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時光今年與尖端出版合作的作品─「年記」,共16本,自1960年至1975年,以「年記」為名,每一年選出當年的30張照片,邀請當年出生的作家創作。
朋友們持續傳來的閱讀及收藏好評,
為報時光在歷史資料探勘、轉化的路,
添了柴火,謝謝大家支持。
分享給大家「年記」系列,
由作家吳鈞堯撰寫的推薦。
過去的時光不會再回來,
而創作者的影像和文字為我們留下了一些痕跡,
如果你還不大清楚,一起來了解
【2021-03-20/聯合報/D3版/聯副.周末書房】
關於歷史從我說開始
【吳鈞堯】
推薦書:1960-1975《年記》系列(尖端出版)
年記,為年代依序記錄,由報時光與尖端出版聯合企畫,以三十張老照片為引,勾勒舊時代。
「年記」與「年紀」發音同,實則前者大時代、後者小敘事,但沒有「小」的餵養,時代的「大」何處著床?故而出生年為軸,一九六○到一九七五,十六位作家,依照出生年一字排開,浩浩盪盪成為歷史敘事。
要出生在一九六五年的李進文書寫一九六五、要歐銀釧寫她的一九六○、讓馮翊綱記他的一九六四,除非他們帶著前世記憶投胎,否則只能發一聲「甚」,其餘無解。
「年紀」寫「年記」,是一種再認識。著名空間研究學者克瑞斯威爾(Tim Creswell)提到,「當人將意義投注於局部空間,然後以某種方式(命名是一種方式)依附其上,空間就成了地方」,又說,「地方不單只是有待觀察、研究和書寫的事物,地方本身就是我們觀看、研究和書寫方式的一環」。
時空得進入了,才能成為我們的時空,「認名」跟「命名」猶如「年紀」與「年記」。
●
門,在出生年打開,允許我們帶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識見,每人派與照片,書寫三十則短文,再從濃縮中找到最緊要的關鍵詞,成為書名。年記系列成為非常「獨斷」的檢索,翻開扉頁,有一段文字精簡自作者的短序,有必要一一條列,因為它們是作者群的有趣註解,巧妙與霸道兼具。
毆銀釧《年記1960:時光的線條》,「依舊1960,香氣迎面」。
王淑芬《年記1961:誰在路上走著》,「人類矛盾與兩難,往往是自找的」。
楊翠《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我與一則史詩級的美麗神話同時誕生」。
陳輝龍《年記1963:或許,不只三十個短篇》,「關於1963年,差不多要到1973年才知道原來如此」。
馮翊綱《年記1964:隨人解讀》,「梨園說書先生,將陽世百態述說」。
李進文《年記1965:捕魚和寫詩之間》,「我出生的那一天,時間最肥」。
嚴忠政《年記1966:交換日常》,「這一年,我們學習見面,練習摩擦」。
張萬康《年記1967:時空咖啡廳》,「我倒著生長,愉快的縮小兼重生」。
顏艾琳《年記1968:走慢的時光》,「據說1968年出生的人,在40歲會遇到改變成人生的重大事件」。
郝譽翔《年記1969:流動的夢境》,「1969,反抗與純真同在,樂觀與放縱並存,我心深嚮往之」。
李鼎《年記1970:原來是今日》,「我在50年之後遇見這30張毫無記憶的照片,好似重新檢視了自己過去所有『理所當然』的刪除」。
洪凌《年記1971:風靡宇宙的復刻版》,「天光破曉,滄青色光暈是萬年後的玄黃洪荒」。
張哲生《年記1972:記憶裡的前塵》,「令人回味無窮的國語卡通歌曲在25年後,引領我步上了漫漫的懷舊之路」。
徐國能《年記1973:與童年重逢之地》,「世界暫時失去了顏色和詩,但孕育了未來的無限驚喜」。
凌性傑《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天干地支裡,充滿了時間的暗示」。
李長青《年記1975:與這個世界》,「這是文學與我一種奇妙的緣分」。
●
