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台北車站、台北中山堂(鄧以恭先生 攝)
謝謝網友 James Teng 分享他的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台北的舊時風貌,非常珍貴。
《認識台北車站》
照片中的台北車站是第三代站體(1941-1986)。
第一代台北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約在今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大樓的位置),於1891年隨著分別往新竹與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
後來,為了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以及考量日人需求,便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台北府城北側城牆(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為「北三線路」,即今忠孝西路)附近,車站正門開在「表町通」(今館前路),並與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遙遙對望。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二代台北車站,於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台北停車場」)。1908年10月,以設備高級著稱的台北鐵道飯店在第二代台北車站斜對面落成(今新光摩天大樓及大亞百貨一帶),1945年毀於美軍空襲。
1923年3月6日,興建於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規模較小的台北後車站(當時稱為「裏台北驛」)啟用,以取代同日停用的北門驛,成為淡水線鐵路的新端點站,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的本島人(即台灣人)進出車站,那時候的台北後車站為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為小巧。台北後車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原計畫保存後站站房,但1989年9月23日突遭祝融燒燬,目前在原址附近的市民大道與太原路口設有「後火車站懷舊廣場」(2001年9月落成),廣場上佈設了一座簡易月台,並陳列由台鐵提供的單節柴油客車。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1939年起,於原地改建成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即第三代台北車站(當時稱為「台北驛」,於1941年落成),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在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台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戰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持續留存使用,並於1977年南港調車場落成後,利用前站與後站之間原本的客車場用地增建了兩座月台。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三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拆除。
在鐵路地下化的過程中,工程單位拆除第三代車站東側的扇形機車庫,於扇形機車庫及第三代車站原址間興建新的地下化車站。由於第三代車站須先行拆除,因此台鐵便在第四代車站啟用前,於第三代車站舊址西側興建臨時車站作為過渡時期之用,直至2000年才拆除臨時車站。
第四代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大樓。此為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由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建築主體係仿中式傳統建築設計,其屋頂採單檐廡殿頂,建築中央併設有天井。月台配置有全台灣第一套的列車到站警示燈,當列車到站時會閃亮以提醒乘客。
《認識台北中山堂》
清光緒18年(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臺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耗資二萬銀兩於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即今中山堂附近)興建行館,名為「欽差行臺」,做為宴會、會議之用。該行館於1894年落成時,適逢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甲午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進入臺北城後即以「欽差行臺」做為臺灣總督府,直到1919年,臺灣總督府辦公室遷至當年竣工的臺灣總督府建築(今總統府)後,此地才改做他用。
1932年,臺灣總督府為紀念日本昭和天皇登基,便在此新建「臺北公會堂」,做為民眾集會的場所,於1936年12月26日完工。
1938年5月1日,於1898年5月6日開始發行《臺灣日日新報》的臺灣日日新報社紀念創立40週年,捐贈12000圓回饋社會活動,並以其中的4000圓「科學思想普及費」之名購買了一具4吋口徑的天體觀測鏡(折射式赤道儀天文望遠鏡)贈與臺北市役所(市役所相當於市政府),希望臺北市役所擇地安置。
於是,臺北市役所在完工不久的臺北公會堂南側屋頂上,建置了一座圓頂觀測台來安置臺灣日日新報社捐贈的天體觀測鏡。
1939年5月1日,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正式成立,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可以自由進行天文觀測的唯一據點。
