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階思考》部落格文末抽書 x2 本
你聽過 股癌 Gooaye 嗎?過去一年多來,這檔長踞各大 Podcast 排行榜的投資理財節目,儼然成了很多人的通勤良伴(包含我!)。我身邊很多朋友也因為聽了節目,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今天就來幫大家介紹這本塞滿了股癌風格的著作。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grey-thinking/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灰階思考》這本書的作者是 Podcast「股癌」的節目製作人謝孟恭,這個談投資的節目上架數週內就成為台灣 Podcast 各平台總排行榜第一名。節目的內容比較偏大眾向,尤其適合股市「菜雞」(投資新手)收聽。
在這本書中,作者彙整了之前在節目上分享過的精華,搭配許多財經界的故事和各路投資大師的觀念,寫出了這本同樣適合投資新手的投資書籍。書中分成三個段落鋪陳,首先是排除人們常見的思考偏誤,接著是廣納多元思考的心態,最後是實際付諸行動的叮嚀。
對於投資老手而言,這本書稍嫌簡單和淺薄,但我覺得這正是作者厲害的地方。起初我聽股癌的時候,也認為怎麼都在說一些簡單的入門知識。後來我漸漸改觀,為什麼這些晦澀的財經知識從他口中說出來就這麼「直白好懂」又「平易近人」,真的要換成我自己說的時候,卻如同有鯁在喉、難以開口?
原來,把艱深的觀念,用三歲小孩也能聽懂的方式說出來,其實就是一門「表達的藝術」。作者的投資觀念和策略對投資新手很有幫助之外,我更喜歡觀察的是他如何把這些事情用白話文說出來的方式。以下我整理這本書的九個重點,以及一些我的延伸想法。
.
【排除思考偏誤】
.
1.打破常見的迷思
物極不一定必反。「漲多必跌、跌多必漲」這句投資人琅琅上口的順口溜不一定總是成立,實際的情況是:(1) 漲多不一定必跌,有些公司的護城河就是夠深,能夠持續、穩定地長期成長、(2) 跌多不一定必漲,當一家公司的營運和競爭力都持續出狀況時,可能直接一跌不回頭。
別跟股票談戀愛。根據美國市值前3000大企業加權計算出來的「羅素3000指數」,自從1980年來漲幅已經超過七十倍,但是驚人漲幅的背後,僅來自於7%企業的貢獻。反而有40%的企業,市值下跌了七成以上。選對股票的報酬很驚人,但選錯股票的懲罰也很嚴重,別單壓、重壓單一企業。
.
2.別盲從大神
小心股海牛鬼蛇神。媒體和網路上有許多財經專家會把自己包裝成能夠預測股市走向的神人,但是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老師」最後要賺的就是學費。很多人面對投資選股的壓力時,往往會希望抓到一隻浮木,甚至是起了貪念想要找一夕致富的方法,卻往往落得適得其反。
站在大盤的肩膀上。股癌節目裡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大盤是很難被打敗的存在。根據數據指出,美國市值前500家企業市值的「標普500指數」已經連續十年打敗85%以上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因此初踏入股市的新手很適合從「定期定額投資大盤市值型ETF」的策略著手,站在大盤的肩膀上先勝過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再逐漸提升自己的投資眼光和技巧。
別把思考外包出去。作者譬喻地很傳神,人們常常有病急亂投醫的情形,誤把路邊邪廟當神廟。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去瞭解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度」,所謂專家或老師給的建議必須要自己消化吸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如同《思考外包的陷阱》這本書提到自主思考的觀念:「讓專家和科技隨侍在側,而非讓他們主導大權」。
.
3.當心同溫層陷阱
避免深陷同溫層。人類長久演化下來的「群性」,讓我們對群體內的人緊緊團結,對群體外的人毫不手軟,甚至恨意濃烈。投資方法和策略千百種,如果太過於執著於某一種策略,然後又跟同溫層內的人一起取暖,往往會忽略了其他多元的觀點,錯過了潛在的警訊,這對投資不一定是好事。
加入新的同溫層。意思是跳出原本的舒適圈,針對不懂、不熟的事物,先去瞭解,而後評論。如同美國作家費茲傑羅曾經說過的:「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有時候要刻意讓自己擺脫意識形態上的枷鎖,試著去理解「反面」立場的觀點,讓自己能夠同時掌握不同面向的看法。
讓大師成為你的同溫層。這讓我回想起另一本《知識的假象》書中提到:「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只有當我們看得夠廣,踩在更多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描繪出更完整的知識地圖。
.
