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市場泡沫已退,2020年價格走勢!
翡翠作為世界上的名玉,被稱為玉中之王,足見它的價值性,當然在各種珠寶玉石中,翡翠漲價幅度也是非常高的。
據相關資料顯示,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翡翠價格上漲高達20多倍,而其中的高檔翡翠漲幅是最大的,它的原料的價格年均漲幅高達30%左右。雖然中間出現平穩期,但是進入2004年後,受原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快速上揚乃至飆升的行情。
但是顯而易見,當前翡翠市場總體是萎縮的。不管是原料、成品,還是從業者與銷售額。2019年的行業白皮書上顯示的數據是減少了60%。
當前翡翠行業現狀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除了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有行業自身的因素:
宏觀層面的原因:
1、成品驟減。行市見跌,緬甸政府控制原料出口,導致原料數量減少、質量降低。有限的原料經過投標,只有20%流入市場製成成品,其他則繼續在內部流通,造成「內熱外冷」:行內看起來一片火熱,其實是都忙著炒原料,市場上流通的成品則越來越少。
2、利潤扁平化。近年來,從原料批發到終端市場的若干層級被逐一打通,利潤也隨之被壓縮。尤其是近年來,電商、微商、直播等新興銷售方式的運用,對傳統市場衝擊不小,導致利潤進一步變薄。
3、行業誠信流失。曾經以良好信用而立命的翡翠行業,如今也人心不古。廣州、雲南、北京相繼出現了多起借貨跑路事件,個別從業者出現因資金鍊斷裂而跑路。
與此同時,市場的不景氣也讓許多從業者開始虧本甩賣舊貨,行業內價格體系很亂。畸形的競爭行為層出不窮,有人撬客戶,有人弄虛作假,還有人惡意詆毀同行,造成許多內耗。這些失信行為使行業內的借貨互動明顯減少,信用體系受到影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發展。
4、創新動力也不足。翡翠產品受原料限制,難以成為標準化產品,因而少有人申請外觀專利,導致原創產品得不到保護,從業者創新動力不足。
其中,新銷售渠道能力弱:一方面是大多數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有限,適應新銷售渠道的能力較弱,跟不上時代發展;另一方面市場變化太快,從電商到微商到直播,窗口期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創新的成本太高。模式方面,市場上大多商家選擇上下游抱團取暖、分攤風險的合作模式,創新需要全體參與,溝通成本太高。
在微觀層面:
1、缺乏用戶思維:許多翡翠從業者都是手工藝人出身,師徒相傳,銷售觀念陳舊,缺乏用戶思維,商業素養偏低,存在消費者需求與現有貨品類型脫節的現象。
2、熱銷品種變化:高貨基本停滯,原本多作為投資及送禮需求的百萬價位翡翠,如今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小價位的顏色貨相對熱銷,裝飾性剛需持續但明顯減少。在利益驅動下,市場出現了許多投機取巧的方法,如用「薄水貨」「永楚料」來冒充高貨。沒有顏色的翡翠現在基本處於銷售冷門。
3、消費主力發生了變化:一是消費者審美疲勞。喜愛翡翠的人群基本已滿足了需求,沒有創新產品來刺激他們產生新的購買慾望;二是消費主力和渠道變了。經過了五年的市場低迷之後,消費者主力、審美需求已發生不小變化,消費的渠道和方式也隨之在變化。
95%翡翠銷售到中國 中國玉商是公盤最大金主
從剛剛結束的第55屆公盤的具體情況來看,帶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信息呢?大家都清楚,供求關係就是買賣二字。有需求就會去買,有利潤就會去賣。但是必須建立在一個與市場相對吻合,合理的範圍之內。
雖說全世界翡翠有六大產地,但能達到寶石級別的有就是緬甸一家,可謂是「蠍子粑粑獨一份」。難免就會有店大欺客的嫌疑,這就造成緬甸公盤翡翠價格逐年漲幅,而且漲幅的幅度很大。
