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後,回到運動場:復健的各個階段】
.
從完全斷裂的阿基里斯腱,要可以跳起來灌籃。這當中需要許多專業的協助,從0分(嚴重受傷)到100分(頂尖運動表現),每個專業擅長的區塊不同,例如醫師擅長0分到30分的過程,像是骨科手術、注射、影像學檢查等。而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擅長30分到70分的過程,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讓受傷處恢復到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強度,能走、跑、跳等狀態。最後的70分到100分,則由肌力與體能訓練師/技術教練,設計能更近一步提升體適能的訓練,並精進運動專項的技術。
.
我們可以將上述的過程,細分成幾個步驟,讓大家更了解從受傷到恢復運動表現。
.
🔸 結構損傷/疼痛的產生(0-30分)
意外發生時、剛受傷時,身體特定的部位大多有明顯的損傷。例如腳踝扭傷就是「踝關節附近的韌帶裂開」,或是跑步時大腿拉傷,可能是「大腿後側的膕旁肌被過度拉開而撕裂」。像是一台電腦被摔壞了,要把不能用的部分拿掉,能修復的部分簡單清理,準備重新安裝。
.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避免患部再傷害、增加患處修復、減少疼痛」等,例如避免會疼痛的動作(可能拉扯到撕裂的組織)、打針或超音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吃藥或徒手治療(減少疼痛)。此階段主要由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進行治療或醫療處置。
.
🔸 患部功能的重建(30-50分)
當受傷的部位恢復到一定程度,疼痛會減少,但是許多功能會受到限制。例如腳踝扭傷,剛開始走路容易軟腳、或感到特別僵硬等。此時的目標在於「重新建立基礎的功能」,對大部分的運動傷害來說,所謂的基礎功能包括:關節活動度、柔軟度、穩定性、本體感覺」等。有點像是重新組一台電腦,要準備好「硬體設備」如主機板、硬碟、顯示卡等,因為有足夠的硬體設備,接下來安裝的「軟體」才可以使用、熟悉操作。
.
因此,這段期間會進行徒手治療如關節鬆動術、筋膜放鬆、伸展運動、本體感覺訓練、運動治療等,來提升活動度、穩定性等,或者說關節或肌肉應有的功能,這個主要屬於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的範疇,並配合部分醫師的協助。
.
🔸 動作控制/神經肌肉控制(50-60分)
當受傷處有基本的活動度、穩定性,但身體能不能「控制」、「指揮」這些肌肉或關節是另一回事。這是大家最常疏忽的地方,也是最常有的「亞健康問題」。
.
當過去有受傷經驗、肌肉失衡、不適當的使用身體,「原先各司其職的肌肉、各個身體部位,可能會變成部分罷工、部分非常勤勞」。我們又稱為「肌肉失能」、「不理想的動作控制」等。由於這類的問題,時常不會有一個明顯的「結構損傷」,但好像又有點困擾生活,因此大多人會忽略。也就是去診所給醫師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回去重訓、跑步,還是會覺得膝蓋、屁股緊緊怪怪的,有時候還會有一些痛。
.
這段期間需要的是「正常化肌肉的使用方式、出力順序、神經反射能力等」,包括:動作控制訓練、肌肉再教育、本體感覺誘發技術、姿勢反射等,主要是由復健專長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執行。就像給新的電腦安裝開機軟體、驅動程式,讓電腦能基本的運作。
.
🔸 基礎動作能力/體適能(60-80分)
在這個階段,受傷處應該痊癒,並且在日常生活、運動都無疼痛或不適。但就像久坐的上班族、沒有運動習慣的大學生,不是他們想跑10公里的路跑,就可以輕鬆完賽。因為「身體沒受傷、疾病」只是一個最基本的籌碼,但有沒有「基礎體適能、動作能力」如肌力、心肺適能、肌耐力等是另一回事。就像組好電腦,灌好軟體,接著要學基本的word、excel、怎麼上網等。
.
因此,若想要更輕鬆的生活,包括上下樓梯、偶爾爬個山、打個籃球等,若有基本的肌力、肌耐力,以及跳耀/落地的技術、正確的做出蹲、推、拉等動作,是這個階段的目標。並不是以「專項運動員、頂尖運動員」為目的,而是「更健康的身體、預防傷害、延緩失能/老化」,或者具備「玩任何一種運動的基礎能力」。這部分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肌力訓練、體能訓練等,主要屬於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範疇。
.
