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y of Shadows (L'armée des ombres) 影子軍隊 (Jean-Pierre Melville, 1969)
Country:France
Score:6/10
獲2006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作品,融入導演本人參與二戰的親身經驗,呈現反抗組織早期勢力發展的真實情況,片中的人物與浪漫主義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不同,雖是為了民族的大愛而戰,但也會因情感的軟弱和個人的小愛而糾結。格調深沉、色彩暗淡,寫實還原了二戰期間法國地下遊擊隊的艱苦、冷酷、看不到曙光的戰鬥生活,以低調樸實的記錄片風格塑造出幾個寫實人物,把他們身處的孤立無援、危機四伏的困境都鮮明地表現出來。以現在的標準,其實可以挑剔的地方不少,但,1969年可以拍出這樣的片,真的難得!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3的網紅唐安Viol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提琴 | 林唐安 Tang-An Ling 鋼琴 | 張博翔 Po-Hsiang Chang 地點 | 礁溪長老教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一首古典音樂,標榜聽過一次你就會愛上它,就是這首了-〈泰伊斯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這是法...
浪漫主義作品 在 維若妮卡 Veronica Y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彈性節拍(Rubato)》
許多人問到如何處理彈性速度Rubato,尤其是蕭邦樂曲,這真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啊!它是讓音樂充滿靈性的魔法,近日讀到趙曉生的解說覺得很棒,與大家分享!
「演奏浪漫主義作品,最複雜、最嚴重、最難處理的,大概就是彈性節拍——Rubato了。蕭邦在解釋“Rubato”時說,這是“左手的嚴格節拍、右手的自由節拍。有時在一個地方拖下的時值要在另一處用搶板補償。”這就是說,在一段音樂總量相等的條件下,在音樂結構內部進行適當的自由彈性處理,一處“借”了就在另一處“還”。李斯特說,“這是風中的大樹”,樹根是堅定的律動,樹梢上搖晃的自由。
彈性節拍完全由音樂感覺所決定,如果要指出若干通常的、需要注意的問題,一般有以下幾點:
① 在旋律高點音上可略微放寬些,但注意不要有停頓感。
② 進入高點音需準時,不要延遲,但可將高點音演奏得稍長些。
③ 旋律下降時可在略快的音群中稍加緊些,把前面“放寬”了的時值“補回”。
④ 在一長串華彩性、裝飾性樂句中,通常是兩頭慢中間快。但在高點處若有大跳音程,則需在大跳後再放寬,順勢掉下來一般的漸快。
⑤ 彈性節拍的拍子應像掛著繩索上的物體擺動一般,有比例的無極差的放寬或緊縮,不要突快突慢的把拍子的律動打破。
⑥ 在句子頭一個音上可略等一下。
⑦ 在逐漸緊密後需有緩和,在放寬或等待後需有催緊。
⑧ 在段落末尾可略為緩和或漸慢。
總之,上述各點都不是絕對的法則,一切要根據音樂發展的實際情況而定。彈性節拍是件非常微妙的事。只有多聽、多想、多細心體察,養成良好的樂感,獲得靈敏的悟性,才能把彈性節拍處理得恰當。過分的、誇張的濫用彈性節拍有可能弄巧成拙,徹底破壞了音樂的進行與內在聯繫。所謂“彈性節奏”實際是一種特定的節奏形態,而並非“無骨”的濫自由。這是每一位鋼琴演奏者所必須充分注意的活性的節奏律動的脈搏、呼吸、張弛與運動,是音樂的靈魂。
——摘自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
訂閱我的頻道:https://m.youtube.com/user/veronicayen?sub_confirmation=1 (記得開鈴鐺喔🔔)
🌷IG: https://instagram.com/pianistveronica/
🌷官網:http://www.veronicayen.com
🌷部落格:http://blog.veronicayen.com/
🎹與Veronica 學鋼琴:www.veronicayenpianist.com
https://youtu.be/sxgbryESES4
浪漫主義作品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周專欄:曖昧的言靈
我讀過泉鏡花的作品不多,也談不上非常喜歡,但遊訪雜司谷靈園的時候,我到過他的墓前敬禮。在我有限的印象中,明治時期出生的泉鏡花,似乎沒有怎麼受到現代化的衝擊,作品瀰漫著舊時代的神魔鬼魅氣息。這些看似傳統的題材,融合了西方浪漫主義色彩,成為在主題上的唯愛精神和在形式上的唯美風格。