但是緬甸95%的翡翠的主要銷售市場是中國和全世界華人所在的區域。中國的文化在翡翠上的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國人對翡翠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所以就出現了中國玉商成為了翡翠公盤的最大買家
翡翠市場泡沫被擠掉 國人消費回歸理性
雖說翡翠的開採需要很大的成本,但翡翠僅在華人圈銷售,對二次銷售影響很大。緬甸的經濟對翡翠依賴較大。如果公盤繼續按照以往的走勢,翡翠成色越來越不好,價格卻越來越高。那麼玉商的購買慾望肯定會下降,就有可能會出現少投或者不投的情況。
目前國內存貨翡翠夠華人消費幾十年沒問題,只是大多玉商想在緬甸尋找性價比翡翠而已,然而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玉商肯定會優先消化國內翡翠原石。另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造成緬甸原石數量下降,價格上漲.那就是人性的貪婪,一旦緬甸公盤銷售持續下降,緬甸礦主們還是要降價,以維持生計。
雖說翡翠是自然資源,有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的特點。但是作為商品,如果違背了市場規律,再好的商品也會銷售量大減。目前在國內玉商的利潤空間已經被壓縮到了最低。遠遠不是2012年前後,出現瘋狂的石頭的局面。很多小玉商都難以為繼,大的玉商刨除成本和其他費用,大多也是賠本賺吆喝。
在網絡或者直播的平台, 銷售利潤在百分之五以下。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再加上目前網絡的發達,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大家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拼貨源、拼價格。所以玉商在成品上提高價格來獲取利潤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明智的選擇。
中國翡翠商人主要集中在廣東地區,最繁榮的時候,緬甸公盤開盤時,廣東玉商會包七八架飛機去緬甸公盤投標,但是近些年玉商的興趣大減,人數也逐年減少,原因就是翡翠已經沒有多少利可圖了,玉商對翡翠已經不在瘋狂。
長此以往最終的結局只能是交易量減少。雖說每屆公盤結束,翡翠市場都會出現漲價的現象,從目前來看,就算是漲價,幅度也不會很大。高端的翡翠的價格一直以來都很堅挺,受市場的影響較小。可那畢竟是小眾群體信賴的文化首飾品。
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世界上有目共睹。中國與包括緬甸在內的東盟國家之間有著巨大的合作潛力和空間,中緬雙方在「一帶一路」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框架下不斷推進產業對接。通過推動產業合作,解決相應的企業配套性的問題,中緬兩國可以做探索者,雙方積極地落實已經達成的共識,並且不斷地擴大新的共識,需要雙方企業的互利合作,考慮到對方的舒適度,能夠使得中緬兩國的合作更加有效,更加可持續。
在中緬雙方共同發展經濟的大前提下,緬甸政府有可能會在翡翠的出口和價格上適當放寬政策,促進雙發的經濟發展。很有可能會在翡翠原石上降低價格,或者減免關稅。
這對於玉商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國內市場成品的價格很難提升,但是在源頭上得到返利,這會在極大的程度上刺激玉商,有了更多的玉商積極投標,才會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給整個翡翠市場注入新的活力,讓翡翠市場進入一個良性的局面。否則的話,玉商不買,公盤流拍,消費者也買不到好的翡翠,這樣的局面我想無論是緬甸政府、礦主、中國玉商還是消費者都不願意看到的。那麼緬方是不是也該考慮翡翠原石降價的問題呢,到最後消費者是否能夠得益呢?
未來,我們需要做什麼?