【廣納多元思考】
.
4.謹慎面對加工資訊
如何善用加工知識。隨著數位時代蓬勃發展,資訊的爆炸已經不單是用洪水氾濫可以形容,我們每天接觸的「加工知識」也越來越多。作者提醒,「只」吸收加工知識可能會造成偏食和營養不良,必須懂得把加工知識當成一種「索引」,用它們來找到資訊的源頭。
懂得找到資訊源頭。許多優良的加工知識產出者,會把資料來源檢附在文章內、文章末、影片註解中,如果要避免「斷章取義」的速食現象,就必須真正投入時間,找到資料最源頭的「原型食物」來吸收。與其聽別人說巴菲特今年又說了什麼,倒不如直接找他親筆寫的股東信。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作者舉例像是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瑞.達利歐(Ray Dalio)都擅長利用備忘錄跟投資人溝通自己的想法,這些備忘錄的觀點之犀利、視野之遼闊,而且他們總是在修正自己的看法,學習新的東西。我很喜歡的俄國詩人普希金(Pushkin)曾經說過:「閱讀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因此,要培養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從大師的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
.
5.贏家的特質
樂觀,但不天真。這邊指的不是天真浪漫型的樂觀,而是要瞭解「風險」的本質,預期前方一定會有許多「驚濤駭浪」,但心底清楚在長期趨勢的發展下,人類社會將持續「進步」和「成長」的樂觀態度。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短期的波動,什麼又是長期的成長。
耐心,穩中求勝。耐心這個特質放在現代的社會環境,只會越來越稀缺。巴菲特曾經說過:「我一生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他深知投資的報酬來自於「時間」加上「複利」,也就是他著名的「雪球理論」(找到濕的雪和一條長長的山坡,讓雪球越滾越大)。當投資人越是急著殺進殺出,這顆雪球就越是滾不大。
行動,承擔風險。最近我讀到德州撲克冠軍選手吳紹綱寫的《致富強心臟》這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作者提到成功就是要「承擔多一點風險」(Take more risk.),而且把風險控制在「安全邊際」之內。應用到投資也是一樣的,我們要認識到「風險」是比「報酬」更加重要的一環,承擔你可以承擔的風險(但別失控),才有機會獲得甜美的報酬。
.
6.總是保持質疑
質疑是一種求知的態度。作者認為保有質疑的態度,就如同幫自己繫上一條「安全帶」。2020知名交易平台Robinhood有一位二十歲美國青年,誤以為自己交易失策負債73萬美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事實上,他並沒有賠這麼多錢,只是因為他搞不清楚遊戲規則,也沒向券商再詢問細節,結果才讓憾事發生。
求證是必要的行動。資訊發達的現代,人們習慣看網美打卡美食、推薦景點,甚至有時候連投資標的都要「跟風」一下。問題是,當我們沒有對細節仔細求證,連自己再跟什麼、買什麼都不清楚的時候,往往會淪為股票市場裡的「韭菜」(大戶眼中容易被收割的散戶)。懂得綁上一條質疑的安全帶、自己採取行動去求證事實的人,可以在投資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安全。
.
【實際付諸行動】
.
