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一些家長的疑惑,我想這疑惑很正常很真實,我想先以這兩個主要疑惑來回應大家好了~
🙋♀️Q1:為何需要心理繪本課?
🌱A1:在每天如同打仗般的生活中,家長講故事已經不是特別的事了,但在講故事後除了直接把書本意涵用說的傳達給孩子,他們又能吸收多少呢?
孩子的學習在於體驗,當孩子感受到才能最『直接內化』成一份重要的經驗。
‼️這經驗遠遠比起光用「說教」來得有效與深刻‼️
一週一堂的影響取決於陪同上課的家長是否能把課堂中的感受與學習帶回家,
延續課堂中心理師的引導方式繼續在家裡跟孩子互動發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2:自我認同危機不是出現在青少年階段嗎?
🌱A2:依照不同心理學理論會有不同的詮釋觀點,
在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的確 「自我認同」這階段是在青少年時期的主要發展任務。
但對於人的發展,卻是從我們出生落地與世界連結就開始了。 經歷過的感受、事件與生活都會是為來發展養分或阻礙。
在學齡前如海綿般吸收的階段,更能讓孩子培養認識情緒、表達情緒、認識人際關係的衝突與修復關係,以及在這競爭社會中,好好看見自己值得被鼓勵、被愛、被接納,且大膽嘗試的力量。
#自我認同 #孩子心理 #心理繪本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就在前一個月,我為了想要嘗試衣著新風格,在搜尋了資料後,臉書開始大量推播服飾廣告給我,看著看著,腦波就漸漸變弱了。於是….我就被詐騙了😐。這個「#一頁式網站」的數位詐欺,其過程與後續處理,詳情請進下方聲音內容聽我娓娓道來👇 . 台大社會學系孫中興在2020年時,開了一堂「詐騙社會學」課程,探討了 #...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何要學正向教養|一切都是為了預備父母期中考
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為何要學習正向教養,
要學的要練的之多,又沒辦法馬上看見成效,
比較起來權威式教養不是輕省多了?(還立馬見效)
在經歷教養上的種種挫折,
偶爾也懷疑自己是不是沒事找事做?幹嘛自討苦吃。
但隨著閱讀以及跟身旁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聊天過後,
我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對我而言學習正向教養都是為了預備父母的期中考:
「現在所努力的一切,
都是為了迎戰未來孩子的青春期階段能順利過關。」
我很慶幸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接觸並學習正向教養,
以及一切有益溝通的工具(薩提爾對話、非暴力溝通)
讓我可以從現在就開始練功。
時常聽到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說:
「真的很難教,根本沒辦法教也叫不動。」
「回家就躲進房間,問什麼都只回恩跟還好。」
「長大了翅膀硬了,根本就不聽我們的。」
「表面看起來都很好沒事的樣子,私下竟然做這種事。」
「說讓我傷心的話,做讓我難過的事。」
「有事只找朋友,根本不理我們。」
❓為何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好像變了一個人?
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到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
總共分為八大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
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
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
同時危機也是轉機,沒有發展危機,
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人的一生會有兩次的「自我認同危機期」
第一次發生在1.5-3歲(從嬰兒轉變成兒童),
另一次則是在青春期(從兒童轉變為成人)。
❓為何這兩個階段會產生自我認同的危機?
我個人的解讀為:
因為個體在身心理上快速的成長及變化,
所以容易產生角色混亂,
一種尋求、試探以及統合的過程,
同時也是成長與階段轉換的必經過程。
通常成人會覺得正在經歷這樣階段的孩子特別難搞,
也產生叛逆期一詞,因為讓人難以捉摸,
同時也反映出孩子的混亂及挫折。
孩子還小時,你或許可以用權威壓下來,
因為比較起來你更有力量也更高大,
同時孩子的世界裡只有你,
或許會因為害怕挨罵受罰、害怕失去成人的愛而順從。
但當有一天,你不再是孩子的全世界,
並且眼前的孩子已經長得跟你一樣高時,
你還有把握用權威使孩子順從嗎?
