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我們常常說 #顏值,可以說現代中最抓緊眼球的第一要素就是「看外表」。科學研究證實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看臉時代並不只是牽涉到審美觀這麼簡單。
對比東西方差異,西方面相學的結果著重在政治選舉、企業選才,甚至從種族優生學走向大屠殺,這種主張對於人性的觀察有何不同?本集鏡文學文化組副總編輯 #李志德,將與 #鷹出版 副總編輯成怡夏談談《顏值》這本書──我們對於人的面貌存有哪些刻板印象?透過科學驗證,我們也許有更多出人意料的發現。
🎧️ 現在就收聽!《#非虛構故事坊》EP02|《顏值》多重要?西方面相學怎麼說 ► https://bit.ly/3CU7Thh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政治面貌有哪些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伯爵家的織錦室】
英法兩國自古愛恨交織,彼此情仇夾雜,歷代君主無不想方設法跨越英吉利海峽攻城掠地染指對方,光是14至15世紀的百年戰爭便綿延一百多年,再到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兩國又因宗教、政治情勢、殖民地利益…等複雜因素,各自拉著好朋友一同下水攪和,這一打又要到1815年拿破崙兵敗下台,英國才得意洋洋迎來「日不落帝國」威名。
長年以來透過各種形式頻繁交流,兩國雖各自擁有不同習慣與文化,總難免相互影響,而且浸濡極深。儘管英國最終以國力取勝,然而自法國宮廷所輸出的奢華美感與享樂習性,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在任期間大力推動的奢侈品熱潮更是席捲整個歐洲。
既浮誇又精緻的法式品味不只呈現於衣著、飲食或藝術層面,也反映在建築設計上。
英格蘭第六代考文垂伯爵喬治・考文垂(George Coventry,1722-1809)就是法式風格擁護者。
-------------
這位伯爵大人繼任爵位之前曾任下議院議員,襲爵之後便正式進入上議院,更在1752-1770年間,長達18年擔任連續兩位英國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1683-1760)和喬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的「寢宮勛爵」(Lord of the Bedchamber )。
這職位表面上是要待在寢宮內伺候國王吃飯穿衣洗漱沐浴,無論在他舒暢開懷或是勃然大怒,坐擁情婦或者操勞國事時,都得陪伴在側,然而實際上許多勞動事務都有僕人代勞;因此身為寢宮勛爵最重要的好處便是得以貼近國王,成為心腹獲得垂愛,進而掌控資源與大權。
從這個角度看來,考文垂伯爵確實是一代重臣,有錢又有權,他的鄉間別墅自然不能馬虎。
考文垂伯爵在1751年繼承伍斯特郡(Worcestershire)的克魯姆宅邸(Croome Court)。克魯姆宅邸興建時間可以往前追溯到1640年代早期,到了事業與前途一片看好的第六代考文垂伯爵一接手,便找來英國建築師羅伯特・亞當(Robert Adam,1728-1792)進行大改造,成為新帕拉迪奧式(Neo-Palladian)建築典範,也曾接待數位英國君主,如喬治三世、維多利亞女王等人來訪。
-------------
雖然遠在大不列顛,伯爵大人對於洛可可藝術的偏愛卻不因距離而削減。克魯姆宅邸有間織錦室(Tapestry Room),室內牆壁是由濃麗明豔的朱紅織錦畫綿延而成,這在當時是首創的新穎手法。
織錦室原來是1763年,伯爵委託巴黎皇家戈白林織錦廠(Royal Gobelins Manufactory)的雅各・尼爾森(Jacques Neilson,c.1718-1788)工作室為他製作織錦,又有法國洛可可大師布雪(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操刀,以古典神話故事設計畫面場景,至1771年終於大功告成,在那年初夏運抵英格蘭,進行組合安裝。家具的鍍金框架則於 1769 年在倫敦製造,而織錦椅面同樣為巴黎戈白林織錦廠出品。
一切就緒全體到位後,克魯姆宅邸的織錦室從此成為英格蘭鄉間最具法式風味的一道風景,也是伯爵招待賓客最引以為傲的華美空間。
-------------
可惜人生與運途終有限制,傳承至1902年第九代考文垂伯爵時,他把這些織錦和座椅都賣給巴黎藝品商,1949年第十一代伯爵再把織錦室的天花板、地板、壁爐架、門和門框等室內設計配件,通通賣給美國克瑞斯基金會(Samuel H. Kress Foundation)。
這麼一來,克魯姆宅邸的織錦室已經不復存在,蕩然無存。