從明治到大正時期,日本文學界一直糾纏於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兩派的鬥爭。看著這些標籤貼來貼去,有時會有些摸不著頭腦的地方。有說泉鏡花的早期短篇〈外科室〉(寫於二十二歲)受到自然主義影響,對社會上的豪奢階級作出批判。(同樣的評語見於永井荷風的早期作品《地獄之花》。)但是,以〈高野聖〉和〈歌行燈〉等寫於三十歲以後的作品為代表,又說他是浪漫主義的旗手。當然,作家的風格轉向極其尋常,但我看不到這發生在泉鏡花身上。
泉鏡花的浪漫主義,除了唯愛和唯美,對應於西方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風潮,最接近的形態是荷夫曼(E.T.A. Hoffman)和愛倫玻(Edgar Ellen Poe)一路的詭異風格作品。事實上,日本既有的神話和民間傳說充滿著詭異元素,所以很難說泉鏡花有多少是受到西方的影響,有多少是繼承東洋的傳統。像《天守物語》(1917)這樣的戲劇腳本,裡面登場的妖魔鬼怪,以及人神相戀的情節,除了以現代戲劇的對白出之,讀起來好像是江戶時期的物語。
在神道教的超自然世界裡,同時滲透著佛教的因緣思想,形成了一種東方式的詭異。在西方稱為命運(Fate)的力量,在東方則稱為因果報應,雖然背後的原理不一,但對人事的播弄卻同樣令人不解、畏懼和驚嘆。〈歌行燈〉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著名能劇流派的得意弟子恩地喜多八,因為年少氣盛,對盲眼按摩師宗山私立門戶看不過眼,上門挑戰並且把宗山打敗,令對方蒙羞自殺,卻間接造成了宗山的女兒三重被賣進妓院,飽受凌辱。魯莽的喜多八被逐出師門,過著流浪賣唱者的生活,竟偶然跟落難的三重相遇,秘密親授她一段能劇舞蹈,好使當上藝妓的她擁有一技之長。在一個初冬的夜裡,在伊勢附近的城鎮,孤苦可憐的三重、浪跡天涯的喜多八,以及喜多八的舅舅兼師父、能樂大師恩地源三郎,在因緣的神秘牽動下重逢。但到了故事的終結,師徒倆只是隔空聽到對方的唱唸,並未直接碰面。這種幽遠詭奇,空靈虛靜,美不勝收的風格,也許就是日本傳統的「物哀」美學的展現吧。
泉鏡花本名泉鏡太郎,父親是雕金工匠,母親出身能樂世家,少時已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十七歲從出生地金澤市前往東京,拜尾崎紅葉為師,因寫出作品〈鏡花水月〉,由師父賜予「鏡花」的筆名。尾崎紅葉當時相當著名,但風格傾向於老派,適逢新觀念和名詞的輸入,被標籤為浪漫主義。把西方觀念加諸日本風俗敘事文體,難免有所扭曲變形。如果勉強要概括的話,浪漫主義可以理解為對想像世界的美感的崇拜,而自然主義則是對現實世界的醜陋毫不掩飾的揭露。
比泉鏡花年輕一代的谷崎潤一郎,曾經把日本現代作家區分為「源氏物語派」和「非源氏物語派」。前者尊崇陰柔、抒情、綺麗的美學,後者則貫徹陽剛、思辨、實而不華的風格。泉鏡花很明顯是源氏物語派的前輩和健將,而谷崎自己,以至於再小一輩的川端康成,則緊隨其後。風格雄健的夏目漱石、森鷗外等則屬於後者。至於稱為自然主義的作家,都不能納入源氏物語派的範疇。可是,種種的派別或主義都是過度簡化的標籤,無法完全說明某作家和作品的特質,以及與其他作家和作品的類同或差別。於是,文學論爭無日無之,但卻從來沒有解答和解決過任何問題。
其實大前輩夏目漱石在《文學論》中已經說得相當透徹——與其把作家和作品簡單而片面地歸為某種主義,不如談論文學特質。一部作品可以同時蘊含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特質,只視乎其程度和混合的狀態而已。說某某作品含有浪漫主義特質,遠比說它就是浪漫主義作品更為切合事實,也更有意義。這樣可以免除許多不必要的爭論,也可以釋清許多難題,解除許多矛盾。同樣的道理適用於任何「主義」的標籤。
據說泉鏡花相信「言靈」的存在,即文字具有神靈的性質和品位。所以他對於文字十分恭敬,寫錯的字要完全塗黑,寫過的稿紙也不能隨便丟棄。對於寫作的用筆、用紙和禮儀,自是相當重視,絕不馬虎。如果此言屬實,泉鏡花的神道教式神魔世界便不只是題材的考慮和興趣,而是表裡一致的信仰了。這並不是浪漫主義所能解釋的東方式神秘,一種講求虔敬和謙讓的美德,但這種美德也很容易會變成偏執狂,以及盲目的無條件奉獻。
在國家急速現代化的浪潮中,泉鏡花的文學世界似乎有點「離地」,但全心相信「言靈」的他似乎也比較能免於困惑。自夏目漱石和森鷗外一代開始,日本作家一直深為傳統與現代、東洋與西方的衝突所苦。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的自殺,雖然各有個別原因,但也不能排除「日本文學」與「現代日本」不能調適的因素。大江健三郎在一九九四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致辭中談到,前輩得獎者川端康成的「曖昧」,正正就是日本在經歷漫長的現代化的進程中,遲遲未能解決的核心難題,而這「曖昧」導致了戰爭的災難。
浪漫主義作品 在 唐安Viol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小提琴 | 林唐安 Tang-An Ling
鋼琴 | 張博翔 Po-Hsiang Chang
