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好書推薦時間🎶第五趴😆文末送🎁
今天帶大家來認識氣候的變遷 📚天氣動態全知道 生活萬用氣象學
認識天氣的第一步是認識👉氣團,依地區不同來分類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冷氣團✔暖氣團,還有提到爾孰能詳的✔熱浪✔冷鋒✔大氣壓力等等,連颱風結構、如何運動(移動路線)都有! 這些一一在書中有說明如何形成、定義,讓孩子更了解
更有說明降雨特性、觀測➡️雨量、氣壓、風向、濕度等等
深入淺出的大氣科學知識與生活應用,介紹臺灣獨特的天氣現象
能跟孩子討論基隆為何叫雨城? 新竹叫風城? 讓知識靈活運用✌️
雖然書中文字偏多,但有可愛插圖搭配圖解(真實照片、圖表、氣象圖),閱讀起來不費力🎶 讓孩子都能成為小小氣象觀測員👏
博客來👉 https://reurl.cc/6DloEM
-----------------------------------------------
昶景國際文化 送 天氣動態全知道 給🎁磨娘三寶的粉絲們❤選二位
🎏活動方法:
粉絲團此文按讚👍 +tag二位朋友留言<這系列哪裡吸引你?>
🎊截止日期:9/22 止
#親子共讀
#跟著磨娘三寶閱讀趣
#天氣動態全知道生活萬用氣象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3的網紅高雄市議員-林于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秋烤肉最怕下雨,若雨下得剛好是浪漫,下得太多可能讓用路人心情很爛,阿凱帶大家回顧2020年6月6日澄清路家樂福現場,當天早上整點的時雨量: 6點 22.5mm 7點 69.5mm 8點 64.5mm 9點 10mm ⏰6-8點時累積雨量達156.5mm 🌧平均降雨量 8.7mm/10分鐘 澄清路...
「時雨量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磨娘x三寶の虧雞every da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雨量還有分甚麼等級嗎? 中央氣象局依降雨程度區分為「大雨」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時雨量定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時雨量定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雨量分級定義(小時累積雨量)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累積雨量定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累積雨量定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Re: [討論] 時雨量定義… - HatePolitics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雨量分級定義介紹 :: 首都客運時刻表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時雨量定義 在 [討論] 台灣連續豪雨紀錄_豪(大)雨雨量分級定義修正前後 的評價
時雨量定義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雨量≠蝕雨量】☔️
🌝中秋烤肉最怕下雨,若雨下得剛好是浪漫,下得太多可能讓用路人心情很爛,阿凱帶大家回顧2020年6月6日澄清路家樂福現場,當天早上整點的時雨量:
6點 22.5mm
7點 69.5mm
8點 64.5mm
9點 10mm
⏰6-8點時累積雨量達156.5mm
🌧平均降雨量 8.7mm/10分鐘
澄清路家樂福前積水💦,市府回應時雨量沒超過排水量10.2mm,排水量應該足夠, #但還是淹水了,且只有澄清路往北東側大淹水、西側都沒事。
📣水利局蔡局長在質詢中承諾📣
因爲澄清路目前都是往寶珠溝排水系統去,然而寶珠溝排水容量較小,為了改善目前東側淹水情況,澄清路東側的排水,之後會疏導往鳳山排水系統。
在改善排水系統的同時,阿凱也想呼籲大家,遇到瞬間降雨量過大的情況🌧排水系統恐需要時間來慢慢消化🌊就像營養師建議我們一天喝2000c.c.的水,若瞬間我們灌了6000c.c.,也需要時間來排解,留言處也幫大家補充一下雨量分級定義👇
🎯希望市府除了改善排水的孔蓋和分洪之外,也能做到下列三件事:
1️⃣ 公佈易淹水地區可承載時雨量,給市民心理準備。
2️⃣ 大雨來襲前,將設置在排水溝上的住家周邊防蚊🦟設施移除,加強排水速度。
3️⃣ 改善坡道設計,讓澄清路西側的排水孔也發揮功能。
#你的事就是阿凱的事
#時雨量會說話
時雨量定義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正在製造天災
還記得5月底因為乾旱,寶二水庫只剩2.6%的蓄水率,讓新竹差點在6月1日要進入分區限水的日子嗎?
