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燕子來時(李 怡)
23歲時寫過兩篇以舊日北平為背景的散文,題目是《憶楓》和《憶燕》。說是散文,也像是小說。以一個小女孩子的第一人稱,寫童年故事。發表於1959年,幾年後收進我的第一本書《晨星及其他》中。書早絕版了。我留有一本,近日重讀這兩篇,腦際又響起古老的呼喚。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城南舊事》,也是以一個小女孩的眼睛看那時的北京,她的北京故事比我生活時早十多年,但古城風貌依然。那時代在那兒生活過的人,大概總有些「舊事」縈懷。
《憶楓》講一個叫小紅的女孩,與少年玩伴楓哥的友誼。北平秋天紅艷艷的楓樹,和拾起落在地上的楓葉,在故事中穿插。楓哥是鄰家女傭的兒子,比小紅大兩歲,人寬厚,知識廣,讓小紅佩服。楓哥因家貧而不得不輟學,要離開北平到外地當學徒。走前與小紅去了近郊的香山,那裏以滿山紅葉聞名。他們從落葉中嗅到了前所未知的香味,終明白為甚麼叫香山。楓哥給小紅留下一封信,送她一片最紅最大也最完整的楓葉。小紅把它夾在她最愛的《唐詩三百首》中,帶到了香港。
《憶燕》開頭寫:北國春寒料峭,即使冰雪溶解,樹芽新綻,還不能脫下棉衣,只有當燕子在屋簷下呢喃,才可以確信大地告別了寒冷。燕子帶來春天,是希望的訊息。一雙燕子在小紅家屋簷築巢,每天雙雙飛出去覓食,有一天只有雄燕出外,媽媽說那是雌燕懷孕了。又過些時候,小紅見到兩隻幼燕張大嘴巴去迎接爸爸叼來的毛蟲。小紅與哥哥好奇,搬來梯子爬上去看,想不到把雌燕嚇得飛出燕巢,在屋簷下哀鳴着亂飛,不小心撞到屋樑,像斷線風箏似落在地上。小紅和媽媽把牠撿起,放回燕巢。
其後,似乎沒事了。燕子爸媽帶領兩隻小燕飛翔。秋冬來了,沒有了呢喃聲音,燕子一家飛往南方避冬了吧?然而,一天早上,小紅又聽到呢喃聲,她到外面看,燕巢上露出那一雙大燕子的頭部,牠們沒有離去,在淒涼地鳴叫。天氣越來越冷,過年前幾天,屋外的水缸都結冰,燕子的哀鳴也停了。媽媽爬梯子去看,兩隻燕子相擁着凍僵在巢內。媽媽把牠們拿下來,發現雌燕翅膀有一根骨頭折斷了。那是牠撞到屋樑受的傷,牠自知耐不住長途飛行被迫留下來。雄燕陪着牠,一起死亡。小紅十分內疚,這是她人生第一聲嘆息。
我「不悔少作」的文章很少,這是我於今重讀仍覺心靈觸動的兩篇。寫作時,北國的風貌,漫山紅遍的楓葉,屋簷下呢喃的燕子,童年的友伴,在我離開十年後仍然盤旋腦際。其後,我再也沒有寫過這類追憶舊日風情的文章了。
1960年,我結婚旅行選擇了去北京。那時我的思想左傾,很想見識新中國的這個新首都,也抱着重遊舊地的心情。
少年時在上面奔跑的舊城牆都拆掉,已無影無蹤。離開時天安門掛蔣介石像,現在掛了毛澤東像。天安門城樓前面的長安街,馬路寬闊得讓人恐懼。廣場新建了幾座蘇聯式四四方方的大型建築,那是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加上一個「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古樸的天安門城樓相對。宏偉嗎?還是覺得中國古城樓被蘇式建築侵蝕?