宏觀方面:
1、信息體系建設。信息不對稱是翡翠行業最大的舊特質,建立對稱的信息平台以及可信賴的商家信譽體系之後,消費者會更加放心地購買收藏。成品拍賣市場和翡翠二級市場的完善,高貨信息體系和檔案的建立,則會分別促進裝飾類翡翠及投資類翡翠的交易。
2、產業鏈整合。翡翠的產業鏈長且複雜。原料拍賣、半成品及雕刻加工分別在緬甸和國內多個市場,成品批發主要集中在廣東幾個市場,零售百花齊放。每個市場的存在目標不一樣,所處的政策環境不一樣,來自供貨國、加工國、消費國的影響因素變化莫測。
未來,翡翠行業需設法縮短產業鏈,比如在國內建立跨國界的翡翠免稅原料及加工區等,這樣才能減少來自外部市場的影響,實現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完善稅收體系。希望當前的翡翠稅收體系,能根據時代的發展得以完善。稅收體系的完善程度,能直接影響到資本對翡翠行業的參與度,對行業的發展甚為重要。
4、做大行業蛋糕。想讓翡翠市場不再萎縮,需要做大行業蛋糕,比如在較大範圍內推廣美學教育,注重文化內涵的整合;鼓勵和保護商家創新,引導和幫助商家對接消費升級的時代步伐,從產品、渠道、模式、服務方面進行創新;規範投標制度,減少半成品炒作,鼓勵成品創作流通,從制度上進行保障和支持。
在微觀方面,從業者可以:
1、轉變觀念。翡翠從業者必須面對市場變化:
(1)低利潤時代已經到來,只有腳踏實地,把生意做實做細,才有生存機會。
(2)要有用戶思維,從客戶角度思考產品設計開發,做好客戶體驗和售後服務。
(3)要提高審美水平,創造產品的美感。
(4)要注重庫存管理,提高現金週轉週期。
(5)要重視品牌建設,把信譽建設作為企業戰略實施。
(6)翡翠銷售渠道碎片化將會是未來趨勢,利用好新媒體平台,創造符合新的消費主力的多樣化銷售渠道和形式將是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2、回歸產品。市場越是變化,產品就越為重要。市場同質化嚴重時,翡翠的珠寶化、個性化、藝術化趨勢將更明顯,創造適銷對路的剛需產品是商家持續成長的動力,婚嫁、信仰、感恩等剛需將促成市場可持續的消費需求。
3、主動創新。基於商家現有資源進行主動創新,從模式、渠道、產品、服務等方面進行整合創新。未來翡翠將會呈現結構性冷熱不均現象,這要求商家能找准切入點,緊跟市場節奏,善於運用3D等新技術和工具,創新工藝和款式,才能跟上市場步伐。
比如個性化定制、微分銷、IP授權經營、珠寶共享、網紅明星跨界合作、個人設計師品牌、私人工作室、直播、網店等新興業態的變化就需要從業者及時創新調整和跟進。
4、客戶深耕。一是商家需要做好做深現有市場,把服務放在第一位,維護好重要客戶,針對性地進行管理客戶。二是分清投資消費、裝飾消費、送禮消費及宗教心靈消費之間的需求差異,針對不同市場推出服務,並深入地創造挖掘需求。
5、創建核心優勢。面向未來,培育能量。核心優勢的建立是企業得以發展的基礎,比如工藝優勢、渠道優勢、模式優勢等。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將走得更遠。
綜上所述,翡翠行業的現狀不容樂觀,前景還尚待開拓。放在中國8000年玉文化的背景下,翡翠是傳統的行業;著眼現在消費者的需求,翡翠又是具有無限創新空間的文創產品。如何巧妙利用翡翠的文化背景,發掘創造消費者的審美、送禮、轉運、收藏、投資等多方面的需求,是一件值得所有從業者去深度思考的工作。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在 地瓜校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聽說你在做教育?」
記得約莫兩年前受邀到台灣師範大學分享雜學校的理念,很興奮地準備很多資料,想說要到台灣培訓教育人才的最高學府去好好的交流一番。印象中當時那個階梯式的大會議廳都坐滿,後面還有很多同學都席地而坐,當時我興奮的問在場的青年學生們以後會走教育相關領域的請舉手,結果令人吃驚的竟然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舉手,不死心的我追問沒舉手的同學原因為何?
其中一個同學說:「走這行要嘛不是流浪教師,要嘛就像你一樣滿懷理想但苦哈哈的不賺錢......」
這句話,至今都還一直在我心裡面難以忘懷。
雜學校今年第五年了,回顧這五年來超過1300個台灣不同的教育創新單位,這裡面包括:各種教育的新創品牌,體制內的各式教育創新專案,體制外的實驗學校與非學校型態的團體,不同領域的NPO與NGO以及各個推動教育改革的個人與團體, 老實說滿懷理想真的是最基本的,而苦哈哈也好像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弔詭的是,根據全球智庫的報告,全球教育支出預計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高於全球GDP年增長的4%),到2020年會達到8兆美金!這個天文數字是全球軟體產業的8倍,媒體娛樂產業的3倍。既然是這麼大的產業規模為什麼會讓這麽多未來重要的教育人才新血覺得這條路是沒希望沒前景的?或許很多人可能會說台灣少子化市場小家長觀念等很多原因,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不是學者,不會分析具體的原因,我只知道這一路以來看著這麼多不同的教育新創單位,為著一份對教育的初心持續堅持,期間也看到了不少單位堅持不下去離開了這條路,對一路上的用心很受傷甚至感到絕望。就拿我當例子,當初一開始都是跟大家一樣充滿高度的理想性,還在創業初期就一股腦沒想太多就跳下了教育這個坑,一路上跌跌撞撞用意志力在撐著,還好在快撐不住時都會有許多的貴人前輩相伴,教導商業營運與管理的思維(這個通常在這領域是非常缺乏的),才慢慢知道原來這樣的能力有多重要,再多的熱情再多的毅力也敵不過現金流斷掉的那最後一根稻草,更不用想怎麼繼續發揮影響力改變教育了。就因為得到了這樣的幫助與啟發,在2017年底就萌生了如何協助更多的教育新創單位好好活下去已達成他們改變教育的目標,因為我知道,如果沒有出現一些典範提供更多的有意往這條路的青年們想像與希望,就不會有未來。
--------------------------
「那為何是教育科技呢?」
有聽過Tim Berners-Lee這個人嗎?