作家姿態各異,觀點與出手方向,都是他們與世界的接軌。如此「任性」,肇因於歷史的讀與解,本來就沒有統一,甚至標準答案。任性出手,根源於規格的控管,嚴謹更勝防疫。字數最少的顏艾琳、郝譽翔,與最想多說的李鼎,很抱歉,都是七十頁篇幅。後記「這一年有什麼誕生了」,作者比台灣退出聯合國、蔣介石過世、王子麵生產、《八百壯士》首映、台視正式開播更要緊,列在第一順位。嚴謹中自由誕生,看似自在揮灑,對比書名與扉頁文字,實則個性盡現。
我在其中找到為文風格。
王淑芬、歐銀釧、顏艾琳抒情為尚,馮翊綱看圖說故事,不乏寫逸演出,洪凌的出場就預示了科幻風。以圖片勾勒筆意的,還能分出兩種,楊翠、張萬康、凌性傑借圖片說自身成長與感受,屬於主觀派;郝譽翔、張哲生系出同門,但客觀許多。陳輝龍寫就許多隱喻的小故事,李鼎則隱喻少、故事多,有一個大宗是散文詩,如李進文、嚴忠政、李長青、張哲生,張哲生偏白話運用、李長青則有意識地把古今詩人入文,這樣的「混搭」徐國能運用徹底,短文、短詩,連七言絕句都用上了。
凸顯作家個性的時代記錄,沒有總序、代序等「剪綵」儀式,系列訴諸美學要求,「以大面積留白並搭配簡潔的設計感╱內頁採用韓國進口厚磅美術紙╱書衣的設計、圖騰從日常中取材╱以雙色的撞色視覺感,展現時間與空間各自獨立又互相融合的概念」。
同時,為了避免作家「離圖」太遠,讀者難以跟上,書冊末頁條列照片拍攝年代跟史實記錄,閱讀年記時,讀者可以依照作家書寫,也可以前後對照,找到自己與歷史的軌跡。
●
「高二那個夏天,我一口氣讀完四十本金庸小說。沒有按照序號,而是有哪一部就租哪一部。年少讀武俠,我長了另一種滄桑,那是款霸氣,整個江湖都需要我。我到中華商場買了兩把木劍,一長一短,掛在身側,搭上二二一公車,車廂裡的乘客都顫慄,劍是其一、劍眉其二。我很習慣把眉毛皺成『劍眉』,眉心夾緊,尾梢自然跋扈」。
「人人行囊飽滿,商家的貨品越來越少,大肆採購後,回望中華商場,才警覺,張燈結綵似的海報早已消失,斑駁大樓前,人群密密麻麻,像螞蟻,為了過冬而覓食。隔許多年,才知道,從中華商場搬運出的,是每一個人對它的獨有回憶,那一身斑駁、那一臉灰槁,正是青春的側影」。
兩則短記不出自於上述作者手筆,而是閱讀「年記1967」,看到老照片,想起我跟中華商場的逢遇。記述於此,是年記系列透過它的規範與客觀,對我發出呼喚。
出版方把筆交付給十五位作者,讓他們做主,個性化不同的年頭,更有透過他們全境擴散的深意。這幾年《聯合報》分別以時代跟地方,多元思維留住歷史,懷舊之外,還有歷史感的培養,沒有拉滿的弓,就沒有飛揚的箭,無論朝天空向地心、朝悲傷或圖騰,任何一種飛行有目的,也有道長長的氣流。
「敲時間如竹,聽它走遠、聽它回來。來、去,有時依循五線譜,有時候是枝畫筆,以及原來如此」。
我寫它們,在自己年記的扉頁上。
#歐銀釧 #王淑芬 #楊翠 #陳輝龍
#馮翊綱 #李進文 #嚴忠政 #張萬康
#顏艾琳 #郝譽翔 #李鼎 #洪凌
#張哲生 #徐國能 #李長青 #凌性傑
#年記 #報時光UDNtime #尖端出版
徐浩忠年紀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林裕人:國民黨當然必須倒,滾回中國最好。
今天我如果說「民進黨來我家開槍」,民進黨一定會極力否認,保證沒有此事。而我從去年總統大選前就指責國民黨曾經來我家打我阿媽、對家父開了四槍、打成重傷,國民黨迄今不敢出來面對,也不敢道歉,也沒種洗門風、土下座,國民黨像極了70年代躲在學校角落向乖學生勒索的流氓學生( 韓國瑜亦承認自己就是當年勒索同學「戀愛稅」的癟三 ),敢做不敢當,什麼都來陰的,丟人現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333690573387761&id=100002405527117
王浩宇:巧芯,
七年級出社會的這幾年,剛好就是馬英九總統執政的這幾年,22K造成薪資凍漲、油電雙漲、房價幾乎是坐直升機一樣垂直飆升。馬英九親共、親中的經濟策略,更讓台灣的經濟過度依存於對岸。
我們七年級世代,從來不是受益者。
蔡英文執政五年,雖然沒辦法像變魔術一樣一次改善所有問題,但薪資成長、房價所得比趨穩、生育補助完整、社會住宅的建設持續增加,軌道、捷運建設不只是集中在台北,台灣正在持續往前進。
不就是因為,台灣人唾棄了國民黨?