而且就算表面順從,但如果內心不服,
許多事變成只在檯面下做,
許多事不是沒發生,而是你沒看到也不知道罷了,
這樣的親子關係是我們想要的嗎?
青春期就像是一次的父母期中考,
過往教養中的問題都會一次爆發出來,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反抗與不信任,
權威式教養可以說不只沒效,還會加重以上狀況,
與其那時頭痛憂煩,還不如現在就開始做好準備,
不是用力去征服與控制,
而是用心去理解與接納。
#因著學習而能理解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讓我們學習贏得孩子而非贏過孩子。
#阿德勒正向教養 #溫和堅定的教養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在 心理師的呢喃 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電子報107期-主題論壇>
//安寧病房裡的懷舊音樂美食趴-敘事與懷舊治療在安寧病房裡的運用
文/王映之 時任馬偕紀念醫院 安寧/心理腫瘤諮商心理師
提到回憶,會讓你想到什麼?很多時候回憶就像一部時光機,總能在霎那間帶領我們 穿越時空,喚起許多曾經走過的點點滴滴。回憶不但能反映出一個人過去生命,也可以透過 有計畫地回憶,讓很多被忽略及忘記了的故事,在以談話為基調的心理諮商歷程中,從被 單薄且充斥著問題的生命主題,在談話中被豐厚、並且故事裡形成新的生命主題,找到人 生價值與意義(黃素菲,2018)。安寧心理師也常常運用病人的生命回憶當作心理工作的素 材,成為伴行者,陪伴人們在生命終點前回望,尋找屬於自己的亮點,同時,安寧心理師 也成為見證者,見證平凡生命裡是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勇者,在命運的跌宕裡勇於迎戰。
農曆年後,安寧病房裡來了一位”飄撇耶”(英俊瀟灑的)阿伯,阿伯從來不以病人之姿現 身,每次見他,他都是穿著自己帥氣的修身的喇叭西裝褲搭配紅黑色條紋襯衫,搭配著招 牌笑容,跟每個到訪的人道早問好,陪在他旁邊的太太,跟阿伯那真是速配,一樣熱情、 好客又健談,每次進到阿伯的病房,就像到他們家作客一樣,打開話匣子自然就聊了起 來。然而,阿伯的病情仍悄悄起了變化。大半夜的譫妄發作,脫序的行徑忙翻了夜班的護 理人員,晨起清醒時,對昨晚「失序脫軌」的自己相當的感到羞愧,因為那個失常的自 己,把平時 「堅忍自持」的自己的臉丟光了。於是,我與安寧病房關懷師一同來到探視失 魂落魄的阿伯。
我們為了了解他過往的生命經驗如何形塑他的自我形象,我們從眼前的困難談到當年的艱難,我們才知道,現在看似瀟灑的阿伯,年輕時是苦過來的,意志力和自尊心極高的阿伯,不願接受家人的救濟,靠著夫妻胼手胝足打拼經營一家成衣工廠,一點一滴累積才有現在的成果。在後來的會談,透過了澄清與外化,他漸漸懂得了譫妄的脫序是因為疾病
中不可控,但絲毫未動搖的,是他心靈巨人的內在本質,於是能漸漸能接納當前的自己。
然而,除了談話中的心理療效,我們還能為這樣的生命做點什麼嗎?
