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候,你是否也會利用表情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從表情符號來判讀他人的情緒?而情緒是怎麼來的?在《情緒跟你想的不一樣》一書中,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麗莎.費德曼.巴瑞特的研究指出,情緒關乎大腦預測與建構意義的模式,是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文化與教養下的產物。讓我們來透過她在【Ted Talk】的演講解說,了解我們如何會意經驗感受,產生情緒的反應,關乎互動雙方當下如何賦予表情意義的過程。
-----
我們怎麼去看待別人的情緒, 也是深根在預測上的。 所以,對我們來說,感覺就像是 我們只是看著某人的臉孔, 然後我們就去讀出 在他們面部表情中的情緒, 和我們讀紙上的文字是一樣的方式。 但其實在表面之下, 你的大腦正在做預測。 它會根據相似的情境, 採用過去的經驗, 來試著建構出意義。 只是這次,你不是在 找出黑白斑的意義, 你是在找出面部動作的意義, 比如噘嘴或是揚眉的意義。 那面無表情的凝視呢? 有可能代表著一個沒有悔意的殺手, 但面無表情的凝視也代表著 一個泰然地接收自己被打敗的人, 事實上,在車臣文化裡, 人們在佐哈爾札涅夫所處的情境中 會做出的就是這種表情。
所以,這裡的教訓是, 當你似乎從別人身上察覺到情緒時, 那情緒其實有部分 來自你自己的腦袋。 在法庭上是如此, 但在教室亦是如此, 在臥室、 會議室都是如此。
...
它們花了數百萬美元在研究上, 想要建立情緒偵測系統, 而他們基本上就問錯了問題, 因為他們試圖偵測 面部和身體中的情緒, 但情緒並不在你的面部和身體中。 身體動作並沒有內在固有的情緒意義。 是我們要讓動作有意義。 一個人或是其他東西, 必須要把動作和情境連結, 這樣動作才會有意義。 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知道 微笑意味的可能是悲傷, 而哭泣意味的可能是開心, 而不露出任何表情的面孔可能意味著 你正在氣憤地計畫 要如何殺死你的敵人。 如果這番話還沒嚇跑你, 那我要再進一步告訴各位, 你經歷你自己情緒的方式, 是完全一樣的過程。 基本上,你的大腦 會做出預測、猜測, 都是在當下那個時刻建立起來的, 靠數十億的神經元合作完成。
你的大腦確實天生 就會製造某一些感覺, 即那些來自你身體生理狀況的簡單感受。 所以,在你出生時, 你可以製造出一些感受, 如冷靜、激動、 興奮、舒服、不舒服。 但這些簡單的感受並不是情緒。 其實在你人生中醒著的每一刻, 它們都與你同在。 它們只是你體內所發生之狀況的 簡單總結而已, 有點像是氣壓計。 但它們沒有什麼細節資訊, 你需要細節資訊才能 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 你要如何處理這些感受? 而你的大腦要如何提供你細節資訊? 那就是預測了。 預測的功能是把那些讓你有簡單感受的身體感知 和你身邊環境發生的事情連結起來, 這樣你才會知道該怎麼做。 而有時, 那些建造出來的東西就是情緒。
(引用自https://www.ted.com/talks/lisa_feldman_barrett_you_aren_t_at_the_mercy_of_your_emotions_your_brain_creates_them/transcript?language=zh-tw)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氣壓計 怎麼 看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情緒與內觀:為你的心騰出空間
#木的DJtime
昨天的木的選書「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停止情緒化思考、不再與對錯拔河,從此擺脫地雷型人設」提到了情緒多半在什麼情境下會誘發,人又會因著認知思考而將情緒誇飾化。書中提供了許多行動化的策略,包括書寫、思考方式的調整,讓讀者能夠在生活中實際應用。
木的今天也想分享對情緒的認識與了解,拓展大家對「情緒化」的思考。
📍想法誘發情緒,情緒影響想法
有沒有過一些時刻,因為對自己不滿意而引起了生氣、難過,這些情緒出現時渾身不對勁,引起各式各樣的生理反應,可能頭痛、心跳加速、流眼淚,當這些生理反應被激發,有些人可能感到宣洩後的釋然,多半的人會感受到情緒更加難受,此時一開始的想法更是浮現。
📍情緒可以當作問題來解決嗎
下意識的我們會很直覺的認為答案是:不可以,可是為什麼呢?去運個動、跟朋友聚餐,這些讓自己暫時將情緒放下的活動不正是在解決情緒的問題嗎?
