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娟祝福好友元宵節快樂闔家平安
在台灣,元宵節的點燈、掛燈習俗有「帶來光明」的涵義,點燈能夠驅邪避凶,帶來光明的前程,燈上的彩繪也有祈福平安的用意。另外,一說元宵節點燈是用來驅逐猛獸和害蟲,而台語「燈」和「丁」發音相似,因此元宵節點燈也有「添丁」的象徵。
每到冬至和元宵節都會出現湯圓和元宵的論戰,說法多認為製作方法不同,湯圓用「揉」的,而元宵用「滾」的。不過,現代已經不那麼重視二者之間的差異,無論是冬至還是元宵都是吃「湯圓」,市面上的元宵節食品也多以「湯圓」稱之。湯圓古代有「元寶」之稱,有帶財的涵意,而且因為形狀團圓,因此象徵家庭團圓和睦,平安美滿。
元宵節日期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時間固定為農曆的正月十五,2021年則在國曆2月26日。而因為元宵節是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代表著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因此人們對此加以慶祝,和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並列為台灣重要的民俗傳統節日。
涵義涵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聯合報專欄
發現自己又好一陣子沒分享聯合報的專欄文章。從去年十月起,我開始以 #美食家 為題進行連載,目前有五篇文章,今天先分享頭二篇,希望大家喜歡。
--
#試探討美食家的養成
美食家該怎麼當?這個問題始終在我心頭盤旋。本專欄自去年5月至今年3月疫情緊張前,都在探討美食家與美食評論,我認為「報社聘僱的餐廳評論人」是美食評論者中最明確的一類,於是從《紐約時報》於1960年代創設第一位餐廳評論人Craig Claiborne寫起,陸續介紹幾位美國食壇具有份量的食評。連載因疫情而中斷,如今再開,我又有一些新想法。
主要是受到朱宥勳近期新作《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 心法篇》的啟發。此二書十分有趣,前者探討作家的養成,一個「素人」可以如何「入行」,可以如何以文學創作為業,等等個人生存的技巧;後者探討「文壇」作為一個「確實存在的社會場域」,其生態是如何,有何「結構、階級、意識型態與價值偏好」。也就是說,朱宥勳身為一位從學生時代開始寫作、已累積成果的年輕作家,以其「過來人」的經驗寫出文學界的潛規則,揭露作家精神性的表面底下的俗務,卸除文壇與世隔絕的壁壘。當然,潛規則曝光後未必能改變業界生態,但至少讓局外人看明白,這局打的是什麼牌。
美食家是否可以比照辦理?
或許,美食家是比作家更虛無縹緲的「職業」。如果作家是靠寫作維生,美食家靠什麼維生?根據朱宥勳對於作家養成的分析,「入行」是指「第一次以文字或相關知識獲得報酬」,「專職」是指「能以文字或相關知識獲得足以支撐生活的報酬」。那麼,美食家可以如何利用自身技能獲得報酬?又如何能進一步成為專職並賴以維生?
追根究柢,美食家到底在做什麼?
恐怕得先從幾個名詞的區辨下手。美食家、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是否相同?三者是否可以互相代用?中文裡,美食家與美食評論家似乎同義,都可指稱善於品評飲食的人,具備鑑賞能力與專業知識;但在英文裡,美食家(gourmet、gastronome、epicure、gourmand)與美食評論家(food critic)略有不同,food critic特別指稱評析食物或餐廳的人,將其飲食經驗藉由「寫作」分享給大眾,通常為報章雜誌、旅遊指南、美食網站寫評論,為大眾提供判斷依據,其中更特定的類型就是本文開頭所說報社聘僱的餐廳評論人(restaurant critic)。由此可見,美食評論家是一種明確的職業。
既然談到寫作,又會與美食作家產生競合,以美國而言,有著作的美食評論家通常也會被視為美食作家(food writer),例如Ruth Reichl、Jonathan Gold、Adam Platt等人。可以這麼說:在美國,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的形象比美食家更鮮明,也更多代表性人物。只要用Google分別查詢famous food writer、famous food critic與famous gastronome,就會發現,英語世界裡前二者的檢索結果遠多於後者。
那麼,美食家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美食家是否寫作、是否能憑藉鑑賞美食維生,又與其身分構成有何關聯?以下,我將探討美食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以及美食家有何養成途徑。