僅僅1個月的雨量,寶二水庫不但到達滿水位,接著盧碧颱風帶來的西南氣流,讓新竹的道路淹大水。不只是新竹如此,南部的彰化、雲林地區也和我們一樣經歷了半年乾旱,然後幾天的降雨就讓住宅、道路與農田泡湯,高雄的桃源、六龜和茂林地區更是經歷了接近八八風災的超大豪雨,雨勢造成偏鄉的聯外道路崩塌,讓當地聚落成了陸上孤島。
▍乾旱水災交替而來,我們這一年不只被疫情圍繞,還有天災。
這週由聯合國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發布的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簡稱為AR6)第一工作小組的報告,氣候專業的各國科學家們再一次地向世界敲響警鐘,這樣旱澇交替的極端天氣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因為它們其實不是天災,它們是「人造的天災」,是人類的活動製造溫室氣體,改變了全球的氣候環境,讓災害的強度與來臨的時間更加不可測。
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已經讓從工業革命以來的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增加了1.07度C,距離巴黎協定目標控制升溫的1.5-2度C已經非常非常迫切,事實上所有的預測情境都指出,2040年升溫超過1.5度C幾乎無可避免了。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如果台灣和世界從現在開始積極地減碳,我們還是有機會透過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加上負碳排技術,在世紀末的時候讓升溫控制在1.5度C。也許那時我們都已不在,但我們能夠沒有任何愧疚地交給孩子們一個人類還能安居樂業的地球與台灣。
昨天晚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率先發文(https://reurl.cc/9r8Rgn),聲明表示農業部門全面啟動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及淨零排放執行途徑。我樂見也期待更多部會的積極表態。
台灣的氣候研究單位也在8月10日發布了對台灣的氣候趨勢推估,簡單整理如下:
1. 1.4到3.4的升溫:最壞的情況台灣可能會在世紀末升溫3.4度C,最理想的狀況則可能僅升溫到1.4度C。
2. 熱浪來襲:最壞的情況台灣可能會在世紀末極端高溫(超過36度C)的天數增加48.1天,最理想的狀況則可能僅增加6.6天。
3. 夏天延長,冬天不再:夏天可能會從目前的130天延長到155天到210天,冬天可能從目前的70天縮短為0天到50天,最壞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失去冬天。
4. 暴雨強度增強:最大一日暴雨強度最壞會在世紀末增強到41.3%,最理想則只會增加15.3%。
5. 乾旱不斷:一年內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最壞的情況會在世紀末增加12.4%,最理想的狀況反而能夠減少0.4%。
▍這不是天災,是人禍
去年一年我說了很多關於氣候變遷的事,我相信這一年來大家也感覺得到,高溫、乾旱與暴雨越來越頻繁,我希望大家從現在起看待這些災害時,不要再用「天災」定義它們,它們是我們製造出來的,所以我們也有能力減少它們發生的機會和強度。就像我們能夠控制住疫情一樣,我們同樣也做得到從能源、產業、建築、交通、農業、土地利用與廢棄物的淨零碳排深度轉型。
我們現在努力轉型,也許不能避免升溫1.5度C,至少能避免最壞的突破2度C的狀況,就像打疫苗能夠避免重症死亡一樣。
氣候變遷聽起來很遠,實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也不僅只是中央部會的問題。事實上,國外有許多城市走得比他們自己的國家還前進,我也是如此期許我們新竹市,也不斷地在各項政策給予建言。環保確實有許多的個人實踐,但企業與政府都也各有責任,且有著更大的影響力。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終於宣布台灣也要走向2050淨零碳排,由國家元首的高度來宣布這個方向非常值得肯定,雖然後來疫情爆發難免影響政策的規劃,但台灣真的該有實質的氣候行動了。
2020環境專欄整理
https://reurl.cc/eEYLDR
————
📣子齊有官方line囉!