他的知名度或許沒有Bill Gates或Steve Jobs 有名,但他在1991年提出一個當時很新的辭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定,簡稱HTTP),我想當時的人們聽到這奇怪的東西一定無法想像這技術徹底改變這二十幾年來人類社會運作與生活型態。
科技, 讓人類的世界開始指數型的快速變化,也真的能帶來前所未有的想像。比方說:以前無法解決的因階級和城鄉差距的學習落差,現在有機會可以透過Tim Berners-Lee的技術開創後來無數的創新的數位學習方式得以彌補(當然目前數位落差的彌平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試想,當下正在發展的XR/AI/IOT/Robotics/Blockchain/Quantum/5G/Digital Device/Biocode等等新興科技,不就跟當時HTTP出來時人們一頭霧水,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技術必定開啟一個新的想像宇宙,一個個可實現教育變革的未來。
另外,就產業面來說,這幾年教育科技已經是全球資金與風投的熱點,預估全球教育科技的支出將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至2020年將超過到2千5百億美金。而按照地域來分,亞太地區增速最快,年增長率達到20%,2020年將占據全球教育科技市場的54%。更驚人的是,到2025年全球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教育產業獨角獸也會從現在的30家成長到100家。
可惜的是,台灣作為全球知名的科技之島,擁有著在世界上很強的教育創新能量與長期深度累積的教育素養。而要發展教育科技,必須有民主的社會與開放多元的教育思維,這些重要元素其實我們都具備,但在國內教育科技的發展還是很碎片化,還未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在國際上我們可以說幾乎沒有聲量,在世界各國以國家政策積極佈局的現況我們實屬落後,尤其在亞洲更為積極競爭更為激烈(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日本、以色列等)。 而且台灣的教育服務與產品都擅長由下而上,從使用者的細緻需求出發;比起鄰近的大陸市場與亞洲市場,台灣真的有機會在教育創新上拿下更多的話語權與更大的市場。我們到底缺的是什麼?在這先賣個關子,記者會上我會試圖提出。
------------------------------------
「國家的競爭力不在工廠,而在學校」
我們知道,當前的教育系統無法趕上世界快速變化,未來的人才培育方式與思維急需改變,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大量的勞動人力已不能驅動經濟,而是需要更多能掌握趨勢、與時俱進的創新、持續雜學的多元能力人才。也因此教育一直都是國際各國政府培育國力的基礎手段,也是未來國家/城市競爭力一較高下的重點指標。
再者科技的興起對社會各層面產生巨大影響,如何建立一股社會影響力以加速推動教育改革,並銜接整合產官學的力量創造教育產業價值鏈,才能進一步協助更多創新的產業動能。而加速台灣學習和教育領域的創新,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讓我們成為全球化下高素養的世界公民。為了推動社會整體教育學習的變革,必須協助更多的教育創新單位達成目標,如何整合產官學之資源共同邁進成為最大的課題。
「亞洲教育創新的核心基地」
教育不只是教育的問題,是必須透過社會創新與市場驅動進行變革,雜學校接下來的重點將會放在如何協助台灣在地教育科技新創品牌加速,達到規模化並打入國際市場,一起打造「台灣教育創新領域的獨角獸!」
真切的希望從台灣這個亞洲最民主多元的地方,基礎於現有的優勢,開創具全球影響力與市場潛力的教育科技新創,將台灣定位成「亞洲教育創新的核心基地」,針對這個全球上億人的需求,經營出一個教育的兆元新市場, 進一步去實現多元多樣與時俱進的教育變革。
