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拚教養書評」的推薦目錄: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醜爸的父母成長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心得] 《拚教養》讀冊感想-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心得]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精華|全球化拼教養】藍佩嘉教授談親職作為全球保安策略 的評價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大家來談拚教養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書評:《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藍佩嘉著 的評價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寶寶] 32本教養書清單- 看板BabyMother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拚教養書評 在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 的評價
拚教養書評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記事
#想要前進_懂得止損比堅持努力更重要
今天出門拆拔牙縫合的線,才發現小區裡的櫻花盛開,小區的櫻花對我來說有標地性的意義。因為我移居上海的時候剛好是春天,一住進來就看到這棵櫻花盛開。
所以,每次看到它又開花,就知道自己的異鄉旅居生活又+1年了。
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寫點文字,記錄一下自己的狀態,回看過去,展望未來,或是簡單的與自己對話。
(按臉書最近的點閱,我常常覺得發在粉專的文章,就像是自我對話。)
下面是我喃喃自語,大家隨興看看就好。
*
今年是我旅居上海的第7年,而這個粉專的年紀是7+1年。
看到自己敲下的數字,心裡五味雜陳,似乎是一種正面的稱讚,也像是一種負面的責備。
正面的稱讚在於,粉專快8年了,我還堅持在這裡,沒有離開沒有放棄;偶爾迷茫焦慮,卻沒停下腳步,一直在寫。
負面的責備在於,快8年了,我好像沒什麼太大的進步,除了出版一本書之外,我沒有可以拿的出來的成果,這樣的堅持值得嗎?
賺的稿費甚至不夠我植一顆牙,好像付出很多卻像在盲目瞎忙。
這種心情,就像工作了很多年之後,會出現的「職業倦怠」像一片烏雲,時不時出現在我的頭頂,揮之不去。
我沒有安於現在,一直試圖往前邁進,可是,心中仍然會徬徨。
我現在選擇的路,慢慢走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嗎?還是說走著走著路又消失了。
臉書動不動就封鎖粉專、粉專被盜,點閱率低的以為在寫日記,這條路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不見。
現在的新媒體變化瞬息萬變,臉書、YouTube、podcast、clubhouse,我常覺得自己跟不上時代變化的腳步,拚命追趕卻欲振乏力。
*
前陣子和朋友、先生聊天,他們不約而談告訴我:「你想要的東西太多了,你不能什麼東西都想要。」
我知道他們愛我,擔心我放掉之前努力來的成果,才會真心給我建議,但高敏如我,還是感覺被人指責貪心,很是傷心。
我真的是貪心嗎?
我只是不想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我也明白,分散風險的同時,也分散了別人對我的關注。
再往內挖掘一點,我不過是想證明自己的另一種可能,當別人肯定我的教養文、媽媽文寫得不錯的時候,就激起我想做自己的欲望。
一個人首先是自己,才能承擔其他角色。
我感覺自我被媽媽、被曾是老師的角色覆蓋了,那個自我想被別人接受非常困難,更遑論是肯定和稱讚。
其實,所有角色都是我,是我過於迷茫,才看不出事實。
*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從不期待事情會往好的方向前進,放掉期待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擔心自己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成長階段,尤其是成為媽媽之後,我一直強迫自己盡量更樂觀地看待一切。可是一個悲觀的人,真的可以徹底變成樂觀主義者嗎?
我一直排斥自己的天性,似乎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不如擁抱自己的個性,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命之路。
有句話說,悲觀往往正確,樂觀往往成功。我認為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樂觀的人,常常不去看壞的可能,所以可以不被情緒干擾,一路挺身向前,成功的機會自然就高。
可是,樂極容易生悲,全然的樂觀,不去思考何時止損,可能會導致一敗塗地。
華人講究中庸之道,不是沒有道理的。因此,在接受自己天性悲觀的前提之下,我仍然會偶爾逼迫自己想辦法樂觀起來。
畢竟,希望自己的人生政治正確沒錯,但也不能放掉成功的任何可能,這樣才算平衡之道。
如果,你也是天生悲觀主義者,應該就能看懂我在描述什麼吧!?