7.從認識自己開始
認清自己是誰。書中提到一個作者去面試特斯拉業務員的故事,面試官要求在場的面試者試著「賣給他一輛特斯拉」。結果每個面試者都使出渾身解數背出特斯拉的性能、規格、特色。竟然沒有一個人問面試官買車的用途是什麼?家裡有幾個人?如果我們在投資之前,沒有認識自己投資的「目標」,會很容易迷失方向、心猿意馬、心慌意亂。
投資沒有萬用答案。每種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報酬可能都彼此不同,每種年齡層、每種職業屬性的投資方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投資沒有完美的「公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以及最「符合」自己投資目標的策略。與其問哪種投資標的最好,倒不如問怎樣的投資策略最適合自己。
別輕視風險接受度。我們都知道股市大起大落,卻時常輕視了當自己辛苦賺的血汗錢在帳面上「大跌」時的心理感受。這讓我回想起探討頂尖投資家如何追求報酬、管理風險的《投資超級英雄進化論》書中有一句話書說得非常好:「投資人無法管理報酬,但卻有能力管理風險」。重要的是拿出自己賺來的真金白銀,真正投入到市場中實際感受那種起伏帶來的情緒,你才會知道自己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如何,再進一步思考如何管理風險,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
.
8.別把雜訊當訊號
財經界亂象多。在這個大多頭年代,冒出許多號稱可以「事前預測」和「事後驗證」的投資專家,或者把任何意見都說得「模能兩可」的投資大師。這些雜訊常常會引起人的貪念,想說賭個一把,說不定這次就被這個專家大師說中,能夠翻身翻倍呢!結果,雜訊始終是雜訊,跟隨雜訊行動的後果好一點是載浮載沉,差一點就直接溺水滅頂。
接受多元持續修正。即使我們選定了某一種投資策略,也不要讓自己故步自封,要記得讓自己保持接收最新的市場訊息(前提要懂得區分訊號和雜訊),對策略作出微調和修正。我很喜歡的《跨能致勝》這本書中提到:「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持續接收多元意見,異中求同,是打造成功策略的不二法則。
.
9.炒股前先炒人生
人生如骰子,很難一次就豹子。有在投資的朋友或許都聽過這句玩笑話「本多終勝」,一開始有龐大「初始資金」的人,都透過一樣的投資報酬率,往往會遠勝過初始資金較小的人。如同前文提到,你雖然無法管理「報酬」,但你能控制的是「提高累積本金的能力」,無論是加薪、轉職、創業,都能幫你帶來更多的銀彈,讓你在市場上擲出更多骰子。當你能骰出更多次、骰得比別人更長久,相對就提高了骰中豹子的機率。
投資自己,是最重要的投資。因此,與其心心念念在投資報酬率這種「不可控」的因素,倒不如努力投資自己,這才是唯一「可控」的因素。在《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本書中有一個很棒的投資觀念:「真正擁有無限成長潛能、讓你可以更快達到財務自由的,其實是創造更多的收入」,也就在專業和事業上持續「開源」。投資自己,才是真正最重要的投資。
|黑白之間都是灰,找到無限價值的所在。
【有聲書讀後感想】
我當初第一次要讀《灰階思考》的時候,雖然自己已經有這本的電子書了,但那時候在「1號課堂 App」看到這本書竟然也出了「有聲書」?而且全暢聽會員還可以直接聽整本?當下超興奮!可是仔細一看,竟然不是主委本人的原音重現,而是找來 Podcast 百靈果的凱莉操刀演出。
雖然當下有一點期望撲空,可是真的給他聽下去之後,我就改觀了。因為這本書的文字很淺顯易懂(股癌風格,晦澀金融投資知識直白講),加上凱莉的說書口條真的很流暢,我一邊開車一邊聽這本書,就像是平常在聽股癌一樣暢快。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是最早開始聽的讀者之一,整本有聲書都還沒錄製完成。接下來就變成每天推出一個小章節,然後我就很像在「追劇」一樣,每天上班通勤時聽一個新的段落。這也是我第一次把有聲書當成追連續劇來聽,是個很有趣的經驗!
總結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聽書體驗,我雖然聽過許多 Audible 英文有聲書的經驗,卻都是同一性別的作者+說書人,沒有聽過這種作者和說書人是不同性別的組合。對於這本有聲書的組合,我很欣賞1號課堂的操作手法,除了噱頭十足之外,也確實帶給我很獨特的體驗。
有興趣聽這本書有聲版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1號課堂使用心得文章,你也可以聽 YouTube 上面的試聽版感受一下。新書發表的時候他在台北簽書會也有一段現場分享,你可以聽聽看他怎麼說。
.