🔸 專項動作能力、運動表現(80-100分)
此階段已屬於「專項運動員、職業運動員」的部分,選手需要能舉更大的重量、跑進一定的秒數、靈活的腳步,「維持、促進健康」變成次要目標,「頂尖運動表現」才是王道。需要的能力包括:專項技術、爆發力、敏捷、協調性、轉變方向、速度等能力。專項技術指的是該運動項目需要的動作技巧,例如網球的發球,手腕應該要扣多少、雙腳需要一起發力、身體要比手更早旋轉等。
.
這部分需要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體能訓練、運動專項訓練、技術訓練、奧林匹亞舉、敏捷訓練等,各式各樣能增進運動表現的訓練方式。這時,從原本摔壞的電腦,已經變得可以透過「操作各種電腦的功能」讓你能當厲害的會計師、工程師、Youtuber、醫學研究員等。
.
最後,從受傷後回到運動場上,不同的專業擅長特定的階段,專精於光譜的其中一個範圍。當中許多角色都會用「運動(exercise)」的方式來介入或處置,因此相似的名詞「XX運動、OO訓練」,可能代表著不同的功能及對應到的需求。確立自己的病患、學生處在哪個階段,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或訓練方式。重點是專業合作,發揮自己專業的長處,由其他專業補足自己的短處。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
#exercise #training #therapy #health #motorcontrol #physicaltherapy #strength #conditioning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athletictrainer #returntosports #rehabilitation #運動 #訓練 #治療 #復健 #健康 #動作控制 #運動表現 #物理治療 #肌力與體能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運動防護員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90的網紅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彈琴手緊,但也沒有特別積極去正視它,畢竟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啊,直到手因為跌 倒受傷,不只彈什麼都痛 ,連寫字洗碗打電腦都痛,嚴重的時候坐著站著躺著通通都不舒服,復健、外 科、中醫都看過也沒用,後來同學介紹一位正骨師傅才開始有改善,但是每一彈完琴,症狀似乎又回來, 有天滑手機看到手指建...
「手腕受傷看哪科」的推薦目錄:
- 關於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葉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葉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
最近啊,我有個新玩具,
是寄來試用的樂天Kobo Elipsa電子書閱讀器,
說是玩具,
倒不如說是笨拙的我跟神秘情人的約會故事。
過去習慣紙本書的我,改用電子閱讀器時,
過程中數度覺得很徬徨--
我現在要幹嘛,要去哪裡?
這裡碰了會怎麼樣?能碰嗎?
啊,不對不對,不要亂按,不是這裡!
我還記得,
第一天使用時,
我氣餒地跟彼得說:
唉,我覺得我配不上它......
#為了這樣的小事灰心太傻了吧
2.
隔天我又繼續嘗試,
漸入佳境的感覺才慢慢湧現。
我一直想要試試看讀電子書好久了,
想到之前在旅行時,
常會因為打包了難看的書而感到懊惱,
(還會對著作者的照片生氣喔)
有電子閱讀器後,
現在可以帶著所有的書一起去旅遊,
終於不需要擔心帶錯書出門。
(但現在要擔心的是不知道何時才能去旅遊嗚嗚嗚)
另外就是,
居家隔離期間,
不只我用了Kobo Elipsa,
羅比跟彼得也用了它搭配的Stylus 觸控筆,
在筆記本上作畫,
所有的筆記還可以Dropbox輸出到電腦儲存,
只是看了彼得的畫,我想Kobo會嚇到吧.....
#我把P編的畫作放在照片的第一張
#請務必留言指教
3.
身為環保小尖兵的永久成員,
從大學到研究所都在念地球科學的男人,
彼得很開心我終於開始看電子書,
他覺得非常好,
還稱讚我拿著這個出門變得很時尚。
(因為我不喜花襯衫, 彼得從來沒有稱讚我時尚過)
彼得感慨地表示:
喔,想到我終於可以脫離被書打到的陰霾,
為了這個我就要無限期支持電子書。
他這樣形容背後的原因,
是我們家裡到處都有書,
其中一個地方是浴室馬桶上方的毛巾架,
我常常隨手把書放在那裡,
有時候(好吧是大部分的時候)書沒放好,
會突然掉下來,打到坐在馬桶上的彼得,
這時他會發出很不爽而且低沉的"吼~~~呦~~~",
我就知道我慘了。
#被芥川龍之介或是卡夫卡打到頭是你的榮幸好嗎
#你這個一個官人七個妻
4.