順便一提,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是臺灣第二座天文台,而臺灣的第一座天文台是於1913年在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設置的天測室,為一座簡易平頂天文台。
臺北測候所成立於1896年8月10日,最早借用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部份空間,後於1897年12月19日遷至南門街的新廳舍,即目前中央氣象局臺北氣象站所在地(今公園路64號),並開始氣象觀測的業務。
1934年,臺北測候所改稱臺北觀測所。
1937年3月3日,臺灣總督府台北觀測所第一次改建,並於1938年升格為台灣總督府氣象台,負責掌管綜理台灣與澎湖地區的各項氣象觀測及地震觀測之業務。
1945年戰後,臺北市政府接收了臺北公會堂,將之更名為「中山堂」,於是天文台便隨著改稱「中山堂天文台」,由當時的臺灣省氣象局管理。
1946年,中山堂天文台改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並更名為「臺北市立天文台」。
1950年代之後,天文台的存在造成了行政上的困難,中山堂並無天文專業人員,一般觀眾與天文台訪客混雜而難以管理,加上觀測天象必須在深夜,造成中山堂員工無法像一般公務員在傍晚下班。為此,中山堂管理所招開了一系列的協調會,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氣象局等單位共謀解決之道。
正因天文台設在中山堂有種種不便,才開始有了圓山天文台的規畫。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進入繞地軌道後,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文知識的熱潮。
由於中山堂附近有熱鬧的西門町,夜間的嚴重光害有礙星象觀測,於是臺北市政府便從1960年開始,在圓山風景區內動工興建新的圓山天文台。
1963年3月28日,圓山天文台竣工啟用,但初期受限於人力不足,並沒有開放給民眾參觀。同年8月31日,台灣省政府決議定時開放參觀。
1986年的哈雷彗星回歸,在媒體的推波助攬下,掀起了台灣地區的觀星熱潮。然而,由於圓山天文台的規模過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得圓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再加上後方的圓山大飯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後造成的光害問題,遂有了遷建與擴建的計畫。
1993年,市政府於士林區基河路動工興建天文科學教育館。1996年,天文台改制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7年2月4日舉辦開館典禮,隔日正式開放第一期展區。1997年7月20日,展館全面開放。館內設施包括展示場、宇宙探險區、宇宙劇場、立體劇場、天文教室、圖書館,與圓頂天文觀測室等。
之後,圓山天文台所在地改為校外教學專區,但因建築老舊等安全問題,遂於2000年7月25日進行拆除,但仍留下了一個水平式日晷作為紀念。
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只有月老的霞海城隍廟】
在漢人傳統社會中,只要是有建立城池的地方都可以發現城隍廟、城隍信仰,地方官員走馬上任時也大多會向當地的城隍爺「拜碼頭」,祈求和城隍爺相互合作,共同維護陰、陽間事務的平安。
城隍出巡的「夯枷」儀式,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南方就有相關的記載,有的人批帶木製的枷鎖、鐵鎖、坐在囚車內、甚至口穿鐵針、繩繫香爐等來辦演囚犯,各種「酷刑」紛紛上演,多少都呈現出信徒的罪惡感,與在城隍爺面前懺悔的企圖。
臺灣的「囚犯」則是掛著紙製的首枷,並以步行的方式全程跟隨在繞境隊伍的前方,儀式結束後便將枷鎖燒除,象徵身上的罪過已獲得贖肯。
根據史料記載,霞海城隍廟「首次」進行大規模的祭典儀式是在清治末期,隨著政權轉移,日本殖民政府一度禁止這種聚集大量信徒的活動,只不過在1898年的臺北大瘟疫中,禁不起地方民眾一再呼求,臺灣總督府再次開放城隍的祭典儀式。
霞海城隍廟的遶境儀式也影響了臺灣北部其他城隍信仰,例如在
1923 年宜蘭城隍廟的遶境儀式中,可以明顯看到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模式。
下次來到霞海城隍廟的時候,先不要急著祭拜名揚海內外的月老,也和廟中的城隍爺打聲招呼吧!
圖片來源:〈けふ大稻埕の賑ひ(城隍廟祭),《台灣日日新報》,1924.06.15,2版。
_
10/21 (六) 《瞰海旅行》─走讀大稻埕
集合地點: 慈聖宮(103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號)
路線:慈聖宮-波麗路餐廳-大安醫院-天馬茶房舊址-屈臣氏大藥房-霞海城隍廟-李春生紀念教堂-陳天來故居-大稻埕碼頭
講師:吳亮衡(尋「臺」啟事)
梯次:
10/21 (六) 10:00- 12:30
報名:https://goo.gl/wE6BRC
11/11 (六) 10:00- 12:30
報名:https://goo.gl/2LMQxU
**訂閱故事會員 500 元方案,即享小旅行買一送一優惠喔☞☞
https://pressplay.cc/gushi.tw
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北市動物園成立於1914年4月5日,而動物園從圓山遷到木柵也已經28年了,動物園為了慶祝建園百年,決定在今天(2014/4/19)重現1986年9月14日的「動物園搬家」遊行場景,踩街遊行車隊從花博出發,經過凱達格蘭大道、南門市場,一路到動物園,全程出動87輛車,有24所國小的小朋友將打扮成動物模樣踩街;沒有真的動物上街,復刻版大遊行,由動物園老員工、志工帶領,以布偶重現動物大遷移,讓人回味當年萬人空巷的盛況。
《台北動物園 百年簡史》
根據1914年4月2日《台灣日日新報》第7版的記載, 台北動物園最初的創辦人是來自日本的一位馬戲團團長,片山竹五郎,而非台北動物園官方資料裡聲稱的大江氏。
1913年底,日人片山竹五郎率領70多人的「大竹娘曲馬團」來台, 首先在台北市的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演出1914年元旦檔期,之後接著前往台中和台南演出。