所有在安寧病房工作的專業人員都是生命工作者,這樣的熱誠推動著我們常常思考如何為
病人開創生命更多新的可能;於是,在這個工作氛圍下的臨終陪伴方式是豐富多元而且充
滿生命力的。
阿伯在那次會談裡,生動的憶起了當年成衣廠工作中的小確幸。台灣經濟起飛的那幾 年,成衣廠生意挺好,打板製衣後漂撇阿伯會騎著他的『野狼 125』趕著到處去送貨。帥 氣的摩托車是辛勤工作的獎賞,能騎著野狼送貨,是自食其力打拼的足跡,再累也是甘之 如飴阿!說到這裡,阿伯的眼睛透露著我們從來沒見過的光彩,那是透過回憶穿越到年輕時 意氣風發的臉龐。
”飄撇阿伯”在會談回憶中感受到生命價值與意義使我們有了一個的新的發想,希望 把個人的心理工作效益擴大,以懷舊治療的模式擴展到病房其他的長輩病人和家屬。藉著 回顧過去對一個人有種要意義有影響力的事件的心智過程,幫助老人達到 Erickson 心理社 會發展理論八階段所希望達到「自我統合」的目標的一種措施這即是懷舊治療(陳淑華, 2012)。在歐美,懷舊治療被普遍應用於老人,其對促進老人心情,增加老人自尊心及自信 心,減輕精神沮喪,提高生活滿意度,及減低壓力及焦慮有相當療效。
於是我們決定辦一個「懷舊音樂美食趴」,在懷舊 Party 裡,我們以台灣 30 到 40 年代的 大稻埕市集作為時空佈景,用懷舊老歌帶領在場的大家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還有工作人 員迅速成軍的「黑貓歌舞團」上演一段大稻埕時裝歌舞劇,更增加了懷舊活動的臨場感。 不僅如此,我們準備了台灣地道傳統小吃,有燒肉粽、有草仔粿、芋頭粿、檸檬愛玉,讓 長輩們用味覺體驗回味舊時光的好味道。搓湯圓仔活動則是這次活動把大家串連在一塊的 高潮,現場的工作夥伴、病人及家屬一同樂在其中。有個好久沒有由口進食的病人這麼告訴我們,他說:「好久~沒吃到湯圓,雖然我不能吃多,但是香甜軟 Q 的湯圓在嘴裡咀嚼的滋味,好幸福啊!」
活動當天,還有許許多多幸 福的小故事和快樂滿足的笑容。
如果說,敘事治療能讓人從過去經驗中重新找到意義、懷舊治療則能讓人在當前經驗裡體 驗幸福。在安寧病房集結大家的力量完成終點前的生命工作,便是為了讓所有來到我們當 中的生命,活得既有意義還能感覺幸福,這就是我們在工作中最大的滿足與快樂了!
參考資料
陳淑華(2012)。懷舊療法之介紹。馬偕護理雜誌, 6(1),7 – 16。
黃素菲(2018)。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台北市:心靈工坊。
原文刊載出處: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電子報107期
發刊日期:民國108年4月 25日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就在前一個月,我為了想要嘗試衣著新風格,在搜尋了資料後,臉書開始大量推播服飾廣告給我,看著看著,腦波就漸漸變弱了。於是….我就被詐騙了😐。這個「#一頁式網站」的數位詐欺,其過程與後續處理,詳情請進下方聲音內容聽我娓娓道來👇
.
台大社會學系孫中興在2020年時,開了一堂「詐騙社會學」課程,探討了 #詐騙和信任(信賴)此息息相關的生活現象,詐騙與信任是一體的兩面。課程蠻有趣的,橫跨自我、愛情、家庭、教育、職業、政治、經濟、宗教等領域,以論述人類社會乃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而孫中興的論點是,反過來看,欺騙卻也是有功能啦,除了人際互動中的各種立場的策略實踐外,它似乎也是某種通往更好的真實與真相的試煉。或許下次我會換別間購物網站試試看…
.
📌 #今天的內容有
.
▶數位時代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
▶社群網站連結購物功能
▶我在一頁式廣告買了爆爛的燈芯絨褲
▶於是我被詐騙了
▶架設網站的便利性、變動性、跨國性
▶特徵一:沒有公司地址與電話
▶特徵二:售價明顯低於市場行情
▶特徵三:常用限時倒數方式吸引購買
▶特徵四:免運+7天鑑賞期
▶特徵五:只能貨到付款
▶下單前先求證R~~
▶信任的社會理論
▶欺騙的社會理論
▶探索真相的積極意義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yoyr9casa708661mu6gsq6?ref=android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8qEh41eiDa_myCiAaN?lang=tc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o1WkrWYW2HrKDoFufeAUb?si=Y-O2TNAmR8y0vObni0qDcA&utm_source=copy-link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0-%E6%88%91%E8%A2%AB%E4%B8%80%E9%A0%81%E5%BC%8F%E5%BB%A3%E5%91%8A%E8%A9%90%E9%A8%99%E4%BA%86-%E8%A9%90%E9%A8%99%E7%9A%84%E7%A4%BE%E6%9C%83%E5%AD%B8-%E9%81%8E%E5%B9%B4%E8%B3%BC%E7%89%A9%E8%A6%81%E5%B0%8F%E5%BF%83-%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08393227
.