我那時想,也許舊時風物在新社會要被淘汰吧。燕子僵死了,古老的呼喚,是否也要拋棄?但是接下來,就越來越顯示拋棄傳統付出的高昂社會代價了。
燕子到北國,帶來春天的希望。想到梁啟超集宋詞句而掇成的著名對聯:「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23)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梁啟超 時代 背景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歷史上的茶癡,有哪些 (二) I 長知史
茶到底由何時進入中土,已經無從談起,其起源已無從考證。但如果要查證茶道文化何時大盛於中土,相信沒有人反對,應由唐朝說起。原因是唐朝不僅有《茶經》的面世,同時還出了一位終生與茶結緣的茶聖陸羽。這位茶癡,窮畢生精力,歷時數十載編撰完成了《茶經》,此著作乃當代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系統地記錄了有關茶的特性品質、茶葉產制、各類種植採制方法、烹煮飲用方式、品泉鑒水等方面的論述。
在陸羽成為唐朝的茶學家以前,古人不是「喝茶」,多是「吃茶」。茶一開始並不是拿來喝的,主要是磨粉煮成汁液,飲茶湯作為藥用,吃嫩葉作為蔬菜飽饑之用。因而古有「吃茶」之說,而在唐朝之前,古人亦將「茶」寫成「荼」,亦證明原始社會一直將茶視作藥物之用。傳說神農氏發現茶樹的說法有許多不同記載,當中為人熟悉的有二:一是神農嚐百草身中七十毒,正當口乾舌燥,五內若焚時,忽見幾片葉子飄落眼前,「職業病發作」便拾起落葉放入口中咀嚼,發現其汁液雖苦澀,但氣味清香怡人,更有解毒之效果。
另一說法較為合理,話說神農氏在野外煮水時,恰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內,便順道將其烹煮成汁液,其水水色微黃,雖苦澀但甘甜,入口有生津解渴之效,而且精神為之一振,以神農氏嚐百草的經驗,便判斷此葉子具藥用價值。雖然有關神農氏發現茶樹的講法並不可靠,可能為後世人穿鑿附會之傳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在今天青藏高原東部,即川滇一帶,發現茶樹,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陸羽在其《茶經》亦提及:「茶者,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陸羽作為一代茶癡的代表,自唐朝以來被世人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祭為「茶神」。唐代以前,中國人的飲茶文化屬於粗放型的煮饮方法,即把茶叶和葱、姜、枣、桂、橘皮、薄荷等材料一起煮透煮熟,然后连吃带喝,全部吞下,即为煮茶法。可想而之,各種香料的味道混在一起並不好喝,苦澀滋味亦必然存在。而陸羽憑藉其一雙巧手炒法,通過通過貯青、蒸青、粗揉、揉撚、中揉、精揉、乾燥等工藝將鮮葉製成茶餅,後又經過烤炙、碾細、過羅,然後煮水煎茶。當中陸羽的「餅茶煎飲法」與前朝最大的分別是不加任何佐料,嚴選泉水以沏茶,只取其清茶一杯。
究其非凡成就,與陸羽的成長背景相關,亦與他待人接物的方式關。陸羽是一個棄嬰,諸多史書如《唐國史補》、《新唐書》等均有紀載,應可信。約三歲時陸羽被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世人一般稱其為:積公)抱回寺廟收養,並在積公和尚身邊煮茶奉水,陸羽一名亦是積公取名之。陸羽的一身好茶藝乃自幼鍛練而成,原因在於他有一位好師傳,好導師。積公既為唐化高僧,善於品茶,本身亦煮得一手好茶而聞名於世。後來亦是因為積公和尚這位好師傅,將陸羽引薦至代宗皇帝御前,陸羽的「餅茶煎飲法」才能夠由宮廷風靡全國上下,男女老少紛紛彷效之。
鑑古知今,喜歡歷史的朋友不難發現,古往今來很多擁有非凡成就者,都與其師有莫大關聯。今天談及的茶癡陸羽背後,皆因幼兒時遇上積公和尚這位好師傅;先秦時期的眾多策略家,如蘇秦、張儀、商鞅、李斯、李牧、王翦等人,據稱都師承自鬼谷子王詡;近代鼎鼎大名的民族鬥士蔡鍔將軍亦師承自梁啟超先生,才能在那個艱難的時代,堅守信念,不向惡勢力低頭。師徒制度雖然已經被逐漸淘汰,並不是當今世代主流教育制度,甚至有許多家長耳聞「師徒制度」就認為是孩子跑輸主流教育制度下,才無奈接受的權宜辦法,避之唯恐不及。但事實上,若能為孩子之成長,覓得良師益友,助其心性才能得以茁壯成展,亦是家長應盡之義務,可從今日長知史的茶癡故事中獲得一些啟發。
#茶癡 #陸羽 #師徒制度 #茶文化 #家長教育