【後記:保持思考的多元性】
.
如同這本書的核心觀念:「零到一之間,有無限個數字,黑與白之間,也有無限個色階。」與其說這是一本談投資的書,不如說這是一本談「思考方式」的書。真正深諳投資的大師,也都是善於思考、熟捻人性、多元吸收、持續改善自己的終身學習者。
這本書的心得分享是我花了「最久」時間寫出的一篇文章,前後總共寫了三個多禮拜才陸續成型。或許這也是對我自己最好的鍛鍊,時常腦袋裡想得太難、太深、太複雜,以至於要用白話文說出口的時候,卻難以開口。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逐漸克服原本的知識枷鎖,也不斷去思考如何將艱深的觀念,轉換成絕大部分讀者都能聽懂的語言。我還想在文章裡偷偷告白,我一開始錄製自己的說書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遇到瓶頸的時候,總是會聽股癌的節目來獲取靈感,從他流利又不用呼吸的節奏裡找到單口秀的信心,從他直白又流暢的閒話家常裡找到豁出去的釋懷。
回顧起來,股癌節目在去年異軍突起之後,不但讓投資和財經知識更為普及,也扮演起一個社群平台,讓許多不同的財經資訊能在上面廣為流通。「投資」這個被許多老一輩人視為洪水猛獸的東西,也以更加親切好懂的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
如果你對投資這件事還抱有一絲疑慮,那麼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穩定內心的力量和學習的方向。如果你已經有投資經驗卻還心浮氣躁,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老生常談的經驗和智慧。或者,你也可以從類似我的視角切入,學習怎樣把晦澀知識講到讓人直白懂。
這個世界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大是大非的二元論觀點,也不是充滿仇恨和傻樂觀的偏激言論,而是懂得軟硬兼施、多元並蓄、異中求同的灰階思維模式。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ySfEm3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GREY
使用期限:7/28~8/3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黃懷恩(數學王子) - 牛頓曾說:「如果我能看得比別人更遠 的評價
- 關於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INTEREST、PTT 的評價
- 關於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INTEREST、PTT 的評價
- 關於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INTEREST、PTT 的評價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有效率的學習?】
警語: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有部分違反你的直覺,短期內你可能無法完全複製貼上,但如果能從裡面找出你缺乏的部分,相信你的學習力應該可以升級。
Stay tuned.
應該越後面越精彩。
分成三個階段來分析。
#學習前 – 準備
其實如果只能選一個方法,真的找到一個好老師就是最快最有效率的方法。
好老師有兩個層面去判斷:
第一個是接地氣,就是老師教的你聽得懂。
第二個是高度,老師學過的知識跟走過的經歷跟經驗,可以幫助你少走冤枉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的視野更廣闊。
所以打聽的功課不能少,好的事前準備可以讓後面的過程輕鬆很多。
#學習中 – 吸收
大家可能都會看到某些學得很好的人,也會常常覺得是不是自己比較笨,其實是有可能的,但是笨的點不是大家想的那樣,除了非常極端的特例,我覺得大家都差不多,差別可能不是某人天生比較”會”,而是天生比較”會學的方法”。
另外也有可能你在台灣教育過程養成的壞習慣,讓你失去學習的能力,對,就是背多分,反正台灣學生都拼考試高分,然後誰背的比較多,筆記做得比較足,你第一反射動作就是記,而不是想跟思考。
再來一個重點,是你是看結果,還是脈絡。
1個大原則,可以延伸出10個小原則,1 個小原則,可以延伸出10個動作。
所以你想選擇記1個大原則,還是100個動作?