📲#fb完整論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90958017758483&id=208541192666847
|
👉 臉書廣告詐騙自救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advertising.self.help.return.union/
|
//// 完整論述 ////
.
▓ #數位社會中的消費行為
.
在Shoshana Zuboff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序文中,他從資本論的基礎提出,資本主義中的市場因素:勞力、原料、土地之外,數位時代中的商品與消費,以數據庫、物流、感官美學取代了傳統真實商品做為經濟的引擎,我們已經不是消費者(現在聽起來還蠻「公民」的),我們僅僅是被監控的對象。
.
從2019年的社群數聚報告來看,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和LINE的改革,持續增加社群軟體功能,社群不再僅限於交流,還多了「電商」身份。無論是開放式或是封閉式的網站,更多的商品購物行為在社群媒體上發生,當然也會帶上社群媒體的媒介化色彩,例如及時、互動、視覺化、感官化,還有萬惡的演算法。
.
於是,在上述的基礎上,網路購物蓬勃發展,其傳播性、便利性與隱蔽性,且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交易量逐年顯著提升。然而,面對如此蓬勃的交易平臺,許多詐騙者開始混雜其中,謀取不法利益。詐騙的方式不但多樣化,且經常隨著數位技術的改變,令人防不勝防。
.
▓ #一頁式廣告的詐欺
.
大概也是因為我自己想要購買一些新年新衣,在搜尋、在傳訊、在聊天(?)時,提到了些關鍵字,大量的服飾廣告就出現在我的臉書與IG上啦。腦波弱加上先前電商購物的經驗,我就入了「一頁式網站」的坑了。總之經歷了各種令人心寒的過程,退貨與退款終於進入流程(但還不知道會不會真的成功退款)。
.
大家要記住下面五個一頁式網站廣告的特徵:沒有公司地址與電話、售價明顯低於市場行情、常用限時倒數方式吸引購買、免運與7天鑑賞期、只能貨到付款。如果有問題,通常找不到賣家,所以請找「寄件者」、「物流業者」處理退貨與退款,如果遇到刁難,就盡量盧他吧~ 而購物前的自保查詢真的是非常重要。(數位時代做人好難)
.
▓ #信任的社會學
.
從社會學來看看這種詐欺現象,但先談談信任。Georg Simmel認為社會的開始始於互動,最基本的互動形式就是「交換」,尤其是以貨幣為中介的交換,這種交換離開信任就無法進行,這也就是他談《貨幣哲學》的問題意識:整個社會的運作離不開信任(Möllering, 2001)。
.
王怡文、黃光國等(2007)也提出了以華人的關係主義(relationism)為預設的 #五種本土信任原形(prototypes),其中兩種是屬於關係網絡內的社會信任,包括:基於血緣關係的血親信任及根植於情感與認同的滋生信任。
.
另外三種是屬於關係網絡外的社會信任,其一是:常民在文化實踐中累積的習俗,形成的習俗信任;其二是:奠基於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專業信任;其三是:基於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計算,形成的制度信任。社群電商化的購物信任與詐欺,就是文化實踐累積不夠,專業知識與防範機制也不足的結果XD
.
▓ #欺騙的社會學
.