不就是因為,台灣人唾棄了你的老闆?
如果他還是的話。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8451991575414&id=1775451270
T.J. Chang:世代問題是這樣: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說缺乏和新世代溝通的語彙很糟,然後會想辦法去做「世代溝通」,但通常都是沒什麼成功的機會的。
世代的特質會經由一些間接的事情建立,而當建立之後,就差不多沒救了,定型了。像我這種人對現在的大學生年紀的世代,其實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做我自己能做的事,並在同溫層指出這個世代平均來說的「墮落」,也就是浮薄、文化盲,並且是少數比上一個世代「更像」中囶人,而不是「更不像」中囶人的世代。
這些人習慣免費的東西(連過去看盜版還要抓的努力都省了),短暫的刺激與無視他人的努力。而有更強的個人崇拜與群眾暴力的特徵。浮薄而乖𢨾,愈來愈像是中囶與臺灣共同的性格了。
這不是說每個人都一樣,甚至每個世代中都有些「特殊」的秀異之輩,不同流合污的人,以及覺得自己和現在這個世代的脾性「格格不入」的人。這些人能否出頭,在正常的社會中,遠比大多數同世代人的數人頭投票來得重要。然而,我們是一個可以投票投到亡國的地方。
一個世代已經失去了之後,就會決定今後十幾二十年這個社群的德行必定會百步笑五十步,畏威而不懷德,乃至於其實「惡化」了,而不是促進了社會的創新。而且,更老的世代也沒有其他辦法,甚至也有自己的問題。(老實說,我會認為現實上無力的六年級末七年級初的世代,是「不像中囶」的尖端,這一代人最不像中囶人,以上以下都在不同的地方和中囶同構化。)
這個社會老實說滿沒救的。
真正或許能改變的,是下一個世代,也就是現在還在唸小學與中學的人。雖然這些人目前也處在一個極端扭曲的環境之中,面對愈來愈離譜的課業,與愈來愈扭曲的大眾文化。但有時當上一個世代的缺陷愈來愈被嘲笑,愈來愈「不酷」,會有一個關頭,讓浮薄失去吸引力,而厚積而薄發的人格特質,忠誠與愛國重新得到力量。就像是老美千禧世代與X 世代後的Z世代在個性上開始有反轉一樣。
我們固然有可能去更直接地影響新的世代(像是大姐姐在IG上引導小男生……別想歪啊),但老實說,我們這種人是很難弄出什麼有效的「青年部」來宣傳的。能做的就只有一些基本的東西,也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內成為比較誠實、正直、守約並忠於國家,勇於剿匪的人。然後在浮薄的風尚背後,讓那些「不屑」於同儕,並不屑上個世代的新世代,能走上比較好的方向。
「勿忘剿匪」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03335196676154&id=100009990430581
【回顧】
一「七年級生得罪了誰?徐巧芯:這個世代否定,擊垮國民黨政權」
打馬悍將粉絲團: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13233968816674&id=584986081641475
徐浩忠年紀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北漢唐經方論壇醫案實錄三集