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41/4903699
--
#美食家的內涵釋義
美食家是什麼樣的人?是一種職稱嗎?是一種興趣嗎?若要繼續探討美食家的養成,必須先弄明白美食家的內涵,唯有如此才能知曉美食家志願者必須具備什麼條件。針對這個問題,英文詞彙給予我們豐富且細緻的說明。
是啊,中文裡,美食家就是美食家,還有什麼其他詞語可以指稱「愛吃的人」、「懂吃的人」?老饕或饕客吧,饕餮都嫌偏門,「饕」又予人一種貪得無厭感,不完全等同美食家。然而在英文裡,單單「美食家」就有gastronome、epicure、gourmand、gourmet等用語,涵義依其歷史脈絡稍微有異。
英國社會學家史蒂芬.門內爾(Stephen Mennell)在其知名著作《有關食物的一切禮儀》(All Manners of Food)中,娓娓道來以上幾種「美食家」的不同。他首先提到「美食學」(gastronomy)一詞,似乎是由法國詩人Joseph Berchoux在1801年所發明,作為他寫的一首詩的標題(La Gastronomie);其後gastronomy一詞迅速在法國與英國流行起來,用以指稱「精緻飲食的藝術與科學」。Gastronome則是從gastronomy逆推而生的詞,用以指稱「美食的評判」(a judge of good eating);十九世紀時英國另有gastronomer、gastronomist的用法,現已罕見。
與Gastronome相近的詞彙,尚有epicure、gourmand與gourmet,epicure與gourmand較老,gourmet則較新。Epicure的字根源於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伊比鳩魯主張「最大的善來自快樂」,並將快樂區分為動態與靜態,前者指涉正在滿足慾望時的快樂,例如享受美食的快樂,後者指涉慾望滿足後因為平靜而產生的快樂,例如飽餐一頓的快樂。這樣的主張,使伊比鳩魯與「享樂主義」畫上等號,epicure一字因此一度帶有貪嘴暴食的貶義(接近glutton一詞);不過在十九世紀初,尤其在英國,epicure開始獲得正面意涵,意指「為餐桌上的歡愉培養出精緻品味的人;對於吃喝有所選擇與挑剔的人。」
Gourmand一詞原本也有貪嘴的負面意思,後來在法國轉變為正面詞彙,例如十九世紀的知名美食家葛立莫.德.拉.黑尼葉(Alexandre-Balthazar-Laurent Grimod de la Reynière)創辦的美食雜誌《美食家年鑑》(Almanach des Gourmands),刊名就使用了gourmand一詞。十九世紀初,《牛津英語詞典》也賦予gourmand正面意涵,不過時至今日英語中gourmand仍時常隱含貪嘴的貶義,且與gourmet所代表的「具備細膩味蕾的人」有所區隔。
那麼gastronome呢?史蒂芬.門內爾認為,gastronome與上述諸詞有一關鍵差異:一名gastronome並不僅僅為了餐桌上的歡愉培養其精緻品味,藉由書寫,他同時協助他人培養精緻品味。「美食家(gastronome)不僅僅是一位講究吃喝的行家(gourmet),他同時是飲食品味的理論家(theorist)與宣傳者(propagandist)。」
於是,美食家似乎不能只是享受吃喝、懂得吃喝,他還必須能夠形成飲食的論述,而其論述,必須藉由寫作表達出來。這成為美食家與其他美食愛好者的重要區別。
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41/4974247
(我的Podcast #美食關鍵詞 也同步開啟美食家系列訪談,歡迎大家收聽!)
涵義涵意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58年植物園攝影比賽-手工攝影時代】#追尋流逝光影
#1958年 #植物園
19世紀以來,人類攝影的歷史已發展二百年
從攝影法的迭代、相機的演進到攝影藝術探討,
攝影一直是橫跨生活多面向的人文活動。
對於多數人,設備上的革新還是最有感的
從笨重的古早相機、流行一時的數位相機
到持續進化的手機鏡頭
手頭的重量不斷減少
捕捉美好時光的心卻永遠年輕
#攝影 #相機 #攝影術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58/10/22
圖說:櫻花牌攝影比賽於植物園舉行,圖為大批攝影愛好者拿著相機捕捉模特兒美姿。
來源:聯合報 陳明輝
歷史新聞
【1955-03-14/聯合報/06版/聯合副刊 藝文天地】
攝影術的初步認識
【羅再我】「攝影容易,欲精則難。」只要玩過照相機的朋友,公認為「金科玉律」,就是精於此道的所謂名家老手,也不能否認這個事實。它也和其他藝術一樣,需要解決許多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在初學者的眼中,會視為非常繁難。說穿了其中並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自己不肯去留心探討罷了。現在就把有關攝影方面的基本常識,分成工具,材料,和技術三點,摘要來和初學的同志研究討論。
