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的薰吹 ◎向陽
古早古早,阮看
阿公的薰吹
是日落時陣
蒸燻的煙筒
對每一戶破爛的厝頂
飄出美麗的渺茫的故事
現此時,阮提
阿公的薰吹是寒天時陣
硬硬的枴仔
在每一條清氣的街路
剔除朽臭的垃圾的石頭
四十年後,阮若是咬著
阿公的薰吹會是什麼時陣
安怎的款式
對每一位可愛的孫仔
提起阿公的輝煌的歷史
【注釋】
薰吹:原本作「煙吹」,根據蔡培火「閩南語國語對照常用辭典」(以下簡稱「蔡著閩語典」)注:煙管。即「煙斗」。現改為「薰」,音義皆近。
--
◎ 作者簡介
向陽(1955年5月7日-),本名林淇瀁,南投縣鹿谷鄉廣興村人,台灣作家。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國家文藝獎、玉山文學獎、榮後臺灣詩人獎、臺灣文學獎等獎項。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教授、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現為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秘書長。他是跨領域的作家,除了以詩聞名之外,兼及散文、兒童文學及文化評論、政治評論。
--
◎小編宇路賞析
本詩收錄在向陽的台語詩集《土地的歌》中,屬於〈家譜〉系列詩作的其中一首。家譜-血親篇共有四首,分別是〈阿公的薰吹〉、〈阿媽的目屎〉、〈阿爹的飯包〉及〈阿母的頭鬘〉,其中〈阿爹的飯包〉最熟為人知。
這首詩分三段,第一段以「古早古早」開頭,就像要講述一段童話或民間傳說之前,要先說「從前從前,……」一般,點出那是在一個很早的年代,使人回憶起過去。將「阿公的薰吹」比喻為「日落時陣/蒸燻的煙筒」,描述早期開發土地、建立房舍,如今已經是「破爛的厝頂」,卻「飄出美麗的渺茫的故事」。此段煙斗的形象,是飄散的白煙,對應到故事,是虛無飄渺的,只供回憶的。
第二段寫的是現在,即敘事者的阿公,可以推測敘事者約是青年,阿公約六、七十歲,拄著「柺仔」──跟菸斗一樣的7字型,「在每一條清氣的街路/剔除朽臭的垃圾的石頭」。「清氣」在台語是乾淨之意,明明是乾淨的道路,為何還要剔除石頭?我認為此處街路象徵的是時間之路,歷史的過程總有一些不純淨的,不足為外人道的石頭(事實),這是為了帶到第三段──「提起阿公的輝煌的歷史」,所謂的歷史是經過觀點的篩選和編纂而成的,也許真相並不美麗,但說給子孫聽時,卻可能美化變成了「輝煌的歷史」。
在這首詩中,作者使用了「阮」這個代名詞而非「咱」,是不包含讀者(聽者)的「我們」,是包含敘事者的那一代人,也營造了對讀者講述「他們那個年代的故事」的一種口吻效果。本首詩描寫的不是稀奇古怪的鄉野傳奇,而是一個阿公抽著菸斗、拿著拐杖走在路上,對兒孫講古的老人,是樸實的鄉土人物,也在字裡行間,隱含了作者對歷史和故事的見解。在寫作手法上,運用了對比,如「破爛」對「美麗」、「渺茫」對「輝煌」、「清氣」對「朽臭」等,並在三段之間寫出了時序層遞,拉出跨越時代的歷史感,這些技巧雖簡單,卻表現不俗。
--
美術編輯:佳郁(ig:Gayodoodle)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向陽 #阿公的薰吹 #鄉土詩 #土地的歌 #家譜 #台語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台語詩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予你的批 ◎黃明峯
阿李:真失禮,這陣,才寫批予你
彼工透早,我,袂輸是一張限時批
對臺北軍法處看守所雄雄送到臺東泰源感訓
千里路途,真是,兩三步就到位。泰源的土地
有日本時代種作咖啡的芳味,阮,兩百外人
攏佇遮討論:反共思想佮三民主義的意義
阿李:請共咱的幼囝講,阿爸去米國留學
暫時無法度見面,但是真緊就會轉去團圓
我會犧牲放風時間,踮櫳仔內增補、改訂
《新英文法》佮我的想法。絕望、無奈的時
我會想起:遠遠的所在,抑有人,一直咧等待
「國家至上 民族至上」
( 老師:我欲寫一張批予你── 料想袂到這本《新英文法》增補、改訂
是你佇櫳仔內完成。是毋是逐工見面的
二十六个外國字母,已經比父母、某囝
閣卡熟似你的人?老師:臺東的日頭
是毋是蓋酷刑?風雨,是毋是真無情?深山林內的泰源,天氣,是毋是
定定會烏陰?心情,是毋是時常交懍恂?時間,一點一滴,漸漸烏焦瘦
親像你的面。抑你的眼神,純真、善良
但是你的艱苦罪過......敢若身上彼領
殕色的囚衫,無聲無說兼無合軀……)
阿李:寄來綠島的藥品、相片佮你的掛念,攏總收著矣
不而過,我的思念,仝款遮爾狡怪,猶原醫袂好勢
昨暝,眠夢又閣幽幽仔疼,跤步愈來愈沉重的
海風,佇櫳仔外的樹跤躊躇規暗──到底
敢欲陪伴彼个空喙發癀的月娘,繼續孤單?
