」兩樓,是全商場較冷僻的地區。因之住宅更多於店面,甚至臨街的第一層也有住戶。這樣,家庭與馬路合一,實在不妥當。連帶著後背的走廊就成了飯廳。菜販推車到走廊上販賣,又成了菜市。總之,買賣做不成,取而代之的是「大雜院」。一座嶄新的樓房,經過兩年工夫,現在從火車上看看後背,煙薰火燎,衣衫招展,已經不成樣子。
本來當初希望每家商店的主人都另有住宅,設想未免略高。真有那樣財力的店家,也不至於到中華路去開違建小店。事實上,這地方為地勢所限,也開不了大商店。我們看報上的統計,在整個中華商場的六百八十三家商店中,佔第一位的是成衣,共六十六家。以下是:(二)飲食店,六十家(三)西服店,五十八家(四)電器業,五十四家(五)皮鞋,四十四家。都是小本經營,以一兩間門臉的為多。像這類店家,自然以自己的房子自己做生意為最合理想。如果買或租房子做生意,就難賺出房錢了。
據報上說,中華商場以信樓新生戲院對面的局子為最貴,每間有的貴到五十萬元,租金四千元,押金三萬元,真成了寸金地。最便宜的愛樓三樓有一家住宅,月租二百元,且不要押租。說老實話,像這種市中心的交通方便地段,房子又新又牢,花幾百塊錢住真不貴。所差的是,大雜院的日子嘈雜紊亂,有點兒不堪領教。
現在一般人的看法是,中華商場住家既不相宜,最好是把商業繁榮起來,仍保持商場的面目。改善的方法包括利用樓頂建娛樂場,但是頂樓是否能容納多人不影響安全?颱風季節來了,露天花園是否相宜?這都是問題。也有人主張修天橋和電梯,以方便遊人。不過這筆錢由誰出恐怕很難決定。更有人認為商店應當分類集中,才好營業。但是這對於一個公營的商場已有困離,何況屬於一千多個房東的中華商場?其實中華商場的二三樓卻無妨提倡出租做寫字間用。寫字間不做門市生意,不怕顧客不上門。而比住家眷又乾淨得多。以此地交通之便利,又是寫字間所必備的條件。以前北市府曾擬租一二十間設自助餐廳,餐廳可以吸收大量食客,對於附近商店是有益的。但是,因為房東意見紛紛,又租不成。中華商場之難弄可想而知。現在商場的房東已經到了該「自覺」的時候,如果再堅持個人利益,恐怕整個商場的繁榮就無法達成了。
台北市22處整建住宅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華商場誕生前後 1960 vs 1961
上圖由《聯合報》記者於1960年7月2日在臺北市中華路與開封街口的高處往北拍攝,當時中華路上的違建住戶為配合新商場的興建而開始自行拆除違建。
下圖由《聯合報》記者陳明輝於1961年3月27日在同地拍攝,此時中華路上新建的中華商場即將竣工。
謝謝 報時光UDNtime 提供圖片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附錄】
1963年6月3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
玻璃墊上
中華商場難題(上)
撰文:何凡
民國卅八年初,許多從大陸流亡來台的人,在台北市北門到小南門鐵路兩旁的空地上,開始擺地攤為生。漸漸的由攤而棚而屋,成了一條一公里長,一千六百六十一戶的「違建帶」。這條帶子橫貫台北市,在西門一帶的正面,若干家飲食店裝潢得燈火輝煌,晚上看看還不錯,像是一個閃亮的帶釦。但是帶子的兩端就不行了,尤其是靠近小南門一帶的貧民窟,其污穢與雜亂實在出人意表。坐火車來台北的人,先經過這個地區,其印象之惡劣可想而知。
五十年四月一日,整建的中華商場落成,化大違建區為合法。而且把竹棚木壁改為鐵筋洋灰,居民不再到鐵道上便溺了,改用抽水廁所。一時群稱這是化腐朽為神奇,為解決違建難題開了一條新路。直到今天,如果晚上站在新生戲院門前看看,像一條火龍,的確很壯觀。