🔗https://lin.ee/vKYRzLs
😷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保護你我他🤜🏻🤛🏻
時雨量定義 在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中秋烤肉最怕下雨,若雨下得剛好是浪漫,下得太多可能讓用路人心情很爛,阿凱帶大家回顧2020年6月6日澄清路家樂福現場,當天早上整點的時雨量:
6點 22.5mm
7點 69.5mm
8點 64.5mm
9點 10mm
⏰6-8點時累積雨量達156.5mm
🌧平均降雨量 8.7mm/10分鐘
澄清路家樂福前積水💦,市府回應時雨量沒超過排水量10.2mm,排水量應該足夠, #但還是淹水了,且只有澄清路往北東側大淹水、西側都沒事。
📣水利局蔡局長在質詢中承諾📣
因爲澄清路目前都是往寶珠溝排水系統去,然而寶珠溝排水容量較小,為了改善目前東側淹水情況,澄清路東側的排水,之後會疏導往鳳山排水系統。
在改善排水系統的同時,阿凱也想呼籲大家,遇到瞬間降雨量過大的情況🌧排水系統恐需要時間來慢慢消化🌊就像營養師建議我們一天喝2000c.c.的水,若瞬間我們灌了6000c.c.,也需要時間來排解,留言處也幫大家補充一下雨量分級定義👇
🎯希望市府除了改善排水的孔蓋和分洪之外,也能做到下列三件事:
1️⃣ 公佈易淹水地區可承載時雨量,給市民心理準備。
2️⃣ 大雨來襲前,將設置在排水溝上的住家周邊防蚊🦟設施移除,加強排水速度。
3️⃣ 改善坡道設計,讓澄清路西側的排水孔也發揮功能。
#你的事就是阿凱的事
#時雨量會說話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shkai.li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AvovErMZJw/hqdefault.jpg)
時雨量定義 在 雨量還有分甚麼等級嗎? 中央氣象局依降雨程度區分為「大雨」 的推薦與評價
自104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雨量分級定義如下: 1.大雨(heavy rain): 24小時累積雨量達80毫米以上,或每小時雨量達40毫米 ... ... <看更多>
時雨量定義 在 時雨量定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推薦與評價
2016年10月21日· 根據氣象的定義,大雨是「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8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天氣即時預報粉絲專頁:https://goo.gl/fVUkCV.[PDF] 雨水 ... ... <看更多>
時雨量定義 在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問卷調查
網址 https://pweb.cwb.gov.tw/CWBPolls/001/index.jsp
大家可以去填填..幫氣象局集思廣益一下
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 「雨量分級定義」調查表
問卷時間:2010/11/24 ~ 2010/12/24
本局曾於93年辦理民意調查,並於93年8月4日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討論後,報請行政院
人事行政局陳奉行政院核復同意(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3年11月19日局考字第0930065160
號函),將本局「災害性天氣作業要點」第三點第二款有關「豪雨」之定義部分修正,
細分為「豪雨」、「大豪雨」及「超大豪雨」三級,並沿用至今。
現行雨量分級的定義:
大雨: 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
且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豪雨: 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13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如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則為大豪雨。
如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則為超大豪雨。
"
個人覺得氣象局的分級雖然定義清楚但不口語化
對一般大眾來說..雨量達到50,130,200或350毫米會發生甚麼事其實沒甚麼概念~~
嚴重性(或關注度?)很難從氣象局定義的數字看出來..
個人建議分級改成如下:
大雨提醒: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
且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豪雨特報: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13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2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積水現象。
暴雨警告: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淹水現象。
超大暴雨警告: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之或時雨量達6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嚴重淹水現象。
供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6.65.48
> -------------------------------------------------------------------------- <
作者: pedi (張開雙手守護你)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Thu Nov 25 12:57:30 2010
我也上去填了問卷...