阿李:寫予你的批,規定袂使超過二百字
千言萬語,總是,向望有一日──
有一日會好天,日頭溫馴,風雨恬靜
咱,會當佇家己出版社的亭仔跤,讀冊、看花
看咱的囡仔咧覕相揣,看咱種佇故鄉的
希望,會當勻勻仔暴穎,沓沓仔發芽
「保密防諜 人人有責 」
( 詩人:我欲寫一張批予你──
問你:寫予二二八犧牲的同學彼首臺語詩
〈母親的悲願〉,是毋是,猶未唸出聲
就已經喉滇目箍紅。詩人,我欲寫一張批予你
問你:佇櫳仔內完成的彼本小說《南國故鄉》
明哲佮美智子,是毋是你佮某囝的化身?
我欲寫一張批予你,親像鄉土不時呼喚你
我欲寫一張批予你,佇你講出「當做的已經攏做完矣」
詩人明哲,我欲寫一張批予你,問你:如何靠旗尾山的意志對抗唐山漚鬱熱的苦毒
安怎用海翁的氣勢展威島嶼海洋國家的志氣
佇彼當時──佇你再次坐監,空喙才拄拄堅疕
又閣無端予人控出血的時……)
◎ 作者簡介
黃明峯,屏東恆春人,中學教師。文學創作曾獲鹽分地帶文學獎、乾坤詩社乾坤詩獎、彰化縣磺溪文學獎、屏東縣大武山文學獎、花蓮縣文學獎、高雄市打狗文學 獎、海峽兩岸漂母杯文學獎、台南市文學獎、新竹市 竹塹文學獎、嘉義市桃城文學獎、教育部閩客文學 獎。曾出版中文詩集《自我介紹》、台語詩集《色水 ‧形影‧落山風的聲》。
◎小編一尾賞析
白色恐佈時期的政治犯在青島東路3號的臺北軍法處看守所審訊完之後,判受感訓教育的政治犯有的會送到台東的泰源監獄或綠島「新生訓導處」藉由勞動來改造思想。綠島、台東的南方勞動生活是政治犯遭受北方威權迫害的歷史地景,有許多人在那葬送青春,也許那南國的記憶是他們一生痛苦的經歷,也許最後也都回不去自己原來的遠大前程,每每內心隱隱作痛南方的記憶卻又揮之不去。
這首詩的主角為來自高雄左營的柯旗化,因在二二八親眼目睹國民政府鎮壓高雄市區的慘況,因而萌生反抗政府的想法,後因警方在其住處搜出《唯物辯證法》被判定思想左傾,進而遭到刑求入監服刑。詩人則透過模擬柯旗化向其妻子蔡阿李撰寫家書的口吻,和其以第一人稱向柯旗化往復追問最後構成這首詩的架構。
即使是當時出身南部以台語為母語的柯旗化在其書信裡仍舊是以白話文書寫,在獄中撰寫的信一週可以寄送兩封、每封不得超過兩百字,以台語寫成的對話無非是從書面的語言添加了口語和對話的成分,使得詩本身更接近讀者。在每段柯旗化口吻的句子最末有個「國家至上 民族至上」、「保密防諜 人人有責 」,即是模仿當時政治犯的書信皆要加上此類詞彙已不讓審查人員起疑。
在敘述上多貼近柯旗化本人的境遇書寫,如柯旗化命妻子講自己坐牢之事,瞞著孩子自己是去美國(日文漢字寫成:米國)深造,成為數十年台灣學子學習英文參照的《新英文法》皆是其在獄中修訂的。第二節,詩人則從台灣學生的角度為柯旗化在白色恐佈受到的冤屈抱不平。
最後一節,敘事者則跳脫出來以詩人的身分向同為詩人筆名為明哲的柯旗化發問,讀者總會對作者會有許多提問,敘事者則問〈母親的悲願〉和其小說《南國故鄉》的細節,追想柯旗化寫作過程的心酸。繼續追問,繼續問,敘事者早以知道答案,他問說:「詩人明哲,我欲寫一張批予你,問你:如何靠旗尾山的意志對抗唐山漚鬱熱的苦毒 /安怎用海翁的氣勢展威島嶼海洋國家的志氣」,旗尾山的「台灣意識」對抗唐山的「中國意識」,詩人追問的意識在此展開。臺灣不是那個屬於大陸意識的中華民國,台灣是可以擁有「鯨魚」般強大志氣的「島嶼海洋國家」,詩最後收束在柯旗化面對這些不公義的刑求但卻不屈服,而這樣的精神早以為現在的我們展示了那有如鯨魚般的意志,和我們這個時代應該追求的價值。
那時代的南國記憶終將逝去,前人鋪路,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了。願你順遂,臺灣。
美術設計: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圖片來源:自繪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黃明峯 #二二八 #綠島 #南國故鄉 #柯旗化 #新英文法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24.html
台語詩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失語症〉之一 ◎呂美親
⠀
若是會使
我想欲講出秋天ê白膠香。
會漸漸轉紅
(摻寡甜蜜,凝淡薄生冷.