臺北漢唐中醫診所承續倪海厦老師在臺北的臨床醫療,並創辦漢唐經方學堂,傳承倪老師的經方教學,多年來已教導了數百位中醫學子,許多位已經從中醫藥大學學生成長為口碑優良的臨床中醫師。臺北漢唐中醫診所連續幾年舉辦漢唐經方論壇,邀請臨床經驗豐富、療效卓越的倪老師學生及學生的學生與會,解說他們真實的臨床病例,每年皆有很多中醫師、中醫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參加聽講。會後工作人員辛苦地把每位講師的演講內容一一逐字轉為文稿,整理出版書籍及 DVD視頻,目前已經出版了兩集,第三集也即將出版。在此特意表達對所有工作人員的感謝,並為「臺北漢唐經方論壇醫案實錄」大力宣傳,有意購買的讀者請直接聯絡臺北漢唐中醫診所。簡體中文版正在協商討論,期待在中國大陸出版,讓大陸數十萬的倪老師粉絲了解真正的倪老師學說,不為網路上紛紛擾擾的虛假宣傳給誤導。
臺北漢唐中醫診所,臺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242號4樓,(02)8786-2058
漢唐經方學堂,臉書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NiHT100/
下面是主編的書籍介紹:
第三屆臺北漢唐經方論壇醫案實錄
臺北漢唐經方論壇是漢唐經方學堂最重要的學術交流、醫案研討發表的場域,講者皆為倪師親傳及再傳弟子,將具有重大參考價值的醫案整理後發表,內容詳實,將診斷病人的思路、治療方向和病程演進,鉅細靡遺的講述,讓喜愛經方的同好能一同參與和學習。第三屆論壇歷經兩年的籌備,共有13位醫師與會報告,會中影像及投影片已印製光碟發行,會議中演講內容以逐字稿形式出版,兩者同時收藏即可重現論壇當天活動風采。
本書內容分為兩部分:前半為第三屆臺北漢唐經方論壇醫案發表逐字稿全文,後半為倪師海厦公生平介紹。此次論壇發布之醫案包羅萬象,首先是何依純醫師對甲狀腺癌經西醫治療後的經方術後調養;徐光佑醫師不為病名所綁的眼科案例;李宗恩醫師的兩例重症醫案分享,MLL-AF6 Leukemia及類風溼性關節炎;陳雅香醫師詳實的艾灸傳奇;王建富醫師續前年的肝癌末期危症搶救、老年失智照護,及首度出現的中獸醫治療四肢癱瘓的吉娃娃驗案;陳又新醫師治療經西醫治療缺血性腸阻塞後無法行走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朱筱琪醫師以經方治療富貴手速效的經過;李孟蓉醫師的胸痹治療;張宸鴻醫師的柴胡龍骨牡蠣湯、溫經湯、吳茱萸湯的比較和醫案解說;羅美惠醫師治療皮膚癢疹及急性膽囊炎針藥並施的過程;范陞豪醫師的大青龍湯醫案及僵直性脊椎炎施治效果;劉堯欽醫師的IgA腎病全治經過;最後是陳宇輝醫師介紹貝西氏症的來龍去脈。醫師們詳盡的解說病情的進退和用藥施治的結果,在臨床醫學上極富參考價值與意義。
後半部為倪海厦恩師的生平介紹,倪老師年輕即通五術,山醫命相卜皆有極深厚的造詣,在紫微斗數解盤、陽宅風水都運用易數和象推演解釋,開創易派象數宗,以天紀教材傳世;醫學上以經方為主幹,御繁為簡,陰陽學說貫穿辨證及用藥,傳承古法針灸並納各家之長,結合天紀將醫學做到難以企及的高度,教材以人紀為名,傳世行之以年,我們能從此書窺見倪師浩瀚淵博的知識體系,真正完整了解倪師的生平梗概。經方能夠傳世,自是因其療效顯著;經方的復興,倪師貢獻極大,二十年前並沒有談論經方的聲浪,網路搜尋經方二字,幾無結果,倪師言簡剛中,抨擊時政,加上療效驚人,人紀教材問世後,經方終於成為中醫界不可忽視的派別,華人世界中,經方儼然變成講邏輯、重科學思維的知識份子的最愛,擺脫落伍無稽的刻板印象,我們受師恩感召,自當延續香火,為恩師所學尋覓傳人,漢唐經方學堂成立六載有餘,持續傳遞經方思想,北高教室先後成立,漢唐分院也在今年陸續開設,高雄漢唐、民生漢唐皆為學堂直營的分院,年底中壢漢唐也即將問世,我們設教室、開分院、辦論壇的腳步會持續下去,經方的火炬會代代相傳永續經營。