-----------------------------------
「台灣第一個教育科技垂直加速器」
這次 #雜學校 與台大創創成立全台第一個教育科技垂直加速器,預計3年內扶植超過30個教育科技新創品牌,提供最強業師輔導,最有效率的跨領域、產官學資源媒合,以及實際的市場驗證與價值鏈串接,通過數據、技術和資金連接世界
這期招募的主題(每半年一期):“用科技實現全人教育的想像”
(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子題目):
1. 運用科技解決各種教育現場問題
2. 運用科技協助終身學習之效率提升與普及
3. 各式科技學習工具與產品
4. 優化使用者體驗與協助親師生的創新服務
5. 各式智慧平台與管理系統
6. 各式藝術與文化產業的創新教育面向
7. 新式教育生態體系與學校
詳細請關注台大創創網站 https://tec.ntu.edu.tw
#歡迎分享
#大夥們今年一定要生出白皮書啊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在 地瓜校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聽說你在做教育?」
記得約莫兩年前受邀到台灣師範大學分享雜學校的理念,很興奮地準備很多資料,想說要到台灣培訓教育人才的最高學府去好好的交流一番。印象中當時那個階梯式的大會議廳都坐滿,後面還有很多同學都席地而坐,當時我興奮的問在場的青年學生們以後會走教育相關領域的請舉手,結果令人吃驚的竟然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舉手,不死心的我追問沒舉手的同學原因為何?
其中一個同學說:「走這行要嘛不是流浪教師,要嘛就像你一樣滿懷理想但苦哈哈的不賺錢......」
這句話,至今都還一直在我心裡面難以忘懷。
雜學校今年第五年了,回顧這五年來超過1300個台灣不同的教育創新單位,這裡面包括:各種教育的新創品牌,體制內的各式教育創新專案,體制外的實驗學校與非學校型態的團體,不同領域的NPO與NGO以及各個推動教育改革的個人與團體, 老實說滿懷理想真的是最基本的,而苦哈哈也好像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弔詭的是,根據全球智庫的報告,全球教育支出預計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高於全球GDP年增長的4%),到2020年會達到8兆美金!這個天文數字是全球軟體產業的8倍,媒體娛樂產業的3倍。既然是這麼大的產業規模為什麼會讓這麽多未來重要的教育人才新血覺得這條路是沒希望沒前景的?或許很多人可能會說台灣少子化市場小家長觀念等很多原因,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不是學者,不會分析具體的原因,我只知道這一路以來看著這麼多不同的教育新創單位,為著一份對教育的初心持續堅持,期間也看到了不少單位堅持不下去離開了這條路,對一路上的用心很受傷甚至感到絕望。就拿我當例子,當初一開始都是跟大家一樣充滿高度的理想性,還在創業初期就一股腦沒想太多就跳下了教育這個坑,一路上跌跌撞撞用意志力在撐著,還好在快撐不住時都會有許多的貴人前輩相伴,教導商業營運與管理的思維(這個通常在這領域是非常缺乏的),才慢慢知道原來這樣的能力有多重要,再多的熱情再多的毅力也敵不過現金流斷掉的那最後一根稻草,更不用想怎麼繼續發揮影響力改變教育了。就因為得到了這樣的幫助與啟發,在2017年底就萌生了如何協助更多的教育新創單位好好活下去已達成他們改變教育的目標,因為我知道,如果沒有出現一些典範提供更多的有意往這條路的青年們想像與希望,就不會有未來。
-\-\-\-\-\-\-\-\-\-\-\-\-\-\-\-\-\-\-\-\-\-\-\-\-\-\
「那為何是教育科技呢?」
有聽過Tim Berners-Lee這個人嗎?