也想要趁這個機會,疫情依然嚴峻,
大家都必須長時間待在家裡的時候,
推薦一下喜歡的書單。
<靜子>:
因為母親節剛剛過完,
我們還留在光輝的五月中,
決定推一下佐野洋子。
佐野洋子是一個具有些微爭議性,
文筆偏向坦白帥氣,
傾向直球對決的日本老太太。
她最有名的書應該是<無用的日子>,
而<靜子>這本書,
佐野寫的是自己的母親。
"我也會死。有無法誕生的小孩,但沒有不會死的人。"
"晚上睡覺的時候,電燈一關,
每晚母親都會帶著三個小孩出現在我的腳邊。"
"有一個寧靜,懷念的感覺。"
"我也要去寧靜,懷念的那一邊。
媽,謝謝妳。我立刻就來。"
5.
<也許你應該找人聊聊>:
如果你喜歡戲謔調侃的口氣,
我通稱為酸澀型作家,
這本由心理諮商師寫的書或許適合你。
裡面有一篇叫做"如果皇后有蛋蛋",
講述作者自己被分手的故事,
因為她的男友不想要養孩子,
可是她有一個跟前任生的小孩。
作者敘述自己聽到分手消息時的反應--
"我下巴掉下來,真的掉下來,我感覺到嘴巴張著,下巴懸在半空。"
"我在想我男友身體是不是跑進什麼髒東西,還是他突然長了腦瘤,初期症狀是人格改變。"
這裡提到一個概念--
叫做非得如何如何才願意幸福快樂的人。
很多人會因為憧憬完美劇本,沉溺在精打細算中,
標準句型是--
"要不是他商學院不讀了,他會是我的真命天子。"
"要不是她有孩子,我就娶她了。"
這時作者說,遇到這樣的狀況,
她會直接對病人說:
"如果皇后有蛋蛋,就能當國王了......"
"病人一開始會因為我話說得直而愣住,
但這能幫他們省下好幾個月的治療時間。"
硬要說的話,
這本書有個小小缺點,
我個人覺得書名取得太溫暖正面,
書封又是很成功人士的露齒笑容,
導致於一開始我在書店看到時,
是直覺跳過這本書的。
當我重新在電子書店拿起來閱讀時,
發現其實這是一本諮商師談自己崩潰,
並且去找別的心理師的紀錄,
再夾帶一些專業想法介紹,
頓時就覺得好有趣啊。
6.
<未來十年微趨勢>:
這本書像是在光譜的另一端,
文章偏向理性知識型,
是由前微軟策略長與資深顧問馬克‧潘所寫的,
他是民調與趨勢的專家。
如果對於未來世界或是科幻片有點興趣的人,
這本書提出的觀點很有意思。
擷取其中一個段落,
他談到未來,
機器人可能變成人類的知己--
"隨著時間的進展,
你所有的日常用品可能都會帶著一點個性。"
“當我們忘記了人類和機器人的界線,
並且賦予他們影響力和知覺......
我們會把機器人知己視為獨立的顧問,
或是當作我們真實自我的延伸,
他了解我們,傾聽我們,
而到最後,只剩他在乎我。"
我喜歡其中的一篇,
篇名是<落在後頭的男人>,
主要在探討女性開始逐漸獲得成就,
以及性格上的一些優點,
導致未來可能超越男性的一個趨勢。
作者提到:
“美國的男性越來越不健康,
許多人甚至不去找醫生檢查。”
旁邊附了一個男人對健檢看法的調查表,
就是那個調查表讓我笑出來,
因為根據調查,
男人不去做年度健康檢查的原因如下--
21%的人擔心真的會檢查出身體不健康。
(你不就是為了這個去檢查身體的嗎)
7%的人說因為他們不想光溜溜穿病人袍。
(可是平常光溜溜打電動就沒問題)
其中居然有4%的人,
是因為覺得檢查室太冷。
男人!你到底有多怕冷!!!
7.
以上是我覺得有趣的三本書,與你們分享,
當然我也略過了許多好看但相對受歡迎的書,
像是<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說起來這本書真的比較適合用電子閱讀器看,
因為我上次拿著這本紙本書,
手腕感覺隨時要受傷。
還有我發現原來電子閱讀器跟手機不一樣,
我試用了三週,
除了第一次打開充電後,
期間沒有再充過電,
查了資料發現這款閱讀器,
正常使用下充飽電可使用數週,
並且最高儲存 24,000 本書。
我跟彼得說:
廠商說正常使用可以用好幾千個小時,
不知道所謂不正常使用是什麼意思?