幸好,克瑞斯基金會1958年把手上持有的克魯姆織錦室收藏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甚至協助館方買回原來的織錦座椅並加以修復,而橡木地板則為織錦室原件,依照原來設計圖稿鋪設,至於天花板則是以複製品安裝在博物館內。經過多方努力,如今我們才得以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見到織錦室當年在大宅內的光彩模樣。
-------------
克魯姆宅邸現在已經交給基金會管理並對外開放,訪客得以見識到綠意扶疏的庭園和可觀的藝術收藏,可惜織錦室早已遠離故土,落腳於異國。說來雖然不免遺憾,但若繼續留在英國,難保二戰烽火延燒時,這些珍貴的織錦和家具設計是否也會跟著遭殃。
大都會博物館的室內裝飾情境布置和修復專業向來令人讚嘆,下回有機會拜訪的話,記得要多留點時間逛逛這些驚人的文化資產,那是最美的時光隧道,走過一個展覽室,便是跨越了不同世代與藝術風格。
悠悠歲月,天涯近在咫尺。這就是博物館每每令人感動莫名的功能啊~
-------------
想像一下兩百多年前,織錦室剛完工的精美面貌,你會想在裡頭做哪些事?喝茶?閱讀?彈琴?吟詩或唱歌?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政治面貌有哪些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41 AI六大趨勢》李開復:AI新時代,台灣機會在「算力」
文 / 簡邦丞 攝影 / 張智傑
2021-08-01
2041年的世界是什麼模樣?AI人工智慧在20年內將如何改變人類生活?近日,AI專家李開復在線上新書發表會,精彩剖析人工智慧將帶來的六大趨勢。
AI人工智慧引領的未來世界,有哪些新商機?電腦科學趨勢觀察家李開復,今年特別推出一本科幻小說《AI 2041》,與小說家陳楸帆合作,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裡,探討AI新世界。
7/30舉行的新書發表會上,李開復解構新書架構,暢談AI技術在近十年的四波快速發展,進一步對未來的20年提出六大預測,並提及台灣在未來的AI產業裡擁有的優勢在於「算力」。
延伸半導體基礎,帶入AI能量
若從技術發展來看,AI主要有三大面向,也可是發展產業的三大切入點:算法、數據、算力。李開復以此三大面向,盤點世界局勢。
首先在算法的部分,他表示美國和中國仍佔優勢,這兩個超級大國擁有多年累積的算法技術和高智商人才,其他國家在短期內很難有突破性發展。
第二是數據,目前中國獨占鰲頭,歐美和印度可能都還有機會超越,但其他的國家在數據的部分無法趕上。
第三是算力,台灣最有機會佔有一席之地。他分析,台灣優秀的半導體計算能夠幫助人工智慧的訓練,或是在使用的產品上加裝傳感器、接收器,建構更好的物聯網,「台灣有很多企業在半導體、晶片、傳感器方面都擁有很好的技術,台灣擁有多年基礎,算力應該是最有希望的領域。」
李開復眼中的AI六大趨勢
此外,李開復剖析他所看到的AI發展六大趨勢,包括:
(1)AI驅動商業運作新秩序
在大量數據和自然語言的訓練之下,未來能讓AI回答我們的問題,例如巴拿馬運河如果再塞兩週,該投資什麼領域? AI將能扮演分析師的角色,在每一種情況下提供最好的投資建議。另一方面AI也將擁有智能營銷的功能,根據每個人的需求,產生最有吸引力的銷售文案。
(2)全自動駕駛順勢普及
自動駕駛將會逐步實現,會先從簡單的場景,例如公路或工廠裡開始發展。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高速公路改造,利用感應器和攝影機接收資訊,完成全自動駕駛專用的車道。最後會更進一步發展智能駕駛的城市。到時候想開車就要像騎馬一樣,只能到鄉村才能實現。
(3)AI醫療創新,增長人類壽命
藉由蒐集每個人身上,多類型的醫療數據,包含基因排序和每日的血壓血糖,AI將能夠在疾病的預警、治療、監測、長期管理等方面,協助醫生進行診斷並治療。在發明新藥和精準醫療的同時,AI還能幫助人放緩衰老過程,使人能延年益壽。
(4)更透徹的工廠自動化
目前在工廠裡視覺和搬運的部分,AI已經能勝任。未來AI將能處理較為精細的製造,只需要少數的藍領工人和自動化的生產過程,就能完成大部分的任務,從製造到物流,都交由機器人執行,甚至能將房子一塊塊在工廠做出來,之後再進行組合。
(5)能源和農業革命,不再靠天吃飯
按照太陽能、風能的發展趨勢,未來的綠色能源可以說是不用錢,再配合鋰電池的發展,儲存能源的成本也將大大降低。擁有製造這些技術的國家,將成為未來的能源強國。在食物的方面,無人機農業、垂直農場和3D列印食品,將能節省土地和人力,改寫農業產業鏈。
(6)生產成本下降,進入豐饒時代