他的知名度或許沒有Bill Gates或Steve Jobs 有名,但他在1991年提出一個當時很新的辭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定,簡稱HTTP),我想當時的人們聽到這奇怪的東西一定無法想像這技術徹底改變這二十幾年來人類社會運作與生活型態。
科技, 讓人類的世界開始指數型的快速變化,也真的能帶來前所未有的想像。比方說:以前無法解決的因階級和城鄉差距的學習落差,現在有機會可以透過Tim Berners-Lee的技術開創後來無數的創新的數位學習方式得以彌補(當然目前數位落差的彌平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試想,當下正在發展的XR/AI/IOT/Robotics/Blockchain/Quantum/5G/Digital Device/Biocode等等新興科技,不就跟當時HTTP出來時人們一頭霧水,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技術必定開啟一個新的想像宇宙,一個個可實現教育變革的未來。
另外,就產業面來說,這幾年教育科技已經是全球資金與風投的熱點,預估全球教育科技的支出將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至2020年將超過到2千5百億美金。而按照地域來分,亞太地區增速最快,年增長率達到20%,2020年將占據全球教育科技市場的54%。更驚人的是,到2025年全球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教育產業獨角獸也會從現在的30家成長到100家。
可惜的是,台灣作為全球知名的科技之島,擁有著在世界上很強的教育創新能量與長期深度累積的教育素養。而要發展教育科技,必須有民主的社會與開放多元的教育思維,這些重要元素其實我們都具備,但在國內教育科技的發展還是很碎片化,還未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在國際上我們可以說幾乎沒有聲量,在世界各國以國家政策積極佈局的現況我們實屬落後,尤其在亞洲更為積極競爭更為激烈(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日本、以色列等)。 而且台灣的教育服務與產品都擅長由下而上,從使用者的細緻需求出發;比起鄰近的大陸市場與亞洲市場,台灣真的有機會在教育創新上拿下更多的話語權與更大的市場。我們到底缺的是什麼?在這先賣個關子,記者會上我會試圖提出。
-\-\-\-\-\-\-\-\-\-\-\-\-\-\-\-\-\-\-\-\-\-\-\-\-\-\-\-\-\-\-\-\-\-\-\-\
「國家的競爭力不在工廠,而在學校」
我們知道,當前的教育系統無法趕上世界快速變化,未來的人才培育方式與思維急需改變,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大量的勞動人力已不能驅動經濟,而是需要更多能掌握趨勢、與時俱進的創新、持續雜學的多元能力人才。也因此教育一直都是國際各國政府培育國力的基礎手段,也是未來國家/城市競爭力一較高下的重點指標。
再者科技的興起對社會各層面產生巨大影響,如何建立一股社會影響力以加速推動教育改革,並銜接整合產官學的力量創造教育產業價值鏈,才能進一步協助更多創新的產業動能。而加速台灣學習和教育領域的創新,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讓我們成為全球化下高素養的世界公民。為了推動社會整體教育學習的變革,必須協助更多的教育創新單位達成目標,如何整合產官學之資源共同邁進成為最大的課題。
「亞洲教育創新的核心基地」
教育不只是教育的問題,是必須透過社會創新與市場驅動進行變革,雜學校接下來的重點將會放在如何協助台灣在地教育科技新創品牌加速,達到規模化並打入國際市場,一起打造「台灣教育創新領域的獨角獸!」
真切的希望從台灣這個亞洲最民主多元的地方,基礎於現有的優勢,開創具全球影響力與市場潛力的教育科技新創,將台灣定位成「亞洲教育創新的核心基地」,針對這個全球上億人的需求,經營出一個教育的兆元新市場, 進一步去實現多元多樣與時俱進的教育變革。
-\-\-\-\-\-\-\-\-\-\-\-\-\-\-\-\-\-\-\-\-\-\-\-\-\-\-\-\-\-\-\-\-\-\-
「台灣第一個教育科技垂直加速器」
這次 #雜學校 與台大創創成立全台第一個教育科技垂直加速器,預計3年內扶植超過30個教育科技新創品牌,提供最強業師輔導,最有效率的跨領域、產官學資源媒合,以及實際的市場驗證與價值鏈串接,通過數據、技術和資金連接世界
這期招募的主題(每半年一期):“用科技實現全人教育的想像”
(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子題目):
1. 運用科技解決各種教育現場問題
2. 運用科技協助終身學習之效率提升與普及
3. 各式科技學習工具與產品
4. 優化使用者體驗與協助親師生的創新服務
5. 各式智慧平台與管理系統
6. 各式藝術與文化產業的創新教育面向
7. 新式教育生態體系與學校
詳細請關注台大創創網站 https://tec.ntu.edu.tw
#歡迎分享
#大夥們今年一定要生出白皮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