彼得:
就是你把電子閱讀器拿來當夜燈!!
#還是被像彼得這樣不正常的人使用
#會影響效能嗎
後記:
我正在寫這篇文章時,
彼得在一旁的椅子上,
裝模作樣地滑著電子書。
他喃喃自語地說著:
電子閱讀器吼,帥歸帥,
還是有一個重大的缺點.....
我: 怎樣的重大缺點?
彼得:
就是如果龍五想假裝看書,
其實是要在書裡藏一把槍,
這個吼,
電子閱讀器就做不到了.......
P編露出遺憾的眼神,
我正想不接話立刻走掉,
但我還來不及離開,
就聽到彼得開心地喊叫著:
龍五的手上只要有槍,
誰都沒有辦法殺他!!!
#對電子閱讀器有興趣的人
#請接續看使用照片喔
#如果您是龍五先生
#這篇就先跳過好了
PS.
Kobo Elipsa是樂天Kobo第一台 10.3 吋的旗艦款,搭載 16 黑白灰階 E Ink Carta™ 電子紙螢幕,可用Stylus觸控筆手寫做筆記,目前開放首發限量優惠,預購期間在結帳時填入優惠碼「揚揚灑灑」,出貨時會額外得到 200 元購書金。
Kobo Elipsa電子書閱讀器預購這裡看:https://bit.ly/3yixoaK
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 與 #分享 秉持科學的懷疑論者、頭號打假魔術師、超能力者的剋星,詹姆斯藍迪 (James Randi, 1928 - 2020) 於前天以 92 歲高齡過世。
特地分享一下 Kayue 的優文。〈一生都在騙人與揭穿騙局的魔術師——看《誠實的說謊者》〉2016/03/09
[[ 傳送門 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7657 ]]
值得一提之冷:超能力系神奇寶貝(←即寶可夢,我就老,改口不過來)凱西→勇吉拉→胡地。其實取名是在捏他三個美國人,預言家愛德加·凱西(Edgar Cayce,1877-1945)、超能力者尤里·蓋勒(Uri Geller, 1946 -),最後當然是脫逃大師胡迪尼(Harry Houdini, 1874 - 1926)。
藍迪的天敵就是中間那位號稱超能力者的蓋勒——讀心術和折彎湯匙之類的。蓋勒紅到海外,就連浦澤直樹《二十世紀少年》的大反派「朋友」都有幾分在致敬 (?) 的用意。
當然,藍迪的例子告訴我們血淋淋的真相:就算竭力揭穿假象,深信不疑的人神奇的腦袋依然會想方設法的去維持深信,維穩的自我說服,高效把異議化解閃躲反射。就算藍迪在電視上直接複製蓋勒的「超能力」並解說那是經典魔術手腕,後者還是能販賣能量水晶大賺其錢。就算藍迪、卡爾薩根等人高調狂批也無用。
並不是裝睡叫不醒,而是人們往往真心相信,並有種「如果我不再相信我曾深信的事,就好像受傷一樣,真心會痛」的感覺。於是一旦信了,人就會盡量用忽視、拒斥的方式把和自己信念相反的資訊統統彈開。例如「師父只是普通人,天靈蓋並沒有一道金光」「水晶只是普通的礦物」「說全世界八十億人只有十二種性格和運勢蠢爆了」......那怎麼行呢,沒看見沒看見。#沉沒成本謬誤
藍迪就是一生打假,也一生被信眾彈開無視的那些懷疑論者中,幸運的比較有名的一位吧。比起破滅虛空無聊的正常世界,人們更渴望奇蹟充實的超常。有的人藉由電影、小說、漫畫、TRPG 來彌補這種渴望——在遊戲的架空中獲得樂趣需要「擱置懷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修養,去融入他人創造的狂想。也有蠻多人卻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擱置懷疑,照著他人想像出的教典上的遊戲規則戰戰兢兢業業地在過生活。
即使博學如亞瑟柯南道爾,或是二十世紀的科學家,只要他們心中有一點點小小聲先入為主的悸動,說「我想要相信」,即使在實驗室用科學儀器測量什麼的,都會被詐術給騙過去。最主要的是人腦運作的方式非常的有 BUG,一般稱為「#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我稱為「先有了結論再找理由」。
若人已經隱隱約約想要「證明」鬼魂或是超能力撓場的存在,總是能無所不用其極蒐羅出一些異常信號去加強上述信念的。對此科學儀器與公式都愛莫能助,只是些自我催眠的道具。#卡爾波普 的教誨:科學就是要通過無止盡否證的檢驗(的一種自虐狂),在此通常會被無視XD
