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老王的心得
連續兩週幫從建中時期一起練拳到現在的老同學調理,這過程驗證了兩個之前一直在觀察研究的方向:
第一,出來混的遲早要還。在我們的武術系統中的擒拿練習,與過去受傷的表面疤痕,其實對筋膜非常深遠,事出必有因,有些很難好的問題,必須要在處理完舊傷後才有辦法真的解開。
第二,人是一個整體。筋膜網絡環環相扣,除了同側線性關聯之外,也存在X型的關係,對側手與腳的關係也是存在的。
起因是老王最近練拳進步,打重袋的力道完全從腳上來,雖然已經是16盎司的拳套加上正確的纏手帶以及緩衝護墊,右手腕結構承受不了衝擊力受傷,之後一週右手腕不能承受任何力量,內外翻旋、上下轉動角度受限且都會痛,甚至騎車催油門的動作都會痛,非常影響日常生活。
手腕旋轉會痛除了八塊腕骨因為強烈的衝擊歪掉之外,尺橈骨、肩鎖關節與肋骨的排列本來就都有問題,軀幹、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相互拉扯的狀況太嚴重,所以手腕才沒有辦法承受打砂袋的反作用力,打沙袋的衝擊只是一個導火線,爆發的是十幾年前擒拿的舊傷,也因此身體沒辦法做代償與協調,所以疼痛與不適感一直揮之不去。
處理上要先把拳面骨節上的皮層皺褶處理開,讓皮能滑動,再把下臂伸區肌鬆開,把急性扯住新的、外層的張力鬆開才能處理舊傷。
擒拿鎖住的端點是從手腕到肋骨,一路上的筋膜都會被扭住,整體張力看似順,但端點上會有皺褶,胸骨柄與肋骨間隙有很多細小的皺褶與沾黏,卡住胸廓,所以橫軸無法帶動,要處理開,胸口的皮與筋才有辦法滑移。右手上一道舊疤痕(與下臂曲肌垂直,長4公分左右)是另外一個張力卡點,要讓疤痕下的皮與筋能分層滑動,接著才有辦法把肋骨、肩胛、肱骨、尺橈骨、腕骨、掌骨、手指的筋層與骨層一一對上,還有同側縱軸對上,手腕內外翻旋角度就跟左手一樣且不痛,也能撐,能承受力量。
隔三天沒做劇烈運動、扭到或什麼的,右手腕內外翻旋到極限忽然就痛起來,雖然可以撐但催油門會有異樣感。
再檢查發現上半身之前處理的東西都還是好的,而且橫軸不管做甚麼改變狀況都一樣,因此判斷應該跟橫軸無關,從整體的張力找發現問題從縱軸來的,追根究柢發現主要卡住的是左腳脛前的舊傷口,是他國中摔到大理石磁磚上的一個疤痕,有一大坨不能動卡住的筋膜皺褶與沾黏,脛骨卡住骨盆,脊椎肋骨無法連動,右手翻旋角度因此受限。一開始左腳張力沒有特別明顯,因為對側的X型結構關係沒有這麼明顯,再加上是很久以前的舊傷,代償張力狀況比較深層,要等到淺層問題處理完之後才會浮現出來。
因為是很久以前的沾粘,一整坨沾黏硬塊完全不會動,要由外而內一點一點處理開來,先讓表皮能滑,再把黏在脛骨上的面滑開,接著一層一層讓脛腓骨能轉動,當左腳脛腓骨能夠轉動之後,就算沒有處理手,內外翻旋角度就變大很多,痛感降低,接著把右腳共軛的筋膜裡順、縱橫軸對上,右手內外翻旋到極限就不會痛了。
大部分非常難處理的頑固型痠麻痛都不是忽然蹦出來的。
冤有頭債有主,有時候筋膜調理沒辦法一兩次就完全好的原因就出在這裡。
腳扭傷以前可能過個兩三天就不會痛了,因為身體筋膜還有空間能夠代償調整,但當傷害一點點累積,扭傷的腳過了一週、一個月甚至一年都還是會覺得怪怪的,微微痛痛的,那是因為身體已經沒有辦法靠代償消弭張力,只足夠維持在勘用的恐怖平衡。
當有一天不小心受傷破壞了平衡,甚至只是單純累積到極限,所有問題就一口氣爆發出來,這個時候要處理,就要一步一步把前面的問題都解決,讓筋膜空間慢慢回復,必要時還要配合復健重新訓練筋膜,單純的抹平張力遮蓋問題是不夠的,出來混的遲早要還。
#舊傷影響深遠
2020.10.11 豆花藥傷科
沙袋拳套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關於拳繭的心得