雖然你嘴巴會說要記原則,但上課的時候身體都很誠實只想記結果。
想像一個場景,講師在台上講課,可能有前情提要,來龍去脈,延伸討論,最後引出結果,那你是會很專心的聽他的脈絡,還是聽頭聽尾,或是趕快把手機拿起來拍一下錄一下,反正一個蘿蔔一個坑,A就是對B,結案。
所以,如果你能提高你的眼界到脈絡對脈絡,而不是結果對結果,你的吸收會更不一樣,這當然不簡單,也不會今天就做到,但只要你未來沒辦法做到,你的學習就會永遠停在背的狀態,你無法背完所有的結果的。
之前看過兩傳老師寫過關於學習的文章,裡面大意是這樣的,當學習的時候,他根本不會一直抄筆記,也不用,因為如果是你早已知道的脈絡跟內容,你根本不用抄,如果完全blow your mind,你也會超級印象深刻,也不用抄,頂多寫一些關鍵字的線索就很夠了。
當然聽完一段可以用自己的邏輯寫一些記錄,但這些記錄是經過自己的消化,所以重點還是那個脈絡對脈絡的對決。
舉例,我有時候教課前會先留白不給答案,請同學先自己看講義或問題,自己先回想一下對某個主題有什麼看法,提出回憶,回想自己心中的脈絡,然後在上課中我才慢慢帶出我的看法,這時候如果一樣的,當然也不用特別記,如果是非常爆炸性的,相信也會很印象深刻,這樣碰撞下才會有更好的學習吸收效果,而不是完全放空,反正老師講什麼我就記什麼這種模式。
理想狀態,下課結束的時候,你腦中已經做完大部分的筆記了,因為你做的是脈絡對脈絡的學習吸收。
所以很多時候我上課即使沒寫很多筆記,但課後的心得我下課瞬間頭腦裡都寫好了,有時候還會自己補充,真的就是腦補,後面只是找個時間打在網路上而已。
#學習後 – 應用
最好強迫自己學會一件事的方法,就是逼自己應用它。
只會背而用不出來,也不是真會,只是會做筆記而已。
當然課後複習筆記是很好的,研究發現越快複習,越會產生長期記憶,但除了複習以外,如果你還能應用,例如自己練習,思考一下如何教別人等等,才能讓你真正學起來。
或是根本就是要反過來,以終為始,找到你想實踐應用的知識或是明確想解決的問題,再去找你需要的課程,這樣帶著問題去找答案,也會讓你更加有效的學習吸收。
另外更快的就是在上課學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到對自己的練習跟教學要如何應用,這樣印象怎麼會不深。
#總結
但最後還是要講回到第一個準備,就是找到好講師,好的講師講課有脈絡,讓你可以容易去follow,去思考跟比較,而不是東講一塊西講一塊,另外好的講師也會讓你知道如何應用,當然這樣內容就超多了,要全部都講完絕對是需要很多時間。
而在不同的狀態聽同樣的內容,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啟發,所以有些好課還真的值得一聽再聽,內容含金量很高的話一次學不會很正常,就多學一次,但不要太密集,你還是需要經過消化跟應用跟重新感到困惑的過程。
最後,簡單的整理,如何有效率的學習呢?
學習前 – 準備
找到好老師
學習中 – 吸收
學習脈絡而不是背結果
學習後 – 應用
一定要練習或試著教別人
預祝大家新年快樂,新的一年學習順利。
#kensyogalife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星洲日報專欄鏤空與浮雕
#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李安
不過是近兩年的事吧,我也記不真切了。李安大抵為了新片宣傳,勉為其難地接受內地某雜誌訪問,而雜誌指定的造型師擔心怠慢了李安,撒下天羅地網,特地把愛馬仕的外套和歐洲最頂尖男裝名牌,都一口氣給調了回來,排場之浩蕩,品牌之威武,恐怕是一般男人窮其一生都夠不上的終極奢華——
李安乍見服裝推架上來勢洶洶的衣服,也只是笑,靦靦腆腆的,一如既往,也不推辭,也不抗拒,結果照片拍了出來,那些所謂的高端時尚也未免太欺負人,把李安的肩膀,不留情面地給狠狠壓低了兩寸——其實李安根本不需要勞師動眾的造型師,他一站出來,本身就是一種「造型」,甚至連「李安」這兩個字,也已經出脫成一句獨當一面的形容詞,用來恭維別人氣度儒雅,也用來贊嘆一個人的才華逼人。