* 話說 2020 年有非常多糟糕的一廂情願科學,趁著守備空虛一窩蜂跑出來作亂,尤其醫學是重災區。也許和酒的年份一樣,未來的學子會在看到 2020 這個糟糕年份的充滿疑點的低品質論文時皺眉。
套 Atlantic 雜誌 2017 年關於假新聞、後事實時代的超級長優文
〈這篇文章並不會改變你的想法〉(This Article Won’t Change Your Mind) 的驚點總結: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因處在群體中而有力。比起錯信沒有根據和事實相反的事情,要是你事事持懷疑態度而被群體排擠,代價通常更大。"
也就是說盲信常會帶給群體合群之優勢,於是在人類的基因庫裡根深柢固。副作用是常有名為某某師(還是蝨)的超大吸血蟲開心接受盲信群眾的鑲鑽跑車供奉。信徒則獲得在無聊的日常生活中玩著修仙的擴增實境遊戲(是 AR 耶有夠先進)的消遣而感到法喜充滿。
其實當我發現山達基教的教主是個蹩腳科幻小說家,整個山達基教的教典根本是一本蹩腳科幻小說的時候。我超震撼的。從此所有宗教在我腦中的解讀統合為一:根據一本科幻小說(教典,裡頭建構了「人從哪裡來,人該怎麼活,會往哪裡去」的某個解答)在現實人生中玩的多人擴增實境遊戲。有時還會觸發國戰事件。
其實照《人類大歷史》作者育瓦‧哈拉瑞的觀察,人類社會高度依賴著這樣多層次的共有 AR 才能順利運行:文化、品德、金錢、公司、民族國家——想像建構的共同體。如果懷疑論深到骨子裡就連那些文明社會的基礎(基於習俗,通常也沒啥根據)也排斥的話,明顯是無法生存的。
甫過世的藍迪教我一件事:不需也不該去挑戰深信者的信念,那無益且無效,但你可以迎合他的信念,再狠狠的騙他一頓,直到他被騙的痛超過改信的痛的時候就自然會醒了,執迷不悟者早日超生。趕緊來建立【超能力科宅 - 運勢股市與前世、地震和世界末日靈感大預言】的粉專發大財哩(本段大誤)。
by 科宅
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彈琴手緊,但也沒有特別積極去正視它,畢竟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啊,直到手因為跌 倒受傷,不只彈什麼都痛 ,連寫字洗碗打電腦都痛,嚴重的時候坐著站著躺著通通都不舒服,復健、外 科、中醫都看過也沒用,後來同學介紹一位正骨師傅才開始有改善,但是每一彈完琴,症狀似乎又回來, 有天滑手機看到手指建立有受傷同學成功的例子,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開始學習手指建立。
我受傷的地方在手腕,剛開始練習手指建立時,因不熟悉操作方式,加上手指軟弱無力,手指撐不住重量手腕會去幫忙,以及在重量轉移找手腕律動時,導致嘗試過程中一定會有錯誤的時候,再加上心理 因素,要去讓受傷的地方動就是會怕,所以也不敢多練,只有上課跟著練習,然而,隨著對放鬆的了解與手指的支撐力增加,手腕受傷的情形真的漸漸改善了,正骨師傅也這樣覺得(他並不知道我在彈琴)。
因為受傷,學習手指建立的過程中很不容易,要一直觀察哪些動作會痛那些不會,在初步手指建立後, 每每要再往前,心理都覺得必需要很費力跨過很大的關卡,戰戰兢兢的拿捏著技巧難度跟練習分量,從 徹爾尼開始,慢慢的把各種音型、技巧用手指建立後的彈法重新練過,手傷跟技巧多數都有越來越好的 感覺,唯一再加入八度、寬廣和絃的時候讓手又痛了,於是就先把它放一邊,改換練別的,恢復後再調 整繼續,接觸手指建立到現在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從彈一下下小奏鳴曲都不舒服,恢復到可以練 3 小時 幻想即興曲、貝多芬都幾乎無感,而且很多技巧彈得比以前更輕鬆更好更快。
也許是時間、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讓手慢慢痊癒,但手指建立也真的幫了很大的忙,如果繼續用以前的 方式彈琴,大概手傷會不斷地復發,最後只好放棄彈琴。現在有時候練完手指暖身後,反而覺得手更 舒服,也許對我的狀況來說,用手指建立的方式彈琴有復健效果也不一定。
#北藝副修鋼琴同學畢業後重拾對鋼琴的熱情
#手指建立讓受傷的人再度拾回夢想
#解決演奏界最困擾的問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LDSD_QfCJY/hqdefault.jpg)
