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電影片單:當 #原住民導演 舉起攝影機,他們的鏡頭紀錄的不僅是 #轉型正義】
探討 #泰雅族 傳統織布技藝流失與傳承的《石壁部落的衣服》、紀錄逐漸逝去的泰雅婦女紋面文化《彩虹的故事》、呈現 #阿美族 耆老之生活哲學《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以及拍攝 #太魯閣族 祭儀傳承的《褪色的獵舞》,這些由 #原住民 拍攝的電影,你看過嗎?
在今年的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主辦方選播了17部由原住民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這一波完成於1990年代中後期的影片,展現了自綠色小組以降,由人民掌握影像產製工具的延續,且於族群轉型正義的層面上意義重大。
掌握攝影機,亦即掌握詮釋的權力。原住民的文化詮釋權長期被掌握在他人手中,當原住民自己拿起攝影機,他們會怎樣去拍攝自己的部落與文化?https://bit.ly/32IZMnV
#延伸閱讀
《迷航》導演李哲昕:拍攝中國社會運動,我害怕切壞這璞石👉https://bit.ly/32MYd8u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台灣 #電影 #紀錄片 #TIDF
泰雅族織布工具 在 Abao阿爆(阿仍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排灣族織布國寶的故事 珍貴 存著慢慢消化
感覺可以寫一首歌
---
全文轉自 卡塔文化工作室 秀慧姐
#Vinecikan 是排灣族織布最後的一個階段,
也是織者依循部落裡的規範,
織寫典故與紋樣並製作出符合穿著人的身份,
也讚美其穿戴“samiljing"。
書裡寫著排灣織布稱為“#排灣族夾織”或“#喪巾”的名稱,但它 #有自己排灣的名字,卻少有人問。
這項古老優質的「#tjininun/#傳統織布」文化與工藝技術,在這近百年來,披著“太早獲得布匹,而自我放棄織布”的標籤,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忽略了部落裡還存在著織者,需要被關注,放任時光的無情與人們力抗於時代的急流而消逝。
過去曾有許多人誤以為已無織者存在,選擇使用 當代的工具去模擬把圖紋織出來 ,
那是在尋求的路徑上, 其中一個方法,也看得出對這精緻的布紋有文化上的敬仰,
可是組織圖卻讓織紋成為大量複製生產的窘境,
更讓織布的文化知識和技術傳承工作,陷入更艱難的處境,
更少人願意進行細而繁複的vinecikan織寫工作。
#米羕老師(許春美,#排灣傳統織布工藝技術保存者)
自過去一脈相承的織布技藝,經過長達20年時間因一場競賽上的羞辱“妳織的人家看不懂,妳要寫組織圖”而暫停織作,因父親鼓勵再重拾地織機,繼續織著祖母的能力和父親的叮嚀,透過檢視博物館物件以及家傳曾祖母和祖母的織布對照,
在細節裡循線走看看,
終於在文化脈絡、知識和織法對應上獲得了證據,
修補斷裂的知識體系。
———————11/25播出————————
#ivucung 誰謎了路 即將在11/25週一晚上9:30播出喔,歡迎大家一起收看~有我們喔!
大家可能很少看見我們團隊在做文化功課的一面,很多時候能支持工作室持續下去真的是這些文化力量和大家喜歡。
重播時間
週二10:00;週三14:00;週日22:00
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4dSokWvsgFA
ivucung官網連結http://titv.ipcf.org.tw/program-357-1
——————————————————————
說真的,相隔百年的知識體系,
不知道是不是眾人覺得不重要了,
就這些事情上看去,過去排灣族在文化意識裡,體制中如何帶領民心,使之有一致性,並那綿延千里的文化區域,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和文化學習的課題!
泰雅族織布工具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雜談-展覽推薦-原住民服飾聯展|
小編想了很久,決定用一句話來破題:「你知道故宮南院的展場要走多久嗎?」
如果你不知道,那現在就是你知道的時候了!是的,我們這次要介紹的就是故宮南院基地的 #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為了要成功推大家去看展,小編決定要偷偷「展透」一些織品啦~
──(文物名字可點進圖片)────
#打製區:
大多用在樹皮、獸皮上。先將幾塊樹皮打成一片,最後再從中間挖個洞套上,後來有了縫製衣服的工具,才出現比較簡單的裁縫形式。
展覽有珍貴的「雲豹皮衣」,拍照拍不出那種美,有機會要親自去看啊!
#織布區:(圖一、二)
織布技法一般以「平紋」、「斜紋」及「菱形紋」織法為主,另外還有「挑織」跟「浮織」等。
圖二的「#太魯閣女裙」就是使用在織機上安排經緯線位置,以「挑花」的技法織成的喔!
#綴珠區:(圖三、四)
早期將與荷蘭人交易來的珠子縫綴於衣服、帽子或配劍上,縫製出各種象徵身分及階級地位的圖案,珠子材質多為貝珠或琉璃珠。
泰雅族的「貝珠」是用白色貝類磨製成圓柱型做成的小珠,而「貝珠衣」更是只有頭目或是勇士才能穿著呢!
#刺繡區:(圖五、六)
不是每一族原住民都會在服飾上使用刺繡。但刺繡的主要針法分為十字繡、鎖鏈繡、直線繡和挑繡等,唯有魯凱族具有緞面繡的技法。
圖中魯凱族的長衣,就是使用最常見的「#十字繡」法。除此之外,展區有許多平埔族的刺繡文物,喜歡平埔族服飾的朋友不要錯過喔!
#貼飾區:(圖七、八)
具有貴族階級的排灣、魯凱二族會在不同顏色布上勾畫圖案,再裁剪下來,再以刺繡線縫於衣服上並呈現圖案的技法,稱為貼飾,又稱 #貼布繡。基本上只有貴族才可以使用喔!
就先展透到這裡了,說了那麼多還是希望大家能親自來故宮南院看看啦~
這次的展品共計268件,集結了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民族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北投文物館以及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共六座博物館,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呢!
-
#展場資訊:
日期:2018年6月1日至12月9日展出。
時間:09:00~17:00(週一休館)
地址:61248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陳列室: S304 織品文化展廳。
#所以有人算過從南院門口走到展區要多久嗎
#反正小編當時是搭BRT到縣政府站再走過去
#而且還迷路
#可以說是走得非常厭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