但是中華商場開幕到現在兩年多,發現經營情形並不全合理想。甚至有非想法馬上改良不可的情勢。這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任何一個新工作,總有考慮欠周之處。市民都希望中華商場改得合乎理想,以鼓勵其他違建區也依式改建。原計劃的中華商場,是祇做生意,並不住人。像外國的小商店一樣,每天老板鎖了門回家。即使是住人,也是單身看店的,而不住家眷。但是原有的店舖多是小本經營的家庭商業,白天是店,晚上是家。還有,二三樓根本無生意可做,住家反是惟一的辦法。據報上統計,八幢大樓的一千六百四十四間店面,實際現在才開了六百八十三個商店。雖然有若干家佔了不止一間店面,但是總有一半閒下來,都做了住宅。
商店變成公寓,問題就多了。可能有人做生意不興隆,但是生孩子卻不含糊。現在遊中華商場,可以看到成群打夥的毛孩子在各層樓間鑽來鑽去,根本不像「買賣地兒」。孩子們大哭小叫,大人也要跟在裡面抓屎抓尿,排難解紛。在這種環境中,無論買或賣,都意亂心煩,搞不出名堂。
連帶著,女眷們埋鍋造飯,把新牆都薰黑了。而垃圾也因之增多,那間堵著樓梯口的垃圾室真是「人皆掩鼻而過之」。本來垃圾室設計的就不是地方,現在產量一多,就更增其臭了。同時有家眷就有洗的衣服,於是越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挑出來的「萬國旗」越熱鬧。
1963年6月4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
玻璃墊上
中華商場難題(下)
撰文:何凡
中華商場的「和」「平」兩樓,是全商場較冷僻的地區。因之住宅更多於店面,甚至臨街的第一層也有住戶。這樣,家庭與馬路合一,實在不妥當。連帶著後背的走廊就成了飯廳。菜販推車到走廊上販賣,又成了菜市。總之,買賣做不成,取而代之的是「大雜院」。一座嶄新的樓房,經過兩年工夫,現在從火車上看看後背,煙薰火燎,衣衫招展,已經不成樣子。
本來當初希望每家商店的主人都另有住宅,設想未免略高。真有那樣財力的店家,也不至於到中華路去開違建小店。事實上,這地方為地勢所限,也開不了大商店。我們看報上的統計,在整個中華商場的六百八十三家商店中,佔第一位的是成衣,共六十六家。以下是:(二)飲食店,六十家(三)西服店,五十八家(四)電器業,五十四家(五)皮鞋,四十四家。都是小本經營,以一兩間門臉的為多。像這類店家,自然以自己的房子自己做生意為最合理想。如果買或租房子做生意,就難賺出房錢了。
據報上說,中華商場以信樓新生戲院對面的局子為最貴,每間有的貴到五十萬元,租金四千元,押金三萬元,真成了寸金地。最便宜的愛樓三樓有一家住宅,月租二百元,且不要押租。說老實話,像這種市中心的交通方便地段,房子又新又牢,花幾百塊錢住真不貴。所差的是,大雜院的日子嘈雜紊亂,有點兒不堪領教。
現在一般人的看法是,中華商場住家既不相宜,最好是把商業繁榮起來,仍保持商場的面目。改善的方法包括利用樓頂建娛樂場,但是頂樓是否能容納多人不影響安全?颱風季節來了,露天花園是否相宜?這都是問題。也有人主張修天橋和電梯,以方便遊人。不過這筆錢由誰出恐怕很難決定。更有人認為商店應當分類集中,才好營業。但是這對於一個公營的商場已有困離,何況屬於一千多個房東的中華商場?其實中華商場的二三樓卻無妨提倡出租做寫字間用。寫字間不做門市生意,不怕顧客不上門。而比住家眷又乾淨得多。以此地交通之便利,又是寫字間所必備的條件。以前北市府曾擬租一二十間設自助餐廳,餐廳可以吸收大量食客,對於附近商店是有益的。但是,因為房東意見紛紛,又租不成。中華商場之難弄可想而知。現在商場的房東已經到了該「自覺」的時候,如果再堅持個人利益,恐怕整個商場的繁榮就無法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