💡為什麼不可以?
這些心智的「行動模式」行為(註:直接採取解決問題的方式),在腦中促使我們的思考路徑往找到問題解答前進,心急的我們去檢視了過往有沒有類似的難過經驗?未來將遭遇怎樣的悲慘情境?這些都在找尋讓自己從情緒解脫的蛛絲馬跡。然而,越是去尋找,我們的情緒不會得到答案,更讓自己當下深陷在情緒裡。
💡經驗性迴避
依著行動模式來處理情緒,長期下來身體會習慣性的產生「經驗性迴避」,因為情緒、感受、知覺、想法太痛苦了,所以被視為威脅,大腦的逃避開關打開了,使得身體抑制了善意、好奇心。長久下來痛苦會累積,更難使身體停留在情緒上慢慢消化。
📍另一種選擇:心智的「同在模式」(內觀)
說起來很學術,白話一點來說就是「覺察」,還是很學術🤣再淺白一點就是「用心感受你此時此刻的情感」。
當生氣的事件出現時,我們先不去想著如何解決與處理(當然危急情況除外),因為在那樣的狀態下,怎麼想都不會有所解的。不妨先停下來,有意識的讓自己停在生氣裡,生氣會來,生氣也會走。
當腦袋清明了,腦中的想法能慢慢有條理的整理出來。
📍小方法:內在氣壓計
如何在生活中將注意力轉回來,但又不會花太多力氣思考事件細節?這裡有一個小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正向、中性、負向
當我們接觸到外在環境,迎面而來不同的經驗時,情緒可能像驚濤駭浪襲來,也可能彷彿完全不存在卻隱隱發酵。為了幫助個人能更有覺知而不被外在環境與壓力牽著走,我們可以先定向。
1️⃣試著看清楚環境中的人事時地物。
2️⃣進一步標記氣壓:是會帶給你正向感受,又或者是沒有特別的感覺,甚至有可能是負向感受。
‼️提醒:或許會有讀者困惑什麼是正向、中性、負向,提出這個疑問的之前,我們先試著接納你的情緒就是主觀的情緒,開啟你最直覺的感官來感受。
內觀的方式有許多種,網路上也有很多資訊,木的過去在學習內觀時最常出現的疑問是:這有用嗎?在經過不斷的練習後,如同書中所說的,「這有用嗎?」這句話彷彿已經啟動了行動模式,開始在思考有效無效,感官也跟著飄忽而無法專注了。
未來會再分享更多內觀的技巧,讓自己用心更靠近。
最後分享一段安靜而有力量的文字
「平靜只存在於此時此刻。等我完成這件事,然後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平靜。⋯。假如你此刻不能活在平靜當中,你將永遠也沒有辦法。假如你真心想獲得平靜,你必須現在馬上這麼做,否則它永遠只是個夢想。」-《觀照的奇蹟》
參考資料: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按讚+分享出去,也可於留言處分享「你都用什麼方式靜心」☀️
#mindfulness #here and now #正念 #內觀 #平靜 #情緒化 #情緒 #生氣 #難過 #諮商 #心理學 #此時此刻 #靜心 #諮商心理師 #台北諮商 #新北諮商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圖文插畫家麗莎
氣壓計 怎麼 看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一趟中程縱走不用充電的錶:Garmin Fēnix 6X Pro Solar 》
使用心得 @ EBC + Gokyo Lake
因為我拿到了Garmin Fēnix 6X Pro Solar,所以有了上週「Fēnix系列與熊同行」的公益競拍活動。那麼,6X Pro Solar到底好不好用、用起來怎麼樣呢?