*
雖然我天生悲觀,但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我所追求的東西,也許速度慢了一點,沒有如期所至,卻仍然會在某個時間點來到我身旁。
命運和幸運,就像悲觀和樂觀吧!在悲觀的天性下,允許自己擁有幸運的可能,就像我前段所述。接受自己天性悲觀的命運,但不排斥自己有成功的幸運。
那正是未來我要走的路。
我曾經懷疑這個小小粉專的價值,但現在我必須說它和寶藏一樣珍貴,我從青年期開始寫它,到現在快更年期了,希望會一路寫到老年期,哈!如果還活著的話😁
未來,我的平台會有所取捨和重整,走過大量試錯的時期,之後就是止損整合,留下我喜歡也適合自己的平台經營。clubhouse一開始就沒打算要進,IG試了兩次還是嚴重水土不服,yt則是打算暫停更新。
做影片太耗時間和心力,嚴重拖垮其他平台更新的頻率,#想要前進_懂得止損比堅持努力更重要。想經營yt,幾乎要放掉其他平台,全心全意只拚yt一個。
留下的就是pt、部落格和粉專,符合我事不過三的原則
(有興趣的人可以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我讀完一直在踐行事不過三的原則)
這個粉專算是我的「起家厝」除非臉書封我,或者倒閉,不然我會堅持做個釘子戶,就算點閱流量再怎麼低也一樣。
比較正式的文章會發在部落格裡,閒聊即時性的文章會發在粉專上,至於書評當然就是部落格+pt了。部落格的存在,撫平我因臉書隨時會消失而有的不安全感,有了部落格之後,現在每天的心情都很篤定。
我喜歡現在的自己,也珍惜現在正在走的路,和在這個粉專所遇到的所有人,有幸因為文字與你同行,是我人生最快樂的事情。
謝謝大家在這個粉專陪我,讓我的異鄉生活憑添幾許精彩,愛你們。
希望也能與你在聲音裡不期而遇,春暖花開,我在閱讀處方等著你。
拚教養書評 在 醜爸的父母成長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恰似你的溫柔】
在 6/24 分享藍佩嘉教授的新書書評下,有一則留言提到:「如果可以,誰不想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和無憂生活,但大環境如此,有心無力的父母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是一個大哉問,我能想到最簡單的兩個答案是:
1. 目標、標準多元化
2. 轉念
第1個是說,如果所謂的好教養不等於提供孩子好環境及無憂生活,我們仍可以視自己為稱職的父母。例如,我們提供很多娛樂、儘量撥時間陪伴。或直接降低標準,至少衡量標準的基礎是用自己的能力,不是用世俗的要求。
轉念則是重思對各種理想的期待,接受真實人生的樣貌,放掉不切實際的念頭。這樣,人與人之間會少點批評,多點慈悲。例如,忙了一天要睡了才發現孩子作業沒寫完,可以告訴自己作業沒寫完不是世界末日,今天大家都盡力了,自己也是,明天好好寫即可,對自己、對孩子有更多包容。
但我們的文化+媒體,會讓這樣想的人更覺得自己只是愛找藉口的失敗者:我們相信意志力與努力,鼓勵愛拚才會贏,對於想要「過得去」就好的人,給予批評、貼上標籤。因此我們 每--個--人,都背著無限壓力,要證明自己絕對不是那種只想過得去的人。
我沒有解法,但就像 6/24 貼文下方的另一則留言:「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但期許自己少點批判,期待自己是個柔軟的人。」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創造一個更包容的社會,至少在一生中的某些片刻,每個人都能安心處於現在的狀態。
放下自以為的手,嘗試多點接納與欣賞,是我們可以為自己、他人做的,剛好的溫柔囉。
拚教養書評 在 [心得]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好讀推薦: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推薦指數 網誌好讀版:https://reurl.cc/nVL6De 購買連結:https://reurl.cc/qDLmvD… ... <看更多>
拚教養書評 在 【精華|全球化拼教養】藍佩嘉教授談親職作為全球保安策略 的推薦與評價