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彈琴手緊,但也沒有特別積極去正視它,畢竟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啊,直到手因為跌 倒受傷,不只彈什麼都痛 ,連寫字洗碗打電腦都痛,嚴重的時候坐著站著躺著通通都不舒服,復健、外 科、中醫都看過也沒用,後來同學介紹一位正骨師傅才開始有改善,但是每一彈完琴,症狀似乎又回來, 有天滑手機看到手指建立有受傷同學成功的例子,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開始學習手指建立。
我受傷的地方在手腕,剛開始練習手指建立時,因不熟悉操作方式,加上手指軟弱無力,手指撐不住重量手腕會去幫忙,以及在重量轉移找手腕律動時,導致嘗試過程中一定會有錯誤的時候,再加上心理 因素,要去讓受傷的地方動就是會怕,所以也不敢多練,只有上課跟著練習,然而,隨著對放鬆的了解與手指的支撐力增加,手腕受傷的情形真的漸漸改善了,正骨師傅也這樣覺得(他並不知道我在彈琴)。
因為受傷,學習手指建立的過程中很不容易,要一直觀察哪些動作會痛那些不會,在初步手指建立後, 每每要再往前,心理都覺得必需要很費力跨過很大的關卡,戰戰兢兢的拿捏著技巧難度跟練習分量,從 徹爾尼開始,慢慢的把各種音型、技巧用手指建立後的彈法重新練過,手傷跟技巧多數都有越來越好的 感覺,唯一再加入八度、寬廣和絃的時候讓手又痛了,於是就先把它放一邊,改換練別的,恢復後再調 整繼續,接觸手指建立到現在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從彈一下下小奏鳴曲都不舒服,恢復到可以練 3 小時 幻想即興曲、貝多芬都幾乎無感,而且很多技巧彈得比以前更輕鬆更好更快。
也許是時間、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讓手慢慢痊癒,但手指建立也真的幫了很大的忙,如果繼續用以前的 方式彈琴,大概手傷會不斷地復發,最後只好放棄彈琴。現在有時候練完手指暖身後,反而覺得手更 舒服,也許對我的狀況來說,用手指建立的方式彈琴有復健效果也不一定。
#北藝副修鋼琴同學畢業後重拾對鋼琴的熱情
#手指建立讓受傷的人再度拾回夢想
#解決演奏界最困擾的問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pScJ6P_ODE/hqdefault.jpg)
手腕受傷看哪科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位全世界最放鬆的小朋友,剛畢業於台北的小學音樂班,在初步建立好手指後,一直聽見她爽朗的笑聲!
暑假上了第一堂手指建立課後,她要求爸媽繼續讓她上課,第二堂課,她感到手放鬆站在琴鍵上,下課時跟媽媽說:「就跟妳說這很重要啊!」
後來又推薦給他們班上一位彈得不錯的同學,嚴老師問她:「你同學彈得不錯了,為何叫他一定要來上課?」
她回答:「他手沒放鬆,彈再多,將來還不是一樣?!」(真是聰明無誤~~)
練習時她很堅持一定要完全放鬆,也一直觀察哪裏沒放鬆,一下就哇哇叫~~會叫才是對的!因為她真的發現到問題了,而以前的她就用手臂手腕硬撐著用力繼續練~~
對大人來說都很難這麼敏銳地關照,真是位天才小朋友!
於是當她能放鬆彈快後,可以看到她其它沒有彈的手指跟著鬆動、顫動,就跟拜拜肉一樣的放鬆晃動著⋯⋯(如果是用力彈,其它手指就會僵硬或亂翹)
真是全世界最放鬆的小朋友啊!
這一代小朋友真是臥虎藏龍、天資聰穎,記得以前,大家覺得用力是正常、彈到受傷叫用功⋯⋯這真是極大的錯誤觀念!
數年前跟前榮總復健科主任討論過彈琴放鬆,他說:「他觀看大師彈琴的姿勢,都是放鬆的!」
成為大師,放鬆這一步變得極其重要!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9Sndu15Lcg/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IqoIVjg5nagg6BBIOeSNZJtzH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