恩師仙逝後,我們戰戰兢兢前進,現在能有些許成績,有賴諸位師兄的大力協助,學堂師長徐光佑、陳宇輝、劉堯欽三位醫師功不可沒,陳又新、陳雅香、王建富醫師年年義氣相挺,李宗恩醫師半夜跨海視訊報告,並協助恩師傳記的編寫,諸位學堂畢業的醫師群也提供質量俱佳的醫案,是漢唐經方論壇的英雄人物,你們的貢獻自當流傳後世,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第二屆臺北漢唐經方論壇醫案實錄
第二屆臺北漢唐經方論壇在2017年九月順利閉幕,與會發表的十三位中醫師,皆為恩師倪海厦親傳及再傳弟子,將過去一年內的醫案和心得做有系統的整理和講演,漢唐經方學堂及漢唐經方推廣協會按慣例將論壇活動內容分為DVD光碟和演講逐字稿出版發行。
本書內容共分兩部份:前半為第二屆臺北漢唐經方論壇醫案發表逐字稿全文,後半為倪師海厦公生平介紹。臺北漢唐經方論壇的舉辦,是要提供經方醫案發表、交流和研究的場域,以及擴大經方學習和接觸的人口。此次論壇發布之醫案包羅萬象,首先是李宗恩醫師開場介紹倪師醫學思想中最重要的陰陽學說和水的循環模型,並輔以醫案解說;王建富醫師的肝癌和淋巴癌醫案分享;陳雅香醫師詳實的艾灸實驗錄;劉堯欽醫師對經西醫手術治療肝癌後的症狀處理;陳又新醫師對肝癌末期患者的治療歷程及如何判斷病進病退的重要發現;施合一醫師以肺癌肝癌口腔癌說明經方治療的攻守進退以及飲食建議和禁忌;陳宇輝醫師治癒西醫不治之症的紀錄和解析;最後是漢唐經方學堂訓練的五位醫師醫案分享。醫師們詳盡的解說病情的進退和用藥施治的結果,在臨床醫學上極富參考價值與意義。
恩師倪海厦手創漢唐經方一派,為了彰顯恩師行誼和紀念恩師德澤,協會花了三年時間,向倪師家人友人和學生們進行多次訪談,拼湊倪師生平和編年紀事,將倪師生平做公正客觀的描述,讓後人得以認識恩師,相關文字內容會附在每屆出版品中,以示學生不忘本之意。
第二屆漢唐經方論壇的順利舉辦,首先要感謝願意分享的每位醫師,成功的醫案分享對中醫的發展和推廣有最直接的貢獻和助益,還有要感謝辛苦籌備及參與活動的工作人員,包含日夜連續加班的臺北漢唐中醫診所同仁以及漢唐經方學堂的同學們,另外倪師早年的學生,也就是我們資深的師兄師姐們願意熱情參與,對我們不啻是一大鼓舞和肯定。倪師生平資料的蒐集上,首先要感謝師母的大力協助,我們才得以接觸許多早期的師兄姐,諸多疑問也都有賴師母的佐證和說明;感謝學堂三位師長:徐光佑、陳宇輝及劉堯欽師兄,隨時提供即時的回覆和協助;感謝李宗恩師兄還原矽谷損友團的成立始末;感謝李翠婷師姊回憶深圳漢唐中醫館成立到分岐的種種原由和倪師真正的遺願,我們也要感謝所有受訪的師兄姐和前輩,沒有你們犧牲時間配合,斷然不會有倪師生平的問世,由於受訪者眾多,在此不一一致謝,另外倪師在扶陽論壇和史丹佛演講內容參考了李宗恩師兄在網路上的著作,在此一併致謝,在這過程中提供協助的所有人們,我們都心懷感激。
感謝您購買此書,希望這本書在經方的學習路上能給您帶來些許啟發、些許助益,而倪師的事蹟和思想能流傳後世,那就是我們出版此書最大的期待和盼望。
第一屆臺北漢唐經方論壇醫案實錄
第一屆台北漢唐經方論壇集結了十三位醫師,包含倪海厦中醫師的親傳弟子和再傳弟子,對外公開醫案研討,為我們演示了經方治病的種種,小至下痢,重至癲癇和各種癌症,醫師們仔細的講述病情的來龍去脈和施治結果,並且無私的說明治療思路和用藥施針的要點,在臨床醫學上極具參考價值,不管是專業中醫人士或是一般民眾,都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啟發,在中醫重症治療上,也留下寶貴驗案供人研究。
出版品有論壇活動錄影檔DVD和醫案逐字稿,醫案逐字稿後半部有倪海厦醫師的生平介紹,歡迎大家訂購。
(http://andylee.pro/wp/?p=8423)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