地點 | 礁溪長老教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一首古典音樂,標榜聽過一次你就會愛上它,就是這首了-〈泰伊斯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這是法國作曲家馬斯內 (Jules Massenet1842-1912) 的作品。
人們總是尊馬斯內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代表者,他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動領域在歌劇 。
1894年創作歌劇《泰伊斯》(Thais),描述14世紀時,一位淪落風塵的女子泰伊斯,被修士規勸脫離墮落的生活。劇裡〈泰伊斯冥想曲〉這段間奏曲中,泰伊斯沈靜思索,決定跟隨修士成為修女。不過,最後修士卻發現自己早已愛上泰伊斯,卻再也沒有機會得到她的愛情。
目前歌劇《泰伊斯》已很少上演,不過當中〈泰伊斯冥想曲〉,卻成為最受大眾喜愛的樂曲之一。曲子細膩精巧,含有豐富的音樂表情,樂音悠悠多有轉折起伏,彷彿勾勒出泰伊斯舉手投足間的嫵媚和絕代風華,同時呈現悲劇性格。
內容取自MUZIK古典月刊
https://read.muzikair.com/us/articles/8c188d1d-8152-457a-86da-ce524eb65b2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式工作演出邀約歡迎私訊Instagram或臉書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小提琴手唐安Ann-11...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ngann1128/
#Massenet
#Meditation from Thais
#Violin
#Thais
浪漫主義作品 在 毛亮傑A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趙詠華感念崔苔菁,攜後輩開唱
法文小老師林俊逸,浪漫「刻在」心底
趙詠華、林俊逸3/27將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合開演唱會「華逸登場」,接受好事聯播網主持人毛亮傑訪問。趙詠華透露,8年前開演唱會時,意外收到巨星崔苔菁送的超大花束與卡片,備受鼓舞。如今找林俊逸開演唱會,希望讓愛延續,讓更多人聽到後輩的好作品。
趙詠華、林俊逸為演唱會推出「最浪漫的事」季節限定合唱版,趙詠華表示,這首歌唱了27年,自己的心境也有所改變,浪漫不再只是男女之間的情愛,而是用更寬廣、更慈愛的心去看待美好的事物。
趙詠華回憶8年前,崔苔菁託友人轉達對她的欣賞,並感謝她曾幫忙唱DEMO帶。毛亮傑特別送上珍藏31年的照片,那是1990年,崔苔菁在梁弘志製作的專輯中,翻唱趙詠華的「越飛越高」,兩人在錄音室拍的合照。趙詠華當時還是新人,想起與大偶像見面時的興奮心情,彷彿走進時光隧道,拿著合照,開心得手舞足蹈。因為曾受大前輩鼓勵,趙詠華也想提攜後輩,這次找林俊逸一起開演唱會,就是希望大家聽到,林俊逸不只是模仿歌手,更是創作歌手。
法文系畢業的林俊逸,應主持人要求,當起法文小老師,為大家介紹超人氣歌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子」中,2句法文Oublie-le(忘記他)與Je t'aimais(我愛你),以及電影中神父說道profiter du moment(把握當下)的精確發音與深刻意涵,林俊逸與趙詠華更展現美聲合唱,希望這次「華逸登場」演唱會,兩個人溫暖的好歌聲,也能「刻在」大家的心底。
從小唱歌,考進合唱團,演舞台劇,趙詠華與林俊逸有許多相似的成長過程,主持人帶大家回顧趙詠華與林俊逸精彩的演藝經歷,更期待疫情平息,在演唱會上用歌聲,帶給大家愛與溫暖。
趙詠華演藝經歷回顧:
小學時選上台北基督教合唱團,從小學聲樂。後來被小學音樂老師拉去松江兒童合唱團,唱了很多卡通歌,包括「無敵鐵金剛」、「科學小飛俠」、「海王子」、「小甜甜」、「小蜜蜂」、「小英的故事」、「寶馬王子」、「天方夜譚」,10歲時獨唱「小天使」。
長大後,1984年,背著媽媽,偷偷到西門町的民歌西餐廳唱歌,17歲時被鈕大可發掘,合唱了一首「無奈」。
1988年2月,台視八點檔大戲,張瓊姿、張佩華主演「金粉世家」,張弘毅大師寫了一首蕩氣迴腸的主題曲「從來不肯對你說」,這首歌讓趙詠華一戰成名,大家都很驚訝,這麼大器的歌,竟然是一個20歲的小女生唱的。
趙詠華唱紅的歌曲很多,包括「從來不肯對你說(1988.12)、「多說一些話」(1988.12)、「越飛越高」(1988.12)、「別問我會不會後悔」(1989.6)、「希望之鴿」(1990.10)、「只要你對我再好一點」(1993.5)、「求婚」(1993.9)、「最浪漫的事」(1994.6)、「我的愛我的夢我的家」(1994.6)、「問心無愧」(1994.12)、「只能說遺憾」(1997.2)、「請你放心」(1997.10)、「愛不愛」(1998.5)、「在沙漠的第七天」(1998.5)、「相見太晚」(1999.7)、「要幸福喔」(2000.12)、「幸福的起點」(2009.8)、「雨林」(2013.3)、「單純的美好」(2013.3)、「好幸運」(2013.3)…