梁啟超 時代 背景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年北美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展覽,便是來自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迪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中國攝影展。此次展出的布列松照片,正巧屬於中國百年來變動最快速的時期,分別是二戰結束後,陷入國共內戰時期的混亂中國,布列松於1948~1949年,短暫走訪北平、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以及1958年受共產黨邀請,前往中國參訪這近十年來「新中國」的變化。
齋主很早就知道布列松的展覽,某天在書店看到著名漢學家史景遷、金安平夫婦共同撰寫的《世紀中國》。史景遷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專家,過去出版過的名作無數,此次從日清戰爭後的歷史開始寫,寫到天安門事變後的中國,這中間將近百年的時間,中國從帝制走向革命,從軍閥專政,走向群雄割據,從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走向了毛澤東的共產紅潮。種種改變發生在短短不到百年間,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默默下了決定,不若在看布列松展覽前,用《世紀中國》複習一下中國近代史,再去觀展,也許感受會更為深刻。話雖如此,奈何齋主我實在被萬千瑣事給纏身,遲遲找不到空檔將書翻來讀讀,只得在某個週末與父親,與父親去了趟北美館,先將展覽品味一番。
雖說展出相距十年的兩段時代照片,但大部分的攝影作品還是以1948~1949為主,畢竟當1958年布列松再訪中國之時,雖然名義上共產黨非常歡迎他的到來,但所有的行程都在共產黨的掌控之下,包含景點、路人和各地需要表現的氛圍等等。1958年此次展出的照片不多,多數照片也不足為奇,與其說是布列松的攝影作品,還不如說是共產黨透過布列松之名的大外宣。反倒是國共內戰時期的照片相當精采。
布列松於國共內戰時期,並未實際走訪戰區,他待的地方多是不受戰火肆虐的都會,例如北平、南京、上海或杭州等地。雖然戰火不及此處,但戰爭卻無形的顯現在這些都會區的每一個角落。因為連年戰爭,打完日本又開始內戰,物價暴漲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早已控制不住貨幣平衡,通貨膨脹席捲而來,銀行瘋狂擠兌,這便是上海的「金圓券風暴」。布列松一張人人交疊在一起的照片,迷茫慌張的眼神,充分顯示了金融秩序的混亂。令我印象深刻的照片不少。南京中央政府立法院,因為蔣介石下令政府搬遷,一名立法院成員穿著體面,手裡拿著網球拍,等著搭乘交通工具遠離南京。另一張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具倒在路邊卻沒人收拾的嬰屍。
齋主對於攝影理論的理解太少,與其說是看攝影展,還不若說是來此一觀中國史的演進。但第一次到訪此展覽,給我的震撼確實不小。雖說早知道即便是那時最先進的上海,其發達地區也不過是租界區,其餘地區皆落後得嚇人,但直到這些貧窮顯現在眼前,那種衝擊是直接且懾人的。然後會認真地重新審視張愛玲、徐志摩等人所處的那個時代。
回家後默默下了決定,要在展覽結束前將《世紀中國》讀完,然後再造訪一次北美館。我確實讀完了。《世紀中國》的文本不多,書中多是照片,但因為作者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理解,用簡扼的文字就勾勒出近百年的中國時代背景。從日清戰爭後慈禧力圖師法西方實行立憲制度,動盪的革命時代,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宋教仁遭刺,梁啟超組黨,黃埔軍校成立,國共合作,蔣介石揮軍北上,寧漢分裂,滿州國成立,西安事變,清鄉,二次大戰結束,國民黨敗退,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美中建交,鄧小平三次起落,到天安門事件,皆有精要的文字敘述說明。其實自從高中歷史課本後接觸的中國史,多以單一戰爭或年代為主,鮮少再有一次讀完百年歷史的經驗了。
當我於短期內重溫這段歷史,再次前去北美館觀展時,我的感受便有了改變。我不再那麼受到眼前的景象給觸動心弦,通貨膨脹或路邊有屍體又如何? 不過是中國在時代巨輪轉動下的必然罷了。戰爭本來就會死人,動盪本來就會金融失序,內戰本就不講甚麼道德,貧富差距本來就不是能靠制度解決的。我二次觀展時,少了情感,取代的是平淡而無起伏的一池靜水。我知道布列松政治左傾,也知道他同情中國底層人民,更知道他對於共產黨有所期待。
但我知道他肯定對共產黨大失所望。因為在他1958年的作品中,那股銳利的鏡頭語言已然失去,更多的是敷衍了事的拍照態度。
Medium:
https://reurl.cc/N6EkYq
梁啟超 時代 背景 在 賴佳微- 1901 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 的推薦與評價
1901 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