但我特別感慨的是,雜誌封面上的李安,已經不再是站在竹枝上把劍舞得虎虎生風的李慕白,他原來沒有想象中耐老,攝影師的鏡頭「吼」一聲推過去,李安和他一頭灰白的頭髮都不擅面對鏡頭,被嚇了一大跳,間接讓李安看上去特別的憔悴,也特別的顯老,並且歲月的暮色,正緊緊地向他四面包抄,他臉上的皺紋明顯加深了、變寬了、錯綜複雜了,但慶幸的是——李安還是維持書生式的溫文儒雅,笑容微苦帶澀,並且以他一貫的節奏和調性,彬彬有禮地準備接待鋪展在他眼前,榮辱與共、哀樂中年的後半生。
最重要的是,李安這一趟的訪問特別帶上了小兒子李淳,而李安在很大程度上,其實跟所有的東方父親沒啥兩樣,和兒子的關係始終保持著一大截客氣而禮讓的距離,並沒有十分的親密。李淳說過,李安只跟他說過一次「I Love You 」,那一次還是因為他壓抑的叛逆突然連環性爆發,父子倆必須勇敢地坐下來,把自己用力地向對方打開,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李安用的是英語,所以多少減低了間中的彆扭——
我常覺得,時間雖然狡猾,但有時候它的狡猾也不無善意,就好像沒有人想到,當年李安把自己的小兒子拉來,客串演出「喜宴」里為趙文煊和金素梅的新房蹦蹦跳跳壓床的那個小男孩,眨一下眼就28歲了,甚至開始在他父親導演的《比利林恩的戰場故事》,爭取到一個對白不足十句的小配角。對於兒子摸著石頭過河的演員這條路,李安除了站得遠遠的,暗暗打點,偷偷保護,能夠做的其實並不多。李淳也從來沒有要求父親替他搭橋鋪路,竟也憑著磕磕碰碰而來的機會,在台灣《金馬獎》被提名角逐最佳男配角。
而小時候,李淳看見的李安,在記憶中都隔得遠遠的,印象並不是太真實,「那時家裡沒有書房,爸爸老愛坐在廚房裡的大餐桌上寫劇本,一邊寫,一邊對著廚房裡的窗口發呆,常常魂不守舍。」他根本不知道當時李安心裡頭來回盤旋的其實是「要不要放棄」,「該不該把劇本寄出去」?就算到了後來,拍響了「臥虎藏龍」卻經歷了「綠巨人」的滑鐵盧,李安一度十分徬徨,甚至想過就此退隱,結果父親擱下一句,「你必須回去紐約,你必須繼續拍下去」,這才逆轉了李安下半生的劇本,但也給李安留下這一生人沒有辦法彌補的遺憾——李安接住了父親按壓在他肩膀上的期許,飛往美國為「斷背山」勘景,兩個星期後,父親逝世,李安沒有機會見父親最後一面。這件事後來任何時候在李安面前提起,他都會馬上把臉轉向一邊,永遠都沒有辦法稀釋他的哀慟。
很多時候我在想,男人也有男人的委屈,只是因為角色的安排和形象的樹立,讓他們沒有辦法抽出時間放開自己,好好地來一場地動山搖的哭泣。就好像李安在剪接室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成片,霎時間所有的壓力和委屈都湧了上來,李安一時沒有忍住,在剪接室里痛哭——美國剪接師體貼地站起身,把門帶上,讓李安一個人留在黝暗的剪接室裡面對自己、整頓自己、放過自己。
沒有一個男人身上不曾壓過一兩樁壓根兒說不出口的心事。一個懂得把心事摞在心頭上,比如早夭的夢想,比如中年危機,比如三番四次丟失的自己,不動聲色地與心事共眠共舞的男人,才是一個基本上健全的男人。而每個男人心中,其實都藏著一個李安,只是一直逮不到機會將他釋放出來而已。即便李安有時候也在想,如果做人能夠做到像玉嬌龍那樣子該多好,既然得不到,又既然輸不起,乾脆把自己推下懸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表面上看似毀滅,其實是昇華——昇華了這麼多年局促在心裡的自己。