除了唱歌,趙詠華還演電視劇,「惡作劇之吻」演江直樹的可愛媽媽,在電影「52赫茲我愛你」裡又演又唱。屏風表演班十年大戲「京劇啟示錄」擔綱女主角。主持廣播節目「小華當家」,2020年9月還跨足podcast,「華開富貴」在八寶網播平台(baabao.com)每週都可以聽到趙詠華跟大家談心。
趙詠華說,喜歡嘗試新事物、喜歡有趣、讓自己開心的事。這次邀請林俊逸一起開演唱會,也是一種創新且開心的挑戰。
🎧八寶網播平台(baabao.com)趙詠華、劉開「華開富貴」
https://baabao.com/single-program/62150?to=1611759300236&s=9JI7k
林俊逸出道30週年演藝經歷回顧:
林俊逸1991年,12歲時參加五燈獎小朋友歌唱大賽,拿到五度五關冠軍。同年推出首張專輯「用愛擁抱世界」,入圍第4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1991至1993年發行了5張專輯。
長大後,1999年考上台北愛樂合唱團。做過和聲,演過很多舞台劇、音樂劇,還在EZ5 PUB跟郎祖筠一起駐唱。
2011年,參加「華人星光大道」擔任踢館魔王,4戰全勝。
2012年,第一屆「超級模王大道」總冠軍,模仿費玉清,唱功無人能及。
2013~2014年,發行了4張專輯。
2014年,林俊逸「絕對主義 聆聽逸世紀」演唱會,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與高雄澄清會館演藝廳舉行。
2013~2016年,三度入圍金鐘獎最佳節目主持人。
2018年,全民大劇團「賽貂蟬」飾演最帥呂布。
林俊逸曾擔任江蕙、葉璦菱、黃韻玲、鄭怡、紀曉君、黃小琥演唱會嘉賓,2021年,應趙詠華邀請,3月27日將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合辦「華逸登場」演唱會。主持人毛亮傑回想起,1990年代,很流行「葉璦菱VS 10個男人」、「潘越雲VS 10個男人」、「小林俊逸VS 4個小女人」,建議林俊逸邀請疼愛他的姊姊們,出一張「林俊逸VS 10個天后」,再創男女對唱風潮!
趙詠華、林俊逸「華逸登場」演唱會,3/27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 晚上7:00,年代售票系統,四大超商,現正搶票中!
https://ticket.com.tw/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N0XMKMRN
感謝中國時報記者黃雯犀報導🙏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126005228-260404?chdtv
感謝東森新聞記者翁子涵報導🙏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907817
感謝蘋果日報記者陳薈涵報導🙏
https://tw.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20210126/Q5OCF36XGRGPBC4CZVSSLINDNI/?fbclid=IwAR0T-p-sHBfluTjJJHS_3ig-bgL7sVQRk2IPnQ_veBdd4iKPSQC7SM0MdTs
感謝自由時報記者李依純報導🙏
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422451
好事聯播網APP收聽
iOS: http://bit.ly/best_ios
Android: http://bit.ly/best_android
好事989電台 FM98.9線上收聽
https://hichannel.hinet.net/radio/index.do?id=212
好事聯播網
http://www.bestradio.com.tw/
八寶網路廣播
https://baabao.com/
Facebook:Alan毛亮傑🌹
https://www.facebook.com/989ALAN
Instagram:Alan毛亮傑🌹
https://www.instagram.com/989alan/
TikTok、YouTube、FB、IG:989Alan🌹
#趙詠華 #林俊逸 #毛亮傑 #華逸登場 #演唱會 #最浪漫的事
浪漫主義作品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浪漫主義作品 在 社科|《浪漫主義的根源》:人的自由爲何高於一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浪漫主義 思潮的興起與發展,人的自由爲何高於一切。聽書筆記 《 浪漫主義 的根源》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以賽亞·伯林。 浪漫主義 三階段:1、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