一、鏡箱:它的式樣種類頗多,就普通常見的來說;大致可分反光鏡箱,褶合鏡箱、小型徠卡式鏡箱,還有一種構造最簡單的所謂方匣鏡箱等,其形式雖各有異,只要運用純熟,效能可說完全相同,須視各人的愛好和經濟力量去選擇使用。因為製造廠家都已把它設計得非常精密,保證都會給你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倘你想去購買舊貨,那你應當謹慎地先檢查它的鏡頭Lens和快門Shutter翻復審視,是否已經起毛或損壞,不可稍事忽略,關係你未來的作品影響當大也。
二、軟片:當此二十世紀的今日,攝影軟片因各國廠商不斷在研究改進,它的素質標準可算已達最高超,普通所用的黑白軟片其感光性能,大致可分成兩大類:(一)正色性軟片Orthochromatic film;它的感光範圍,除紅色物體外,其他的顏色都能感受無遺。(二)全色性軟片Panchromatic film;它能感受正色性軟片所能感受的光線以外,還能感受紅色的物體。每一類軟片都能適合一般攝影界的要求,初學的朋友,若能依照軟片所附的說明,小心將事的去進行工作,相信一定可以得到滿意的收獲。
三、構圖:一張照片內容能佈置得當,可以決定整個畫面的素質。譬如畫師成功一幅作品,必先聚精會神地分出主體和陪襯來擬定章法,然後落筆揮就。攝影也是一樣,要成功一張美麗悅目,涵意豐富的照片,須要耐心去找尋對象,初學的人往往有一種性急的通病,看見目的物立刻撳按快門,其所得結果必然雜亂無章,雖然也會僥倖遇到一張兩張像樣的,但總歸少數中的太少數了,除非那是一個極難獲得的機會,否則在拍攝之先,必定要在觀察鏡內Vlew finder試看幾種不同的角度。
首先要注意畫面能否平衡,主體切忌設在正中,陰陽反差務使協調,線條不宜雜亂,譬如拍攝對象是風景,地平線最好設在畫面的較低部位能使天空雲層蔽量顯露,為使容易瞭解畫面的涵義,前景主體力求簡要清晰而有力,即背景陪襯亦要勻稱適當。亦有人時常利用近處的樹桿樹枝或屋簷來作畫面的邊緣Framing,藉以增加照片的美感。假如以人物為主的照片,那更應留神背後的景物了,唯一的辦法是竭力避免錯綜雜亂的樹枝,因為它可能會破壞你整張美妙的畫面,倘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只好將光圈盡量放大,俾使背景發生模糊。亦有以天空河流來作背景的,造成不平凡的畫面。
歸根來說;要成功一幅十全十美,是要運用自己的天才技術才能達成。最後提到光線問題,這是攝影過程中要佔最重要的地位,無論我們的構圖怎樣精采,還缺少不了有適度的光線照射,才可算相得益彰。最佳的光線,大概在每天上午十時之前或下午三時以後,過此時間,非對攝影素有高深研究者,難以處理了。限於篇幅,暫只說到這裡,俟後遇有機會,再來進一步研究黑房Dark Room工作諸問題。
涵義涵意 在 美國福音證主協會CCIUSA - 含意?含義?涵義?涵意? (轉貼 ... 的推薦與評價
含意:包含的意思含義:包含的意義。亦作「涵義」。 涵義:所包含的意義。亦作「含義」。 ... <看更多>
涵義涵意 在 陳綺貞- 旅行的意義HD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作詞:陳綺貞作曲:陳綺貞演唱:陳綺貞你看過了許多美景你看過了許多美女你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你品嚐了夜的巴黎你踏過下雪的北京你熟記書本 ... ... <看更多>
涵義涵意 在 Re: [討論] 要爭?來爭這題。 - 看板Wrong_spel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hjdmllmedbu ()》之銘言:
: 網路上看到的有趣題目。
: 「涵義」,「涵意」,「含義」,「含意」
: 詞語填空︰這個文字的「 」,每因時代進化而不斷變遷。
: 如果是你(妳),你(妳)會選用哪一個?界分標準是?想看看諸位的意見。
: 歡迎針對此四詞提出新例句或提出新題,這類題目很有意思。
「涵意」 這個詞應該是不存在的,若有人用也是誤用吧,「意涵」還常見一點
「涵義」又等同於「含義」,為常見的詞
「含意」則又少見了: 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
其實在思考這題前,或許可以思考「意義」這個詞中的兩個字分別為什麼意思
我的直覺是「意」這個詞除了「意思」外,還有很多「情感」的成分
譬如:意猶未盡
而「義」這個字,則多指涉「道理」
譬如:曉以大義
所以這一題,我會選擇「含義」 或是「涵義」
這也是大家都是寫「字義」而不是寫「字意」 原因吧
個人淺見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3.54.87
... <看更多>