當能源、食物和生產力都能供給無虞,人類將進入「豐饒時代」。屆時人們不需要再煩惱食衣住行、健康保障,每個人都能得到小康生活。人們可以將精神投入想做的工作上,滿足自己的自我實現。
AI可能帶來戰爭,也會帶來和平
既然AI如此強大,未來世界的AI能不能阻止戰爭,帶來和平?又或者能不能成為政治家?
李開復表示,人工智慧使得自動化武器變得可能,更有放大武器的力量;但相對地,用在和平領域,也能有同樣的機會降低武器的危險性與破壞力。
在國家治理的部分,由於沒有國家的領導會想把權力交付給人工智慧,但AI還是能扮演提供資訊分析的角色,讓領導人知道決策會帶來的後果。例如在當今的疫情之下,人工智慧就能分析該如何做決策,提供國家領導人參考。
附圖:李開復出書勾勒AI帶來的世界新面貌。張智傑攝影
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創新,將翻轉人類生活?
《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李開復、陳楸帆著,天下文化出版圖/《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李開復、陳楸帆著,天下文化出版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1375?fbclid=IwAR39Dg_U0riQRb2w9_jpYh0rGYD1QghdsR6VNW8I_Dc7zmesl0B3b1s7L78
政治面貌有哪些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ra8C_D73TM/hqdefault.jpg)
政治面貌有哪些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國際人權影展即將在九月開跑,除了北高的廳院外,主辦單位與往年相同,舉行聚落串聯,在各縣市的校園乃至偏鄉播映,期待讓人權議題深入民間。
今年的選片主軸是醫療人權、國際移動及轉型正義,以國外事件為題材的影片,也能帶給我們對於自己身處社會的省思。開幕片《帝國餘瘧》講述撒哈拉在殖民者剷除雨林開墾農業、也帶來瘧疾肆虐,而殖民者離去後,跨國集團仍藉由疾病獲利。《破鏡不重圓》中在敘利亞是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因內戰逃亡四散各地無法團聚,而成為難民後為了糊口,也做著和原本技術不相應的低階工作。《秘密的滋味》講的是赤柬血腥統治下,年輕導演想和母親聊聊當時的情景,母親卻一直閉口不談。
影展呈現各方面貌,希望打破主流論述支配下被邊緣化的政治失語,讓被壓制的聲音被聽到。此次影展有哪些可看之處?又有什麼特別的拍攝手法與敘事風格?本集節目邀請影展選片人之一的黃皓傑,一起聊聊今年的國際人權影展。
勘誤:
🔧26'45" 奧地利口誤為澳大利亞
➡ 燦爛時光會客室 https://www.facebook.com/628203450612701/
➡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 https://pnn.pts.org.tw/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https://www.civilmedia.tw/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線上隨時聽!
iTunes 版: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id1489272644
Spotify版:https://open.spotify.com/show/2m8zl28uCEPB2XDIzzrvrg
Firstory版: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2fw0kkocn850833khjgupua
MyMusic版:https://www.mymusic.net.tw/ux/w/singer/show/649705
Cloudflare版:https://player.soundon.fm/p/e031b220-7ad3-44f7-9191-a251e8ef8ed1
Google版: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vcGVuLmZpcnN0b3J5Lm1lL3Jzcy91c2VyL2NrMmZ3MGtrb2NuODUwODMza2hqZ3VwdW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2zcu0VXUp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