基本上跟5X Plus差不多,我的評語是四個字「升級有感」,就讓我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
*優點部分:
1. 電池續航力升級「超級」有感:
比Fēnix 5X Plus還要多上「超過一倍」的蓄電量,讓Fēnix 6X Pro Solar的續航力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EBC+Gokyo環線仍有強大的表現。
我平常使用時,會關閉手機連結與大部分生理指標功能省電(因為我只需要紀錄心跳)。搭配抵達營地後切至省電模式的方式,連續紀錄5天行進軌跡,平均每天7小時,共計超過50km的路程後,還剩下20%電量,大約還能記錄一天,在第6天晚上充電即可。
至於日常使用…不開藍牙天天連手機的話,大概一個月充一次電就好,等於一年只要充12次電,真心覺得猛。
而用省電模式,只把它當「手錶」的話,官網說可以到90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對啊,那你買這隻錶幹嘛,去買機械錶啦XD
2. 自由選擇電力模式有效節電:
自由選擇電力模式是這一代加入的新功能,可依照情境選擇合適的模式管理用電。例如,抵達山屋後不用將手錶關機,而是簡單按幾下就能關閉其他功能只留時間,是個很有效的省電方式。
3. 更細緻的軌跡記錄:
我覺得Fēnix 6X這一代所記錄的行進軌跡比5X Plus漂亮,看來Garmin花了不少心思在優化登山的慢速行進軌跡記錄效果。那種小休一下不小心忘了按暫停,軌跡就亂飄到慘不忍睹、還要手動移除無效航點的困擾,有獲得不小的改善。
而高度和距離測得的數字,已和手機GPS相去無多。這次EBC整趟行程記錄下來的數字,和我朋友同時用SONY EXPERIA手機所記錄的軌跡差不多,而海拔跟我用iPhone 8Plus看到的也差不多(未校正有時差在0~20m左右),對我而言已經是很可靠的水準了。
另外其實EBC這趟我也同時有帶5X Plus去測試,同一個地方兩支錶同時校正,6X Pro Solar所花的時間明顯比較快,而且也比較常和手機測得的數據相近,這個也是進步有感的部分。
4. 療癒的太陽能充電:
根據Garmin所提供的數據,Fēnix 6X Pro Solar雖然有太陽能充電功能,也很努力在吸收陽光,但其實效率仍然不是很高,因為你不會把手舉起來走路,錶面就不可能整天正對太陽。在板子小小一片的情況下,連續曬上3小時大概可以讓手錶回充10%左右的電量,意思就是說其實非太陽能版本的電池,續航表現和太陽能版不會差太多。這算是科技力的展現,並提供小小的安心感。
而這個效果可以在休息天完美發揮(脫下來擺著曬)。
5. 令人激賞的按鍵質感大躍進:
這難以言傳,Fēnix 5X Plus的按鍵讓我以為Garmin的按鈕風格本來就是長那樣,跟一般電子錶差不多,手感模糊(畢竟那是我第一隻Garmin錶)。
但這次Fēnix 6X Pro Solar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做清脆鮮明的手感,然後我就回不去了… 再按我的5X Plus會覺得按鈕是不是壞了,怎麼都沒有回饋感和「咔」的反應,老天。奉勸已經有5X Plus的朋友,不要去摸6X系列,對按鈕手感在意的人會後悔的…
6. 加大錶面:
這應該不用解釋...大錶面看起來真的很舒服!但就沒有像5X Plus一樣有一圈固定的數字刻度,那部分變成螢幕了。
7. 更漂亮的「ABC」介面:
我最常使用的ABC介面(高度計(Altimeter)、氣壓計(Barometer)與電子羅盤(Compass))比上一代漂亮很多,而且羅盤轉動更加的自然順暢,也是讓我覺得很不錯的部分。
其實以我的使用習慣,不會用太多這支手錶強大的功能,因為都在專心爬山而且時常拍照,所以精神都花在走路跟找風景上。最常使用的功能,就是海拔,每一次休息一定會看一下高度大概多少了,對於估算接下來的行程時間很有幫助。而羅盤在探勘行程就很重要,能靠著左手就讓自己保持在特定的行進方向上,這點很方便。
---
*缺點部份:
1. 取消隨附鈦錶帶:
這一代的頂規(太陽能版)價格比5X Plus便宜3,000,是32,990元,降價了!但附的是兩條手感不錯的橡膠錶帶,等於要鈦錶帶要另外選購(那條價值8,400元,老天鵝@@)。這對我來說是缺點,所以我沿用了我的5X Plus鈦錶帶;但是對戴不慣金屬錶帶的朋友來說,這反而是個省3,000的優點呀!
2. 盒子比5X Plus陽春:
恩對,和5X Plus超豪華還鋪絨布的外盒比起來,這個走iPhone那種簡單紙盒風格的包裝,真的不能相提並論。但這對於不重視包裝、甚至講求簡單環保的朋友而言,反而是個優點呢!