親像愛情ê色彼款)
⠀
若是會使
我想欲講出冬節ê月光
無咱所想ê遐呢稀微
(掛佇天邊恬恬等待
春天ê跤步若來
伊歡喜,是頭一个知)
⠀
不而過,我suah攏講袂出來
嘴底空空,嚨喉無法度振動
失去嘴舌ê彼个下哺
我四界向人問路
用倒手比出熱情圓箍
用正手畫出一幅故鄉ê圖
只是,閣有厝瓦猶未補
閣有壁紙猶未糊……
⠀
天色反烏,這个國度
怹講,繼續唱寂寞ê戀歌
橫直,春天若來亦是無聲。
⠀
20040909,媽媽ê生日。我suah漸漸袂記母親ê語言。
註:
白膠香,peh-ka-hiun,楓樹,又稱「雞爪楓」[ke-jiau-png]
--
◎作者簡介
呂美親,1979年生,嘉義縣人。嘉義技術學院植物保護科、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科博士。捌著過耕莘網路詩創作銀筆獎、阿却賞台語文詩組創作獎及台語文學研究獎、海翁台語文學獎新詩評審獎及正獎、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台南文學獎台語小說及台語詩首獎等。參與製作賴和文學音樂專輯《河》,共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取改自2014年呂美親台語詩集《落雨彼日》作者簡介)
--
◎小編柄富賞析
語言是認識世界的路徑,不同的語言所能認識到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台語作為台灣一代人多數曾共用的語言,乘載著他們的台灣記憶,不僅僅是生活中種種物項的稱呼,更是這些物項稱呼背後,一代台灣人感情世界的反映。直到1946戰後到1980年代末期,政府專權推動的國語運動,從「說國語才是愛國」,到在學校裡「說台語要掛狗牌」,廣播電視法消滅一半以上本土語言的電台廣播、電視節目。造成往後台灣人對台語產生粗俗、不文明種種的偏見與誤解,於是沒有選擇地,不去說母語,聽不懂了也不在乎,直到有天終於有意識地要試圖走回母親的語境時,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已經變成了啞吧和聾子。
詩人寫下一個一個我們已感陌生的台語詞,或許我們用相近的華語文還能念得出來,卻難解其意。什麼是白膠香呢?又什麼是「冬節」、什麼是「稀微」?一個一個我們已經弄丟的詞在腦袋裡失去了作用,像手電筒沒有電,像沒有火的賴打;所以,我們沒辦法用「秋天ê白膠香」來形容逐漸變色的愛情,要表達春天前的等待,也說不出「冬節ê月光」。在這些看來「稀微」的詞裡,詩人令我們感覺到自己才是真正寂寞的。
因為更深的鄉愁,是不知道故鄉為何物。看得見、摸得著,這些依然是母親的記憶林立,卻不能是自己所能發出的聲音。失去語言,就像失去了故鄉,第三節詩人寫失語後四處向人尋問故鄉的歸途,在他勉強的表達裡的故鄉,「厝瓦未補」、「壁紙未糊」,成形的只能是一間破屋。天色,卻已經要「反烏」。
末節,強調著「這个國度」、「怹」,是明明在同一個島上,卻像異國外地,聽著外人的指揮,只有那種失語的寂寞:即使知道春天要來,也沒有聲音能去說,因為在這首台語詩裡,秋天冬天或者春天,對啞吧來說都是一樣的;失去了母親的語言,也像失去了母親。
--
美術設計:蔡幸秀
圖片來源:蔡幸秀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台灣是什麼 #台灣記憶 #呂美親 #失語症 #台語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6.html
台語詩集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4ShwBp_Xh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