練拳時練出拳繭是不是一件好事,是練的很用功很努力的展現還是真的練到功力深厚呢?尤其是在兵器與一些排打的硬功常常會練出繭來。在高中時期豆花與同學有很努力的練一些硬功,打沙袋、排臂、練脛骨、鐵人樁...等,當時還會以長出繭或是硬皮為榮,互相評比誰練的比較硬打穿別人,但是只要幾個月沒有持續練,繭跟厚皮就消失了,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練兵器初期時繭特別明顯,棍是手掌、手指關節處會摩出繭;刀是虎口、手掌、手指關節會摩出繭來,再練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摩擦太多或是用力過緊導致的,讓力量流通、動作順暢後繭又漸漸不見,而且當在練劍跟練槍這一類高階兵器的時候卻又不太會長繭,另外也發現師兄與教練的手上其實不太有繭的,而且手掌不會粗粗的,那時候猜想是跟身形力量使用方式很有關係,這樣說起來練出繭或硬皮到底好還是不好這個疑問就一直埋在心裡。
現在從傷科筋膜的角度下去看會發現長繭的原因其實是用力方式不對,筋膜結構上有過多的轉折,在終端的關節上張力過大的拉扯使皮繃緊導致的,當把結構張力解開之後,手腳上的厚繭硬皮就會慢慢自己回復。同理練拳如果練對練通,手上不應該有這些轉折,也就不會有這些繭與硬皮,從這個角度下去看練習兵器造成的繭某種程度上是功力的問題,身形力量是否真的是連貫放鬆。
排臂、沙袋、鐵人樁這一類的硬功是一個很有效且快速達到實際使用的方式,只要持續一兩個月反覆練習一些簡單的動作,習慣與適應打擊帶給身體的衝擊感同時又可以鍛鍊力道,不失為一個要在短時間內對敵的準備練習,實際打在人身上的效果超群,硬皮厚繭又是一個可以檢視的指標,有一些甚至要練到手臂會摸起來有鋸齒狀的感覺,這樣的鐵手打人一定很有效,但同時這樣的硬功鍛鍊對於筋骨上的傷害也是存在的,所以各門各派傳統武術都有流傳藥洗與傷藥的內服外用去化解傷害,這是必須的。
從解師兄弟舊傷的經驗來說,這一類衝擊造成的筋膜收縮與摩擦造成的皺褶其實會留很久,尤其是拳頭無名指小指這附近的指節、尺橈骨兩側的關節面、肩胛骨的關節甚至到肋骨都會有很多的皺褶,而在練習拳擊的這段時間也發現為什麼要纏手帶、墊軟墊、帶拳套,一個是為了保護同伴,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要保護手指關節,手指關節原比你想像中的脆弱,拳擊的理想是靠骨骼本身去傳遞力量避免關節錯位,強韌的肌肉則是穩固保護關節的重要緩衝,這些都需要真正實際去打後才能夠深刻的理解,也才會發現皮膚變硬的差異。
排臂、鐵人樁的鍛鍊從筋膜角度來看就會很清楚練習的目的既不是練肌肉也不是練骨頭,而是在鍛鍊筋膜。用蠻力繃緊肌肉硬幹蠻幹,這樣會很痛而且會受傷達到效果又沒有沙袋靶具來的有效,這樣不合理。
但是如果從不斷的衝擊中鍛鍊筋膜來看就合理多了,在每一個衝擊的瞬間整合全身筋膜,創造出力量通道,不讓任何肌肉、關節卡死硬撐,藉此鍛鍊筋膜的彈性、韌性,再配合不同型拳的氣息意念所產生的打擊效果才是真正的練習目的,而不是把手臂上的筋膜練死,練到手臂上的筋膜皺褶硬到像鋸齒狀的骨頭這樣皮粗肉厚的,等到年紀大了一定會有身體上的不適,也會對整體結構造成嚴重的拉扯,練成這樣去打人就現代來說犧牲有點太大了,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比如買好一點的鐵棍之類的。
當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沒有繭才是好的,很多學弟妹手上都沒有繭並不是代表練得好,就豆花看來單純只是偷懶,練習量不夠,沒有真的紮功,說好聽一點就是光說不練,講難聽一點就只是想像和嘴巴中練嘴砲,並不是紮紮實實的從無繭練到有繭,再把繭練到不見,自然就還是白白嫩嫩的沒有功力的手。
#武術練習比嘴巴重要
#學習方向與目的要清楚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020.1.19 豆花藥傷科
沙袋拳套 在 黃星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東朋友的家
居然頂樓還搭一個沙包
然後手綁帶、拳套應有盡有
他說平常壓力大的時候就到頂樓
打到自己力量都耗盡
腦子裡就不會想這麼多了
做很多事情轉換一個信念
生活就會快樂很多
找一個方法像他一樣在家裡
搭個沙袋吧😂😂😂😂😂
不然就跟我一起去練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