國科會#人文沙龍#講座#精華#藍佩嘉#虎媽#cosmopolitanparenting #asianquota #美國夢#華人 教養 #儒家文化#階級心態#階級化#全球化#保安策略【全球化拼 ... ... <看更多>
拚教養書評 在 [心得] 《拚教養》讀冊感想-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優惠內容:(若無則不用填寫)
讀冊感想--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首先推薦大家讀這篇王立第二戰研所講階級複製的文,經朋友把這篇文跟書連結起來,我
也認為這篇文呼應了這本書,並稍微提供了環境不好的家庭可以做的努力--認真共讀。
https://reurl.cc/ynEoWO
回到拚教養的心得,文案說--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以親職焦慮為鏡,折射出當代臺灣的面貌
本書以一種站在高處俯視的視角將台灣的家庭分類,又拉到極近的距離,讓我們看到台灣
在家庭教育方面真實的面貌。
本書中提出的一些觀點常讓我感嘆「拿盧後斗~~~」例如,一般來說會認為偏鄉孩子較城
市孩子弱勢,但偏鄉的問題在於人力不足,而城市邊緣的孩子,因為沒有大自然、信任的
鄰居幫忙,家長沒有足夠的陪伴時間,孩子整天關在家裡,依賴3C保母,看起來反而城市
邊緣的孩子是連存在都不被察覺的隱形弱勢。
我也在書中敘述勞工階級時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樣子--「傾向淡化看待經濟的不安全,因
為這樣,他們才能活得下去」,以及觀察環境差不多的同儕家庭,也能看到「勞工階級傾
向認定孩子的天賦是先天給定,而不是後天培養的」所以若是要提供資源給孩子學才藝,
會偏好實用的,避免「學了很浪費」。
本書我看了三次還沒有寫出心得,因為作者以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其近乎尖銳的筆觸下,
點出以家長們常常自己也沒有發覺教養策略上的矛盾,我自己也有,在教養上有自己想法
就很難直視矛盾的地方。
書中提到,家長會以「他群」作為參照點來比較、強調自身做法的差異與高下,也指認「
我群」作為認同、模仿的對象。這在我身上很明顯,說不出這是壞事還是好事,之所以會
覺得作者尖銳,就是常常在看文的同時一邊認定自己是對的,但捧書的手心都是汗。
看得有點不舒服卻還是看了三次,也是因為,我覺得這本書懂我的煩惱--「應該累積更多
經濟報酬,還是選擇彈性的職涯來陪伴孩子?」「應該擁抱另類的教育體制,還是培養下
一代的競爭力?」
似乎每個家庭,都能在這本書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歸屬的位置以及焦慮的問題。
看完本書,我覺得跳脫了自己的想像,去看到台灣島上孩子的成長環境的真實差距,在環
境較差的家庭或社區,那些畫面似乎停留在二十年前,家長對師長的服從程度沒有跟著年
代而有所改變(例如支持體罰、巴結老師),這也許可讓中產階級以上的人,明白自己的
成功,不完全是靠自己,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視野原本就比較高。
那家境不好的人,就完蛋了嗎?本書也沒有這樣定論,我想我們可以透過本書找到跟其他
家庭的關鍵差異,彌補劣勢。
若行有餘力,可以參加特公盟等等團體,特公盟帶起的風潮使各地特色公園或共融公園如
雨後春筍般冒出,幾乎造福全國的孩子。也很推薦參加母語共學團,因為相信雙語帶給孩
子的好處,推廣本土語言正能提供台灣孩子不論哪一種階級都可以擁有的雙語環境。也可
能,你看完能想到其他點子並且執行它,來改善這個社會。
--
新文會更新在以下粉專,舊文也會陸續放上去,按讚分享是繼續寫的動力~~
https://reurl.cc/kVZkQ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136.3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11400892.A.49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