我記得李安某一次主動談起《臥虎藏龍》,不勝唏噓的說,電影裡頭有一句話,其實是說給他自己聽的,只不過借了俞秀蓮的口,再三叮囑玉嬌龍,「你記住,這輩子不管你做什麼,都一定要誠實地面對你自己。」於是後來,拍著《色戒》的李安,不知道為什麼,異常的焦慮,時常無端端就有快要窒息的感覺,連說話也開始語無倫次起來,好幾次更在拍攝現場頻臨崩潰,因此李安決定遠赴法羅島,求見拍攝《第七封印》的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結果一見面,李安就忍不住大哭,而那位年齡比李安長一大截的導演,只是伸出手把李安攬過來,拍拍李安的肩膀,一句安慰的話也不說,因為他太明白李安的哭,其實在哭什麼。
藝術本來就委屈。不是委屈了自己的夢想,就是委屈了自己的人生。我突然記起一件陳年舊事,舊得,很可能連李安自己也完全記不起來了:他曾經來過吉隆坡。當時金河廣場底層的老式戲院還沒拆除,「喜宴」恰巧排在那兒上映,而難得獲得台灣中影電影公司資助獎金終於可以把電影拍成的李安,在姿態上,應該算是「隨片宣傳」吧,所以整個首映流程,總見到他靦腆地微微笑著,甚至還主動在首映會之後留了下來,專注而謙虛地,一一回應記者們的提問,完全把自己放在一個比新晉演員還要恭順的位置上——而我特別喜歡那個時候的李安,因為可以在他臉上看見拍打著翅膀的夢想和準備大展拳腳的他自己。
可當時誰會想到李安會是一隻老虎呢?現在的李安,已經不再單純地只是一個導演的名字,而是一種現象,一種效應,一種堅持。但無論大家怎麼看,我老覺得他像一位文人雅士,多過像一位世界級的奧斯卡大導演——他太斯文,太溫馴了;也太沒有侵略性、太沒有野心了。尤其是透過他柔化的眼神和雅化的肢體語言所釋放出來的電影里濃郁的人文氣息,總是讓大家都一廂情願地認定,不就只是下一個楊德昌或侯孝賢嗎?我們誰也沒有看出來,這個電影調子本來很輕,情感卻非常溫暖的台灣導演,卻勇敢地率先運用了很多人都弄不明白的3D+4K+120幀電影新技術,用心良苦地企圖把觀眾拉回電影院來。
作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項的亞洲導演,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最佳導演獎項的亞洲導演,我們都知道,這些獎項對於李安本身的意義,不過是完成了他自己,圓滿了他自己,至於那些轟轟烈烈的掌聲,他都側過身,轉讓給了台灣和整個以他為傲的華人社會,因為他要的不是這一些,他要的也不會只是這一些。
我記得李安上陳魯豫的節目,被調侃臉頰上的酒窩很迷人,李安可能是一時情急吧,竟然說成「其實是被狗咬的」,頓時全場一陣哄堂,雖然大家都知道這絕對不可能是真的,怎會這麼巧啊?但李安的確在一眾導演裡頭是少數長得文氣又好看的一位,他身上很有一種他自己應該也沒有察覺到的田園式的恬淡。特別是,我總覺得李安暗地裡長了一雙挺危險的桃花眼,汪汪潤潤的,水氣很重,雖然眼神很正直,可眼睛老是腼靦腆腆地在笑,而靦腆,如果男人有心機,其實也可以是一種武器,也可以是一種陷阱。但李安最讓人傾倒的魅力是他特別「東方」,有著東方男人特有的深邃和含蓄,這一點其實從他給兩個兒子取的名字看得出來:李涵,李淳;都不張揚,都不喧嘩,延續了他父親李昇的腳踏實地,也映照出他整個人誠誠懇懇的精緻和悠遠。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 , 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葉佳琴. 葉佳琴. 10 subscribers. Subscribe. <__slot-el>. Subscribed. ... <看更多>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是誰 在 黃懷恩(數學王子) - 牛頓曾說:「如果我能看得比別人更遠 的推薦與評價
牛頓曾說:「如果我能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姑且先不論那是他的自謙之言,還是諷刺另一位科學家虎克之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