原本氣象局的雨量等級中
由於統計期間是24小時,所以大雨跟豪雨其實還蠻算容易達成的
而且因為統計期間長,又不考慮降雨強度(僅大雨等級有考慮)
這兩個等級其實沒辦法反映造成災害的潛在可能性
(平均24小時下50mm/130mm跟集中在1小時下完的差別相當大)
我自己的想法分級仍以總雨量為主
主要是考慮到短時間降雨強度在預報上的困難度
所以改把統計期間縮短為6小時到半天為單位,來反映降雨強度
把最低等級的基準提高.加大各等級間的差距
不同等級間有明顯差距時,比較能讓人感受到升級所提升的嚴重程度
大雨: 12小時內降雨50mm以上,且至少其中1小時降雨量達20mm
豪雨: 12小時內降雨120mm以上
大豪雨: 12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暴雨: 6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或 12小時內降雨450mm以上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51.1.226
※ 編輯: pedi 來自: 60.251.1.226 (11/25 13:01)
> -------------------------------------------------------------------------- <
作者: greg2977 (澔呆)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Thu Nov 25 14:05:55 2010
我認為應該以形容詞或者具體影片照片告知民眾
舉地震的例子來說
大家都知道七級地震的震度是六級地震的數倍
不過如果給你看以下的表你可以清楚知道會怎樣嗎??
0 無感地震
1 微震
2 輕震
3 弱震
4 中震
5 強震
6 烈震
==
如果變成這樣感覺就清楚的多
0 無感地震 地震有紀錄, 人體無感覺
1 微震 人靜時對地震敏感則可感受的到
2 輕震 房屋搖動 , 一般人均感受得到
3 弱震 房屋搖動,門窗格格有聲,承水動盪,旋物搖擺
4 中震 房屋搖動甚烈, 不穩物頃倒, 成水容器達八分滿濺出。
5 強震 牆壁龜裂,煙囪頃倒。
6 烈震 房屋頃倒,山崩地裂,地層斷陷
※ 引述《pedi (張開雙手守護你)》之銘言:
: 我也上去填了問卷...
: 原本氣象局的雨量等級中
: 由於統計期間是24小時,所以大雨跟豪雨其實還蠻算容易達成的
: 而且因為統計期間長,又不考慮降雨強度(僅大雨等級有考慮)
: 這兩個等級其實沒辦法反映造成災害的潛在可能性
: (平均24小時下50mm/130mm跟集中在1小時下完的差別相當大)
: 我自己的想法分級仍以總雨量為主
: 主要是考慮到短時間降雨強度在預報上的困難度
: 所以改把統計期間縮短為6小時到半天為單位,來反映降雨強度
: 把最低等級的基準提高.加大各等級間的差距
: 不同等級間有明顯差距時,比較能讓人感受到升級所提升的嚴重程度
: 大雨: 12小時內降雨50mm以上,且至少其中1小時降雨量達20mm
: 豪雨: 12小時內降雨120mm以上
: 大豪雨: 12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 暴雨: 6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或 12小時內降雨450mm以上
: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02.116
> -------------------------------------------------------------------------- <
作者: Morbert (融)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Sat Nov 27 16:52:49 2010
現行雨量特報常常被民眾罵說太晚發布,
主要是因為雨量還沒達到定義標準所以無法發布,
等雨量真的達到定義標準了,路面都已經淹水了,
此時才要發特報已經明顯太晚,特報看在災民眼裡已經變成馬後砲,
如果真的要達到讓民眾有防範心理作用,
就應該在定義後面再加上未來12小時的雨量預報。例如:
大雨:12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
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度的可能。
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13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
度的可能。
大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2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
強度的可能。
超大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4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
雨強度的可能。
暴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8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
度的可能。
ps.必要時應加註「有機會升級為XX特報」。
不一定要改成上述這樣啦,只是希望能加註未來降雨的持續性,以達到發特報的目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191.2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