詐騙又有什麼社會學呢?Barnes(1994)指出,詐騙在社會學的意義上,實際上是社會制度的建構與維持所必需的。沒有謊言的存在,就沒有「真話」的概念,真實是在與虛假的對比中產生的。在社會學家看來,說實話有著實用的原因,即維持社會的正常交往。同樣,撒謊也有著類似的實用意義,例如「#自我感覺良好」、「#善意的謊言」等等。所以說,謊言就要以言者的動機來評斷其道德上的善惡。
.
因此,詐騙的動機是多元複雜的。Barnes舉例,在政治界中謊言如家常便飯,常被認為不需受譴責;而在一些模糊的領域,如法庭、廣告、官僚體系,人們既期待聽到實話,也期待聽到謊言。進一步的,在一些明白要求說真話的領域,如自然科學等知識領域,對撒謊則相當不寬容。
.
總體而言,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Barnes認為,誠實與信任固然是人際關係的基本構成要素,但現代文明的一些制度,正是在信任缺失之下而繁榮茂盛。例如「合同法律制度」,正是拜社會缺乏信賴所賜。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很贊成Barnes對詐騙的曖昧性、禍福參半的斷言。目前一頁式網站詐騙尚無完整的約束制度,這也反映出全球技術社會中的有待努力的方向。
.
#參考文獻
.
1. J. A. Barnes. 1994. A Pack of L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y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Zuboff, S. (2019).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Barack Obama's books of 2019. Profile books.
3. Möllering, G. (2001). The nature of trust: From Georg Simmel to a theory of expec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suspension. Sociology, 35(2), 403-420.
4. 王怡文, 陳亮全, & 黃光國. (2006). 華人社會中的信任策略. 本土心理學研究, (25), 199-241.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第3屆「政府服務獎」主題為「創新‧包容的政府服務」,鼓勵政府機關以人為本,提出善用數位科技、公私協力且具多元包容性之創新服務。
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網站: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3F41FE826CE8EC9
#政府服務 #服務創新
這支影片是黃標嗎?#對這支影片是黃標
如果你覺得它不應該被黃標
歡迎留言 #ItDeservesGreenMark #這應該綠標
和我們一起協助 YouTube 建立一個更完善、更精準的AI判別系統!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3:09 連署的訴求是什麼?
04:20 覺得「靜香洗澡」不需要刪掉的人怎麼說?
05:32「大雄偷窺靜香洗澡」會不會對小朋友造成負面影響?
06:23 認知發展論怎麼說?
08:04 大雄看靜香洗澡,其實很合理?
08:57 對《哆啦A夢》的期待不一樣!
09:49 我們的觀點
11:12 提問
11:31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ドラえもんのお風呂シーンのカットを希望します:https://bit.ly/38wchp8
→大雄撞見「靜香洗澡」是犯罪行為!日網友發起連署要求刪除:https://bit.ly/34Dr4xn
→【小端網絡觀察:日本網友請願刪去靜香洗澡畫面,日推討論激烈「可以不需要經過對方同意而進行的性接觸,並且這樣的事情有趣且被允許的?」】:https://bit.ly/2WCCXPF
→小心!電視暴力就在身邊!:https://bit.ly/38uXScP
→兒童發展研究-期刊探討報告 題目:媒體暴力對兒童的影響:https://bit.ly/2JcVRJF
→【愛+好醫生】你給兒童看甚麼卡通或影片,他就會模仿成甚麼樣的人 :https://bit.ly/34Dr6oZ
→色情廣告對香港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影響:https://bit.ly/2WHg79n
→暴力知識結構與青少年暴力行為: 一個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https://bit.ly/3nPPgUQ
→卡通內容措詞或相關人物行為不當,不適合小朋友觀賞:https://bit.ly/3heWRJK
→卡通內容措詞或相關人物行為不當,不適合小朋友觀賞:https://bit.ly/34FHdCa
→改變中的媒體與童年―談兒少權益保護:https://bit.ly/38pwFZ4
→蠟筆小新有點黃 NCC擬增電視分級:https://bit.ly/2JiqHRk
→哆拉 A 夢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負面影響:https://bit.ly/38veiSp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 的推薦與評價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依據一般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以發於自我成長的內因作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社會性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