3. 錶面解析度沒有進步:
一般使用上不會覺得顆粒大,畢竟它跟5X Plus是一樣的,已經很漂亮。但在這個手機、電腦螢幕和三星、蘋果智慧錶都已全面Retina化的今天,這樣的解析度還真是難免讓人覺得「啊~如果能更精緻一點就太好了」呢!
但是話說回來,這或許是為了7X的升級之路所埋的梗也不一定(欸
4. 沒有我喜歡的設計師錶面:
好啦,純粹是個人喜好,不要理我… Fēnix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有很多設計師設計的錶面可以用來個人化,但相對於5X Plus我有一個非常喜歡的錶面,6X眾多的設計師錶面裡,居然沒有一個比畫面中的原廠錶面更讓我喜歡的!太可惜了啊!!
5. 取消一卡通管理介面:
我最喜歡5X Plus的一卡通功能,除了方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以外,還可以記錄管理消費歷程。但6X卻取消了一卡通管理介面,還害我一開始還以為是一卡通功能被取消,差點心碎… 後來才發現,原來只是變回普通的一卡通,只有儲值和消費功能,就不能在手錶上直接查看歷史紀錄囉!但有一卡通功能在台灣還是完勝他牌旗艦登山錶啊~太方便啦~(如果在意的話啦,不在意這點就沒差)
6. 血氧功能還是老樣子:
這部分也不能算是缺點,而是目前科技限制,不是Garmin的問題。依然一定要靜止非常久才能測到血氧,除非開連續紀錄,但那又很耗電,所以不建議在山上用。真的要在山上測血氧,還是去買一台夾手指的比較實在。
---
而其他方面,我覺得6X和5X Plus大同小異。
然而,連續記錄軌跡可達6天才需要充電的6X,在實用性上已經無可挑剃了。
如果說連續記錄到第3天才需要充電的5X,終於讓Garmin旗艦登山錶系列進入實用級,不用每天充電或者提心吊膽沒電的話,那麼6X的電量,則是多了一倍,來到了走完一趟中程縱走,都不用考慮充電的「安心級」了。
畢竟6天以上的隊伍,一年也走不了幾趟(除非你是登山嚮導、學生、自由工作者或者資深員工年假多多),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Fēnix 6X系列就是一款續航力能滿足你大多數行程的登山錶囉!
---
*到底該不該跳坑的建議:
1. 有5X Plus的人:
除非你真的非常在意續航力或者按鍵手感,不然請你等下一代再考慮換,一來這錶很耐用,不要浪費資源,二來…以Garmin塞黑科技的速度,我開始期待7X他們要搞什麼花招了XD
不過,預算充足且願意把自己的5X Plus二手賣掉的朋友不在此限,6X是真的有升級感(別的不說,電量就很有感XD),值得換喔!
2. 沒有登山錶又預算充足的人:
6X已經是安心級續航力,充飽後一趟6天的奇萊東稜或能高安東軍可以每天記錄軌跡、完全不需思考充電問題的電量,與和手機相當的GPS準確度,還有在正式場合戴著也非常有質感的鈦錶圈,讓它也是隻很稱職的都市錶(看看博恩),所以可以安心衝了,值得。
3. 沒有登山錶、預算不太夠卻又有點心動的人:
登山錶是提升生活附加價值、讓你爬得更方便的,不是必需品,假如真的沒有那樣的餘裕,可以先去升級其他更重要的裝備才對。等你覺得花這三萬元得很值得而且不會猶豫、或者你日常本來就缺一支錶的時候,那Fēnix 6X系列就是很棒的選擇了。
但真的,有旗艦登山錶,在查看高度和記錄上的爽度真的差很多就是(說好不推坑)
而要買登山錶,又會過夜登山的話,我依然覺得只有旗艦款值得考慮,原因是電量和準確度。與其要一支沒那麼準又需要擔心沒電的入門款,不如更不方便一點用手機GPS就好,原本的預算拿去升級你的背包呢!
4. 已經要買,但有太陽能版/一般版選擇障礙的人:
價差4,000,續航力曬好曬滿可以+10%。我建議不是特別科技控的人,買一般版就好,而喜歡科技感、還有看太陽能充電覺得很療癒的人,這4,000價差ok啦~
---
以上,是我配戴Fēnix 6X Pro Solar一季下來的心得,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囉!
至於其他琳瑯滿目的功能介紹,請詳見官網,就不贅述啦: http://bit.ly/2KX05m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