片山團長率領的曲馬團以馬術為主,例如將三匹馬綁在一起,馬上站兩人,兩人共挑竹竿,竹竿上頭再站一個人之類的特技,另外也有大象的表演。
片山竹五郎的曲馬團此番來台,還另外帶了三種稀奇的動物,即大蛇、大鱷魚和大棕熊,從1914年元旦開始,放置在艋舺媽祖宮口街(今西園路和貴陽街一帶)供人觀賞。半個月後,大蛇暴斃,片山竹五郎將死蛇泡在藥水裡,連帶棕熊一起送給博物館。
1914年2月初,片山竹五郎又從南洋買來猩猩,但這次不再開放展覽,而是要善加培育。根據報載,片山喜歡飼育動物,不過他在日本飼養的猩猩不曾存活超過三個月,常死於運送的船上或是登陸幾天後即告夭折。到了台灣之後,他發現台灣的氣候溫暖,飼育動物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比在日本高出許多。於是,隔月片山竹五郎開始向日本動物園購買各種珍鳥猛獸,在台北籌設起動物園來了。
不知是片山竹五郎做事有效率,還是百年前的海運能力超過想像,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買來了義大利的孔雀、澳洲的袋鼠和駝鳥、錫蘭的火喰鳥和印度蛇等十幾種動物,隨即於1914年4月5日就在圓山開園了。
當時園內的鸚鵡既會學狗叫,也會講日語「歐多桑」(爸爸)和「歐卡桑」(媽媽),為動物園帶來了新鮮的趣味。
1915年,台北廳政府買下由片山竹五郎草創的圓山動物園,將之改為官營動物園,園內飼養的動物以哺乳類、鳥類及爬蟲類為主,台灣本土動物比例甚高。根據報載,開幕之初展出動物有70種148隻,週日的參觀人數可達800人,以當時台北市17萬人口而言,算是非常熱鬧。
至於目前台北動物園官方資料記載的動物園創辦人「大江氏」,應該是指1910年代的動物園養育主任大江常四郎,他在1920年出差到新加坡購買老虎時,不幸病逝於當地;雖然大江氏為了動物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終究不能算是台北動物園的創始者。
1934年,台北市市役所買下圓山動物園鄰接土地,增設兒童遊園地。
圓山動物園於二戰末期曾經短暫關閉,當時的動物園隨時有可能遭到空襲,園方為了避免動物在園區遭到破壞時脫逃而傷害民眾,便於1943年執行「猛獸處分」,以添加化學藥劑的飼料餵食老虎、獅子、黑熊、大象等猛獸,令其死亡。
直至戰後,1946年,圓山動物園才重新開放;1946年底的時候,園裡只有178隻動物與4名職員。
1945年台灣光復後,歷經戰火的動物園裡的動物數量雖剩下不多,不過園內欄舍受損的狀況並不嚴重,因此動物園的建物規模與日治時期相去不遠。
到了1950年代,圓山動物園開始進行擴建工程,新增獸欄並大量引進新品種的動物。
1951年,為了吸引遊客,園方開始舉行動物表演與動物展覽會等活動,其中的動物表演因為廣受歡迎,後來就成為每逢假日便演出的固定戲碼,而當年參與演出的動物包括狗、猴、獅、熊、山羊及鸚鵡等。
1952年,大量購置動物,其中包括象、豹、熊、獅。
1953年,陸續修建獸醫室,並擴建園門。
1958年,兒童遊園地由民間承租經營「中山兒童樂園」。
1961年,開始與日本的動物園進行許多的動物交換、贈送與購買等行為。
1967年,進行改建及興建綜合大樓等10項工程,當時動物園的員工編制已經有30人。
1968年,台北市政府收回動物園,劃歸教育局管理。
1970年,兒童樂園併入動物園,更名為「兒童遊樂場」,成為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
1979年,圓山動物園結束了持續近30年的動物表演。
1982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社教機構志工團隊「動物園志工隊」。
1986年,動物園遷至木柵後,將動物園遷建後之園址及圓山兒童樂園合併,成立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籌備處。
1991年7月1日,成立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為隸屬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之社教機構。
2014年12月14日,為營運80年的圓山兒童樂園之最後開放日,當天下午5點,圓山兒童樂園功成身退,之後由同月12月16日開幕啟用的士林「兒童新樂園」接棒為兒童們服務。
《台北動物園 1986年搬家大事紀》
1986/08/15,圓山舊址關園。
1986/08/16,舉辦「為動物整理新家」活動。
1986/08/18,首批新引進動物抵達木柵新園,計28種。
1986/09/01,舊園動物陸續搬遷。
1986/09/05,行政人員搬遷。
1986/09/14,舉辦「動物搬遷大遊行」活動,沿途夾道參觀民眾達數十萬人。
1986/10/14,高齡大象「林旺」搬遷,順利抵達木柵動物園。
1986/10/28,舉辦「開園記者會」。
1986/10/29,長頸鹿搬遷,順利抵園。
1986/10/31,木柵新園正式開幕。
1986/11/03~1987/01/12,舉辦「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參觀教學」活動,計43萬2千人參加。
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在 【夢幻博物城∣記憶地點】臺灣日日新報社(已拆除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夢幻博物城∣記憶地點】臺灣日日新報社(已拆除,現址為德立莊酒店) 年代∣1908年。建築師∣近藤十郎。地址:臺北市衡陽路中華路口東北街廓... ... <看更多>
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在 2022台灣新報日治時期-汽車保養配件資訊,精選在PTT ... 的推薦與評價
By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at 2021-04-12 00:36:02. 台灣千萬平埔族人口漢化、客化實證史料《台灣日日新報》大正四年六月二十八日三版大正四年(1915年),日本 ... ... <看更多>
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在 原來日治時期最大的報社台灣日日新報在這裡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日日新報 台北板南線西門站5號出口附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